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糖尿病(diabetes)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作用缺陷而导致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
胰岛素:是由身体内的胰腺制造的。胰岛素像是一把钥匙,帮助打开细胞上的特殊大门,使葡萄糖进入细胞,而被利用产生能量。
糖尿病的症状:主要症状:(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 体重减轻
其他症状:经常感觉贫乏无力 容易发生感染,感染后不易恢复 皮肤干燥、瘙痒 性功能障碍 视力模糊 溃疡、伤口不愈合
糖尿病的发生:当我们的身体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或不能很好的利用胰岛素时,葡萄糖进入细胞受到阻碍而滞留在血液中,形成血糖过多(或称高血糖),过多的糖分经尿液排出,这就是糖尿病。(血液中葡萄糖分子积聚)
2、糖尿病诊断标准:
答:2010年ADA糖尿病诊断标准
1.糖化血红蛋白A1c≥6.5%*。
2.空腹血糖FPG≥7.0 mmol/l(空腹定义为至少8h内无热量摄入)。
3.口服(75g葡萄糖)糖耐量试验时2h血糖≥11.1 mmol/l*。
4.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糖水平≥11.1 mmol/l(200mg/dl)。
空腹血糖受损:7.0mmol/L>空腹血浆葡萄糖>等于6.1mmol/L
糖耐量受损:11.1mmol/L>OGTT试验2h血浆葡萄糖>等于7.8mmol/L
3、各种标本的采集
OGTT试验?(1)
答:1)检查前三天每日主食(碳水化合物)不少于150克。
2)检查前三天停用激素类药物:如避孕药、胰岛素等。
3)检查前禁食8—12h。
4)检查前8h内避免吸烟、喝咖啡、精神紧张及各种刺激。
5)空腹抽血后,将75g葡萄糖溶于250—300ml温开水内,5分钟内喝完,并从喝第一口开始计时,过30分钟:1h: 2h: 3h: 各抽一次血。
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方法同OGTT试验
不同处:若有胰岛素的患者请如常注射胰岛素!
(2)静脉法静注50%葡萄糖50毫升,按口服法留取标本送检。
(3)结果判断正常为给糖后1/2~1小时血糖浓度迅速上升,2小时后恢复至空腹水平,如果服糖后2小时未降至正常水平,且尿糖阳性,即为糖耐量减低。
4、糖尿病诱发的因素
糖尿病的诱发因素有:感染、肥胖、体力活动减少、妊娠和环境因素。
1、感染 感染在糖尿病的发病诱因中占非常重要的位置,特别是病毒感染是Ⅰ型糖尿病的主要诱发因素。在动物研究中发现许多病毒可引起胰岛炎而致病,包括脑炎病毒。心肌炎病毒、柯萨奇B4病毒等。病毒感染可引起胰岛炎,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而产生糖尿病。另外,病毒感染后还可使潜伏的糖尿病加重而成为显性糖尿病。
2、肥胖 大多数Ⅰ型糖尿病患者体型肥胖。肥胖是诱发糖尿病的另一因素。肥胖时脂肪细胞膜和肌肉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对胰岛素的亲和能力降低、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导致糖的利用障碍,使血糖升高而出现糖尿
病。
3、体力活动 我国农民和矿工的糖尿病发病率明显低于城市居民,推测可能与城市人口参与体力活动较少有关。体力活动增加可以减轻或防止肥胖,从而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血糖能被利用,而不出现糖尿病。相反,若体力活动减少,就容易导致肥胖,而降低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血糖利用受阻,就可导致糖尿病。
4、妊娠 妊娠期间,雌激素增多,雌激素一方面可以诱发自身免疫,导致胰岛β细胞破坏,另一方面,雌激素又有对抗胰岛素的作用,因此,多次妊娠可诱发糖尿病。
5、环境因素 在遗传的基础上,环境因素作为诱因在糖尿病发病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环境因素包括:空气污染、噪音、社会的竟争等,这些因素诱发基因突变,突变基因随着上述因素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的增长而越来越多,突变基因达到一定程度(即医学上称之为“阈值”)即发生糖尿病。
4、糖尿病各常见分型特征
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以往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病人总数的10,常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但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甚至80~90岁时也可患病。病因是由于胰岛B细胞受到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破坏,自身不能合成和分泌胰岛素。起病时血清中可存在多种自身抗体。1型糖尿病发病时糖尿病⒆唇厦飨裕 菀追⑸ ⅲ 从型 ⑶阆颍 枰?外源胰岛素存活,一旦中止胰岛素治疗则威胁生命。在接受胰岛素治疗后,胰岛B细胞功能改善,B细胞数量也有所增加,临床症状好转,可以减少胰岛素的用量,这就是所谓的"蜜月期",可持续数月。过后,病情进展,仍然要外援胰岛素控制血糖水平和遏制酮体生成。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以往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病人总数的90,发病年龄多数在35岁以后。起病缓慢、隐匿,部分病人是在健康检查或检查其他疾病时发现的。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或多,或少,或正常,而分泌高峰后移。胰岛素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或受体后缺陷在发病中占重要地位。2型糖尿病病人中约60是体重超重或肥胖。长期的过量饮食,摄取高热量,体重逐渐增加,以至肥胖,肥胖后导致胰岛素抵抗,血糖升高,无明显酮症倾向。多数病人在饮食控制及口服降糖药治疗后可稳定控制血糖;但仍有一些病人,尤其是非常胖的病人需要外源胰岛素控制血糖。因此,外源胰岛素治疗不能作为1型与2型糖尿病的鉴别指标。2型糖尿病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与HLA抗原频率无关联。与自身免疫反应无关联,血清中不存在胰岛细胞抗体及胰岛素自身抗体。
妊娠糖尿病
妊娠妇女原来未发现糖尿病,在妊娠期,通常在妊娠中期或后期才发现的糖尿病,称为妊娠糖尿病。妊娠前已有糖尿病的,是糖尿病病人妊娠期,称为糖尿病妊娠。在妊娠中期以后,尤其是在妊娠后期,胎盘分泌多种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如胎盘泌乳素等,并且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糖尿病易出现在妊娠后期。若对100名孕妇进行血糖检查,大约可以发现3名妊娠糖尿病患者。为及早检出妊娠糖尿病,一般在妊娠24~28周时,口服葡萄糖50克,服糖后半小时取血糖测血糖,若血糖值小于7.8毫摩尔/升,则有可能是妊娠糖尿病,需再做100克葡萄糖耐量试验进行诊断。对于妊娠糖尿病,应积极控制血糖,以避免高血糖对胎儿造成的不良影响。分娩3个月以后,根据其血糖水平再做糖尿病临床分型,50~70的妊娠糖尿病在分娩后表现为2型糖尿病,一部分病人糖耐量恢复正常,仅个别病人转变为1型糖尿病。
5、糖尿病的饮食禁忌
忌食:白糖、红塘、葡萄糖及糖制甜食,如果糖、糕点、果酱、蜂蜜、蜜饯、冰激凌等。
少食:土豆、山药、芋头、藕、洋葱、胡萝卜、猪油、羊油、奶油、黄油、花生、核桃、 葵花子、蛋黄、肝肾、脑。
宜食:粗杂粮如荞麦、燕麦片、玉米面、大豆及豆制品、蔬菜。
6、糖尿病并发症分类:
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
*低血糖昏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
*大血管病变(1)心血管系统(2)大脑梗塞(3)外周动脉硬化症*微血管病变(1)糖尿病性眼病 (2)糖尿病肾病 (3)糖尿病神经病变(4)糖尿病足*感染
低血糖的症状及预防
对糖尿病患者而言静脉血糖小于或等于3.9mmol/L称为低血糖。
低血糖又分为:
1低血糖症指血糖水平<3.9毫摩尔/升同时有临床症状
2低血糖反应是指有与低血糖相应的症状,但此时血糖水平>3.9毫摩尔/升
3无症低血糖血糖水平<3.9毫摩尔/升而又无临床症状。
低血糖的症状:
神经源性(自主神经)症状肌肉颤抖、心悸、胸闷、出汗、饥饿感
神经组织糖缺乏症状头晕、烦躁、焦虑、性格变化、认知障碍严重者昏迷
低血糖的处理流程
引起低血糖的原因
*误餐或忘了吃点心,或进餐太迟,或因病而食欲减退但未相应减少降糖药的用量
*运动量比平时打,而没有及时加餐,常多见于注射胰岛素的患者
*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用量过大
*空腹大量饮酒
*用药时间过早,或延迟了吃饭时间
*因生病而造成进食减少,却没有相应减少药物的用量
如何预防低血糖
*避免过度劳累及剧烈运动。*定时定量进餐,选择少量多餐。*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剂量准确。*监测血糖2-7次/周。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时,应监测3am血糖1-2次/周,使血糖控制在 6.7-8.3mmol/L。老年人血糖控制应放宽。 *糖尿病人应随身携带一些葡萄糖片,饼干等食品。空腹运动时应适当进餐。*避免空腹饮酒
8、使用胰岛素笔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确保在吃饭前30~45分钟注射,确定药物能否使用
使用胰岛素笔时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要在注射前要确定吃饭时间,然后准备好酒精棉球、针头、胰岛素笔和胰岛素,注意胰岛素笔和胰岛素一定要是同一厂家的产品,以免不匹配。再次核对胰岛素的剂量。仔细检查胰岛素的外观,中效、长效胰岛素或者预混50/50、70/30胰岛素均为均匀的混悬液,轻轻摇晃后呈牛奶状。如果轻轻摇晃后,瓶底有沉淀物,或者有一层冰霜样的物体黏附在瓶壁上,那么药物是不能再使用的。
其次,患者要选择在适合的身体区域注射。
常用的胰岛素注射部位包括上臂外侧、腹部、大腿外侧、臀部。每一个注射部位可分为若干个注射区,以2平方厘米为一个注射区。每次注射部位都应轮换,而不应在一个注射区几次注射。腹部是胰岛素注射优先选择的部位,胰岛素吸收率能达到100%。腹部的吸收速度较快且皮下组织较肥厚,可减少注射至肌肉层的风险。
再次,每次注射前必须检查是否有足够剂量的胰岛素。
注射时左手轻轻捏起注射部位的皮肤,右手持胰岛素笔将针头直接扎入捏起的皮肤内,推注药液。注射完毕后,拇指从剂量旋钮上移开,针头在皮肤下停留10秒钟以上,然后拔出针头,用干棉签按压针眼3分钟以上。注射完毕后,胰岛素笔应套上内针帽,旋下针头,将废弃针头丢弃,戴回笔帽。
六、胰岛素治疗
适应症:
①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在发病时就需要胰岛素治疗,而且需终生胰岛素替代治疗以维持生命和生活。约占糖尿病总人数5%。
②2 型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的基础上,如果血糖仍然未达到控制目标,即可开始口服药物和胰岛素的联合治疗。一般经过较大剂量多种口服药物联合治疗后 HbA1c仍大于 7.0%时,就可以考虑启动胰岛素治疗。
急症及急救
1、酮症、酮症酸中毒
(1)机理
由于胰岛素不足,细胞可利用的能量减少,导致体内脂肪分解加快。酮体是脂肪分解后产生的物质,正常时在血液含量很少,几乎不被测出。当脂肪加快分解,血液中酮体大大增加,就叫做酮症。这时血液就会变成酸性,称作酮症酸中毒,严重者发生昏迷。
(2)表现
①易在患各种感染时或突然中止糖尿病治疗时发生。
②食欲减退、腹痛、恶心、呕吐。
③嗜睡、意识模糊、呼吸加深加快,呼气如烂苹果味,最后发生昏迷。
④化验检查:血糖很高,血中出现酮体,血液变成酸性。
(3)治疗
酮症的首选药物为胰岛素。目前认为正确的饮食干预有助于预防和解除酮症。新华网最近转发了聂文涛的饮食干预原则,强调了谷物保护与胰岛素应用的重要性。
2、低血糖,低血糖昏迷
(1)机理
①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有口服降血糖药或注射胰岛素两种方法。其结果都易使血糖降低。但如果运用不当,使血糖下降过多的话,就会引起低血糖的发生。
②如果病人因为各种原因食欲不好,或根本未进食,腹泻、呕吐不止,但还按照平时的水平服用降血糖药或注射胰岛素的话,不但出现低血糖反应,严重者还可引起低血糖昏迷。
(2)识别低血糖症
①心慌、冷汗、全身发抖。
②异常空腹或饥饿感、恶心。
③嗜睡、昏睡、头痛、精神不集中。
(3)识别低血糖昏迷
①之前有心慌、冷汗、恶心的感觉,逐渐昏睡,呼之不应。
②早晨起床时间,怎么也叫不醒,浑身发凉,可见出冷汗,但没有发现明显的生命体征的不正常。
③有糖尿病史,口服降糖药,近几天进食不正常,或腹泻,呕吐、感冒发烧,逐渐出现意识障碍、神志恍惚,发展为昏迷。
(4)治疗
预防低血糖最常见的方式是携带糖块。在发生低血糖昏迷时,应立即补充葡萄糖。
3、糖尿病昏迷的三种主因
(1)低血糖昏迷
当血糖低于3毫摩尔/升时称为低血糖,严重低血糖会发生昏迷。常见的原因有:胰岛素用量过大或口服降糖药用量过大而进食少;运动量增加了,但没有相应增加食量。
(2).酮症酸中毒昏迷
原因有:1.糖尿病病人胰岛素停用或减量过快,或病情加重;2.各种急慢性感染;3.应激状态,如外伤、手术、分娩、妊娠、急性心肌梗死、甲状腺机能亢进等;4.饮食失调,进食过多或过少,饮酒过度等。
(3)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
这种昏迷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糖尿病病人。以严重脱水、高血糖、高血浆渗透压和神经精神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