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 唐拴虎
1、教学目的要求
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学习历史经验,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学会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为学生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和走向社会奠定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
2、“教改”打算与实施方案
1)、坚持集体备课:强化集体备课,把集体备课作为落实常规教学的重要任务来抓。以教材和《导学案》为主要素材,坚持集体备课,精心编选试题习题。
2)、课堂教学目标突出“细、精、实”: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通过精心策划,努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并将对学生三基四能的考查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3)、精选试题,精心组织练习,通过练习及时发现学生存在问题并及时解决。通过练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通过练习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应变能力,迁移能力的培养。通过练习的批改及时反馈信息,进行教学。
4)、实施专题式的学习方式,通过适当提高课程目标要求的难度,以适应学生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变化的需求。
4)、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充分利用乐学小组这一有效形式,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其具有主动学习历史和理解历史的愿望和积极性。
3、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为历史必修一全册和必修二前四个专题以及选修四全册,历史必修一着重反映的是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这一模块共设有九个专题,前五个专题所包含的内容基本上与 中国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相一致,及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三种不同社会形态发展阶段的基本线索和特征,这五个学习专题从不同的历史侧面,共同构成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貌。后四个专题主要反映的是世界历史的内容,时间断限从古代希腊罗马直到20世纪末。九个学习专题共同构成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中中外政治生活发展史的学习内容。在必修一的学习中,通过探讨中外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其重要历史人物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就成为我们了解人类政治活动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历史学习的目的之一。
历史必修二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史实。经济、政治、文化,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三大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因为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有物质资料,要获得物质资料就必须进行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既是人类最基本的经济活动,又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因此,在高中阶段学习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内容是必要的。本模块共有八个专题,中国史的内容占四个,既有古代史的内容,又有近代史的内容,还有现代史内容。古今贯通,有利于进行历史发展的纵向比较,从而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且4个中国史专题中,古代史内容占1个,近现代史占3个,这个比例显示了学习专题厚今薄古的原则。厚今薄古是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引导人们更加关注现实,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同时在内容的选择上,注意基础性、典型性、时代性、多样性和选择性,通过以点带面,靠点连线的呈现方式,描绘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演进的轮廓和概貌,如古代社会的经济、改革等。另外,必修二的学习专题设置中突出了对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历史的关注。
历史选修四讲述的是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伟大人物的有关情况。通过学习历史人物的有关史实,同学们可以更深切的理解和感受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更加清楚的理顺历史发展的脉络。同时,这对于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选择适合并且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生活道路,也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本专题共有6个单元,22课,另有2个探究活动课。这些历史人物,或是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封建帝王,或是西方和中国历史上睿智的思想家,或是顺应时代发展、引领社会的政治家、或是孜孜以求地探索大自然奥秘,使人类获得一个又一个发现的科学家。我们走进这些历史人物,是为了更加深刻的具体的把握他们所处时代人们的主要思想和活动体会他们在历史中的地位,也是为了更好的汲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
4、班级情况分析
高一(4)班和高一(5)-(9)班以及高一(10)班、(11)班分别是重点班、普通班和国际班,学生的基础各异。中考虽然较以往由开卷到闭卷,但历史这样的学科在初中受重视程度仍不高,所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老师落实和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教师要抓住学生对历史学科还挺感兴趣的,且学习积极性较高这一良好契机,通过进行的课前准备和情景设置,提高课堂趣味性和活泼度,使师生在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中达成教学目的。
总体上看高一学生的情况不容乐观,历史基础知识很不扎实,理解运用能力较差。在对学生全面强化督促的同时,如何抓好基础,提升能力,强化针对性,有的放矢,提高讲与练的方法及效益,如何应对统一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大挑战。而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的问题,有待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的进一步有效引导。
5、完成教学任务的具体措施
1、深入研究教材和教学指导意见及学考要求,把握历史学科的发展趋势,做到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增强实效性。狠抓“三基”不放松(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牢固掌握主干历史知识;讲解新的史学观,如文明史观、整体史观、近代化史观。
2、注重每周三晚的集体备课,加强学习与交流,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3、提高课堂效率,杜绝满堂灌。进行知识梳理,不能由老师包办,在老师布置下,课前或课堂完成。老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规律性问题,得出结论,从而使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同步进行。
4、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知识体系的构建;同时在课堂教学在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引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5、注重习题的选择,要精选,且注意层次性。
6、要多和学生沟通交流,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历史教学。
2016年9月
教学进度安排表
周次 | 起讫时间 | 教学内容 | 教时 | |
1 | 8月22日—8月28日 | 导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 2 | |
2 | 8月29日—9月4日 |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君主政体的演进和强化 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 3 | |
3 | 9月5日—9月11日 |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中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 2 | 教师节 开学典礼 |
4 | 9月12日—9月18日 | 伟大的抗日战争 辛亥 | 2 | 中秋节放假(9月15-17日) |
5 | 9月19日—9月25日 | 新民主主义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 3 | |
6 | 9月26日—10月2日 | 0 | 国庆节放假(10月1-7日) | |
7 | 10月3日—10月9日 |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外交关系的突破 | 3 | 政史展示课 |
8 | 10月10日—10月16日 | 新时期的外交与成就 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 | 2 | 学考选考 |
9 | 10月17日—10月23日 | 0 | 秋假 | |
10 | 10月24日—10月30日 | 卓尔不群的雅典、期中考试复习 | 3 | 教学活动周 |
11 | 10月31日—11月6日 | 罗马人的法律 | 1 | 期中考试 |
12 | 11月7日—11月13日 | 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美国1787年 | 2 | |
13 | 11月14日—11月20日 |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巴黎公社、十月社会主义 | 2 | 双语节 |
14 | 11月21日—11月27日 | 美苏争锋、新兴力量的崛起 | 3 | |
15 | 11月28日—12月4日 |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必修一考试、讲评 | 3 | |
16 | 12月5日—12月11日 |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 3 | |
17 | 12月12日—12月18日 | 古代中国的经济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 3 | |
18 | 12月19日—12月25日 | 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 3 | |
19 | 12月26日—1月1日 |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 2 | 元旦放假 |
20 | 1月2日—1月8日 |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 3 | |
21 | 1月9日—1月15日 | 开辟文明的新航线 血与火的征服、“蒸汽”的力量 | 3 | 期末考试 |
22 | 1月16日—1月22日 | 走向整体的世界、期末复习 | 3 | 寒假开始(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