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30No.62011.12
收稿日期:2011-10-04
基金项目:驻马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L11041)作者简介:王淼,女,河南泌阳人,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的教师
跨文化意识研究
王
淼
(黄淮学院,河南
驻马店463000)
摘
要:翻译在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教学也理应被纳入到跨文化交流的大框架
之中。英语专业的传统翻译教学注重语言转换的训练,但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翻译
教师不得不转变教学观念,注入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翻译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念。这一教学模式的转变与教师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分不开。
关键词: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1750(2011)06-0146-03
一、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
传统的翻译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内容注重
单词的使用、
句子结构的分析、学生的纯语言转换能力。教师在课堂上一般通过分析讲解例句或是比较译文的优劣来讲授翻译技巧。所谓的翻译技巧也只不过是一定程度上指导学生将一种语言形
式转化为另一种语言形式,
纯属语言表面现象,未必能应付翻译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殊不知,语言与文化戚戚相关,翻译在本质上
绝非是一种简单的纯语言转换,
而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
。“我国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
(2000)规定: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转引自佟晓梅,2006:158)翻译教学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文化的传播负有直接责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翻译研究者和翻译教学人员呼吁翻译教学改革,指出课堂上不仅要讲授翻译技巧,更要穿插翻译理论,导入双语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这些根本离不开教师的跨文化意识。尽管这样,大多翻译教师目前还是沿用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存在诸多缺陷,如翻译教材和翻译材料难令人满意;教学方法较单一;教学内容多局限于语言表层的转换,忽视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翻译教师之所以对一些文化知识避而不谈很大可能是
因为自身缺乏系统的跨文化交际理论知识和跨文
化实战经验。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加强教师在翻译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势在必行。
二、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教师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交际学领域的重要概念。
根据Hanvey 的观点
,“跨文化意识指的是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知。
”(转引自赵军峰,1999:125)翻译教师不一定是翻译家,但
他起码是合格的译者。这种特殊身份决定其跨文化意识不同于一般交际者。翻译教师,除了要了解
文化异同外,
还要意识到处理文化因素时所选用翻译策略的原因。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真正地做好
翻译教学,
达到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翻译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本人试着把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教师的跨文化意识定义为在翻译教学中,教师了解双语文化异同,并自觉或不自觉形成的一种认知标准和调节方法。翻译教师跨
文化意识的有无或强弱直接影响翻译教学质量,
同时也是衡量一个翻译教师称职与否的重要准绳。
三、教师具有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教师的跨文化意识最终要运用到翻译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掌握翻译技巧的同时,了解更多的双语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意识,提高翻译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导入教师
·
1·
跨文化意识非常重要,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会起到重要作用。
1.有助于翻译教材的选取
选取一本合适的翻译教材极其重要。翻译教材具有导向作用,是高校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实现翻译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是英语专业学生获得翻译知识、提高翻译能力的最直接来源,是评估高校教学水平的主要标准。国内翻译教材层出不穷、种类繁多、数量可观,但目前来看,翻译教材的现状还很难令人满意。面对这种现状,跨文化意识较强的教师可作出评价并挑选出合适的教材。现概括如下:一是教材内容陈旧,主要以词句为例介绍一些翻译技巧,服务于传统教学,与现在的翻译教学严重脱节,如张培基的《英汉翻译教程》首版于1980年,但今天仍有很多高校选用这本在当时相当权威的教材。翻开此类教材,具有跨文化意识的教师很容易辨别出这种纯粹从词句层面上讲解翻译技巧的教材仅仅局限于语言表层的转换,脱离了文化语境,忽视了文化知识的传输,没有以文化交流为指导思想,不符合翻译教学大纲规定。二是国内外翻译理论的发展对翻译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翻译教师开始不满足于传统的翻译教材,人们也开始编著新教材。这类教材已有明确的理论介入,但缺乏文化交流为主线,如陈宏薇的《新实用汉译英教程》。所以,跨文化意识较强的教师还是不太能满足于此类教材。
面对这种情况,具有跨文化意识的教师往往会选择适应新世界翻译课程要求的教材,最好是融翻译技巧、翻译理论、翻译史、文化交流等为一体的教材,但时至今日,这种令教师满意的教材还未出炉。因此,教师要弥补大多教材未贯穿跨文化意识这一缺点,除了讲授一些翻译技巧和理论外,还会注重文化传播,选择一些涉及风俗习惯、人文历史、传统习惯、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中西方文化知识的材料融入到课堂教学或作业布置中。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更有质有量地进行。
2.促进文化知识的传授,尽量避免文化误译
翻译是一种跨语际、跨文化交际活动。尽管我们处在同一社会大背景下,存在文化共性,但各民族由于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的不同,彼此之间又存在文化个性。因此,翻译中,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特征往往表现为完全重叠、部分重叠、文化空缺或文化相互矛盾等几种形式。学生要想学好翻译就必须加强汉语文化知识,同时又不能受本族文化的禁锢,曲解或误解异国文化,而这一切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所以,具有较强跨文化意识的教师在翻译课堂上就会通过实例自觉不自觉地穿插一些源语、目的语文化知识,达到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做到尽量避免文化误译。
首先,具有跨文化意识的教师重视异国文化的传授。对于大部分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没有学过系统的外国文化知识。在翻译过程中,尤其是英汉翻译,学生常因缺乏深厚的文化积淀而造成对原文本不解,或是由于受本族文化的禁锢而望文生义,曲解异国文化,出现文化误译。如:
原文:John can be relied on.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误译:汤姆靠得住,他不吃鱼而且玩游戏。
正译:汤姆为人可靠,他既忠诚又正直。
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这个句子很简单,不容分说给出第一种译法,但他们不知如此简单的句子隐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英国历史上,宗教斗争非常激烈,旧教曾规定斋日,也就是星期五只能吃鱼。但新教取代旧教后就拒绝斋日吃鱼,以此表示忠于新教,所以第二种译法才真正地表达出了文化内涵。由此可见,不了解源语文化知识会导致误解。再如:“麒麟至于走兽,凤凰至于飞鸟,泰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麒麟”和“凤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种动物,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麒麟”是中国古人创造出的虚幻动物,是神的坐骑,古人称之谓仁兽、瑞兽,是吉祥的象征,能给人带来子嗣,保佑家族香火旺盛。“凤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是吉祥和谐的象征。一些中国译者很容易就把两者西化为“unicorn”和“phoenix”。但实际上,“unicorn”在西方文化中形如白马,代表高贵、高傲和纯洁。“phoenix”象征着不朽和重生。大多学生在翻译时会因为不了解西方文化,受本民族文化的禁锢,曲解异国文化,生拉硬套,根本达不到促进文化传播和交流。此时,教师在课堂上传授西方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显得至关重要。
其次,具有跨文化意识的教师不会忽视母语文化。一般说来,英语专业的课程很少涉及母语文化知识,不少学生把主要精力只放在英语语言知识的积累方面,完全把母语文化知识抛于脑后,母语能力大大退化,何谈把优秀的汉语言文化译介出去。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要把中国几千年浩瀚如海、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宣扬、传播出去就必须加强母语文化知识修养,以免出现不解或曲解现象。例如:六亲不合,有孝慈。该句出自《道德经》,其中的“六亲”含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历代解释不一,该句中的“六亲”指“父子、兄弟、夫妇”,对应
·
741
·第6期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0卷
的译文应该是“father and son,elder and younger brothers,husband and wife”。如今该词泛指所有亲属。经本人统计,课堂上大部分学生都给出了“all the relatives”的译文,造成误译。他们的误译是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解,没有注意到语言的演变。因此,翻译课堂上进行文化再教育,讲解母语文化知识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翻译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前提。
3.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异化和归化是翻译界长期争论的两种翻译策略。异化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照顾到原文本的文化及遣词用字习惯;与之相反,归化主张译文应该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为读者着想,替读者扫除语言文化障碍。教师如若多留意一下课堂反馈情况和翻译作业就不难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在做英汉翻译时几乎都会作归化处理,而做汉英翻译时异化成分就占了相当大比例。该现象表明学生在翻译时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了母语文化思维习惯,甚至是民族中心主义。对于翻译这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来说,归化和异化究竟哪种策略更有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沟通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相互理解呢?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而理想的文化交流活动实际上就是一方文化能顺利地进入另一方文化并为其接受、认同,反之亦然。照此推理,译者要想实现真正的跨文化交际,就应该把源语文化不折不扣地传输到目的语文化中去,达到翻译界所说的文化转存。但目前来看,文化的融合与渗透并不能消除不同文化间的差异,翻译实践也不可能达到绝对的文化转存。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过度地使用归化策略必定会导致文化失真,而最大限度地使用异化策略就会显得合情合理。例如:
原文: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a:Man proposes,God disposes.
b: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
其实,两种译法无所谓正误之分。因为翻译策略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翻译目的、译者身份、目的语读者等等,但在这样一个文化交融的全球化大背景下,翻译的目的往往偏向于文化交流。因此,具备跨文化意识的教师就会注意到译文a使用了归化策略。尽管该译文通顺透明,更容易被英语读者理解和接受,但这样的译文却让中国特色的佛教带上了教色彩,具有一定的文化欺骗性,导致文化失真,一定程度上阻碍文化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而译文b使用的异化策略达到了传播中国文化、拓宽译文读者视野的目的。
一种文化里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里却需要大费周折地加以解释,即使这样也很难达到预期目的。所以,过度的异化势必会导致源语文化信息的缺失,最后落得个貌合神离、虽译犹未译的境地。遇到这类情形,教师应该知道学生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做到异化与归化的统一,甚至在必要情况下适当运用归化策略,尤其是遇到一些双语文化矛盾情况或是一些目的语读者几乎没有接触过的文化现象。例如:
原文:他写了一封“黄伞格”的信,托假洋鬼子带进城,而且托他给自己介绍介绍,去进自由党。(《阿Q正传》)译文:He had written an extremely formal letter,and asked the Imitation Foreign Devil to take it to town;he also asked the latter to introduce him to the Liberty Party.
“黄伞格”是一种写信格式,这种信的文字排列像一把黄伞伞兵,而这种黄伞是以前达官贵族所用的仪仗,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对于现在的中国人来说,“黄伞格”就已经相当陌生,更不用说是目的语读者了。为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此话的重点又是在赵秀才对举人的态度上而不是书信的格式上,所以译者灵活处理为an extremely formal let-ter。
四、结语
综上所述,翻译承担着跨文化交际的重任。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他们尽管不可能个个都成为合格的译者,甚至是连从事翻译工作的都不一定多,但在翻译课堂上学习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这就要求新时代的翻译教师不断充实双语文化知识,培养自身跨文化意识,对文化持客观公正态度,克服民族中心主义和西方文化中心主义,了解跨文化交际学理论知识,突破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以批评、继承和发展的态度在翻译教学实践上打造出一片新的天空。
参考文献:
[1]李树春.翻译教学应从表层向深层转变[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0-123.
[2]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佟晓梅.翻译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J].教学研究,2006,(2):157-160.
[4]许建平,张荣曦.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J].中国翻译,2002,(9):36-38.
[5]赵军峰.论口译者的跨文化意识[A].文化与翻译[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责任编校:孙咏梅,裴媛慧
·
8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