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缺陷的处理方案
一、组织机构
混凝土结构件存在不同程度的蜂窝、麻面、烂根、漏筋及部分漏振等缺陷。针对混凝土质量缺陷,我项目部成立缺陷专项整改小组,负责对缺陷事件的处理。具体如下:
组 长:
副组长:
组 员:
专项整改小组全权负责质量缺陷的方案编制与落实。
二、施工准备
1.1拟修补墙、梁、柱、板的砼蜂窝、麻面、胀模等缺陷部位,位置与大小标记清晰。
1.2对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架子、锤子、铁锤、吊锤、墨斗准备就绪。
1.3施工员对操作施工人员已进行的施工技术、安全技术交底。
1.4施工员及专职质量检查员负责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和检查监督工作。
1.5已编制的专项方案,报监理单位审核通过后,方可按此方案执行修补工作。
1.6要求待修补处的砼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5%后,在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的见证监督下,方可进行修补工作。
三、劳动力准备
施工人员根据缺陷存在的数量、缺陷修补工作难度等因素,进行施工队伍的合理安排。
四、施工方法
4.1首先对待修补部位的松散混凝土进行凿除,做到小锤细凿,避免损伤结构钢筋及原完好部位结构砼。
4.2对凿除部位用钢丝刷清理干净,并用清洁水冲洗,使其无松动石子及浮尘。
4.3进行支模,要求模板支设牢固,并留设浇筑口和清理口,确保支模时的垃圾能清理干净。清理后及时封堵清理口。
4.4对修补处涂刷一层用同砼相同品种、标号水泥,1:1水泥浆进行界面处理,以使新旧混凝土能结合良好。
4.5 采用与原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进行浇筑修补,要求用¢12HPB300钢筋仔细捣实。
4.6 混凝土终凝后拆模,加强洒水保湿养护,避免新旧混凝土结合处开裂。
4.7 对于较轻微的麻面现象,用毛刷刷干净,用水冲洗,使其无松动石子及粉尘后,修补前涂刷同品种、同标号1:1水泥浆基层,用1:2或1:2.5水泥砂浆进行抹面处理即可,施工完毕终凝后加强淋水养护。
4.8对胀模部位的混凝土进行凿除,做到小锤细凿,避免损伤结构钢筋及原完好部位结构砼。要求凿成后的混凝土表面观感达到斩假石的效果,无松动石子及混凝土颗粒。
4.9对裂缝及裂纹处理
1)当表面裂缝较细、数量不多时,可将裂缝用水冲洗并用1:1水泥浆抹平。
2)对宽度和深度较大的裂缝附近的砼表面凿毛或沿裂缝方向凿成深为15~20mm,宽100~200 mm的V形凹槽,扫净并洒水湿润,先刷水泥浆一度,然后用1:2水泥砂浆涂抹2~3层,总厚控制在10~20左右,并压实抹光。
3)对宽度在0.1mm以上的竖向裂纹,必须先用人工凿槽20mm宽,30mm深,用钢丝刷清除浮渣及散层,接着用环氧树脂封闭内部裂纹,最后用1:2水泥砂浆填满抹平,并加强养护。
4)当蜂窝比较严重或露筋较深时,应按其全部深度凿去其表面薄弱砼和个别突出的骨料颗粒,然后用钢丝刷或加压水洗刷表面,再用比原砼等级提高一级的细石砼填补并仔细捣实。
5)对于孔洞:将孔洞处不密实的砼和突出的石子剔除,并将其两侧砼凿成斜面避免死角,然后用水冲洗或钢丝刷子清刷,充分湿润72h后,浇筑比原砼强度等级提高一级的并掺入了10%UEA-H膨胀剂的细石砼,浇捣时应用小振捣棒分层捣实,认真做好养护工作。
五、避免质量、安全问题所采取的管理措施
5.1 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安全保证体系:按照公司制订的质量体系程序文件成立六部一室:即技术部、工程部、质安部、预算财务部、设备材料部、水电安装部、综合办公室。
5.2 明确各部室职能至职责
5.2.1 技术部:负责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方案编制、重大质量问题的处理、总体施工计划的安排、图纸会审、与建设方、监理方、设计方进行技术沟通、施工现场技术复核以及进行技术资料整理、现场试验及测量放线的实施与复核等技术管理工作。
5.2.2 工程部:现场劳动力组织、施工安排组织、依据总进度计划编制月、周进度计划并组织落实、对各专项方案的组织落实、对作业班组的施工质量进行第一道把关、协同安全部实施对施工现场安全文明的施工管理等,负责落实“三捡”制度。
5.2.3 质量安全部:
负责施工现场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的质量把关、施工现场的所有工序的质量检查,具有“一票否决权”,负责施工中的过程检查及最终成品检查、负责陪同甲方、监理方的检查验收。
负责整个施工现场的安全文明施工、对日常施工中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下达整改通知并监督落实,负责安全资料的收集及整理、对现场的成品保护进行监督检查,负责工人的安全三级教育及安全培训。
5.2.4 材料设备科:负责材料询价、采购、计划供应、运输、工具管理、劳保用品的购置、机械设备的购置与租赁、现场材料存放及保管、现场材料组织进场。
5.2.5 预算财务部:负责对不同技术方案进行成本分析、对比,对工程的变更及时办理签证、变更并进行及时决算,对现场实际完成工程量及计划完成工程进行对比核算并提出差异原因,提出改进意见。
5.2.6 综合办公室:负责职工所有后勤工作,宣传,消防保卫及周边关系协调等工作。
5.3 明确各楼号主要管理人员,责任到人,具体各区段主要管理人员见下表:
各区段主要责任人一览表
区号 | 工长 | 质检员 | 作业负责人 | 木工 | 钢筋工 | 混凝土工 |
A1区 | ||||||
A2区 |
5.4.1对于混凝土结构件缺陷原因分析
1)第一种情况为:因为底板和板墙一起施工时,从一端到另一端斜向浇筑,在振捣下一步底板混凝土时,前面的已振捣完的底板和墙根20—30cm高范围内的混凝土受牵连振动,底板混凝土受振动下沉,从而板墙根部混凝土受到影响也下沉,则在墙根上部20cm处拉裂;
2)第二种情况为:当底板和板墙一起施工时,从一端到另一端斜向浇筑,在振捣下一步底板混凝土时,前面的已振捣完的底板受振动下沉,而板墙混凝土由于模板作用下沉量小,则在底板和板墙交界处拉裂。
3)第三种情况为:当先施工底板,后浇筑板墙时,由于间隔时间太长,底板混凝土已经初凝,浇筑板墙的混凝土出现离析,石子正好在两次浇筑面上,造成蜂窝麻面。
5.4.2后续施工过程中的预防方法
针对前两种情况:在混凝土施工时振捣下步底板混凝土时,不要将振捣棒插到上步底板混凝土内及两步混凝土交界处,要离开一定距离,且应大于插振捣棒振幅距离,最好底板和板墙不要一起浇筑,而采用先施工底板,后浇筑板墙的施工方法;针对第三种情况,必须在底板浇筑完2—4个小时后混凝土初凝前浇筑板墙,浇筑板墙时,应斜向浇筑,使稠的水泥浆首先流向混凝土界面,振动棒振捣要插入前次浇筑的底板混凝土内。
5.4.3混凝土浇筑后蜂窝、麻面、孔洞形成原因:
1)模板表面粗糙或清理不干净,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出现麻面;
2)模板接拼装不严密,浇筑混凝土时缝隙漏浆;
3)混凝土振捣不密实;
4)按操作规程浇筑混凝土,下料不当,使石子集中,捣不出水泥浆,造成混凝土离析;
5)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没有分段分层浇筑,振捣或下料配合不好,末及振捣又下料,漏振造成蜂窝;
6)模板孔隙末堵好或模板支设不牢固,振捣混凝土时模板移位,造成严重漏浆或墙体烂根,造成蜂窝。
5.4.4后续施工过程中的预防方法:
1)模板及支撑必须有足够的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所用钢模表面必须洁净平整,均匀涂刷隔离剂,并且棱角分明,严禁使用变形模板,,模板安装必须横平竖直,模板缝隙加双面胶带(防止漏浆),做到接缝严密,不漏浆。模板加固同时依靠斜撑和Φ12对拉螺丝,对拉螺丝纵横间距要依据板墙的厚度和高度计算而定。侧模与斜撑夹角不少于45°,支撑系统必须稳固可靠,不得有跑模现象。
2)在浇砼前先清理干净模板内和垫层上的杂物,并且用水湿润模板,防止混凝土溅落在模板上,保持钢模表面洁净无浮浆,砼采用细石砼,根据设计要求是否采用抗渗混凝土,严禁私自向砼中加水,控制砼的塌落度,如果发现砼拌合物的均匀性和稠度发生较大变化及离析等不合格现象,应及时采取措施。
3)振动棒要快插慢拔(特别注意慢拔,以致能达到引气的效果),插点要均匀,振动棒应避免碰钢筋、模板,随浇随振,严禁漏振现象。振动棒放在沟壁的中间,严禁振动棒触及模板,确保砼振捣密实,无气孔,对砼的振捣一定要责任到人。
4)砼的入模时间控制在一小时之内,砼连续浇筑,砼的自落高度不得超过1.5米,严防石子堆积影响质量,每层浇灌厚度不超过30-50cm,相邻两层时间间隔不得超过2小时。浇注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模板是否发生变形,一旦发现及时调整加固,模板两侧各派一个人监视,应特别注意模板处的漏水,防止砼漏浆和起砂。
5.4.5缝隙、夹层 质量缺陷产生的原因:
1)施工缝或变形缝未经接缝处理、清除表面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未除去软弱混凝土层并充分湿润就灌筑混凝土;
2)施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未清除或未清除干净;
3)混疑土浇灌高度过大,未设串简、溜槽,造成混凝土离析;
4)底层交接处未灌接缝砂浆层,接缝处混凝土未很好振捣。
5.4.6后续施工过程中的预防方法:
1)认真按施工验收规范要求处理施工缝及变形缝表面;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应清理干净并洗净;混凝土浇灌高度大于2m应设串筒或溜槽,接缝处浇灌前应先浇50一100mm厚原配合比无石子砂浆,以利结合良好,并加强接缝处混凝土的振捣密实;
2)缝隙夹层不深时,可将松散混凝土凿去,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填密实;缝隙夹层较深时,应清除松散部分和内部夹杂物,用压力水冲洗干净后支模,灌细石混凝土或将表面封闭后进行压浆处理。
5.5 建立完善管理制度
5.5.1技术交底制度
分项工程开工前,各区工长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及专项施工方案编制技术交底,要求技术交底必须切合实际,不得生搬硬套,技术交底应,讲清该分项工程的设计要求、技术标准,施工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并必须对该分项工程容易出错、容易混淆的地方加以重点介绍,必要时还应进行口头交底,交底必须由交底接收人签字认可。
5.5.2工序交接检制度
工序交接检即:本工程重要为①工种之间交接检②成品保护交接检,交接检工作由各楼号主工长负责执行。在上道工序完成后,在进入下道工序前必须进行检验,并经监理签证。做到上道工序不合格,不准进入下道工序,确保各道工序的工程质量。坚持做到:“施工”即:未进行技术交底不施工;图纸及技术要求不清楚不施工;施工测量轴线未经复核不施工;材料未复试或复试不合格的不施工;上道工序不经检查不施工。“三不交接”即:无自检记录不交接;未经专业技术人员验收合格不交接;施工记录不全不交接。若因交接检未实行的或不到位而造成质量问题,各区工长即为第一责任人,必须接受项目部相关处罚规定。
5.5.3隐蔽工程签证检查制度
凡属隐蔽工程项目,首先由班组、项目部各区工长、质检员逐级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由质检员会同监理工程师一起复核,检查结果填入隐检表,由双方签字。涉及签证的隐蔽工程未经签证的,不能进行隐蔽。若上报监理后仍出现较为严重的问题,则质检员为第一责任人、工长为第二责任人。
5.5.4施工测量复核制度
施工测量必须经各楼主工长、专职测量员、质检员等主要技术人员复核后报监理工程师审核,确保测量准确,控制到位。质检员为第一责任人、工长为第二责任人、测量员为第三责任人。
5.5.5施工过程的质量三检制
施工过程的质量检查实行三检制,即:班组自检、互检、工序交接检。工长负责组织质量评定,项目部质检员负责质量等级的核定,确保分项工程质量一次验收合格。
5.5.6严格执行材料半成品、成品采购及验收制度
原材料采购需制定合理的采购计划,由项目预算员提供,材料员编制材料采购计划,并根据施工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及技术规范的要求,精心选择合格的材料供应商,同时严格执行质量检查和验收制度,按规定进行见证取样及复试,确认合格后方可使用。所有采购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进场必须由质检员进场验收,核实质量证明文件及资料,对于不合格半成品或材质证明不齐全的材料,不许验收进场,材料进场后做及时标识、原材保护、文明堆放,确保不误用、不混用。
5.5.7仪器设备的标定制度
项目经理部设专职计量员,各种仪器、仪表,如经纬仪、水准仪、标杆尺、钢卷尺、力矩扳手、油压表、流量计、千斤顶、压力机、天平、磅秤等均按照《检验和试验设备控制程序》进行定期标定,专人负责管理。
5.5.8质量奖惩制度
项目经理部制订质量奖罚制度,对在施工中造成损失的直接责任人根据情节严重程度进行处罚,必要时进行辞退。对经甲方和监理通报批评及屡说不该的质量问题未落实的,对其直接责任人根据情节严重程度进行处罚。对造成甲方、监理处罚的事件,对其责任人按照甲方、监理方的处罚数量的2倍进行处罚。
5.5.9实行质量否决制度
设立专业质检部,质检人员由具备质检资格和丰富质检经验的人员担任,全权负责质检工作,质检员具有质量一票否决权、停工权和处罚权。凡进入工地的所有材料,半成品、成品,必须经质检员检验合格后才能用于工程。对分项工程质量验收,必须经过质检员核查合格后方可上报监理。
5.5.10认真执行“样板制”,
施工中执行“样板构件、样板间、样板层”制度,明确标准,增强可操作性,便于监督检查。“样板”必须按规定经验收合格,并经监理、甲方确认后方可大面积展开施工。
5.5.11做好施工中的协作配合工作
为确保工程质量目标实现,我们以真诚的合作诚意与建设、监理单位共同把好质量关,在施工全过程中,教育施工所有人员,尊重和服从业主、监理工程师和质量检查人员的监督和指导。
目 录
一、组织机构 1
二、施工准备 1
三、劳动力准备 1
四、施工方法 1
五、避免质量、安全问题所采取的管理措施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