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攻击性行为是幼儿诸多问题行为中十分普遍的一种,作为不良适应行为的一种形式,攻击性行为是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慢慢形成的。发展心理学表明:个体的攻击性行为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幼儿期个体攻击水平及强弱对其成年的攻击性具有较强的预测作用。攻击性行为较多的孩子一般得不到同伴的接纳和认可,也成为教师眼中不受欢迎的人,如果幼儿长期生活在这样一种消极的环境中,其身心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不仅对个体的健康发展不利,而且阻碍儿童社会性、个性和认知的发展,也影响教师教育工作的正常实施。如果攻击性行为升级,并延续到青少年时期,就容易产生攻击性人格障碍,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等。要纠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必须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幼儿认知水平、让幼儿了解攻击性行为的后果、给予幼儿榜样示范以及培养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以便更好的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幼儿成长、教育对策
正文:
攻击性行为是行为中最具代表性、最突出的一种行为,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攻击性发展状况既影响儿童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同时也是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任何一个社会,从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其社会成员身心健康的目的出发,都会对其成员之间的攻击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从这一意义上说,攻击性行为基本上是一种不为社会提倡和鼓励的行为。20世纪以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与控制一直是发展心理学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开始,直至近年来的认知心理学,持有不同观点的心理学家均对儿童攻击的发展问题进行过大量的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这些研究极大地丰富与深化了人类对于个体攻击性行为及其发展问题的认识,同时也为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控制与矫正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科学依据。
一、攻击性行为的涵义
攻击性行为通常定义为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而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经常性发生对他人、周遭物体进行的行为或言语上的严重攻击表现。0——4岁的幼儿常采用直接的吵架,打架等进行身体攻击,4——6岁的幼儿常采用间接的语言攻击,漫骂、诋毁,故意给其他幼儿造成心灵伤害等。
二、攻击性行为的分类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儿童攻击发展研究中,心理学家对攻击的分类主要有4种。劳伦次和雷斯把攻击分为情感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哈杜普把攻击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艾沃雷尔把攻击分为可接受的攻击和不被接受的攻击;另外还有人把攻击分为个人驱动的攻击和社会驱动的攻击。在所有这些分类中,哈杜普的观点得到了广泛的采纳。所谓工具性攻击是指儿童为了获得某个物品而做出的抢夺、推搡等动作。这类攻击本身不是为了给受攻击者造成身心伤害,攻击在这里被当作一种手段或工具,用以达到伤害以外的其他目的,如获取某一物品等。敌意性攻击则是以人为指向的,其根本目的是打击、伤害他人。从研究的角度看,哈杜普的分类有较高的信度,但其效度有时很难保证。因为一些敌意性攻击具有工具性攻击的功能,而一些工具性攻击表现出敌意性攻击的愤怒反应。哈杜普也曾指出:“婴儿期和同年早期儿童表现出的攻击主要是对非社会性客体的获取,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攻击更多趋向于冲突中以人为指向的攻击。”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伴随着幼儿的生长而发展,要找到有效的教育对策,必须先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一)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起源于何时?发展心理学家对这些问题的兴趣由来已久。早在本世纪30年代,彪勒、格林、金莉等一批发展心理学家就曾对此进行了许多观察研究,他们的研究表明,儿童与同伴之间的社会性冲突至少在儿童出生后的第二年就开始了。1977年美国心理学家霍姆伯格在一项“12—42个月儿童社会交流模式的发展”的研究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霍姆伯格发现,他所观察的12—16个月的婴儿,其相互之间的行为大约有一半可被看作是破坏的或冲突性的。他还发现,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之间的冲突行为呈下降趋势。
(二)攻击方式的变化
美国著名学者威拉德.哈特普的研究表明,年龄较小的儿童的攻击性要高于年龄大一些的儿童。而且前者的工具性攻击的比率高于后者。年龄大一些的儿童与年龄较小的儿童相比,他们更多的使用敌意性攻击或以人为指向的攻击。另一个与此相联系的原因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诱发其攻击性行为的刺激类型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哈特普做出了这样的结论:在整个学前期儿童的工具性攻击呈减少趋势,敌意性、报复性攻击呈增多趋势。李俊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支持了这一观点,他认为幼儿园年龄阶段与小学1—3年级年龄阶段的攻击性行为有较大的差异。幼儿园幼儿中发生频率较高的攻击性行为有:争抢玩具、争游戏角色、无意攻击、报复性攻击、为吸引老师的注意而进行的攻击。小学生中发生频率较高的攻击性行为有:报复性攻击、打抱不平的攻击、为控制他人而进行的攻击、嫉妒性攻击、挫折性攻击。其中,报复性攻击在3—9岁年龄段较为稳定。把儿童的攻击以言语攻击和身体攻击作为区分标准研究儿童攻击形式的变化,发现2—4岁儿童攻击形式发展的总的倾向是:身体攻击逐渐减少,言语攻击相对增多,到3岁止,儿童的踢、踩、打等身体攻击逐渐增多。3岁以后,身体攻击的频率降低。由于言语沟通技能更发达,言语攻击增多了。还因为此时多数父母和教师不再容忍年龄较大孩子的身体攻击,而对他们的“唇舌战”则更容易忽视。我国心理学工作者通过实验发现了儿童攻击方式的曲线式变化。实验显示,4—5岁攻击性行为最为明显。3—4岁组:攻击型幼儿比例数最小,攻击方式达十二种,与其它年龄组相比唯下肢动作人均量最高。从实际表现看,他们的动作大多是较原始、简单的粗大动作。笨拙、不灵活,情感外露。4—5岁组:攻击型幼儿的人数以及攻击的次数骤然大增。从其具体表现看,除以上肢大动作为主以外,还增加了细致多样的十四种攻击方式。上肢与综合性动作明显提高,攻击的有意性增多,除直接攻击外,还出现了间接攻击的方式,但还较外露。从原因看增加了“嫉妒”“恶作剧”两项。与其他组比较,有意攻击占首位。5—6岁组:攻击型幼儿数,攻击次数比4—5岁组明显减少,攻击方式仅比4—5岁组多三种。从此年龄段起,攻击的头部动作开始居末位。说明已注意到攻击行为的隐蔽性,如避开教师视线桌下挠人,往人身上抹鼻涕等。但在矛盾激烈时还较外露。
(三)攻击性行为的性别差异
男孩的攻击性行为常常多于女孩,在大多数情况下,几乎所有的年龄阶段以及许多动物种系里,都可以看到这种差别。男孩特别倾向于使用身体攻击,同时言语攻击也多于女孩,这种差别在出生后的第二年就有所表现。男孩和女孩攻击性的发展过程也不相同。幼儿园里男孩比女孩更多的怂恿和更多的卷入攻击性事件。男孩和女孩的攻击模式在其他一些重要方面也不相同,男孩比女孩容易在受到攻击以后发动报复。在对学前儿童的一项观察中发现,男孩受到攻击常常只比女孩稍许多一些,但他们的反击则是女孩的两倍。离开幼儿园以后,攻击性的性别差异并未消失,明显的性别差异一直保持到少年期和成年期。以暴力犯罪为标准,男性少年由于暴力犯罪而被捕的人数比例大大超过女性。早期的一些研究如著名的费尔斯纵向研究发现,男孩的攻击性更为稳定。有研究通过对600人的追踪研究,此项研究在被试8岁时开始,结果发现8岁时攻击性较高的男孩到30岁时攻击性仍然高于同龄人。在童年被同伴评定为攻击型的男孩到成年期倾向于有更多的犯罪记录,虐待配偶和其他暴力行为。另外,造成男女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性别差异的还有社会因素。攻击是男性特征中的一部分。人们预期男孩有攻击性行为,他们的攻击性行为还常常暗中受到鼓励。例如,1—3岁的男孩与女孩相比,他们的攻击性行为得到成人和同伴更多的注意。这种注意有时候是肯定的(如微笑,参加儿童的游戏),有时候是温和的否定(停止这种行为或让儿童转入另一项活动)。然而,对于行为的任何一种注意都可能比简单的不加理会起更大的鼓动作用。
四、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就其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来说,与成人的攻击性有明显区别,而且有些行为还未成固习,但它对个体的健康发展不利,而且阻碍儿童社会性、个性和认知发展,也影响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实施。研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其目的是更有效的控制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促进其个性和社会性的顺利发展。
(一)生物因素
与前面论述的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中的生物学观点类似,荷兰和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的某些男人身上表现出的侵略、冲动和暴力行为的倾向可能因某种微小的基因缺陷而引起同样影响着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但是,基因并不是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决定因素。比较合理的说法是,儿童遗传了某种先天性的基因倾向,这种倾向会在后天的环境中得到表现或强化。神经类型的差异带来了儿童气质上的不同。有的爱哭爱闹,难以照看。有些则易于相处,适应性强。人们发现“难带的婴儿”(即不稳定、不可预测、难以抚慰的婴儿)在日后更容易发展攻击性行为模式。在一项研究中,分别在6个月、13个月、24个月时被评为难带婴儿,到3岁时被评为具有更高的焦虑、活动过度和敌意。这实际与父母的态度有关。父母对不同气质的婴儿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抚养。这反过来又可能影响着以后的攻击性的出现。研究者发现,难带型婴儿和易带型婴儿的母亲与婴儿相互作用的行为模式是不同的。难带型婴儿的母亲更多地使用禁令、警告和。尽管如此,难带婴儿仍然较少服从,并且表现了消极情感,研究者指出,气质难带型婴儿表现出了一种抵抗控制的模式。生物因素对攻击性的影响在少年发展时期仍然存在,人们研究表明,激素水平与攻击性之间存在着联系。但这并不意味着激素之类的生物因素能于社会环境之外单独起作用,它们只能表明激素在某个发展时期和某些条件下可能具有突出的影响。某些个体可能由于生物因素而比其他人更富于攻击性,尤其是当他们处于容易激动和引起冲突的环境更是如此。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在这里弗洛伊德指的“性”与一般理解的性有所不同,它除了与生殖活动有关之外,还包括吸吮、大小便、皮肤接触等能直接或间接引起机体快感的一切活动。所以在他看来,个体的许多活动都与“性”有关,他依据本能力量“里比多”的成熟过程将儿童人格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其中,性器期(3-7岁)儿童出于无意识的好奇心,对自己的性器期发生兴趣,性器期成了获得满足的主要来源,男女儿童在行为上也开始出现性别之分。弗洛伊德断定,这个阶段的男女分别出现了“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并认为儿童开始模仿父亲或母亲的行为和态度。弗洛伊德认为,这一阶段的矛盾冲突解决得是否顺利,对一个人将来人格得健康发展极为重要,解决不同会造成以后许多的行为问题,特别是攻击性行为,因而这一阶段的人格发展是否正常,对未来健康人格至关重要。
(二)社会因素
1.家庭的影响
父母的教育方式培养或间接鼓励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虽然有些父母很谨慎地让孩子学会“自卫”或“像个男子汉”,但他们绝不会认为这是在传授攻击性的行为。因此父母对待幼儿的态度、方式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具有直接的影响。父母惯于使用暴力惩罚方式以及父母亲在教养方式中有矛盾都与其孩子的攻击性有关。父母是儿童最早的模仿对象,所以幼儿未来的攻击性行为极大的依赖着双亲如何对待他和双亲自己如何表现。一个在家里因攻击性受到惩罚的孩子,比惩罚不怎么严厉的,在外边有更大的攻击性。惩罚在家里了攻击性,但似乎在外面鼓励了他,儿童模仿的是父母的攻击性行为。因而,惩罚不仅教他在家里要老老实实,而且还等于告诉他,如果干了坏事不被发觉,攻击性行为还是可取的。这样使儿童不是减少了攻击,而是加剧了这一行为。因此,父母对待儿童的态度、方式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具有直接的影响。帕特森和他的同事的研究证明,攻击性极强的儿童,他们的父母在实施规则和标准时经常是带有敌意的、不严格的,自己也是有攻击性的。他们采用在家庭和学校里直接观察的方式研究家庭与有行为问题的儿童相互作用的模式。帕特森的研究指出,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在有高度攻击性儿童的家庭里,这种相互作用往往形成了“高压统治”逐步升级的模式。例如,哥哥对着妹妹大叫大嚷,妹妹也反过来大叫大嚷,叫他有损名誉的绰号,于是他就揍她,她也揍他,逐渐升级。父母与孩子之间亦如此,幼儿如做对抗性的反应,父母逐渐提高威胁和惩罚儿童的水平,形成恶性循环。惩罚对于攻击型和非攻击型儿童有着很不相同的影响。父母的惩罚对于非攻击型儿童能产生预期的抑制效果,相反,对于攻击型男孩只能加速这些儿童的不轨行为。另外,父母使用奖励和惩罚时的不一致性,也影响到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父母有时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和偏离常规的行为都给予积极的反应,有时又不加理会。有时则做出严厉的惩罚,使得攻击性行为时而得到鼓励,时而又得到抑制。家庭不仅通过管教儿童直接塑造着攻击性的发展,而且以间接的方式影响着攻击行为。父母对孩子的处所、活动和社会联系的指导是决定儿童攻击性的重要因素。聪明的家长能准确的知道他们的孩子在干什么,与什么人在一起,在什么地方。他们很了解孩子的活动兴趣,孩子容易出现的问题和孩子的长处。另一些父母则对孩子的活动经历很不在意,他们不知道孩子是在街头游荡还是在学校操场,不知道孩子学习到底是否用功,也不知道他们是否参与了邻居孩子的恶作剧。因此,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既受到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又与父母对孩子的关怀、了解有关。父母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了解,对儿童生活范围,活动内容的掌握,对社会环境的关注等决定了家庭对儿童攻击性行为是否能产生良好的、积极的、有效果的影响。
2.幼儿园的影响
在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上,幼儿园一直扮演着有效控制的角色。我们通过观察体育活动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发现体育活动能有效地控制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一般而言,攻击性行为是不被接纳的行为,是培养良好个性品质的障碍。同时大多数人也认为,体育活动是幼儿攻击性行为发生频率比较高的活动之一,那为什么还说体育活动能有效地控制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呢?我们正是利用体育活动容易诱发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这一特点,为我们的观察、分析提供便利,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有效地控制儿童的攻击性行为。首先,创造良好的体育活动环境。儿童体育活动环境中社会性密度的增加和玩具数量的不足都会增加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当场地狭小而玩具数量又不充足时,幼儿就产生个人焦虑、集体秩序混乱现象,玩具数量不足易使儿童为了获得玩具而产生竞争,从而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因此,我们老师在组织幼儿体育活动时,就尽量采用分组活动的形式,以便拓宽幼儿的活动空间,而不是一个班几十个孩子拥挤在一起活动;同时还为幼儿准备足够数量的活动器械,至少保证每个小朋友一份。其次,抓住契机,对幼儿进行集体教育。在体育活动中,攻击性行为发生的次数比较多,但是却屡屡得不到有效地纠正,为什么呢?主要是由于其活动场地的特殊性——空旷,幼儿分散,不利于老师进行集体教育,也往往被许多老师所忽视。在本次课题研究中,我们正好抓住了对幼儿进行现身说法的教育的好机会。即一旦体育活动中出现攻击性行为,老师宁愿停止活动,也要及时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分析该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请别的小朋友一起来想办法帮助他,以便下次不会有类似的现象发生。通过这种活动,不仅让幼儿了解了攻击性行为的后果,还大大提高了幼儿的认知水平,从而降低了攻击性行为发生的频率。
以下是大班老师以一周为观察周期的大班初和大班末的两张记录表的平均值。
表一幼儿攻击类型及其分布一
次数 | 比率% | |
工具性攻击 | 15 | 45 |
敌意性攻击 | 18 | 55 |
合计 | 33 | 100 |
次数 | 比率% | |
工具性攻击 | 6 | 40 |
敌意性攻击 | 9 | 60 |
合计 | 15 | 100 |
五、干预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教育对策
(一)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日常中,家长要给幼儿提供较为宽敞的游戏空间,而不是繁杂、拥挤的活动空间;尽量避免提供有攻击倾向的玩具(如玩具、刀等);阻止幼儿接触不良传媒,某些影视特别是暴力影视剧,可能会使孩子学会一些攻击性行为。教师在设置环境时,也应给幼儿创设一个尽量避免冲突的空间。儿童活动室中社会性密度的增加,玩具数量的不足都会增加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因此,为儿童布置和安排的活动场地面积的大小非常重要。玩具也是产生攻击性行为的一个刺激,玩具数量不足易使幼儿为了获得玩具而产生竞争。同时还要注意避免为儿童提供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所以老师在安排区域活动时一定要注意让各活动区域稍有间隔,防止幼儿因场地过分拥挤,引起无意的碰撞造成冲突和摩擦。玩具数量要充足,以减少幼儿彼此争抢玩具的矛盾冲突。我们老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正是遵循着这些理论,为幼儿创设了一个不太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的环境。另外,教师还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愉悦的心理环境。如果教师对待幼儿严厉苛刻,则幼儿必定对教师心存畏惧,被动服从。在这种气氛中,幼儿往往会对教师的不满情绪通过攻击同伴发泄出来。因此,要尽量避免给幼儿造成过多的挫折感和压抑感,从而减少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因素。
(二)提高幼儿认知水平
幼儿攻击性行为多与其认知水平较低有着直接的关系,幼儿往往对来自同龄伙伴37的信息以自身为中心做出判断。如果一个儿童对别人的行为判断是敌意的,他的行为就会表现出攻击性,如果他对别人的行为更多判断为善意的,他的攻击性行为不会产生。而在幼儿中很多攻击现象的产生都是因为彼此没有搞清楚他行为的动机是什么,而一个攻击性强的儿童往往用敌意性的动机去判断别人的动机,这样他攻击的次数和被攻击的次数都在增加。因此,我们在实践中教育幼儿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待同伴。要了解别人行为的动机是什么,提高幼儿判断力,设法让幼儿明白打人、推人、抢夺等行为是不对的,幼儿一般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讲故事等形式激发幼儿对攻击性行为产生否定情绪,以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三)让幼儿了解攻击性行为的后果
任何问题的解决,都应让当事人有真实的情感体验,空谈道理,不能让幼儿在情感上有所触动,也解决不了问题。如:当幼儿咬了别人,人家疼,就让他通过回忆摔倒的疼痛等来体验别人的疼痛。让幼儿更多的了解他的攻击给别人带来的不良后果,听到被攻击者痛苦的声音,看到被攻击者痛苦的表情。作为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创设一个良好的分享和谦让环境,让幼儿学会分享和懂得谦让,通过讲故事让幼儿明白人们对待攻击行为的态度。培养幼儿的同情心、爱心,使幼儿逐渐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如:自由阅读活动时,多教给他一些知识和方法,别人在看的时候,你如果想看,要和别人商量:“我们一起看吧!现在你看,呆会给我看会好不?”
(四)给予榜样示范
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之所以在解决冲突或人际交往中更多的运用攻击性的行为方式,不仅是因为其所想到的解决冲突或进行沟通的方法的数量少于一般儿童,而且也因为他们所能想到的方法普遍带有攻击倾向。所以,对于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我们就应给予榜样示范或直接教其正确方法。首先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日常中多阅读有关书籍,认真学习,深刻领悟,逐步形成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并根据自己班幼儿发生的不良行为,结合教育的经验,及时地对孩子进行行为矫正。矫正的重点不在训斥、批评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而在于及时使孩子明确非攻击性行为的方式和方法。其次,家长应树立科学的儿童观。不少家长对幼儿的教育方式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面对这些情况,我们要采取间接、委婉的办法,努力改变家长的儿童观和教育方法。同时,通过家长园地与家长个别交谈等方式,指导家长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逐步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在与“攻击性行为”幼儿家长的联系中,应改变以往那种只是一味告状的做法,而是首先向家长汇报孩子的进步,哪怕是一点点,向家长提出配合教育的具体要求,这样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由于幼儿的模仿能力比较强,对各种行为缺乏正确的认知,只是一味的学习模仿,因此作为成人,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打架或恶意攻击;同时自己的行为应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给幼儿起到榜样的作用。
(五)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大量研究和事实表明,学会内在控制的孩子不太可能使冲动动作化,说理比惩罚
更能帮助孩子明白,并承担非理性行为的责任。因此,我们注重培养孩子对攻击性行为感到忧虑不安,培养幼儿的同情心,把自己置身于受害者的地位,设身处地体会受害者的苦痛。认识到攻击性行为所带来的恶果,学会对攻击性行为的自我控制和自我反省,从而有效地抑制攻击性行为。
总之,不管老师和家长采用哪种方式来帮助幼儿纠正攻击性行为,重点在于以幼儿为中心点,改变其周遭环境,减少环境的刺激,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这些不良行为的幼儿,对于他们身上的优点,我们予以鼓励、引导、发扬,对于他们的不足,应相信他们会改正,并创设条件,帮助他们一起克服,以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快乐的发展。让幼儿拥有一个美好童年的同时,拥有一个璀璨的明天。给予幼儿适当的关心,不忽略小事的重要性,将小事情分析清楚,给予幼儿正确的引导,让孩子在幼儿期形成良好的习惯,那么你留给孩子的是一笔无穷的财富。
参考文献:
[1] 墨森、唐杰等.《儿童发展与个性》[M].上海教育出版社: 缪小春等译,1990年,第388页.
[2] 程学超、张文新.《儿童侵犯行为发展综述》《心理发展与教育》[J].1992年1期.
[3] 李俊.《3—9岁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调查》《心理发展与教育》[J].1994年4期.
[4] 王馥.《幼儿攻击性行为调查研究》《心理科学通讯》[J].1988年4期.
[5] 周宗奎.《儿童社会化》[M].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第1页.
[6] 周宗奎.《儿童社会化》[M].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第181页.
[7] 周宗奎.《儿童社会化》[M].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第184页.
[8] 郑雪.《人格心理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18页。
[9] 刘宝根.幼儿教育[J].浙江:省报刊发行局. 2003年,卷号(3).
[10] 费萍.早期教育[J]. 新时代出版社:2003年,期号(10).
[11] 黄海滨.上海托幼[J]. 上海教育报刊总社:2004年,期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