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多层工业厂房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安全等级为二级,环境类别为一类。结构形式采用框架结构,其中梁柱线刚度比均大于3。楼盖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单向板肋梁楼盖,厂房底层结构布置图见图1,L1=7200,L2=6600。
图1 底层结构布置图
楼面构造层做法:20mm厚水泥砂浆面层,20mm厚混合砂浆板底抹灰。
活荷载:标准值为7kN/㎡。
材料选用:
混凝土 采用C40(=19.1N/mm2 , =1.71N/mm2 )。
钢筋 主梁和次梁采用HRB335级(=300N/mm2);
其余均采用HPB300级(=270N/mm2)。
2.板的设计
板按塑性内力重分布方法设计。板的厚度按构造要求取 次梁截面高度取,故h取480mm即可。截面宽度取b=200mm。
板的几何尺寸和计算简图如图:(取边梁宽300mm)
图2 板的几何尺寸
图3 板的计算简图
2.1 荷载
① 恒荷载标准值:
80mm钢筋混凝土楼板自重
20mm水泥砂浆面层
20mm混合砂浆板底抹灰
② 楼面活荷载标准值
③ 荷载组合设计值
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的规定,对于标准值大于的工业房屋楼面结构的活荷载,,而,所以取1m宽的板带有:
活荷载控制
永久荷载控制
故取
2.2 内力计算
取1米宽板带作为计算单元,各跨的计算跨度为
中间跨:
边跨:
各截面的弯矩计算如表示:
表1 连续板各截面弯矩计算
截 面 | 边跨跨内 | 第一内支座 | 中间跨中 | 中间支座 | 端支座 |
弯矩计算系数 | - | - | |||
3.63 | -4.62 | 3.10 | -3.54 | -3.18 |
取板的截面有效高度,b=1000mm,用HPB300级钢筋。
表2连续板各截面配筋计算
板带部位截面 | 端支座 | 边跨跨内 | 离端第二 支座 | 离端第二跨跨内、中间跨跨内 | 中间支座 |
M/() | |||||
0.037 | 0.042 | 0.054 | 0.036 | 0.041 | |
0.038 | 0.043 | 0.056 | 0.037 | 0.042 | |
/ | 145 | 1 | 214 | 141 | 160 |
选配钢筋 | |||||
实配钢筋面积/ | 251 | 251 | 251 | 251 | 251 |
2.板如果要求满足的规定,将导致用钢量比按弹性方法计算的还多,因此不考虑 的规定。
3. 次梁的设计
次梁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方法计算。
主梁截面高度为,梁宽为b=300mm。
次梁有关尺寸及支撑情况如图4所示。
图4 次梁的几何尺寸及支撑情况
3.1 荷载
① 恒荷载标准值
由板传来
次梁自重
梁侧抹灰
② 楼面使用活荷载
③ 荷载组合设计值
活荷载控制
永久荷载控制
故取
3.2 内力计算
计算跨度 边跨:
中间跨:
计算简图如图5:
图5 次梁的计算简图
次梁内力计算见下表:
表3 次梁弯矩计算
截 面 | 边跨跨内 | 离端第二支座 | 离端第二跨跨内、中间跨跨内 | 中间支座 | 端支座 |
弯矩计算系数 | - | - | |||
/() | 104.67 | -133.21 | .63 | -102.43 | -61.06 |
截 面 | 端支座内侧 | 离端第二支座外侧 | 离端第二支座内侧 | 中间支座外侧、内侧 |
剪力计算系数 | 0.50 | 0.55 | 0.55 | 0.55 |
/ | 105.04 | 115.55 | 114.31 | 114.31 |
次梁跨内截面按T形截面进行计算,其翼缘宽度取二者中的较小值(b=200mm)
边跨 ,取
第二跨和中间跨,取
梁高 h=500mm,
翼缘厚 判别T行截面846.56>132.17,故各跨内截面均属于第一类T型截面,支座截面按矩形截面计算, =460mm,次梁正截面及斜截面承载力计算分别如下:
表5 次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截 面 | 端支座 | 边跨中 | 离端第二支座 | 中间跨中 | 中间支座 |
-61.06 | 104.67 | -133.21 | .63 | -102.43 | |
) | 0.076 | 0.012 | 0.165 | 0.010 | 0.127 |
0.079 | 0.012 | 0.181 | 0.010 | 0.136 | |
463 | 773 | 1060 | 4 | 797 | |
选配钢筋 | 218 | 318 | 220+218 | 318 | 418 |
实配钢筋面积/ | 509 | 763 | 1137 | 763 | 1017 |
表6 次梁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截 面 | 端支座内侧 | 离端第二支座外侧 | 离端第二支座内侧 | 中间支座外侧、内侧 |
105.04 | 115.55 | 114.31 | 114.31 | |
439300>V | 439300>V | 439300>V | 439300>V | |
110124110124 | 110124 | 110124 | | |
选用箍筋 | 2 | 2 | 2 | 2 |
692 | 312 | 326 | 326 | |
101 | 101 | 101 | 101 | |
实配箍筋间距 | 200 | 200 | 200 | 200 |
4.主梁的设计
按弹性理论计算主梁内力,不考虑塑性内力重分。标高H=4.2m柱截面尺寸,主梁的支撑情况如图所示:
图6 主梁几何尺寸及支撑情况
4.1 荷载
① 恒荷载
由次梁传来
主梁自重 (折算为集中荷载)
梁侧抹灰(折算为集中荷载)
② 楼面使用活荷载
③ 荷载组合设计值
永久荷载控制
活荷载控制
取G+Q=300.34KN
4.2 内力计算
计算跨度:
边跨
,所以
中间跨
计算简图如下
图7 主梁计算简图
表7 主梁弯矩计算
序号 | 计算简图 | 边跨跨内 | 中间支座 | 中间跨跨内 | |
① | |||||
② | |||||
③ | |||||
④ | |||||
⑤ | -60.86 | -122.19 | |||
最不利荷载组合 | ①+② | 526.86 | -327.44 | -146.1 | |
①+③ | 70.93 | -327.44 | 309.91 | ||
①+④ | 444.84 | -571.82 (-267.03) | 268. | ||
①+⑤ | 70.93 | -267.03 (-571.82) | 268. |
表8 主梁剪力计算
序号 | 计算简图 | 端支座 | 中间支座 | |
① | ||||
② | ||||
④ | ||||
⑤ | = -19.16 | -19.16 (-263.074) | 167.49 (243.48) | |
最不利荷载组合 | ①+② | 248.77 | -352.16 | 85.06 |
①+④ | 210.67 | -351.51(-252.55) | 348.13(127.19) | |
①+⑤ | 43.18 | -127.19(-348.13) | 252.55(343.71) |
序号 | 计算简图 | 弯矩图、剪力图 |
① | ||
② | ||
③ | ||
④ | ||
⑤ | ||
最不利荷载组合 | ①+ | |
①+③ | ||
①+④ | ||
①+⑤ |
主梁的弯矩包络图与建立图如图所示:
图9 主梁的弯矩剪力包络图
4.4截面承载力计算
主梁跨中截面按T形截面计算,其翼缘宽度取二值中的较小值
边跨:,所以 =2116.67mm
中间跨:,所以 =2116.67mm
假设钢筋双排布置故取65mm
判别T形截面类别:
故可以判别为第一类T形截面。判断是否双筋:查表
所以,单筋即可。
主梁支座截面按矩形截面计算,取(因支座弯矩较大,考虑布置两排纵筋,并布置在次梁主筋下面)。跨内截面在负弯矩作用下按矩形截面计算,取。
表10 主梁的正截面承载力及配筋
截面 | 边跨跨中 | 中间支座 | 中间跨中 | |
526.86 | -571.82 | 309.91 | -146.1 | |
—— | 67.58 | —— | —— | |
—— | 504.24 | —— | —— | |
0.027 | 0.222 | 0.016 | 0.057 | |
=1- | 0.027 | 0.254 | 0.016 | 0.059 |
2510 | 3250 | 1500 | 729 | |
选配钢筋 | 428 | 428+225 | 225+220 | 225 |
实配钢筋面积() | 2463 | 3445 | 1610 | 982 |
表11 主梁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截面 | 端支座内侧 | 离端第二支座外侧 | 离端第二支座内侧 |
V(kN) | 248.77 | 352.16 | 348.13 |
0.25/N | 873825>V | 873825>V | 873825>V |
0.7/KN | 219051<V | 219051<V | 219051<V |
箍筋支数、直径 | 28 | 28 | 28 |
=n/ | 101 | 101 | 101 |
560 | 133 | 129 | |
实配箍筋间距s(mm) | 200 | 200 | 200 |
344124 | 344124 | 344124 | |
由次梁传至主梁的全部集中荷载为:
则:
取:222(=760)。
参考文献
1. 沈蒲生主编.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 沈蒲生主编.混凝土结构设计(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2006版)(GB50009—2010 )
4.《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50105—2001)
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