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高考文言文化常识整理(四)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11:31:26
文档

高考文言文化常识整理(四)

高考文言文化常识整理(四)•1.翰林学士不是古代最高学府的太学士,翰林是一种官名。•2.先秦时期,御史是史官,从秦朝开始成为监察。御史台的长官‘为御史大夫。•3.辅政特指新君即位时因为年幼由母后临朝称制、诸王监国、宗室诸王摄政、权臣辅政等几种形式。不是因患疾病由他人辅佐理政。•4.“追赠”官爵只能针对死者•5.《诗经》中《雅》和《颂》,《雅》为朝廷之音,《颂》为宗庙之音,不要反了。6.太庙指皇帝的宗庙.•7.“配飨”,即合祭,祔祀,功臣死后附于帝王旁享受合祭,是古代帝王奖赏功臣的一种形式。
推荐度:
导读高考文言文化常识整理(四)•1.翰林学士不是古代最高学府的太学士,翰林是一种官名。•2.先秦时期,御史是史官,从秦朝开始成为监察。御史台的长官‘为御史大夫。•3.辅政特指新君即位时因为年幼由母后临朝称制、诸王监国、宗室诸王摄政、权臣辅政等几种形式。不是因患疾病由他人辅佐理政。•4.“追赠”官爵只能针对死者•5.《诗经》中《雅》和《颂》,《雅》为朝廷之音,《颂》为宗庙之音,不要反了。6.太庙指皇帝的宗庙.•7.“配飨”,即合祭,祔祀,功臣死后附于帝王旁享受合祭,是古代帝王奖赏功臣的一种形式。
 高考文言文化常识整理(四)

•1.翰林学士不是古代最高学府的太学士,翰林是一种官名。 

•2.先秦时期,御史是史官,从秦朝开始成为监察。御史台的长官‘为御史大夫。 

•3.辅政特指新君即位时因为年幼由母后临朝称制、诸王监国、宗室诸王摄政、权臣辅政等几种形式。不是因患疾病由他人辅佐理政。

•4.“追赠”官爵只能针对死者 

•5.《诗经》中《雅》和《颂》,《雅》为朝廷之音,《颂》为宗庙之音,不要反了。 

6.太庙指皇帝的宗庙.

•7.“配飨”,即合祭,祔祀,功臣死后附于帝王旁享受合祭,是古代帝王奖赏功臣的一种形式。

•8.丞相在有些朝代可由多人担任,并不只是一个人。

•9.侧出:妾婢所生的孩子。 

•10.一个皇帝有多个年号。新皇帝即位,未必一定要确定自己的年号,有些沿袭前者的。

•11.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

•12.晦日,不指农历每月的三十,而是每月的最后一天。

•13.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除“太学”外,还有“国子学”。

•14.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大夫死,卒,“大足”)

15.“居摄”指大臣代皇帝处理政务,大臣或皇太后”错误 

•16.帝王年号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纪年方法,始于西汉,汉武帝。 

•17.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都是上对下。察举是地方官,下对上,如,孝廉、秀才,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18.轩辕,一般指中华“人文初祖”黄帝,后可指代中华民族,如:我以我血荐轩辕。 

•19.古代的女子有名无字”错,古代女子许嫁,及笄而字。 

•20.“期功”,期是穿一年丧服。大功服的九个月,小功五个月。

•21.州、路、府、省、道等,区域大小区别很大。州府差不多。

•22.二千石为郡守的代称 

•23.连坐,中国古代因一人犯罪而使有一定关系的人(如亲属、邻里或主管者)连带受刑的制度。

•24.秦以前,不论尊卑,皆自称“朕”。秦始皇创立皇帝尊号,规定“朕”专作皇帝自称,不含自谦义。

•25.流民指因自然灾害或战乱而在外,生活没有着落的人 

•26.知贡举”是指主持贡举考试. 

•27.“金”用以止众,“鼓”用以进众

•28.召对: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

•29.“藩镇”是唐朝在边境设立的长官。不是地方名。

•30.“削秩”是指消除官职。

•31.皇上即位之时并不一定要更改年号。历代帝王都有年号”错误,是西汉武帝始创的

•32.“拜 ”和“除”是“授予官职”的意思,无提升之意

•33.幸既可指古代皇帝对人宠爱,也可以指帝王的亲临垂顾。还可泛指皇族亲临

•34.“……伯”不是古官职名,而是封的爵号

•35.“兜鍪”是古代战士作战时戴的头盔

•36.“出”不是指调离任职之地,指离开京城外调

•37.只有天子和诸侯可以设宗庙,其余人则不准设庙”错,学界一般认为,周礼宗庙制度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38.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巧记:大足  普鲁士 )

•39.布衣”指平民,非读书人,且平民穿麻、葛织物。

•40.《论语》不属于《六经》,应改为“《乐经》”。

•41.处于丁忧期间的人皆不得为官,概无例外,错。夺情起复是例外 

•(处于丁优期间的一些人由于国家需要,不必弃官去职,不着公服,素服治事,不预庆贺,祭祀、宴会等由佐贰代理,称“夺情”。或有的守制未满,而应朝廷之召出来应职者,称起复。)

•42.总角”指的是未成年时梳的发髻,不分男女。

•43.这些词语,一定要小心:

•(1)大量顿号举例,小心里面藏雷。

•(2)泛指、专指、也指  这些词   

•(3)模糊性解释,如“进士考试中分三甲,即状元、榜眼、探花。”

•44.下车:到任,不包括“理政”。理政是“视事” 

•45.“鸡鸣(丑时1-3点)”早于“平旦(寅  3-5点)” 

•   可以形象记忆:先有鸡     后有蛋 

•46、衅钟衅鼓:祭祀时,用血涂抹钟鼓。 

•47、歃血:结盟时,以血涂抹口

•48、吏:是身份泛称,不是某种官职。 

•49、一纪:12年为一纪。 

50、退避三舍:90里。一舍是30里远 

•51、居摄:大臣代幼年皇帝处理政务。不是皇太后。 

•52、郡县制是从秦朝开始的。 

53、年号是从汉武帝开始的

•54、刺史:地方监察官,不主政。 

•55、出生长辈取名,成年取字(男20,女15)。号,自己取,不止一个。(欧阳修,号醉翁,晚号六一) 

•56、庠序:古代地方学校。“太学”则是学校。 

•57、封禅:祭祀天地典礼。“封”是“祭天”。“禅”是祭地。

•58、挽毂:拉车前进,比喻“举荐人才”。不是“选拔” 

•59、巡狩:天子视察各地。主要是视察,不发布政令。 

•60、宋的地方最高行政区划是“路” 

•元朝的地方最高行政区划是“行省” 

•62、清朝等级分为“九品十八级”在封建时代很有代表性。但不是所有朝代都是“九品十八级”

•63、太子太保,保护太子安全。 

•   太子太傅,辅导太子德育。 (记忆:保安服毒) 

•、赠:死后朝廷授予官爵。 

“赠典”是推恩重臣,把官爵授给已死父母及祖先的典礼。 

65、建祠堂:祭奠用。但有“建活祠” 比如,魏忠贤时代,很多地方官这么做。 

•66、皇帝年号不止一个,庙号、谥号也会有多个。 

•67、赠和谥号不同。赠是官爵,谥号是褒贬怜的称号,不是官爵。 

•68、谶 chen :预言、预兆。不一定是不祥之兆。 

•69、淫祠:不合礼仪建立的祠堂。 

文档

高考文言文化常识整理(四)

高考文言文化常识整理(四)•1.翰林学士不是古代最高学府的太学士,翰林是一种官名。•2.先秦时期,御史是史官,从秦朝开始成为监察。御史台的长官‘为御史大夫。•3.辅政特指新君即位时因为年幼由母后临朝称制、诸王监国、宗室诸王摄政、权臣辅政等几种形式。不是因患疾病由他人辅佐理政。•4.“追赠”官爵只能针对死者•5.《诗经》中《雅》和《颂》,《雅》为朝廷之音,《颂》为宗庙之音,不要反了。6.太庙指皇帝的宗庙.•7.“配飨”,即合祭,祔祀,功臣死后附于帝王旁享受合祭,是古代帝王奖赏功臣的一种形式。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