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 姓名:
【知识结构】
(一) 机械功 功的原理
*1.计算功的公式是 ,功的单位是 。
*2.如图10-5所示,用竖直向下的力F压杠杆,F=30N,使杆端下降15cm。F所做的功是 。
*3.一个搬运工,扛着重600N的箱子。他的肩对箱子的作用力大小是 N,方向是
向 的。如果他沿水平地面走5m,他对箱子做的功为 ;如果他沿楼梯走到5m高的楼上,他对箱子做的功为 。
*4.有一辆重为500N的小车,某人用100N的水平力推着它走了10m。那么,人对小车做的功是 ,重力对小车做的功是 。
*5.功的原理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这就是 。例如你使用的是省力机械,那就必然要费 。
*6.在下列哪一种情况下力对物体是做了功的( )。
A.用力推讲台,讲台没有动. B.人提水桶沿水平地面行走.
C.沿斜坡方向把物体拉上去. D.天花板上的电线吊着电灯.
**7.某人用力把一个重10N的冰块水平抛出,冰块在水平的冰面上滑行40m远停下来。则冰块在滑行过程中( )
A.人对冰块做了400J的功. B.重力对冰块做了400J的功.
C.人和重力都没有对冰块做功. D.以上说法都不对.
**8.马拉着质量是2000kg的马车在水平路面上前进了400m,做了3×105J的功。求:(1)马车的重;(2)马的拉力。
(二) 机械效率 功率
*1.运动有快有慢,我们用“单位时间里通过的路程”来表示运动的快慢,称为速度,计算公式是 。做功也有快有慢,我们用 来表示做功的快慢,称为 ,计算公式是 ,国际单位是 ,常用单位还有 。
*2.机械效率是指 写成公式是 。
*3.利用某机械做功,动力做的总功是500J,其中有用功是400J。那么,克服机械自重和摩擦做的额外功是 J,机械效率是 。
**4.我们要通过实验测出图10-10中甲和乙两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l)两个滑轮组装置的共同点是什么? ;不同点有哪些? 。
(2)实验中需要测量哪几个物理量? ,需要计算哪几个物理量? 。
(3)实验中,如果你已经按图组成了一个滑轮组,那么,只用刻度尺量出钩码上升的高度h,而不再用刻度尺量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行不行? ,理由是什么? 。
(4)请问:甲、乙两个滑轮组哪个更省力些? 。理由是什么? 。两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会不会一样? ,理由是什么? 。
**5.有甲乙两台机器,甲做的功是乙做功的2倍,而乙做功所花的时间是甲的一半,由此可知( )。
A.甲做功快. B.乙做功快. C.甲、乙做功一样快.
**6.一个举重运动员,在2.5s内把一个质量为200kg的杠铃举高2m。取g=10N/kg。问:(1)运动员对杠铃做了多少功? (2)运动员举杠铃时的功率是多大?
**7.用一个动滑轮把重为G=100N的物体提到h=9m的高处,人拉绳端的力F=60N问:(1)人做的总功是多少?(2)人做的有用功是多少?(3)人做的额外功是多少?(4)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多大?
(三) 机械能
*1.一个物体 ,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一个物体 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2.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 。
*3.运动物体的 越大, 越大,具有的动能就越大。
*4.物体被举得越高,质量越大,它具有的重力势能就 。
*5.动能和势能统称为 能。一个从高处落下的物体,在某一位置时具有的动能是8J,重力势能是6J,则物体具有的机械能是 J。
*6.下列情况中的物体具有什么形式的机械能?
(1)在海面上行驶的船具有 。 (2)被拉伸的橡皮筋具有 。
(3)被拦河坝挡住的上游河水具有 。 (4)站在下行电梯里的乘客具有 。
*7.关于动能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速度大的物体具有的动能一定大 B.质量大的物体具有的动能一定大
C.运动物体只具有动能 D.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8.关于能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高山上静止的石头不具有能 B.物体已做的功越多,说明物体具有的能越多
C.只要物体能够做功,就说明物体具有能 D.只有正在做功的物体才具有能
【能力训练】
一、选择题
1. 如图1所示,为运动员投掷铅球的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图1 图2
A. 在a到b的过程中,运动员对铅球做了功 B. 在b到c的过程中,运动员对铅球没有做功
C. 在c到d的过程中,没有力对铅球做功 D. 在a到d的过程中,铅球的运动状态在不断的变化
2. 斜面是一种简单机械,生活中经常用到它,工人师傅小波和小新分别用如图2所示的甲、乙两种方法,将同样的物体搬上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方法不可以省力,但能省功 B. 甲方法可以省力,也能省功
C. 乙方法可以省力,但不能省功 D. 乙方法可以省力,也能省功
3.甲比乙高,如果举起相同质量的杠铃所用时间相等,如图示,则( )
A.甲做功较多,功率较大 B. 甲做功较多,功率较小
C. 甲做功较多,甲、乙功率相等 D. 甲、乙做功相等,乙的功率较大
4.中国跳水队被人们称为“梦之队”.如图是跳水运动员跳水时的情景,运动员在离开跳板到落入水的过程中( )
A.他的动能一直增大,机械能不变 B.他的重力势能一直减小,机械能减小
C.他的动能先减小后增大,机械能不变 D.他的重力势能先减小后增大,机械能增大
二、填空题
5. 小婷跳绳时所穿鞋的总质量为0.4㎏,她1min跳绳180次,假定每次双脚抬离地面的最大高度均为5㎝,则每上升一次,她对鞋所做的功为________J.跳跃时若上升所用的时间占每次跳跃时间的0.3倍,则每上升一次,她对鞋做功的平均功率为________W(g=10N/㎏)
6. 如图3-(甲)所示,小华同学用水平力F拉着木箱在水平方向上运动了距离L,则小华对木箱所做的功为W1=_______.小昕同学沿如图(乙)所示的斜面用同样大小的力F 拉着同样的木箱在力的方向上也运动了距离L,小昕对木箱所做的功为W2.则W2 W1(填“>”、“<”或“=”).
7. 如图4所示,建筑工人用滑轮组提升重为220N的泥桶,动滑轮重为20N,不计滑轮与轴之间的摩擦及绳重. 若工人在5s内将绳子匀速向上拉6m,则泥桶上升_____m,手拉绳子的力为____N,拉力的功率为_____W,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_.
图3 图4
三、实验与探究题
8. 交流与评估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德圣中学的同学,利用如图5所示的实验装置完成了“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以后,进行了小组交流,下表是各小组的实验数据记录:
实验小组 | 钩码重G(N) | 动滑轮G′(N) | 拉力F(N) |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
1 | 0.5 | 0.4 | 0.35 | 47.6% |
2 | 0.5 | 0.4 | 0.38 | 43.9% |
3 | 1 | 0.6 | 0.62 | 53.8% |
4 | 1 | 0.8 | 0.71 | 46.9% |
5 | 2 | 0.6 | 0.98 | 68.0% |
6 | 2 | 0.8 | 1.06 | 62.9% |
(1)实验中影响滑轮组效率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2两个小组的动滑轮重相同,提起的钩码重也相同,测出的
滑轮机械效率却不同,原因不可能是( )
A 滑轮和轮与轴间的摩擦力大小不同 B 测拉力时没有使测力计匀速上升
C 测拉力时拉力的方向没有竖直向上 D 钩码被提升的高度不同
(3)请你就如何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提出自己的建议(要求写两点): 图5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如图6所示,在“研究物体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将A、B、C三小球先后从同一装置的、、高处滚下(mA=mB<mC, hA=hC>hB),推动纸盒运动一段距离后静止.
(1) 在此实验中我们通过观察什么来比较各小球动能的大小?
(2)从图中可以看出A、B、C三个小球刚到达水平面时, 球的动能最大.
(3) 要研究动能与质量的关系,我们应选择 两图来进行比较.
(4)比较图A和C,得出的结论是: 。
图6 图7
10.在学习势能知识时,小明同学猜想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大小可能与以下三个因素有关:①物体高度,②物体质量大小,③物体所处地理位置。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想,首先决定对因素①进行验证.他把橡皮泥平铺在水平面上,让1个小球从不同高度自由下落,记录结果如表7所示。
(1)该同学依据判断重力势能的大小 ;
(2)本实验的结论是 ;
(3)若想对因素②进行验证,你认为实验中应控制相等的变量是 。
四、计算题
11.如图8所示,用滑轮组提起重900N的物体,绳子自由端拉力F为400N,重物在20S内匀速上升了10m。求:(1)物体上升的速度。(2)提起物体所做的有用功。(3)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2.[2006广东]一质量为3000kg的汽车沿着长为5.4km的盘山公路匀速行驶,当它从山脚行驶到高为0.5km的山顶时,耗时15min,汽车发动机的牵引力为4000N。求:
(1)汽车行驶的速度。 (2)汽车发动机牵引力做的功。 (3)汽车发动机牵引力的功率。
13. 如图所示,斜面长1m,高0.2m.将10N重的物体A从斜面底端匀速拉到斜面顶端,需要用平行于斜面的力2.5N,那么:
(1)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2)重物上升过程中克服摩擦做了多少额外功?
3)为了提高该斜面的机械效率,同学们提出了一些建议:
A、以较快的速度将重物匀速拉到斜面顶端 B、以较慢的速度将重物匀速拉到斜面顶端
C、改用光滑的、板长和高度均不变的斜面
其中建议____________(填序号)可以达到目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