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科技研发方式的转变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11:53:04
文档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科技研发方式的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科技研发方式的转变张颢瀚摘要:现行的科技研发与机制的主要弊端在于:分割了研发的有机过程或全过程;容易产生高校与研究院所的“科研安逸环境依赖症”;科技立项与评价机制带有明显的准计划色彩,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研开发与市场需求脱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迫切要求科技研发方式作相应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关键是实行全过程的研发管理,以产业化的成果或经实践检验的成果作为鉴定的依据,改变科技投入机制,加强教研、科技、产业三个管理系统的协同。同时,注重发挥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
推荐度:
导读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科技研发方式的转变张颢瀚摘要:现行的科技研发与机制的主要弊端在于:分割了研发的有机过程或全过程;容易产生高校与研究院所的“科研安逸环境依赖症”;科技立项与评价机制带有明显的准计划色彩,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研开发与市场需求脱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迫切要求科技研发方式作相应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关键是实行全过程的研发管理,以产业化的成果或经实践检验的成果作为鉴定的依据,改变科技投入机制,加强教研、科技、产业三个管理系统的协同。同时,注重发挥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科技研发方式的转变

张颢瀚

  摘 要:现行的科技研发与机制的主要弊端在于:分割了研发的有机过程或全

过程;容易产生高校与研究院所的“科研安逸环境依赖症”;科技立项与评价机制带有

明显的准计划色彩,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研开发与市场需求脱节。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迫切要求科技研发方式作相应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关键是实行全过程的研发管理体

制,以产业化的成果或经实践检验的成果作为鉴定的依据,改变科技投入机制,加

强教研、科技、产业三个管理系统的协同。同时,注重发挥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

体作用。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科技研发方式转变;管理系统协同

中图分类号:F12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5833(2008)0820044206

作者简介:张颢瀚,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教授 (江苏南京 21001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依托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提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提升又依赖于科技创新。就我国目前科技创新的总体状况来看,其和机制上的问题最为突出,远不能适应产业创新与发展方式转换的需要,而我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同时需要科技自身与机制的创新。

一、现行科研与机制的三个主要弊端

我国科技创新中的突出问题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研开发与市场需求脱节。企业开发所需的技术难以获得突破,产学研结合的路径和方式受和机制的严重约束,致使企业的科技、产品和工艺开发不仅远低于国际创新型国家的水平,而且也低于其他后发国家,如印度等企业创新发展的速度。以全国专利为例,年申请专利在12万件以上,但是,其中一半以上是国外大公司在中国申请的,其中90%又是公司申请的,只有八分之一是国内企业与科研院所申请的。就企业来看,我国占半数企业没有开展研发活动,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就长江三角洲这一全国经济、科技、教育发达的地区来看,2005年该地区创造了全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4159亿美元的60%以上,但这些产品多来自外资企业,外方掌控核心技术,中方进行生产组装,以至长三角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对外依赖严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不到10%,尤其是已有一定规模并有较好发展前景的信息、计算机、通信、生物、医药等五大领域中,外资企业的专利申请分别为90%、70%、9212%、8713%、6015%,占有绝对性优势。造成这一局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与国外的科研开发相比,国内企业研发的历史较短、科技投入相对较少,另一方面是因为目前研发资金投入的机制、投入的渠道以及

  收稿日期:2008204225产学研结合的方式等方面存在着三个方面的弊端:第一,分割了研发的有机过程或全过程;第二,现行科研机制容易产生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安逸环境依赖症”;三是科技立项与评价机制带有明显的准计划色彩。

(一)分割了研发的有机过程或分割了研发的全过程

11“全过程研发”的提出。我国自主创新战略的目标是面向现代化主战场,绝大多数的科研与开发(主要是指应用性研究,纯基础理论研究不在本文讨论之列)都要面向现代化实践,面向产业实践,而面向现代化实践与产业实践的研发过程,是选题、立项、研究、中试孵化、转化、产业化并进行市场检验或实践验证等全部过程的有机统一。本文把这种从选题、立项、经过研究开发到最后进行成功产业化的过程,称为研发的全过程,或称为“全过程研发”。

21自然科学研究中软成果与硬成果的分类。为了分析方便,本文把自然科学研究或硬科学研究的成果分为两类,分别称为软成果和硬成果。把可以进入企业、进入生产流程并产生生产性创新的成果,或可被实践验证其为科学创新的成果称为“硬成果”;把不能进入生产过程或进入了生产试验过程,但不能产生创新效果或不能被实践验证其科学创新的成果,称为“软成果”,如一般论文、课题报告、学术报告、学术著作等。在目前的课题立项与课题评价机制下,研究院所特别是高校的科研成果实质上多数是软成果的类型。这种软成果不仅易于完成,而且易于通过成果鉴定,其中比较好的成果,也能够在各级、各类评奖中获得奖项。现代化建设主战场需要科研的全过程研发,应当是实现软成果过程与实现硬成果过程的有机统一。

31两个科研阶段与两种科研目标的差异。当前,科研的立项研究与成果转化基本上是两个相的过程。高校、院所进行的研究局限在从科研立项到产生软成果这一阶段,是科研过程的前半期阶段,为半过程研发,也是自然科学这一硬科学的软成果。而下一个半过程的研发基本上就成为企业的事。

高校院所与企业在科技开发上也存在两种目标的显著差异。在市场机制和国际竞争的压力下,企业追求的目标和价值取向是企业效益和产品质量,需要的是科研下游能够直接转变为产品质量、转变为产业效益的科研成果,这也是我国自主创新战略的主要目的。而目前的教学与科研的评价机制使高校、研究院所追求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多是论文、著作类研究成果或所谓的上游原创性成果,是单位或部门、系统内部科研与教学的任务指标,多以获取奖励为最高目标。这些成果是否原创,由于没有进入科研下游阶段和下游过程,难以验证。高校多注重系统内部教研任务的相关指标,如科技论文发表数量、科技成果数量、科技项目立项数、科技项目获奖数、重点实验室的相关工作以及参与科研和实验的学生和教师数量等等,忽略了科研和教育与市场、与经济的联系。以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实力较强的江苏省为例,1985年实施《专利法》以来,全省大专院校专利申请量仅占全省总数的317%,科研院所申请的专利数,仅占其课题数的315%、论文数的217%。高校院所与企业的两种目标取向,已经形成了明显的差异和冲突。

41两个阶段及两种优势的分离。我国科研投资的对象和重点主要集中于高校和研究院所,高校院所争科研项目、争科研课题、争建研究基地、争建孵化中心;而企业也在争研究项目、争研究课题、争研究基地、争建孵化中心。一般情况下,企业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他们的研究基础、科技基础、研究思路和研究方式在原发性创新方面多居弱势。企业在这方面的投入,多是事倍功半的。而高校的原发性的科技创新具有相对优势,多数却无落根之处,这就是我国高校院所科研成果产业化率低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国内企业的原创技术多来自于国外,如计算机的原创技术专利费多支付给微软和英特尔等公司,占去了企业利润的绝大部分。另一方面,国内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多无用武之地。

(二)高校院所的“科研安逸环境依赖症”

科技成果之所以难以产业化或科技人员难以进入产业和市场领域进行科技开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高校科研院所的环境已经形成了教研人员对高校研究院所综合环境的“依赖症”。

虽然国家对高校院所投入的科技开发经费不理想,但国家的科技研发投入和相关教学投入已经成为各高等院校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对高校科技与教学的多方投入产生了双重效应:一是的科技投入促进了高校的基础研究,形成了较浓的高校院所科研氛围,产生了一批软成果。但在这种表面的科研氛围之下,没有形成面向企业、面向市场的科研开发动力。二是造成了高校院所优越的科研与教学环境的“依赖症”。现代化建设对科技研发具有大量的需求,这一需求不在院校而在企业,因此高校科技研发和创业的目的阵地也应当在企业。多年来,大力倡导高校与企业结合,倡导针对市场搞研发,鼓励科技人员面向市场面向企业创新、创业,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院所内优越科研环境的“依赖症”。在当前教研下,教师和研究人员有稳定的待遇,国家对院所的科研经费投入比较稳定且是多渠道的,高校院所的科研环境不断改善。在对科研与教学的多方面支持、关心、鼓励下,高校、研究院所的大多数科研人员发表了论文就算有了科研成果,承接了课题就有了科研经费,有了对实验室的投入,也就有了实验报告。对这些成果,方面又缺少硬约束与硬指标的评价,虽然不能应用于产业,但也可完成科研和工作任务,有些还可以获得不同级别的科研成果奖励。这种科研环境比较优越,无风险、无市场竞争,教研人员已经形成了对这种相对安逸、安全、稳定环境的高度依赖,因此,教研人员很少有愿意再进入生产环节和市场领域,承担科研开发的技术风险与市场风险,科研开发的动力明显缺失。

(三)科技立项与评价机制的准计划色彩

造成自然科学硬成果软化的原因,除上述所分析的矛盾未能统一外,还存在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自我评价、内部循环问题,存在科研立项过程与科研成果验收机制上的欠缺。在现有和机制下,科研成果主要表现为论文和一般性的研究报告,以及课题的成果报告等,对这些论文、课题成果报告的评价和验收,是由甲方即投资与管理部门主持的。对这些成果的评价和验收,不仅涉及乙方即研究部门与研究人员的利益,而且关乎甲、乙双方共同的信誉与共同的利益。科研的申请、研发、完成由高校院所研究人员承担,科研成果的立项、投资与鉴定属于相关部门。成果完成的状况、投资使用的状况不仅是课题研究者的成绩,也是相关投资与管理部门的成绩和政绩。在验收和评价上,双方的利益和成绩具有一致性,其结果是科技研发成为投资和管理部门与高校院所科研部门之间的利益一致前提下的内部循环。在这内部循环机制中,投资管理方与院校科研方成为利益共同体。评价体系本身仍然是一种管理行为,是准计划行为,并不具有典型的市场特征。如此,甲方和乙方成了利益共同体,裁判员变成了运动员,裁判缺位、缺失,科研成果的硬化就失去了压力和动力。

二、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适应的科研方式思路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科研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关键是实行全过程的科研。全过程的科研要求以产业化的成果或经实践验证的成果为科研目标,这一目标要求科研课题申请与立项的依据,不应是书本和高校院所内部的工作量,而是企业、社会与市场;科研成果的验收地点,不应在研究院所或高校内部,而是在产业化的企业或市场;科研成果验收的内容,主要不是论文、学术报告或实验报告等软成果,而是已经产生企业效益和市场效益的硬成果。全过程的科研,产业化与市场化的验收和鉴定,可以使软成果转化为硬成果(有些物理、化学、数学、天文等特殊的科研,其验收的形式有所区别,不作为本文研究的对象)。我工航天的研发所之所以能够取得重大的成功,就在于从选题、立项、研发,到最后产业化与市场化的全过程科研的一体化。全过程一体化的科研方式正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科研方式。

推行全过程一体化的科研方式,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科研目标与科研机制错位的问题,需要在三个方面着力:一是把高校院所与企业的两种科研目标指向归于统一;二是改变科技投入的机制;三是改变高校院所科技研发的综合环境。

(一)统一两种科研目标

从提出课题、开展原创性研究,到中试转化进而产业化,一个完整的科研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原创研发阶段和孵化、转化与产业化阶段。为解决高校院所与企业两个阶段、两个目标、两个价值取向的分离,可以考虑高校院所与企业在两个阶段互相参与、互为依据、各有侧重。与企业和社会相关的科研选题的依据主要立足在企业、市场与社会;立项由高校院所与企业共同承担;研发的前期过程以高校院所为主,立足在高校院所,企业参与;后期过程侧重在企业,科研的最终目标立足在企业,高校院所参与。高校的实验室作为前期研究的主要基地,进入孵化、转化后,主要研发基地应当放到有条件的企业或园区。今后,在对这两类基地的规划中,应当根据科研开发的两个主要过程的特点,明确各自主要的目标、分工,明确两个阶段的主要基地与基地的主要任务。在这一机制下,高校有了科研成果的实验地、转化地和产出地,企业则有了技术与产品的原创地和源发地。当然,具体的和机制还需要专门的制度设计,并根据不同的科研项目和企业需求会有区别。

(二)转化投入机制

对科研从立项到资金投入,重点多集中在高校院所,企业不愿意参与高校院所科研项目的合作申报、研究与开发。解决研发目标和价值目标的差异,实现研发全过程的统一,还需要解决科研投入机制的问题。

新的科研投入机制既要解决科研两个阶段的统一,又要解决转化对科研创新的投入机制和评价机制,可以有两种思路选择:一是可以设想,把选题、立项、研究、孵化与转化等投资的主体和重点放在企业,这样可以使研发更能直接面向市场。但是,这会产生以下问题:研发活动的支配权与研究经费的支配权在企业,高校院所参加研究的专家缺少资金使用权,缺少创新的自主权,他们就缺少研发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立项、经费的使用权,研发的重点就会集中在技术性和工艺性等见效快的层面上,自主型、知识产权型、原创型的研发就会受到挤压。二是考虑把选题、立项、研究、孵化与转化等投资的主体和重点放在高校院所,这样就会出现整个科研过程到产生出软成果就基本结束,缺少继续孵化与转化和产业化的机制和动力。因此,比较可行的办法是以“招标在高校,企业参与;完成在企业,高校参与”作为基本机制与基本原则,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申报,确立研究的选题,原创性的领域,孵化的内容,转化的重点和方向,同时提出相应的研发经费。研究经费的投入、使用与检查的方案也分为两个主要的阶段。前期阶段,即上游原创研究阶段,投入、使用与检查的重点在高校院所,以高校院所及其实验室为基础。后期下游阶段,即孵化、转化阶段,投入、使用与检查的重点以企业为主,以企业的孵化中心、或产业园区的实验室和研究基地为基础。前期的资金预算和目标责任在院所的教授,后期的资金预算和目标责任主要在企业相关负责人。研究经费投入、使用的具体方式要依据不同项目的特点与需求依具体情况具体策划确定。

三、推进科研方式创新转变的重点

(一)立项投入与验收鉴定的全过程统一

以解决科研前后过程隔裂、前后目标矛盾为切入点,使科研的选题、立项、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成果验收和鉴定以及资金投入等,在地点和内容上各有侧重又一体统一,以全过程研究的协同统一作为建立科研新机制的基础和起点。

(二)研究开发的分阶段负责

全过程的协同研发统一或一体化,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主要的阶段和两个主要系统,两个阶段和两个系统的工作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但两个阶段又各有侧重,涉及两个不同性质、不同特点的系统,为了保证两个阶段的研究都能高质量地进行,必须针对两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实行各自侧重的分阶段负责制,在分阶段负责制的基础上,以共同的最终目标和利益为指向实现统一。

(三)产业化、市场化的最终鉴定与验收

目前的验收与鉴定方式并没有实现科研立项的主要目的和最终目标。只有改变目前高校院所科研成果鉴定、验收的方法,才能最终实现科研成果的硬化,达到促进产业升级、提升我国科技竞争力的目的。而实现这一目的的验收和鉴定不能是高校、院所内完成的软成果,必须以市场化、产业化的最终成果作为最终验收鉴定的依据。有些科研项目根据需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进行鉴定,但是不能缺少以市场化、产业化的最终成果作为鉴定对象的最终鉴定。这种验收鉴定才能有助实现科研目的与科研结果的统一。

(四)加大对全过程研发投资的力度

从总体上看,我国研发投资的力度不足。一是科技投入相对不足,二是企业投入相对不足,特别是对以产业化、市场化为目标的科研项目,如果前期的可行性论证充分,应加大投入,使其能够完成全部研发过程,产生科研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也可以对全过程研发立项的项目,确定较充足的研发经费后,分阶段检查、分阶段拨付经费、分阶段鉴定,以保证经费投资的有效性。

就投资资金的来源看,全过程的研发为风险资金的投入提供了新的平台。因为全过程的研发相对于半过程的研发,成果的目标更明晰,最终产业化、市场化的可能性大,阶段性成果也便于检查与判断。因此,可以比较明确风险资金投入的目标,提高风险资金投入的效益,减少风险资金投入的风险。这是促进我国风险投资的新路径。

(五)加强教研管理、科技管理、产业管理三个系统的协同

目前科研所以形成半过程的研发,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科研的全部过程涉及到高校院所教学科研的管理系统、的科技管理系统和产业管理系统这三个主要的方面,这三方在科研的全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但是又必须协同的作用。创新需要知识与技术的整合,需要学术界与产业界的融合,需要教育、科技与企业相关管理部门职能的融合,需要三方推进创新工作的整合。在推进的创新领域更需要这些管理部门的协同与整合,需要他们目标一致、标准一致、价值趋向一致,共同推进并互相分享和维护创新,甚至构建科研与创新共同体,这也是发达国家和我国重大科研创新成功的主要经验。战后,西方许多大型产业公司先是建立实验室,配置相当规模的技术供应系统,从事产品开发。近20年来,由于国际竞争加剧,技术开发速度加快,许多公司为缩短研发周期并节约资源,转而向外接受更多的创新资源,尤其是联合高校和研究部门,用以改进自身的产品和工艺创新潜力,将外部的创新源泉整合为自身的技术支撑系统。学术界与企业的研究机构密切联系,将单一、分散或脱节的个体组织,整合为集知识创新、商业化产业化应用为核心的一体化组织,以实现共同的战略目标。这一过程同时是相关管理系统确立共同的战略目标、系统协同推进的过程。我国科研中与高校、院所和企业研发创新相关的教育管理、科技管理和产业管理三个管理与科技推进系统,在项目的研究目标、研发过程、转化与产业化等方面基本是相互的,这也是研发目标矛盾、研发过程分割的原因。因此,实现全过程的研发,促进科研的转化,必须加强教研、科技、产业三个相关管理系统的协同,才能形成研究、开发与转化的一体化。这是实现我国科技转化的一个重要条件。

四、注重发挥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特殊作用

新型的科技创新,需要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关键作用。无论是全过程创新的起点和终点,还是构建科研-产业共同体的集成式创新,除国家全局性的科技发展方向和科研战略外,对市场信号极为敏感并且是创新目标与创新成果的最终实现者的企业,应当成为科研创新的发起者、全程参与者和成果鉴定者之一。科技创新走在全国前列的深圳市,倡导“四个90%在企业”,即科技投入的90%在企业、科技活动的90%在企业、科技产出的90%在企业、科技人员的90%在企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研究院所与企业共同合作一体化研发的机制中,不能忽视的是对中小企业的合作与支持。流行的观念中,多以为大企业是研发的优势所在,但在发达国家的经验中,研究院所与企业的合作研发,中小企业确有很多的优势。在美国,有半数以上的发明是在中小企业实现的,小企业的人均发明是大企业的两倍,小企业的研发回报率比大企业高出14%。

科技研发及其转化,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研发及其转化,不仅需要一个由原创研发到成果转化产业化的纵向的和机制,而且需要一个众多企业在一起,互相学习、信息通畅的一个横向的创新环境。按照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区域竞争优势形成的基础在于优势产业的建立,而优势产业的建立又在于不断进取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集群内部的自主的创新活力是区域发展的最根本的内在动力,这种创新活力来源于地方文化中蕴涵的挑战动力,来源于风险意识的企业精神,来源于有利于地方创新主体竞争与合作的制度和社会结构。形成这一创新环境的最佳条件是建立集聚企业与研究机构的科技园区或创新园区。

良好的区域环境是企业生命力和企业竞争优势获得的基础,应当致力于区域软环境建设,尤其是培育本地化的创新网络。创新网络的重要依托是本地化的行为主体,包括科研院所、企业、风险投资基金等。科技园区或创新园区是本地化的创新网络运行的一个重要平台,这也是充分发挥集聚效应的一个重要形式。

外部要素的进入是区域科技创新的一个必要条件,但仅仅依赖外部要素的进入而缺乏内部的积累或发展的内在动力,其发展潜力必将受到外部环境的严重制约,甚至会形成依附型创新模式。创新网络只有通过本地化的根植性,才能从本地的创新环境中持续汲取创新源泉。因此,在开发区内,可以设立不同类型的科技研发园区,形成开发区里的科技研发园区体系,不同类的科技园区之间优势互补,互相促进的信息和要素的交流,形成具有学习型、具有创新活力的文化氛围,形成具有风险意识和挑战动力的企业精神,形成有利于创新主体竞争与协同合作的制度与社会结构,这也是国际开发园区科技研发的成功经验。

(责任编辑:梁新华)

社会科学 2008年第8期Contents&Abstracts

points out that on the special managerial context of s ocialist market economy,the discourse theory is different from the way in west2 ern w orld,which takes a shape of scattered conversation→public energy field→public energy bundle→entry into the public ad2 ministration agenda→producing result.Accordingly,“trans forming administration”has tw o trends,namely“the deliberative ad2 ministration”and“public opinion data mining”.

K ey w ords:Discourse theory;Public energy field;Public energy bundle;T rans forming administration;Deliberative adminis2 tration;Public opinion data mining

T rans form ation of Science and T echnology R esearch Method with the Ch ange of E conomical Developing Mode

Zhang Haohan(44) Abstract:The paper makes a discussion on trans form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methods from perspective of re2 search system and mechanism.I t considers that the main abuse of contem porary research system is that entire research process is segmented which makes universities and academies easily rely on cozy circumstance.Project establishment and evaluation of re2 search are obviously planned which lead to low trans fer ratio of research achievements.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ange of econom2 ical development m ode,research metho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ould change accordingly.The key is to take a supervision system throughout entire process and regard industrialized fruits or products verified by practice as proof of appraisal.G overnmental engagement in research should reform to strengthen corporation am ong research,science and industry.Besides,main role of mid2 dle and small enterprises should develop.

K ey w ords:T rans form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method;C orporation of supervision system

On Openness F actor in Cultivation of E nterprise of N ational I nnovation System

Huang Y ejing(50) Abstract:As the subject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any enterprise’s capacities of producing,abs orbing and using knowl2 edge may directly determine to the per formance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The essay analyzes innovation capacity of chinese enterprises com prehensively and points out that as chinese enterprises are experiencing dual processes of reform of m odern enter2 prise institution and that of deepening openness,corpora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enterprise and innovation system are very weak,g overnment should help national enterprise establish international2oriented innovation system which may drive to establish an actively open innovation system.And it is im portant to prom ote an inductive policy of per formance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K ey w ords:Innovation system;Independent innovation;T ransnational corporation

On T rade2off Theory of R ail w ay T ransportation E nterprise in China

J iang Xiushan Hong Y an(57) Abstract:S ince M odigliani and M iller put forward the fam ous M M theory,capital structure has been the focus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Based on analyzing the limitation of western capital theories and combining the practice of railway industry,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apital structure theory and m odel of the railway transportation enterprise under the background transitional econo2 my,which focus on the policy loan,financial restrain,ceasing interest,loss of multi2object,g overnment subsidy.I t obvionsly strengthenes theoretical embankment concerning capit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of railway transportation enterprises.

K ey w ords:T ransitinal economy;Railway transportation enterprise;T rade2off theory

On Localization and Creation of Orientation of Cities:Looking for the Lost Self for100Years

Zhang Hongyan() Abstract:During100years’urban development,many chinese cities have lost their own identities.And in contem porary ex2 perience of urbanization,there emerges the absence of localization.Lots of chinese cities develop quickly while tradition,identity and local culture fade away.The paper makes an examination of orientation of chinese cities and proposals that post2urbanism should develop,that is,revival of natural characteristic and historic and cultural factors should be paid m ore attention to in process of cities’development.

K ey w ords:Localization of urban image;C ollective mem ory;P ost2urbanism

Typological Analysis of Virtu ally Social Communication

Zhao Lianfei Guo Zhigang(72)

981

文档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科技研发方式的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科技研发方式的转变张颢瀚摘要:现行的科技研发与机制的主要弊端在于:分割了研发的有机过程或全过程;容易产生高校与研究院所的“科研安逸环境依赖症”;科技立项与评价机制带有明显的准计划色彩,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研开发与市场需求脱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迫切要求科技研发方式作相应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关键是实行全过程的研发管理,以产业化的成果或经实践检验的成果作为鉴定的依据,改变科技投入机制,加强教研、科技、产业三个管理系统的协同。同时,注重发挥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