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
关键字……………………………………………………………………………4
摘要………………………………………………………………………………4
正文………………………………………………………………………………5
参考文献…………………………………………………………………………11
关键词
三农、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产业化、三下乡、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摘要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建设的大规模进行,“三农”问题日益凸显出来,诸如:低价征占农民土地所引起的农民补偿不足、生存无着落引发的种种社会问题、进城务工农民工维权问题、小康样板村建设等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为做好“三农”工作提出的工作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艰巨,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够急功近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搞好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坚持规划先行,抓好试点示范,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第二,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愿,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强求一律,不盲目攀比,不搞强迫命令,更不能搞形式主义。第三,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实行、地方分级负责,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国的共同行动。
正文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建设的大规模进行,“三农”问题日益凸显出来,诸如:低价征占农民土地所引起的农民补偿不足、生存无着落引发的种种社会问题、进城务工农民工维权问题、小康样板村建设等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为做好“三农”工作提出的工作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材料一
走进罗渠二队,横亘在村里的清一沟成了村民的难言之痛。这条过去用于农田灌溉的排水沟如今成了纳污沟。工业污水、垃圾、粪便统统进入沟中。已是隆冬天气,河沟依然恶臭扑鼻。村民马汉明告诉记者,村里人常年都饮用浅表地下水,用手压井取水。由于清一沟的污染,现在压出来的水呈混浊状,微黄色,有异味,用它蒸出来的米饭都是黄色的。记者来到马明义家的院子,马队长现场给记者压出水来,水质的确很不清澈。马明义说,这些水刚出来还好,只要在器具里放一夜,第二天就发黄了,说着,他从水桶里舀了一瓢水,果然是水质发黄并有异味。
马汉明说,我们还喝不上安全的水,这些都是不顾农村利益发展城市、发展工业带来的后遗症,希望新农村建设能把这些困难都解决了。
材料二
宁夏盐池县三道沟村农民朱海波说:“这几年,农民吃饱了穿暖了,可是不能得病。前两年,村里一个农民得了大病,临死前连药都没钱买,活活等死啊!”记者了解到,村里没有医院,邻村医院大夫只能拿60%的工资,不足的部分就靠药品往回挣。盐池县城有家民营药店的药便宜,村里的人总是拿着药方到县城买药,农民不惜花交通费去县城买药,可见药价差别有多大。
从2005年11月起,盐池县开始搞新农村合作医疗,农民每人交10元钱,补20元,自治区财政补18元,县补2元,每人每年筹集50元,个人账户每年每人有8元的自由支配资金,可看病,可转存下年。家庭成员间可以互相使用。还有42元作为统筹资金,为农民住院看病按比例报销,最高可报销8000元。
朱海波说,这事一经宣传,农民就很拥护。可是我们担心是否真能实现宣传的那样好。另外,这样的事情在宁夏还是少数,在全国更不用说了,我们真心希望全国的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很好的改善。
还有,老说“三下乡”,尤其是文化下乡,这说明什么?农村缺乏文化生活。过去还有文化站,现在很多地方都没有了。乡里能放电影的礼堂也拆了。村里不是就是喝酒,城里有那么多的文化活动,乡村太贫乏了。
同心县下马关乡村民马玉林说:“禁牧、退耕还林,农村搞生态建设,可是去年大旱,人畜饮水就成问题,多少年了还有几十万人连基本的饮水问题都解决不了,盼望着新农村建设把群众眼前的困难、基本的生活保障彻底解决了,然后再说其他的。”
材料三
农业产业化喊了很多年,总是发展的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怎么能让我们农民富起来?宁夏有全国最好吃的羊,可是养羊搞不好还是赔钱,有比南方好吃的大米,有枸杞、葡萄,可就是做不大,做不强。农业到底有没有让多数人致富的希望?国家要好好研究研究,一方面给我们免税、补贴,一方面惠农又被种种原因冲抵,农民还是增收乏术。
宁夏同心县张家塬乡农民陈仁杰说:“退耕还林好,我们去年大旱,还是有粮吃。可是听说8年后就不补助了,眼看期限快到了,可是我们后续产业有困难,如果不补助可咋办?退耕希望能继续下去,否则老百姓又要回到破坏生态的老路上去了。”
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是贵州不少农民的热切期盼。正如贵州省金沙县农业办公室主任刘茂华所言:“全国即将召开,要说农民的愿望,就四个字:增加收入。”刘茂华忧心忡忡地说:“金沙县26个乡镇,其中13个是贫困乡镇,5个村,其中256个是贫困村,怎么能不让人揪心。”而让刘茂华觉得自豪的是:“农民在有关部门指导下,种植了220亩葡萄、水稻、油菜种植由传统的稻—油(麦)两季改为新兴的稻—菜—菜或菜—菜—菜三元模式,种早熟蔬菜260亩,使得亩产值从原来的1000余元增长到现在的2500余元。”而这一切变化,在刘茂华看来,无不得益于的扶持和实在投入,“没得投入,任你跳起脚来都办不成事!”
刘茂华说:“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办、很难办、要抓紧办。国家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切实改变农村面貌,缩小城乡差距,使农民逐步富裕起来。”
材料四
吉林省桦甸是八道河子镇在通往该镇的入口处兴建的“文明生态小康村”。集体供暖、自来水入户,物业、门卫、娱乐、文化设施等一应俱全。一些地方要求农家在厕所贴瓷砖,在门口建喷泉。
苏北某地村民被动员搬进住宅新区后,对每月一次的水电气费、垃圾费、物业管理费缴纳等很不适应。有农民抱怨:新居虽然好看,但离农田远了。一些地方建起了“农民公寓”后,农民要抗着锄头进出电梯……
“十一五”规划规定,20户以上的村都要通油路,都要盖新房子,都要按照新的统一的图纸建设。中部某县在搞小康样板村、文明村工程建设时,遭遇村民的不解和抵制。当地干部扒房子、扒墙推进工程建设,农民们气愤地称其为“两扒”工程。
福建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西坑村号召农民建起了40多栋黄白相间的小别墅,成为当地大力宣传的明星“小康村”,但西坑村却因此欠下了130多万元贷款,成为当地百姓沉重的负担和挥之不去的心病。
材料五
记者从引黄灌溉区许多村听到:去年给农民补贴粮款,可是转眼农资涨价惊人,宁夏境内尿素价格高得很,大多已超过1800元/吨。这还不算,宁夏的化肥生产量不小,可是宁夏农民却买化肥难,为什么?宁夏化肥价格上涨幅度为近5年之最。本来,按宁夏化肥生产企业和化肥销售公司的供应量是完全可以满足宁夏市场需求的。但宁夏停止对外省供货以后,内蒙古等地外来人员直接从零售处套购化肥,有些经销商抵挡不住高价诱惑,将批发来的化肥转手倒卖到外地去了,造成宁夏本地农民买化肥贵、买化肥难的问题
材料六
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集体土地实行征用。但大量营利性商业项目,都以公共利益的名义强制征收土地,从而引发农民的群体性质上访和干群冲突。调查显示,农村土地纠纷已经取代税费争议而成为目前农民维权的焦点,严重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发展。一家长期研究农村问题的学术机构收集到2004年来发生的130起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其中87起因土地问题引发,造成数百农民受伤,3人死亡。专家认为,土地是农民生存保障,土地涉及巨额的经济利益,这就决定了土地争议具有对抗性和持久性的特征。
上述这些问题都是“三农”问题的集中体现,都是目前中国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会影响到整个和谐社会的建设。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历史由来已久,“三农”问题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寒”,“三农”问题的根治也非一日之功所能成,要想解决该问题,我们需要有一个更高的战略突破口,那就是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突破口和总方针,其实质是一场全面的改革,涉及户籍制度、教育制度、行政、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多个方面深层次的改革,需要从全局来把握。解决农业问题,核心是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解决农民问题,核心是实现充分就业,提高农民收入。解决农村问题,核心是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观的重大调整。统筹城乡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指导思想。党和并不是今天才面临和解决“三农问题”的,但“三农”问题屡治无效且愈演愈烈,从根本上说是长期奉行的“重工轻农、城乡分治”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所带来的后果。城乡统筹发展抓住了“三农”问题的根源,提出了一种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找到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各级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条件和整体面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农村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核心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以现代工业为依托,在现代市场条件下进行的大农业,是一种高科技含量、高资本投入、低劳动投入、高消耗、高产出、高商品率和高度社会化的农业。必须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大力发展畜牧业,保护天然草场,建设饲草基地。积极发展水产业,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调好土地整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积极推行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农民和农村生产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农产品产量最大化,以满足温饱。在农产品供给总量短缺时,农产品数量扩张,就可以达到农民增收,供给目标和收入目标“一举两得”。长期以来,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务农,收入增长受到农业资源不足、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过多、农业经营规模过小的制约。随着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和市场化的深入,农民就业多元化,收入来源也多元化了,虽然农业收入依然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所占比重不断一目下降,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比重不断上升,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导性因素,因此,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孔数字,改善基本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开发方式。对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异地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人口建立救助机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改革以来,去哦过农村经济发展迅速,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缓慢。新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应该统一起来。改革以来,虽然我国城乡经济和社会都获得了发展,但是,由于“城乡分治,重工轻农”的经济发展战略没有根本转变,城乡二元结构买有明显改善,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加快推进农村道路,饮水,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增加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投入,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深化农村改革。长期以来,围绕“城乡分治,重工轻农”的经济发展战略,形成的城乡歧视的制度安排。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深化农村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制度保障,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善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等改革任务,深化农村金融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深化农村流通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鼓舞功能。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的建设,健全农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艰巨,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够急功近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搞好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坚持规划先行,抓好试点示范,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第二,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愿,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强求一律,不盲目攀比,不搞强迫命令,更不能搞形式主义。第三,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实行、地方分级负责,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国的共同行动。
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这是一个长期的奋斗目标,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在党的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的好形势。
参考文献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论科学发展观》 文献研究室编著 文献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社
《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 文献研究室编著 文献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社
汝信、陆学芝、李培林 《社会蓝皮书 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贺雪峰 《什么农村,什么问题》 法律出版社
毛玉刚 《中国农业演变之探索》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陈希玉 《论城乡统筹》 发展论坛 2003
邹农检 《论农民的非农民化》 社会科学战线 2002
《人民日报》
《南方周末》
《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