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一、作者: 龚自珍(1792-1841),一名巩祚,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在诗歌上有相当高的成就,诗风瑰丽,有“龚派”之称。他的诗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饱含着忧国愤世的激情和对理想的憧憬。
二、注释: 1、己亥杂诗:龚自珍在这一年写了一组诗,共315首。己亥,道光十九年(1839年)。 2、恃:依靠。 3、生气:活力,生命力。
4、万马齐喑:比喻当时的中国死气沉沉。喑,哑。 5、究:终究、毕竟。
6、天公:老天爷。 7、重抖擞:重新振作精神。8、不拘一格:打破常规,采用多种方式。 9、降:赐给、给予。这里有产生、选用的意思。
三、译文:九州内生机勃勃要有风雷激荡,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令人可哀。我希望天公要重新振作,打破常规去选用人才。
四、赏析: 这是一首政治诗,是龚自珍《己亥杂诗》中最突出的一首,最能体现诗人的精神和对时代的要求。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诗人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现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诗人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才,而朝廷所应该做的是破格荐用人才。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艺术境界。
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
2、《己亥杂诗》(其五) (清)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一、注释: 1、浩荡:广阔深远的样子,这里形容愁思无穷无尽。2、白日斜:夕阳西下的黄昏时分。 3、东指:出城门向东。 4、天涯:原指天边,这里指遥远的地方。 5、落红:落花,这里是诗人自比。
三、译文: 满怀离愁面对夕阳西下,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四、赏析: 这首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达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一、二句抒情叙事,写离京南归时的情形,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同时失落与惆怅之情溢于言表。三、四句笔锋急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以落红化泥护花作比,说明自己身虽脱离官场,仍心系国家,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现了诗人的壮怀,形象生动而含蓄沉着,成为千古名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可用来赞扬教师
3、《示儿》 (南宋)陆 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一、作者: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他少年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中年投身军旅生活,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他的内容极为丰富,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今存9000多首。他的诗词贯穿着强烈的杀敌报国志愿和爱国精神。
二、注释: 1、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2、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
3、万事空:一切都不存在。 4、但:仅,只是。 5、九州:指中国。
6、同:统一。 7、王师:指南宋。 8、北定:平定、收复北方。
9、中原:指黄河流域一带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10、家祭:家中祭祀祖先。
11、无:通“毋”,不要。 12、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
三、译文: 我本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只悲叹看不到九州统一。等到大宋收复中原的日子,家里祭祀祖先时别忘了告慰我的亡灵。
四、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全诗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热情,表达了诗人一心希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坚定信念。诗的首句写道,我本来就知道人死后万事万物都不用牵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末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全诗通俗易懂,在沉痛悲壮中充满了乐观情怀,读来真有悲天悯人之感。
4、《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南宋)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一、注释: 1、将晓:天将要亮了。晓,天亮。 2、篱门:篱笆的门。
3、迎凉:迎着凉风。 4、三万里:夸张,形容黄河很长。 5、河:黄河。
6、五千仞:夸张,形容山很高。仞,古代长度单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7、岳:指西岳华山。 8、摩天:碰到天。摩,触摸。
9、遗民:指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
10、胡尘:胡(金)人兵马践踏扬起的尘土。 11、王师:指南宋。
二、译文: 三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铁蹄下遗民泪已流干,向南盼望官军收复失地又盼了一年。
三、赏析: 在这首诗中,诗人热情地赞美了沦陷区的大好河山,对沦陷区百姓的痛苦予以极大的同情,而对南宋统治者不收复失地表示无比的愤慨。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两句描写了沦陷区祖国山河的壮美,充满了向往之情。黄河滚滚东流,一直流入大海;西岳华山高耸,直插云霄。诗笔如椽,极力赞美祖国的山河。然而这美好的河山却一直被金人占领,字里行间流露出悲痛之情。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两句写沦陷区的百姓热切盼望收复失地的情景。沦陷区的百姓在金人的铁蹄下痛苦呻吟,他们的泪水已经流干了,他们多么想回到祖国的怀抱啊,然而年年盼望王师北伐,年年都注定失望。“泪尽”“又”都是充满感情的词汇。南宋统治者奉行投降路线,他们置沦陷区百姓的死活于不顾,诗人的感慨之情溢于言表。“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两句诗苍劲悲凉,充分表现出诗人悲愤不已,念念不忘国事的心情。
5、《题临安邸》 (南宋)林 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一、作者: 林升,字梦屏,浙江平阳人。
二、注释: 1、临安:即诗中的杭州(在今浙江),南宋的国都。
2、邸:原指高级的住所,这里指旅店。 3、休:停止,罢休。
3、暖风:温暖的风,此处指弥漫在权贵中的腐化堕落的风气。
4、熏:沉醉。 5、直:简直。 6、汴州:北宋的国都,在今河南开封。
三、译文: 山外有青山楼外有楼,西湖的歌舞何时才停止?暖风把游人熏得陶醉,简直把杭州当作汴州。
四、赏析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是一首政治讽刺诗。
诗的前两句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诗人触景伤情,不禁长叹: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后两句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慨。“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的淫靡之风。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游人”不能理解为一般游客,而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其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结尾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在辛辣的讽刺中蕴含了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全诗构思巧妙,措辞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愤慨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6、《夏日绝句》 (南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一、作者: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赵明诚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中原后,丈夫去世,她从此颠沛流离,凄苦地度过了晚年。她的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但她的诗却充满慷慨悲愤之情。
二、注释: 1、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似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项羽:秦末下相(江苏宿迁)人。曾领导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4、江东:长江下游一带。
三、译文: 活着应该做人中的豪杰,死后应该做鬼中的英雄,人们为什么至今还思念项羽,就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回江东。
四、赏析: 这首诗写于金兵南侵,南宋王朝不思抗敌,诗人借古讽今,赞颂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讽刺南宋统治者苟且偷生、逃跑妥协的行径,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诗的首句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宝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kuì)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用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
全诗仅二十字,连用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感,真挚地反映诗人的心声。
7、《江上渔者》 (北宋)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一、作者: 范仲淹(9-1052),字希文。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二、注释: 1、渔者:捕鱼的人。 2、但:只、仅仅。 3、爱:喜欢
4、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5、君:你。 6、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7、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8、风波:波浪。
三、译文: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知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四、赏析
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
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两句“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指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的情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
8、《悯 农》(一) (唐) 李 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一、作者: 李绅,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他与元稹、白居易是好朋友。他的诗感情朴实,语言浅近,短小精悍,是唐朝新乐府运动的参加者。
二、注释: 1、悯:怜悯。2、锄禾:为禾苗除去杂草,疏松泥土。3、皆:都
三、译文: 农民辛勤锄禾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谁曾想过盘中的颗颗粮食,每一粒都包含着农民的辛苦。
四、赏析: 诗中诗的开头两句描述了农民在烈日下劳动的情景,烈日当头,酷暑炎炎,他们脸上落下的汗水不停地滴进土中。这一场景形象地概括了劳苦农民整日的艰辛。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诗人感叹粮食来之不易,劝导人们珍惜粮食,表现出对农民深深地怜悯之情,反映了诗人博大情怀。
9、《悯 农》(二) (唐) 李 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一、注释: 1、粟:谷子,去皮后就小米。这里指粮食作物的种子。
2、四海:全国之内。 3、闲田:空闲的、没有利用的土地。 4、犹:还,仍然。
二、译文: 春天种下一粒粟种,秋天收获万颗粮食。四海之内没有荒田,农民却还是活活饿死。
三、赏析: 一、二句以“春种”“秋收”概括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了丰收的景象。第三句突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补,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农民们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深刻地揭露出社会的不公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