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是一个家庭,也是一个小社会,它包含着教学和教学以外方方面面的内容。长久以来,幼儿园班级管理工作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对幼儿园班级管理的研究还很缺乏。但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班级管理又特别重要。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幼儿园常规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常规教育贯穿于幼儿园教育的方方面面,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幼儿在园的生活质量。
幼儿园常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在实施常规教育时存在着以下问题,主要表现为四种类型的常规教育。
一是自由型常规教育。
教师强调让幼儿自由地发展,认为常规教育是对幼儿主体性的。所以,教师较多地考虑如何让幼儿“活”起来,注重体现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自由活动,却忽视了对幼儿行为习惯的要求,结果滋长了幼儿自由散漫的习性。
二是管制型常规教育。
此类常规教育中,教师将“常规教育”和“如何管理幼儿”等同看待。常规教育成了对幼儿行为进行控制的过程,以督促、提醒和提要求为主,对违反常规的幼儿进行惩罚,其结果不利于幼儿的个性发展,使幼儿成为了“木头人”,甚至使有些幼儿从心理上抵触教师,不喜欢幼儿园。其实,在这种常规的教育中,我们没有必要一味的进行负面的惩罚,我们更多的可以给予幼儿于鼓励,从而激励他们,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是教条型常规教育。
此类常规教育中,教师把教育的规则“教条化”,认为常规教育是不可改变的。他们在实践中死板地看待问题,坚持已有的规定。如吃饭一定要都吃完才能走,不考虑幼儿自身的身体和食欲等问题。这种方式势必会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是说教型常规教育。
此类常规教育中,教师通常采用说教的方式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规范和指导,并且这类教育方式以性的常规居多,如“上课不能说话,不能随便离开自己的座位”“不能乱丢玩具”等,却没有引导幼儿去理解行为被禁止的真正原因,忽视了幼儿通过体验习得常规的特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其中明确了良好常规在幼儿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解决生活问题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引导我们去反思传统的管理行为与幼儿主体发展之间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应该针对问题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
幼儿园常规教育中应采取的对策
(一)规范幼儿行为,形成良好常规教师应该给予幼儿充分的发展空间,让幼儿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充分张扬,所以,教师不应该给幼儿过多的。这些教师的出发点是非常好的,他们考虑到了幼儿个体的发展,但没有顾及幼儿的整体发展。“人人自由则无自由”,如果对于每个幼儿都放任自由,那么一个班级二十多个幼儿就会使整个环境变得吵吵闹闹,什么活动都进行不下去。因此,教师应认识到,必要的常规对幼儿园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环境,学习在集体中生活,也可以有助于教师维持班级活动的秩序。通过常规教育规范幼儿行为,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可以促进幼儿对生活知识和社会知识技能的掌握,发展自理、自律能力,学习协调与他人关系的技能,形成群体意识,从而促进幼儿社会性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二)以幼儿为本,促进幼儿从他律转为自律
管制型常规教育的教师认为常规教育就是“管住幼儿”,每个幼儿都应该依照一定的行为规范活动。这类教师在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保障了一切事情顺畅地进行,减少了由人际冲突带来的安全隐患,让幼儿安全、健康地在幼儿园生活。但是,由于过多地控制幼儿的行为,阻碍了幼儿思维的自由发展,使幼儿缺少自由探索习得知识和经验的能力。我认为,常规教育要以幼儿为本,教师应该把幼儿的发展摆在首位来思考。在严格管制下幼儿的“问题行为”少了,“规矩”的幼儿多了,但幼儿也因此失去了很多。他们失去了学习与同伴交往、合作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失去了幼儿应有的天真和活泼,其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无从谈起。
因此,在常规教育中教师要帮助幼儿理解常规是如何产生的,为何需要常规,从而使幼儿从他律过渡到自律。常规管理中,教师不能一味地依靠权威,借助批评和惩罚来达到管理的目的,不能总以“不许这样,不能那样”来规范幼儿,而是要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让幼儿体检到快乐与有趣,从而转变成自律的行为。
(三)运用多种方式促进幼儿常规的养成
说教型常规教育存在方法单一、活动乏味等问题。因此,在常规教育中,教师要准备不同形式的活动来帮助幼儿实际体验常规的重要性,而不能单凭说教的形式。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加上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说教的方法对于他们是很难起作用的。只有以具体、生动的方式,才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及学习模仿的兴趣。如故事讲述法,通过讲述的故事,让幼儿形象地了解爱惜粮食的重要性。
以上四点对策只是许多常规教育方法的一部分,远远不能应对所有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如何在实践中体会、总结、反思并最终形成一套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的方法是目前幼儿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