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 | 语文 | |||
年级 | 五 | 教科书版本及章节 | 统编版第一章 | |
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 | ||||
单元(或主题)名称 | 白鹭 | |||
1.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说明 围绕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阅读目标,设计教学。引导学生感受文字,抓住关键词概括画面。同时,感受拟人、比喻等手法如何将事物的特点写具体、写生动的,最后通过拓展观察练习仿写,在自己的笔下感受单元主题“万物皆有灵”。 | ||||
2.单元(或主题)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1.回顾课文,理解“白露是一首精巧的诗”;结合课文内容,更进一步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2.感受文中描绘的画面,并学会用精简的语言概括画面。 3. 学会通过观察仿写画面,了解作者通过写具体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的方法。 | ||||
3.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 本课安排2课时,围绕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阅读目标,设计教学。引导学生感受文字,抓住关键词概括画面。同时,感受拟人、比喻等手法如何将事物的特点写具体、写生动的,最后通过拓展观察练习仿写,在自己的笔下感受单元主题“万物皆有灵”。 | ||||
第1课时教学设计(其他课时同) | ||||
课题 | 白鹭 | |||
课型 |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 |||
1.教学内容分析 围绕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阅读目标,设计教学。引导学生感受文字,抓住关键词概括画面。同时,感受拟人、比喻等手法如何将事物的特点写具体、写生动的,最后通过拓展观察练习仿写,在自己的笔下感受单元主题“万物皆有灵”。 | ||||
2.学习者分析 学生有了上一节的学习,加上课外资料的查找,对课文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在课堂上,利用音乐、视频技术,让学生有了更加直白的视觉体验,从而让他们更好体会“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 ||||
3.学习目标确定 1.回顾课文,理解“白露是一首精巧的诗”;结合课文内容,更进一步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2.感受文中描绘的画面,并学会用精简的语言概括画面。 3. 学会通过观察仿写画面,了解作者通过写具体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的方法。 | ||||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难点:学会通过观察仿写画面,了解作者通过写具体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的方法。 | ||||
5.学习评价设计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白鹭的美,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 这篇课文其实是告诉同学们,要善于在寻常事物中发现美,让同学们明白美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善于发现美。 | ||||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环节一:复习导入 | ||||
教师活动1 白鹭真是一首“精巧的诗”啊!古往今来,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朗读课文第6~8自然段,也许大家能从白鹭这首精巧的诗中找到优美的、富有诗意的画面,并给这三幅优美的画面分别起一个好听的名字。 | 学生活动1 1.朗读课文6~8自然段 2.给这三幅优美的画面分别起一个好听的名字 | |||
总结上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开门见山,简明扼要。认真读一读第6~8自然段,学会概括文章内容。 | ||||
环节二:品读课文,感受韵味 | ||||
教师活动2 1.师范读课文第6~8自然段。(配轻柔的音乐,约1分钟) 师: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2.指名交流:此刻,你仿佛看到了白鹭生活的哪些画面呢? (觅食、栖息、低飞) 3.哪个画面深深地吸引了你呢?用心读一读,画出使你回味无穷的词句,并写下你的感受。 4.学生自读自悟自写,教师巡视指导。 5.指名学生集体交流,相机使用多媒体展示画面,师生共读共悟。 交流1:“钓鱼图”。 出示: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1)指名读或说出读后的感受。 (2)师引导:白鹭明明是在捕鱼,作者为什么写它是在“钓鱼"呢?请仔细观察这幅图,联系生活实际,想想钓鱼时的感受。(生说:钓鱼要安静、耐心、悠闲)。所以,“钓鱼”一词写出了白鹭的悠闲安静 (3)师:由此看出作者把白鹭当作了人来写,这是--(生说:拟人的手法),除此之外作者还用到哪些手法?(指名回答) (4)通过“玻璃框、镜匣" ,体会水田的清、环境的美。 小结:是的,这就是拟人、比喻手法的绝妙,体会白鹭与水田的和谐搭配,从在看出白鹭确实是--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生说)。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诗一般的韵味。 交流2:“望哨图"。 出示: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1)自读:看看图,读读画面下的文字,再说说你们的感受吧。 (2)指名交流感受。 (3)质疑激趣,启发想象。师引导:你们说,在晴天的早晨,白鹭悠然登高,独处在小树的绝顶,真的是在望哨吗?如果它不是在望哨,那它可能在干什么呢? 预设:不是,“望哨”有紧张感、警惕性,但白鹭很淡定。 总结:其实,连作者都不清楚白鹭究竟是在干什么,最后一个问句使文章更加耐人寻味! (3) 同桌有感情地朗读第7自然段,尝试背诵。 交流3:“低飞图”。 出示: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了。 (1)生自学交流。 (2)师引导,生交流:“一种恩惠”指的是什么? 明确:那是白鹭带给人们的一种美的视觉享受,带来了活力。 (3)播放白鹭飞翔的视频片段,理解“清澄”“具有生命了”。 小结:当我们再次聚焦于白鹭生活的画面时,不得不惊叹于白鹭全身流泻出的诗一般的美! | 学生活动2 1、听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指名交流:你仿佛看到了白鹭生活的哪些画面呢? 3、用心读一读,画出使你回味无穷的词句,并写下你的感受。 4、指名学生集体交流。 | |||
活动意图说明 【设计说明:从“钓鱼图”“望哨图”到“低飞图”,从“师指导”“生自读”到“生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钓鱼图”教师的指导下找到学习感受美的方向,再自己通过找寻关键词去品味,最后在交流中互补感受。同时,借助图片、视频,更能体现白鹭韵在骨子里的美。】 | ||||
环节三:整体感受,拓展延伸 | ||||
教的活动3 1.展示白鹭生活场景的三组图片,配乐朗读,让学生静静地欣赏。 2.质疑:此时此刻,你觉得白鹭美吗?它美中还有哪些不足吗? 3.指名交流,体会白鹭本身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板书:喜爱、赞美) 小结:是啊!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师生齐读) 过渡: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同学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捕捉、挖掘生活中白鹭更多的美! 1.生交流:白鹭生活中更多的美。 预设:漫步图、雨中图、起舞图、嬉戏图等。(出示图片) 2.引导发现: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借助白鹭这一-寻常事物,抒发自己的情感。(板书:比喻、拟人、对比) 3.片段练习:出示图片,借鉴手法进行描写。 4.作品展示 | 学的活动3 1.配乐朗读,让学生静静地欣赏。 2.你觉得白鹭美吗?它美中还有哪些不足吗? 3.齐读第11自然段。 4.生交流:白鹭生活中更多的美。 5. 片段练习:出示图片,借鉴手法进行描写。 | |||
活动意图说明 【设计说明: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本模块中,教师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也能像作者--样积极地去捕捉、挖掘普通事物身上的美。】 |
白鹭
比喻、拟人、对比
独钓图
望哨图 }喜爱、赞美
低飞图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默写你喜欢的自然段。 2.课外阅读郑振铎的《鸬鹚》,写下自己的感受。 | ||||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ppt、视频 | ||||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学生在读中感悟白鹭“诗中有画,韵味无穷”的韵味美,并在诗意化的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个别入情朗读,集体入境诵读,努力达到诗意化的最高读书境界。在读中积累课文诗一般的文学语言,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欣赏白鹭的生活画面,感受白鹭无穷的韵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