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卷及完整答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11:32:34
文档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卷及完整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卷及完整答案(时间:60分钟分数:100分)班级:姓名:分数: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原因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A.南方的生产环境和自然条件优越B.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安定C.南方统治者为壮大实力,重视发展经济D.南方的生产技术、工具比北方先进2、下列哪一史实结束了长期的局面,顺应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A.隋文帝灭掉陈朝B.隋朝创立科举制C.隋朝统一度量衡D.隋朝开通大运河3、下图是唐
推荐度:
导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卷及完整答案(时间:60分钟分数:100分)班级:姓名:分数: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原因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A.南方的生产环境和自然条件优越B.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安定C.南方统治者为壮大实力,重视发展经济D.南方的生产技术、工具比北方先进2、下列哪一史实结束了长期的局面,顺应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A.隋文帝灭掉陈朝B.隋朝创立科举制C.隋朝统一度量衡D.隋朝开通大运河3、下图是唐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卷及完整答案

(时间:60分钟   分数:100分)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原因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南方的生产环境和自然条件优越

B.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安定

C.南方统治者为壮大实力,重视发展经济

D.南方的生产技术、工具比北方先进

2、下列哪一史实结束了长期的局面,顺应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

A.隋文帝灭掉陈朝    B.隋朝创立科举制

C.隋朝统一度量衡    D.隋朝开通大运河

3、下图是唐代三彩骆驼载乐舞佣,驼背上是两个汉人和三个深目高鼻的胡人(西域人)组成的乐舞队。一人表演胡舞,其余乐工在演奏胡乐乐器。从该文物中可以获取的唐朝信息不包括(  )

A.艺术的繁荣状况    B.农业的发展状况

C.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D.开放的社会局面

4、面对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政权更迭、生灵涂炭的乱局,不同流派的知识分子提出了不同的治世药方。秦统一的历史证明,哪一种药方更“对症”当时的社会形势?(  )

A.儒家:为政以德,仁政治国      B.墨家:互助互爱,反对侵略

C.法家:提倡法治,集权      D.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5、“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据考古发现,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的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6、“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袈裟作舟帆,风雨莫阻挡”的诗句与下列哪一人物搭配在一起最合适(  )

A.玄奘    B.鉴真    C.郑成功    D.郑和

7、“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诗歌中的“开元全盛日”指的是(  )

A.唐高宗统治初期                    B.唐太宗统治时期

C.武则天统治时期                    D.唐玄宗统治初期

8、虽然武则天诛杀公卿,独断专权,但史学家还是肯定了她的功绩。其原因是武则天(  )

A.创立殿试制度    B.重用有才之人

C.打击大族势力    D.促进社会发展

9、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下图是根据化石复原的原始人头像示意图,这种猿人曾经居住于现在的(  )

A.云南境内     B.北京境内     C.陕西境内     D.浙江境内

10、考古学家说:“一片甲骨惊天下”,主要因为甲骨文是(  )

A.商代文字很美很实用        B.我国已发现最早的体系较完整的古文字

C.甲骨文是字母文字的起源    D.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工艺成熟

11、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吕思勉《中国通史》讲到“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民族交融加强    B.商业贸易繁荣

C.政治清明稳定    D.中外交流频繁

12、唐朝时期,既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的是(  )

A.洛阳    B.扬州    C.长安    D.成都

13、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不仅有开放的对外,还有开明的民族。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体现了“开明的民族” (  )

A.遣唐使来华    B.玄奘西游天竺

C.文成公主入藏    D.鉴真东渡日本

1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期(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青铜器种类丰富、工艺高超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1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是这样描述它认为的中国“第一个王朝”:兴起于黄河流域北部。那时,中国人已经学会织造丝帛,发明了他们独特的文字系统,掌握了制造美观的陶器和青铜器的技术……依材料推断,作者认为的中国“第一个王朝”应是(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16、中国是世界陶瓷大国,唐朝最具代表性的陶瓷工艺珍品是(  )

A.青瓷        B.唐三彩        C.白瓷       D.黑陶

17、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粮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隋文帝末年,国家储备的物资和粮食可以供应全国五六十年。上述材料反映了隋朝(  )

A.统治十分残暴  B.洛阳盛产粮食  C.横征暴敛无度  D.社会经济发展

18、秦统一全国以后,某商人要到沿海收购产品,他应该携带的货币是(    )

A.    B.

C.    D.

19、我国汉代中医学家中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是(  )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李时珍

20、下图呈现的是一段政权更迭的发展示意图,据图判断,隋朝统一全国的标志是(  )

A.隋灭北齐    B.隋灭北周    C.隋灭陈朝    D.北朝结束

21、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封建社会的治世局面的出现原因时,发现共同点有(  )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治世出现的前提  ②统治者善于用人,注重科举选才

③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注意减轻百姓负担  ④统治者推行垦荒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22、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城于(  )

A.上京    B.咸阳    C.兴庆    D.杭州

23、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借机轮流把持朝政的是(  )

A.太尉与丞相                               B.御史大夫与刺史

C.外戚与宦官                               D.诸侯王与太后

24、“自秦始皇置丞相,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说这句话的应是(    )

A.汉武帝    B.唐太宗    C.宋太祖    D.明太祖

25、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                    B.人口南迁土地荒芜

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二、非选题(第1题18分,第2题15分,第3题17分,共50分)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唐朝和北宋时期南北经济发展情况

朝代南方北方
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
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
唐朝392041543.2%514852956.8%
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
材料二  语曰:苏湖熟(丰收),天下足。

材料三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1)材料一反映了南方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

(2)综合三则材料,可以得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的变化?

(3)结合所学,说说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你认为古代南方经济发展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2、制度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材料一 然此一制度,自唐以下一千年来……消融社会阶级。因考试乃一种公开竞选,公平无偏滥。寒苦子弟,皆得有应考之可能。又考试内容,全国统一,有助于全国各地文化之融结。此一千年来,中国社会上再无固定之特殊阶级出现,此制度预有大效……不仅与社会常得声气相通,即全国各区域,皆得有一种相接触相融洽之机会,不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其调协力。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中书省主要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令,门下省主要负责纠核朝臣奏章,复审中书诏敕,如认为不当,可以封还和加以驳正,称封驳。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贯彻各种政令。……是三省分工原则,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

——《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

——《史学集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然此一制度”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概括此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制度的名称及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书省”的地位,并说出它的作用有哪些?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制度创新的认识。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两宋时期的榷场 

——《中国历史地图册》

材料二

——《中国民族史纲要》

(1)材料中的“兴庆”是哪政权的都城?1208年,宋朝的都城在哪里?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这一时期的政治格局是什么?这一格局结束的标志又是什么? 

(3)据材料一、二,什么是榷场?归纳这一时期民族交流的主要领域。

(4)综上所述,概括两宋时期民族交融的新变化。

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D

2、A

3、B

4、C

5、C

6、B

7、D

8、D

9、B

10、B

11、A

12、C

13、C

14、B

15、B

16、B

17、D

18、D

19、B

20、C

21、C

22、C

23、C

24、D

25、A

二、非选题(第1题18分,第2题15分,第3题17分,共50分)

1、(1)自西汉到北宋,南方人口逐渐增加,至宋代大大超过北方。

(2)经济重心南移(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3)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加上自然条件的便利;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重视。

(4)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于经济建设中,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保护生态平衡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等。(意思相近即可)

2、(1)制度:科举制度。特点:自由报考,按照成绩由高到低录取。作用:打破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提供了一种较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使得社会的阶级流动性增加;有利于社会思想的统一和文化的互相交融,把选官权力收归加强了集权;有利于提高和社会的文化素质。

(2)名称:三省六部制;作用:把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加强君主集权。

(3)地位: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作用:便利了对地方的管辖;加强了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演变,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4)制度创新应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制度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制度创新应符合国情,国家不断发展需要制度不断创新改革等。(言之有理即可得)

3、(1)西夏。临安。

(2)多民族政权并立。元朝统一。

(3)两宋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的贸易场所。政治;经济(生活);文化。

(4)范围更广,程度更深;主体多元。

文档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卷及完整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卷及完整答案(时间:60分钟分数:100分)班级:姓名:分数: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原因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A.南方的生产环境和自然条件优越B.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安定C.南方统治者为壮大实力,重视发展经济D.南方的生产技术、工具比北方先进2、下列哪一史实结束了长期的局面,顺应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A.隋文帝灭掉陈朝B.隋朝创立科举制C.隋朝统一度量衡D.隋朝开通大运河3、下图是唐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