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策略探析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11:53:52
文档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策略探析

第20卷第4期潍坊教育学院学报Vol.20No.42007年第4期JOURNALOFWEIFANGEDUCATIONALCOLLEGEDec.2007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策略探析张丽丽(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行为,它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已引起发展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的重视,成为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探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涵义、影响因素及培养途径,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将有助于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为儿童的终生发展奠定
推荐度:
导读第20卷第4期潍坊教育学院学报Vol.20No.42007年第4期JOURNALOFWEIFANGEDUCATIONALCOLLEGEDec.2007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策略探析张丽丽(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行为,它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已引起发展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的重视,成为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探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涵义、影响因素及培养途径,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将有助于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为儿童的终生发展奠定
第20卷第4期潍坊教育学院学报V ol.20N o.4 2007年第4期JOURNA L OF WEIFANG E DUCATIONA L CO LLEGE Dec.2007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策略探析

张丽丽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摘要: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行为,它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已引起发展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的重视,成为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探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涵义、影响因素及培养途径,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将有助于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为儿童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080(2007)04-0069-03

  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行为,对于个体健康发展以及社会适应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亲社会行为已引起发展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的重视,成为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将有助于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为儿童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学校素质教育实践的深入开展。因此,探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涵义、影响因素及培养亲社会行为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亲社会行为的涵义

亲社会行为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和分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是道德行为的一种。[1]有人将亲社会行为分为自主的利他行为和规范的利他行为。自主的利他行为即由同情他人或坚持内化的道德准则而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规范的利他行为指为了避免惩罚或为了获取报酬或社会赞许而引发的亲社会行为[2]。亲社会行为不是本能的、与生俱来的,而是儿童通过后天学习得来的。2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心理学家们认为,引发亲社会行为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来讲,亲社会行为受个体差异、外部情境和被帮助者特征3个方面因素的交互作用的影响。

具体分析,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年龄

年龄实际上是一个综合因素。心理学家之所以对年龄这个因素感兴趣,主要是想弄清儿童究竟在何时开始表现出亲社会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趋势如何等问题。较为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儿童是在2到3岁时才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的。因为一般说来,儿童在此时才显示出与其他儿童一起玩的兴趣。在共同活动中,他们会帮助其他受到伤害的儿童,把玩具提供给他们,或试图安慰他们。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一般认为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也呈增长趋势,涉及到不同的年龄段和不同的行为种类,情况又有所不同。林崇德[3]的研究认为:亲社会行为在幼儿期逐渐增加,6-12岁增长显著。产生年龄差异的原因可能与儿童社会信息加工能力的增长、社会责任感及提供亲社会行为的能力和知识的增加有关。尽管利他行为在3岁以前会出现,但这些行为可能是家长示意的或是经过同伴的请求或威胁才做到的。而自发的利他行为,如合作、分享或其他的亲社会行为,要到3-6岁才会出现;儿童与他人分享的意愿到了6-12岁才会迅速增长。许多研究表明,学前儿童在与同伴分享方面表现得很自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越来越愿意分享。

近年来,一些关于同情和利他行为的发展的研究表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并非一定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有些不仅不增多,还可能出现减少的趋势。比如分享,在4岁到16岁之间没有发现连续增多的变化趋势;再如,面对一个摔倒在地的小朋友,较小的幼儿比较大的儿童更多地表现出同情的行为反应,面对一个受伤流血的成人也是如此。可见,同情及其它利他行为并非自然随年龄增大而增多,需要借助于教育,儿童不可能离开教育而自发成长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品德高尚的社会成员。[4]

2.2 性别

大量研究发现,性别影响人们的亲社会行为。在非紧急情境下,女性更乐于助人;在紧急情境下,男性提供帮助的可能性较大。儿童的性别也影响其亲社会行为,比如在竞争和合作的价值认知上就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女孩更看重合作,男孩则更看重竞争。女孩也比男孩更善于分享[5],男孩比较重视自己是否有分享的责任,女孩更注重分享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儿童安慰行为的性别差异更明显,女孩比男孩更倾向于做出安慰行为[6]。

2.3 观点采择能力和移情

亲社会行为的发生需要特定的认知技能,其中最重要的

收稿日期:2007-07-25

作者简介:张丽丽(1975-),女(汉族),山东青州人,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潍坊教育学院教育管理系讲师。

96是观点采择能力。具有观点采择能力的儿童,才能充分理解他人的需要,并做出助人行为。然而观点采择能力也并不必然导致儿童的助人行为,因为观点采择只是一种信息收集的过程,它只能为儿童更好的理解情境和他人的需要及情感提供认知前提,个体是否用已获得的信息去助人还依赖于他自己的道德判断、价值观念和其他个人特点。移情是个体觉察到他人的情绪反应时所产生的与他人相同的情绪体验。艾森伯格等人认为,移情是产生同情他人的动机的基础,通过“移情———同情———亲社会行为”这一模式,实现对助人行为的影响[7]。大量的研究表明,移情与各种形式的亲社会行为都呈正相关,移情能力越高,个体做出亲社会行为的可能性越大,同时移情也能降低侵犯等行为的发生率。

2.4 心境

个体的心境与其亲社会行为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愉快的心境有利于亲社会行为发生,而挫折感、焦虑、烦躁等消极心境则容易诱发攻击行为。这是因为愉快的心情具有扩散作用,而且亲社会行为又能延长这种好心情。当人们心情不好时,会将注意局限于自身,一方面降低助人的愿望,另一方面又渴望改变不良心境,因而也会做出亲社会行为,这是因为亲社会行为具有自我奖励的意义。可见不良心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是复杂的。总之,心境对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可能是通过某种中间变量实现的[8]。

2.5 性格

儿童良好的个性特征能够有效促进亲社会行为。爱社交、容易对周围事物表现出关心的幼儿,其助人行为多于害羞的幼儿[9];具有爱心、自制力强、能够根据活动的进展调整和控制自己行为的儿童,能更好地与他人合作;慷慨大方的儿童比吝啬的儿童更容易获得同伴的接纳和赞许,与同伴的分享行为也较多。

2.6 榜样学习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之所以能在特定情景中表现出亲社会行为,是因为他们在先前类似的情景中学会了怎样去做。有许多实验研究可以证明榜样学习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促进作用。榜样学习能够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机制可能有两点,一是模仿,二是内化。如果榜样学习过程中内化机制发生作用的话,榜样学习的结果应该能够泛化并具有一定的持久性。有实验表明,对亲社会行为榜样的观察不仅使儿童在接下去的活动中明显增加了亲社会行为,也使他们在8周后的活动中比其他儿童更易发生亲社会行为。斯陶布的另一项研究表明,同成人良好的情感联系以及成人的榜样行为会增加儿童的助人行为。成人的榜样行为还可以增加儿童对决定行为适合性的规范的注意。

2.7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同伴和社会文化传统及大众传播媒介等。家庭(父母)和同伴对儿童社会行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与儿童的交往而发生作用的。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如分享、谦让、协商、帮助、友爱、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等,就是在与父母的交往中,在父母的要求和指导下逐渐形成与发展的。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对儿童与他人包括同伴的交往也有极为明显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儿童成年以后人际交往的态度、行为。有研究指出,婴儿最初的同伴交往行为,几乎都是来自于更早些时候与父母的交往。比如婴儿在对成人第一次微笑和发声等社会行为发生的两个月后,在同伴交往中才开始出现相同的行为,父母对儿童的行为、方式影响着儿童随后对同伴的行为、方式。社会文化传统对于儿童社会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攻击性行为的态度有程度上的差异,如有的极端反对和抵制攻击性行为,有的则对攻击性行为比较宽容。此外,经济文化水平各不相同的国家和地区对利他和合作行为的鼓励程度也不同,工业化水平较低的国家或地区,更多地鼓励儿童友好、合作、关心他人的社会行为;而工业化程度高或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则更多的鼓励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和个人的奋斗。这些不同文化传统对社会性行为的不同态度,通过多种途径作用于发展中的儿童,对其社会性行为发生影响。

大众传播媒介是社会传递文化和渗透道德价值观的主要途径。电影、电视、报刊、杂志等对儿童的社会性行为的性质和具体形式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国外有学者曾对电视和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关系作了细致的研究。他们对近900名研究对象作了跟踪调查,第一个研究发现,男被试在三年级观看暴力电视片的数量与当时由同伴评定的他们在教室中出现的攻击性行为有显著相关。这个相关结果以后又在另一城市的八年级男女学生作样本时得到重复。10年跟踪研究表明,男孩在三年级时所看攻击性行为的电视数量和19岁时由同伴评定的攻击性行为的等级有显著的相关。当然,电视节目对亲社会行为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那些反映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帮助和关怀的故事及动画片,能为儿童学习和巩固亲社会行为提供直观、生动的示范,有助于儿童通过观察、模仿,习得亲社会行为。

3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培养获得,培养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条[10]:

3.1 对儿童进行角色扮演训练

角色扮演是一种使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心理学技术。角色扮演使人们能够亲自实践他人的角色,从而可以更好地正确理解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在各种不同情况下的内心情感。心理学家证实,对于他人内心的体验,是一个人建立明确的自我角色概念的必要途径。也就是说,只有一个人内心世界之中具有了与他人相同(或类似)的体验时,他才知道在与别人发生相互联系时怎样行动和采取怎样的态度是适当的。因此,角色扮演法在发展人们的社会理解力和改善人际关系方面有着尤其重要的地位。不仅如此,心理学家在研究中还发现,较长时间的角色扮演经验还可以改变人

07们的心理结构。由于扮演中的真实、直接的情感体验的支持,所扮演的角色的某些特征最终能固定在人们的心理结构当中,使人们的个性发生实质性变化。

3.2 移情训练

移情训练是一种旨在提高儿童善于体察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从而产生与之共鸣的训练。这种训练的目的,是让儿童站在别人的立场上,采纳他人的观点,考虑他人的想法和情感,更好地从他人角度出发,获得情感共鸣,逐步摆脱自我中心,增加亲社会行为的举动。儿童在经受过苦难后,会更自觉地去帮助与他有过相似经历的人。

3.3 自我概念训练

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自我控制能力与他们的亲社会行为紧密相关。因此,父母要有意识地与儿童讨论具有社交意义和利他意义的帮助、合作等问题,并在讨论中通过价值澄清的方式提出自己对儿童的期望、对事件的评价,从而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在日常生活的每一方面都应注意培养儿童对自己行为及其后果的责任感,提高自觉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和行为的能力。

3.4 榜样示范

设置一定的社会情境,树立一定的榜样,使儿童有意无意地进行模仿,可以有效促进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示范作用之所以能够影响学习,主要是因为它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儿童通过反复看到利他行为榜样,就可以帮助培养自己的利他行为。父母既是儿童直接模仿的榜样,又是选择模仿榜样的控制者,父母应注意在儿童面前保持良好的形象,包括待人接物的态度和方式。

3.5 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社会这个大环境在培育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电影、电视、报纸、杂志、小说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儿童的影响很大。家长、学校和应承担起监督的责任,共同努力净化社会环境,主动向儿童推荐一些反映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爱护和互相帮助的优秀的课外读物、影视节目等,为他们学习和巩固亲社会行为提供直观、生动的示范,为其成长创设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上述方法在对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上各有其独特的作用。作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的过程中,应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发挥它们的互补优势。要根据活动的内容、教育的目的以及儿童的年龄特点、认知发展水平和个性特征等情况选择适宜的方法,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10.

[2]郑键成.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0,(2).

[3][10]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1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4]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5]寇 ,赵章留.小学4-6年级儿童对同伴亲社会行为动机的评价[J].心理学探新,2004,(2).

[6][7]E isenberg N.C onsistency and development of pros ocial dispositions:A longitudinal study[J].Child Development,1999,701

[8]寇 ,唐玲玲.心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9]刘文,杨丽珠.社会一致性与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利他行为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4).

R esearches on Cultivating Children’s Pro-social B ehaviors

Zhang Lili

(Psychology C ollege of Shandong N ormal University,Ji’nan Shandong250014)

  Abstract:Pro-s ocial behaviors are of great im portance in individual s ocializing process,which have arisen atten2 tions from s ome psychologists and s ocial-psychologists as comm on s ocial phenomena.It does help to children in their adapting themselves to s ociety and laying a foundation for their life-long development to explore the connotation of chil2 dren’s pro-s ocial behaviors and the factors which in fluence them and the ways of cultivating them,hence prom 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m.

K ey w ords:pro-s ocial behaviors;influential factors;approaches of cultivating

17

文档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策略探析

第20卷第4期潍坊教育学院学报Vol.20No.42007年第4期JOURNALOFWEIFANGEDUCATIONALCOLLEGEDec.2007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策略探析张丽丽(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行为,它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已引起发展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的重视,成为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探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涵义、影响因素及培养途径,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将有助于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为儿童的终生发展奠定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