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判断题改错
1、对于长期处于潮湿环境的重要混凝土结构所用的砂、石,应进行碱活性检验。√
2、表观密度是指骨料在自然堆积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
3、砂的粗细程度按细度模数分为粗、中、细三级。×
4、配制泵送混凝土,宜选用中砂。√
5、对于钢筋混凝土用砂,其氯离子含量不得大于0.06%。√
6、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时,混凝土所用砂的含泥量不应大于5.0%。×
7、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时,混凝土所用砂的泥块含量不应大于1.0%。√
8、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5时,混凝土所用石的含泥量不应大于2.0%。×
9、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5时,混凝土所用石的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应大于15%。√
10、对于有抗冻、抗渗或其他特殊要求的混凝土,其所用碎石或卵石的含泥量不应大于1.0%。√
11、碎石的强度可用岩石的抗压强度和压碎指标表示。√
12、每验收批砂石至少应进行颗粒级配、含泥量、泥块含量检验。√
13、当砂和石的质量比较稳定、进量又较大时,可以1000t为一验收批。√
14、碎石或卵石的级配情况共分为连续粒级和单粒级。√
15、砂石的所检项目存在不合格时,均应加倍取样进行复检。×
16、砂的表观密度试验方法分为标准法和简易法。√
17、细度模数最后结果应精确到0.01.×
18、砂的含泥量以两个试样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两次结果之差大于0.2%时,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
19、砂中氯离子含量最终结果应精确到0.01%。×
20、石的筛分析试验应采用方孔筛。√
21、砂的细度模数:3.0~2.3为中砂。√
22、采用海砂配置混凝土时,对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海砂中的氯离子含量不应大于0.06%。×
23、砂的粗细程度按细度模数分为三个级配区。×
24、碎石或卵石的碱活性试验方法有快速法和砂浆长度法两种方法。×
25、砂的碱活性试验方法有快速法和砂浆长度法两种方法。√
26、碎石或卵石的表观密度结果应精确到10㎏/m3.√
27、当判断骨料存在潜在碱-硅反应危险时,应控制混凝土中的碱含量不超过3㎏/m3.√
28、对于有抗冻、抗渗或其他特殊要求强度等级小于C30的混凝土,其所用碎石或卵石的泥块含量不应大于1.0%。×
29、预应力混凝土不宜用海砂。√
30、砂的细度模数:3.0~2.3为粗砂。×
31、配制混凝土时宜优先选用Ⅱ区砂。√
32、只有人工砂需测定石粉含量。×
33、人工砂的总压碎指标应小于30%。√
34、混凝土用石应采用连续粒级。√
35、当混凝土强度等级大于或等于C60时,应进行岩石抗压强度检验。√
36、砂的表观密度试验当两次结果之差大于10㎏/m3时,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
37、砂按630μm筛孔的累计筛余量,分成粗砂、中砂、细砂。×
38、采用海砂配制混凝土时,对素混凝土,海砂中氯离子含量给与。×
39、混凝土强度等级小于C30时,混凝土所用砂的含泥量不应大于5.0%。√
40、混凝土强度等级为小于C30时,混凝土所用石的泥块含量不应大于0.5%。×
二、单选题
1、中砂的细度模数指标为( B )。
A 3.7~3.1 B 3.0~2.3 C 2.2~1.6 D 1.5~0.7
2、粗砂的细度模数指标为( A )。
A 3.7~3.1 B 3.0~2.3 C 2.2~1.6 D 1.5~0.7
3、筛砂应采用( A )。
A 方孔筛 B 圆孔筛
4、砂的筛分析试验所需试样的最少数量为( A )g。
A 4400 B 3000 C 4000 D 4500
5、砂的泥块含量试验所需试样的最少数量为( B )g。
A 10000 B 20000 C 15000 D 5000
6、砂的含泥量试验所需试样的最少数量为( C )g。
A 4000 B 3000 C 4400 D 4500
7、最大粒径31.5㎜碎石或卵石的筛分析试验所需试样的最少数量为( D )㎏。
A 20 B 15 C 63 D 25
8、最大粒径31.5㎜碎石或卵石的针片状含量试验所需试样的最少数量为( A )㎏。
A 20 B 15 C 63 D 25
9、最大粒径20㎜碎石或卵石的泥块含量试验所需试样的最少数量为( C )㎏。
A 20 B 40 C 24 D 25
10、最大粒径25㎜碎石或卵石的含泥量试验所需试样的最少数量为( C )㎏。
A 20 B 40 C 24 D 25
11、Ⅱ区砂的630μm筛孔的累计筛余量(以质量百分率计)为( B )。
A 85~71 B 70~41 C 40~16 D 65~41
12、含水率为5%的湿砂220.0g,将其干燥后的重量是( B )g。
A 209.0 B 209.5 C 210.0 D 210.5
13、含水率为5%的湿砂100.0g,其中所含水的重量是( C )g。
A 5.00 B 5.50 C 4.76 D 4.50
14、砂子的表观密度为ρ,堆积密度为ρl,紧密密度为ρc,则存在下列关系( C )
A ρ >ρl> ρc B ρc>ρ>ρl C ρ>ρc> ρl D ρl>ρ>ρc
15、做砂的堆积密度试验,漏斗下口与容量筒上口之间的距离为( A )㎜。
A 50 B 54 C 75 D 60
16、砂的表观密度试验所需试样的最少数量为( D )g。
A 2400 B 4400 C 2000 D 2600
17、最大粒径25㎜碎石或卵石的表观密度试验所需试样的最少数量为( D )㎏。
A 10 B 20 C 25 D 8
18、骨料按规定方法颠实后单位体积的质量是指( B )密度
A 表观 B 紧密 C 堆积
19、轻物质是指砂中表观密度小于( C )㎏/m3的物质。
A 2400 B 1800 C 2000 D 2600
20、对于长期处于潮湿环境的重要混凝土结构所用的砂、石,应进行( B )检验。
A 有害物质 B 碱活性 C 氯离子 D 坚固性
21、配制泵送混凝土时,宜选用( B )砂。
A 粗 B 中 C 细 D 特细
22、对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用砂,其中的氯离子含量不应大于( C )。
A 0.01 B 0.05 C 0.02 D 0.06
23、对钢筋混凝土用砂,其中的氯离子含量不应大于( D )。
A 0.01 B 0.05 C 0.02 D 0.06
24、砂石除( A )外,当其余检验项目存在不合格时,应加倍取样进行复试。
A 筛分析 B 含泥量 C 泥块含量 D 坚固性
25、当两次试验所得的细度模数之差大于( D )时,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
A 0.10 B 0.50 C 0.40 D 0.20
26、砂的细度模数最后结果应精确到( A )。
A 0.1 B 0.01 C 1 D 0.5
27、含泥量试验标准法不适用于( D )砂的含泥量检验。
A 粗 B 中 C 细 D 特细
28、人工砂及混合砂中的亚甲蓝试验中,当MB值﹤1.4时,则判定是以( B )为主。
A 泥粉 B 石粉 C 泥粉和石粉
29、配制混凝土时,宜优先选用( B )区砂。
A Ⅰ B Ⅱ C Ⅲ
30、对于有抗冻、抗渗或其他特殊要求的混凝土,其所用碎石或卵石的含泥量不应大于( B )%.
A 0.5 B 1.0 C 2.0 D 3.0
31、对于有抗冻、抗渗或其他特殊要求的小于或等于C25混凝土用砂,其泥块含量不应大于( B )%.
A 0.5 B 1.0 C 2.0 D 3.0
32、除特细砂外,砂的颗粒级配可按公称直径( D )筛孔的累积筛余量,分成三个级配区。
A 5.00㎜ B 2.50㎜ C 1.25㎜ D 630μm
33、天然砂是由自然条件作用而形成的,公称粒径小于( A )㎜的岩石颗粒。
A 5.00 B 2.50 C 4.75 D 9.50
34、砂的泥块含量是指砂中公称粒径大于( C )㎜,经水洗、手捏后变成小于630μm的颗粒的含量。
A 5.00 B 2.50 C 1.25 D 0.630
35、石的泥块含量是指砂中公称粒径大于( A )㎜,经水洗、手捏后变成小于2.50㎜的颗粒的含量。
A 5.00 B 2.50 C 1.25 D 0.630
36、骨料在自然堆积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是指( C )密度。
A 表观 B 紧密 C 堆积
37、人工砂的总压碎指标应小于( D )%。
A 10 B 20 C 25 D 30
三、多选题
1、关于砂石验收批的划分方法,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C、D)
A、应按同产地、同规格分批验收。
B、采用小型工具(如拖拉机等),如不足200 m3,可由多批组成混合批后,再按一验收批进行验收。
C、采用小型工具(如拖拉机等),应以200 m3或300t为一验收批。
D、采用大型工具运输(如火车、货船或汽车)的,以400m3或600t为一验收批,
E、当砂石的质量比较稳定、进货量又较大时,可以800t为一验收批。
2、砂石每验收批的取样方法,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B、D)
A、在取样时,应在料堆上避开含泥量大的砂,选择干净的砂,装入样品筒密封好,每组样品约30kg。
B、在料堆上取样,取样部位应均匀分布。取样前先将取样部位表面铲除,然后在各部位抽取大致相等的砂8份,石子为16份,组成各自一组样品。
C、从火车、汽车、货船上取样时,从不同部位和深度抽取大致相等的砂、石各8份组成各自一组样品
D、从皮带运输机上取样时,应从机尾的出料处用接料器定时抽取砂4份、石8份组成各自一组样品
3、每验收批砂石至少应进行的检验是 。 (A、D、E)
A、颗粒级配
B、石粉含量
C、针片状颗粒含量
D、泥块含量
E、含泥量
4、对于海砂,每验收批除进行颗粒级配、含泥量、泥块含量外,还应检验的指标有 。 (A、C)
A、贝壳含量
B、石粉含量
C、氯离子含量
D、坚固性
E、碱含量
5、关于砂样品的人工四分法缩分步骤,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C)
A、将样品置于平板上,在潮湿状态下拌和均匀,并堆成厚度约为20mm的“圆饼”状,然后沿互相垂直的两条直径把“圆饼”分成大致相等的四份,取其对角的两份重新拌匀,再堆成“圆饼”状。
B、将样品在潮湿状态下拌和均匀,然后通过分料器,留下两个接料斗中的一份,并将另一份再次通过分料器。
C、重复A选项的试验过程,直至把样品缩分后的材料量略多于进行试验所需量为止。
D、重复B选项的试验过程,直至把样品缩分后的材料量略多于进行试验所需量为止。
6、关于砂样品用分料器缩分的步骤,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B、D)
A、将样品置于平板上,在潮湿状态下拌和均匀,并堆成厚度约为20mm的“圆饼”状,然后沿互相垂直的两条直径把“圆饼”分成大致相等的四份,取其对角的两份重新拌匀,再堆成“圆饼”状。
B、将样品在潮湿状态下拌和均匀,然后通过分料器,留下两个接料斗中的一份,并将另一份再次通过分料器。
C、重复A选项的试验过程,直至把样品缩分后的材料量略多于进行试验所需量为止。
D、重复B选项的试验过程,直至把样品缩分后的材料量略多于进行试验所需量为止。
7、关于碎石或卵石样品的缩分步骤,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C)
A、碎石或卵石的缩分时,应将样品置于平板上,在自然状态下拌均匀,并堆成锥体,然后沿互相垂直的两条直径把锥体分成大致相等的四份,取其对角的两份重新拌匀,再堆成锥体。
B、碎石或卵石的缩分时,应将样品置于平板上,在自然状态下拌均匀,并堆成厚度约为20mm的“圆饼”状,然后沿互相垂直的两条直径把“圆饼”分成大致相等的四份,取其对角的两份重新拌匀,再堆成“圆饼”状。
C、重复A选项的试验过程,直至把样品缩分后的材料量略多于进行试验所需量为止。
D、重复B选项的试验过程,直至把样品缩分后的材料量略多于进行试验所需量为止。
8、砂、碎石或卵石的 检验所用的试样可不经缩分,拌匀后直接进行试验。 (B、C、E)
A、颗粒级配
B、含水率
C、堆积密度
D、含泥量
E、紧密密度
F、泥块含量
9、关于筛分析试验中对试样制备的规定,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B、C)
A、用于筛分析的试样,其颗粒的公称直径不应大于5.00mm。试验前应先将来样通过公称直径5.00mm的方孔筛,并计算筛余。
B、用于筛分析的试样,其颗粒的公称直径不应大于10.0mm。试验前应先将来样通过公称直径10.0mm的方孔筛,并计算筛余。
C、称取经缩分后样品不少于550g两份,分别装入两个浅盘,在(105±5)℃的温度下烘干至恒重。冷却至室温备用。
D、称取经缩分后样品不少于550g两份,摊在洁净的地面上风干后,分别装入两个浅盘备用。
10、关于砂中含泥量试验中试样制备规定,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C )
A、样品缩分后样品不少于至1100g,置于温度为(105±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
B、样品缩分后样品不少于至1100g,摊在洁净的地面上风干后备用。
C、将烘干至恒重的试样冷却至室温后,称取各为400g的试样两份备用
D、将试样风干后,称取各为400g的试样两份备用
11、关于普通混凝土用砂含泥量试验,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C、D)
A、含泥量试验称取各为400g的试样两份,以备做两个平行样;
B、含泥量试验称取各为500g的试样两份,以备做两个平行样;
C、以两个试样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D、当两次结果的之差大于0.5%时,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
E、当两次结果的之差大于0.2%时,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
12、关于砂中泥块含量试验中试样制备规定,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B、D)
A、将样品缩分至5000g,在自然状态下拌和均匀,摊在洁净的地面上风干后备用;
B、将样品缩分至5000g,置于温度为(105±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
C、风干后,用公称直径2.50mm的方孔筛筛分,取筛上的砂不少于400g的试样两份备用。
D、烘干至恒重,冷却至室温后,用公称直径1.25mm的方孔筛筛分,取筛上的砂不少于400g的试样两份备用。
13、关于碎石的压碎值指标试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B)
A、在做碎石的压碎值指标试验时,标准试验一律采用10-20mm的颗粒,并在风干状态下试验。
B、将缩分后的样品先筛除试样中10mm以下的及20mm以上的颗粒,再用针状和片状规准仪剔除针状和片状颗粒,然后称取每份3kg的试样3份备用。
C、标准试验一律采用10-16mm的颗粒,并在烘干至恒重状态下试验。
D、将缩分后的样品先筛除试样中10mm以下的及16mm以上的颗粒,再用针状规准仪剔除针状颗粒,然后称取每份3kg的试样3份备用。
14、在配制混凝土针对各区砂作调整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C、D)
A、配制混凝土适宜选用II区砂;
B、采用I区砂时,宜降低砂率;
C、采用I区砂时,应提高砂率,并保持足够的水泥用量,满足混凝土和易性;
D、当采用III区砂时,宜降低砂率;
E、当采用III区砂时,应提高砂率,并保持足够的水泥用量,满足混凝土和易性。
15、关于砂的细度模数,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B、E)
A、砂的粗细程度按细度模数分为粗、中、细三级
B、砂的粗细程度按细度模数分为粗、中、细、特细四级
C、砂的细度模数范围:粗砂3.7~3.2;中砂3.1~2.2;细砂2.1~1.6;
D、砂的细度模数范围:粗砂3.7~3.2;中砂3.1~2.2;细砂2.1~1.6;特细砂1.5~0.7。
E、砂的细度模数范围:粗砂3.7~3.1;中砂3.0~2.3;细砂2.2~1.6;特细砂1.5~0.7。
16、关于碎石或卵石的坚固性试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B、C)
A、人工砂、碎石、卵石抵抗压碎的能力。
B、骨料在气候、环境变化或其他物理因素作用下抵抗破裂的能力。
C、碎石或卵石的坚固性应用硫酸钠溶液法检验,试样需经5次循环后,测定其质量损失百分率。
D、碎石或卵石的坚固性应用硫酸溶液法检验,试样需经5次循环后,测定其质量损失百分率。
17、关于碎石或卵石的中含泥量试验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B、C、D)
A、将样品缩分至标准规定的量(注意防止细粉丢失),置于温度为(105±5)℃烘箱内烘干至恒重,冷却至室温后,筛除小于80微米的颗粒后分成两份备用。
B、将样品缩分至标准规定的量(注意防止细粉丢失),并置于温度为(105±5)℃烘箱内烘干至恒重,冷却至室温后分成两份备用。
C、以两个试样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D、当两次结果的之差大于0.2%时,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
E、当两次结果的之差大于0.4%时,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
18、关于碎石或卵石的中泥块含量试验试样制备,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B、D)
A、将样品缩分至略大于标准规定的量,缩分时应将黏土块压碎。
B、将样品缩分至略大于标准规定的量,缩分时应防止黏土块被压碎。
C、缩分后的试样在(105±5)℃烘箱内烘干至恒重,筛除小于2.50mm的颗粒后分成两份备用。
D、缩分后的试样在(105±5)℃烘箱内烘干至恒重,冷却至室温后分成两份备用。
19、砂按0.630mm筛孔的累计筛余百分率分三个级配区,砂的颗粒级配应处于 中的任何一个区以内。(A、B、C)
A、Ⅰ区
B、Ⅱ区
C、Ⅲ区
D、Ⅳ区
E、Ⅴ区
20、砂的实际颗粒级配与标准规定的累计筛余相比,除公称粒径为 的累计筛余外,其余公称粒径的累积筛余可稍有超出分界线,但其总量百分率不应大于5%。 (C、F)
A、160m
B、315m
C、630m
D、1.25 mm
E、2.50 mm
F、5.00mm
21、砂的粗细程度按细度模数分为 。 (B、C、D、E)
A、特粗
B、粗
C、中
D、细
E、特细
22、碎石的强度可用岩石的表示 。 (B、D)
A、针片状含量
B、抗压强度
C、坚固性
D、压碎值指标
E、碱活性试验
23、关于砂子复验,正确的说法是 (A、B、C)
A、如检验不合格时,应重新取样复验。
B、对不符合项,进行加倍复验。
C、复验时,若仍有一个试样不满足要求,应按不合格品处理。
D、对所检项目,全部进行复验。
24、砂的颗粒级配不符合要求时,采取 后方允许使用。(A、B)
A、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B、经试验证明能确保混凝土质量。
C、应把砂用饮用水冲洗干净。
D、经试验证明氯离子含量符合标准要求。
25、砂中的有害物质主要包括 。 (A、B、D、E)
A、云母
B、轻物质
C、无机物
D、有机物
E、硫化物及硫酸盐等
26、以下是对人工砂定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有 。(A、B、D)
A、由自然条件形成的,公称粒径小于5.00mm的岩石颗粒。
B、按其产源不同分为河砂、海砂、山砂。
C、岩石经除土开采、机械破碎、筛分而成的,公称粒径小于5.00mm的岩石颗粒。
D、由天然砂和人工砂按一定比例组合而成的砂。
27、以下是对混合砂定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有 。(A、B、C)
A、由自然条件形成的,公称粒径小于5.00mm的岩石颗粒。
B、按其产源不同分为河砂、海砂、山砂。
C、岩石经除土开采、机械破碎、筛分而成的,公称粒径小于5.00mm的岩石颗粒。
D、由天然砂和人工砂按一定比例组合而成的砂。
28、公称粒级为5~25mm的碎石针状和片状颗粒的总含量试验时,将试验筛划分成几个公称粒级,正确的是 。(A、C、E、F)
A、5.00~10.0mm
B、5.00~16.0mm
C、10.0~16.0mm
D、10.0~20.0mm
E、16.0~20.0mm
F、20.0~25.0mm
29、以下是含泥量的定义,叙述不正确的有 。(B、C、D)
A、砂石中公称粒径小于80微米的颗粒的含量。
B、砂石中公称粒径大于1.25mm,经水洗,手捏后变成小于630微米的颗粒的含量。
C、砂石中公称粒径大于5.00mm,经水洗,手捏后变成小于2.50mm的颗粒的含量。
D、人工砂中公称粒径小于80微米,且其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与被加工母岩相同的颗粒含量
30、以下是砂的泥块含量的定义,叙述不正确的有 。(A、C、D)
A、砂中公称粒径小于80微米的颗粒的含量。
B、砂中公称粒径大于1.25mm,经水洗,手捏后变成小于630微米的颗粒的含量。
C、砂中公称粒径大于5.00mm,经水洗,手捏后变成小于2.50mm的颗粒的含量。
D、砂中公称粒径小于80微米,且其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与被加工母岩相同的颗粒含量
31、以下是石的泥块含量的定义,叙述不正确的有 。(A、B、D)
A、石中公称粒径小于80微米的颗粒的含量。
D、厚度小于该颗粒所属粒级的平均粒径的0.4倍者为片状颗粒。
E、厚度小于该颗粒所属粒级的平均粒径的2.4倍者为片状颗粒。
32、关于石子的堆积密度试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B、D)
A、在做石子的堆积密度试验时,按规定称取试样1份,置于平整干净的地板上,用平头铁锨铲起试样装入容量筒内。
B、在做石子的堆积密度试验时,按规定称取试样1份,置于平整干净的地板上,用平头铁锨铲起试样,使石子自由落入容量筒内。此时,从铁锨的齐口至容量筒上口的距离应保持50mm左右。
C、装满后除去凸出筒口表面的颗粒,称取试样和容量筒总质量.
D、装满后除去凸出筒口表面的颗粒,并以合适的颗粒填入凹陷部分,使表面稍凸起和凹陷部分的体积大致相等,称取试样和容量筒总质量。
33、天然砂按产源不同可分为 。(A、C、D)
A、海砂
B、粗砂
C、山砂
D、河砂
E、细砂
34、若砂子的筛分曲线位于规定的三个级配区的某一区,则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有 。 (A、B、D)
A、砂的级配符合某区的要求,适合用于配制混凝土。
B、砂的细度模数合格,适合用于配制混凝土。
C、只能说明砂的级配符合某区的要求,能否用于配制混凝土还不确定。
D、只能说明砂的细度符合某区的要求,能否用于配制混凝土还不确定。
35、在做普通砼用碎石的泥块含量试验时,以下试验步骤正确的有 。(A、C)
A、将样品缩分至略大于标准规定的量,缩分时应防止黏土块被压碎。缩分后的试样在(105±5)℃烘箱内烘干至恒重,冷却至室温后分成两份备用。
B、先筛去工程粒径10.0mm以下的颗粒,称取质量;
C、然后将试样在容器中摊平,加入饮用水使水面试样表面,24h后把水放出,用手碾碎泥块,然后把试样放在2.50mm的方孔筛上摇动淘洗;直到洗出的水清澈为止。
D、淘洗,直到洗出的水清澈为止,将筛上的试样小心地从2.50mm的方孔筛里取出,摊在洁净的地面上风干后称取质量。
36、关于石子表观密度试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B、C、D)
A、石子表观密度试验中,试验的各项称重应在10℃∽30℃的温度范围内进行。
B、对结果进行计算时,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C、当两次结果之差大于20kg/m3时,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
D、对颗粒材质不均匀的试样,两次试验结果之差大于20kg/m3时,可取四次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37、关于碎石筛分试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B、C、E )
A、计算分计筛余的百分率时精确至1%;,
B、计算分计筛余的百分率时精确至0.1%;
C、计算累计筛余百分率时精确至1%
D、计算累计筛余百分率时精确至0.1%,
E、根据各筛的累积筛余,评定该试样的颗粒级配。
38、关于砂的筛分析试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B、D)
A、砂的筛分析试验应采用两个试样做平行试验,以两次细度模数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精确至0.01。
B、砂的筛分析试验应采用两个试样做平行试验,以两次细度模数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精确至0.1。
C、当两次试验所得的细度模数之差大于0.02时,应重新取试样进行试验。
D、当两次试验所得的细度模数之差大于0.20时,应重新取试样进行试验。
39、关于砂中泥块含量试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C、D)
A、在砂中泥块含量试验时,将样品缩分至5000g,置于(105±5)℃烘箱中烘干至恒重,立即用公称直径2.50mm的方孔筛筛分,取筛上的砂不少于400g的试样两份备用。
B、称取试样200g,置于容器中,并注入饮用水,使水面高出砂面约50mm。充分拌匀后,浸泡2h,然后用手在水中碾碎泥块,再把试样放在1.25mm的方孔筛上,用水淘洗,直到清澈为止。
C、在砂中泥块含量试验时,将样品缩分至5000g,置于(105±5)℃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冷却至室温后,用公称直径1.25mm的方孔筛筛分,取筛上的砂不少于400g的试样两份备用。
D、称取试样200g,置于容器中,并注入饮用水,使水面高出砂面约150mm。充分拌匀后,浸泡24h,然后用手在水中碾碎泥块,再把试样放在630微米的方孔筛上,用水淘洗,直到清澈为止。
40、标准关于砂中氯离子含量规定,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B、D)
A、对于钢筋砼用砂,其氯离子含量不得大于0.08%(以干砂的质量百分比计)
B、对于钢筋砼用砂,其氯离子含量不得大于0.06%(以干砂的质量百分比计)
C、对于预应力砼用砂,其氯离子含量不得大于0.03%(以干砂的质量百分比计)。
D、对于预应力砼用砂,其氯离子含量不得大于0.02%(以干砂的质量百分比计)。
四、简答题
1、简述砂石验收批的划分方法
答:应按同产地、同规格分批验收。采用大型工具运输(如火车、货船或汽车)的,以400m3或600t为一验收批,采用小型工具(如拖拉机等),应以200 m3或300t为一验收批。不足上述量者,应按一验收批进行验收。当砂石的质量比较稳定、进货量又较大时,可以1000t为一验收批。
2、砂石每验收批取样方法应按哪些规定执行?
答:1)在料堆上取样,取样部位应均匀分布。取样前先将取样部位表面铲除,然后在各部位抽取大致相等的砂8份,石子为16份,组成各自一组样品。
2)从皮带运输机上取样时,应从机尾的出料处用接料器定时抽取砂4份、石8份组成各自一组样品。
3)从火车、汽车、货船上取样时,从不同部位和深度抽取大致相等的砂为8份,石16份组成各自一组样品。
3、每验收批砂石至少应进行哪些检验?对于碎石或卵石,还应检验那个指标?对于海砂,还应检验那些指标?对于人工砂及混合砂,还应检验那个指标?
答:每验收批砂石至少应进行颗粒级配 、含泥量、 泥块含量检验。
对于碎石或卵石,还应检验针片状颗粒含量;对于海砂,还应检验氯离子含量和贝壳含量;对于人工砂及混合砂,还应检验石粉含量。
4、砂石试验中,如何评价某项试验的试样已烘干至恒重?
答:恒重是指在相邻两次称量间隔时间不小于3h的情况下,前后两次称量之差小于该项试验所要求的称量精度。
5、简述砂样品的人工四分法缩分步骤
答:将样品置于平板上,在潮湿状态下拌和均匀,并堆成厚度约为20mm的“圆饼”状,然后沿互相垂直的两条直径把“圆饼”分成大致相等的四份,取其对角的两份重新拌匀,再堆成“圆饼”状。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把样品缩分后的材料量略多于进行试验所需量为止。
6、简述砂样品用分料器缩分的步骤
用分料器缩分:将样品在潮湿状态下拌和均匀,然后通过分料器,留下两个接料斗中的一份,并将另一份再次通过分料器。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把样品缩分至试验所需量为止。
7、简述碎石或卵石样品的缩分步骤
答:碎石或卵石的缩分时,应将样品置于平板上,在自然状态下拌均匀,并堆成锥体,然后沿互相垂直的两条直径把锥体分成大致相等的四份,取其对角的两份重新拌匀,再堆成锥体,重复上述过程,直至缩分的材料量略多于试验所需量为止。
8、请问砂、碎石或卵石的哪几项检验所用的试样可不经缩分,拌匀后直接进行试验?
答:砂、碎石或卵石的含水率、堆积密度、紧密密度检验所用的试样可不经缩分,拌匀后直接进行试验。
9、什么是压碎值指标?
压碎值指标:人工砂、碎石、卵石抵抗压碎的能力。
10、砂的筛分析试验中对试样制备是如何规定的?
答:用于筛分析的试样,其颗粒的公称直径不应大于10.0mm。试验前应先将来样通过公称直径10.0mm的方孔筛,并计算筛余。称取经缩分后样品不少于550g两份,分别装入两个浅盘,在(105±5)℃的温度下烘干至恒重。冷却至室温备用。
11、简述砂中含泥量试验中试样制备规定。
答:样品缩分后样品不少于至1100g,置于温度为(105±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冷却至室温后,称取各为400g的试样两份备用
12、普通混凝土用砂含泥量试验时应称取样品多少?怎样确定试验结果的测定值?在什么情况下应重新进行试验?
答:含泥量试验称取各为400g的试样两份,以备做两个平行样;以两个试样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当两次结果的之差大于0.5%时,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
13、简述砂中泥块含量试验中试样制备规定。
答:将样品缩分至5000g,置于温度为(105±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冷却至室温后,用公称直径1.25mm的方孔筛筛分,取筛上的砂不少于400g的试样两份备用。特细砂按实际筛分量。
14、配制混凝土时宜优先选用几区砂?在选用其他区的砂时,配制混凝土应如何调整?
答:配制混凝土适宜选用II区砂。采用I区砂时,应提高砂率,并保持足够的水泥用量,满足混凝土和易性;当采用III区砂时,宜降低砂率;当采用特细砂时,应符合相应的规定。
15、砂的粗细程度按细度模数分为哪几级,并写出其对应的细度模数范围。
答:砂的粗细程度按细度模数分为粗、中、细、特细四级,其范围:粗砂3.7~3.1;中砂3.0~2.3;细砂2.2~1.6;特细砂1.5~0.7。
16、碎石或卵石的坚固性应用什么方法检验?试样需经几次循环后,测定什么指标?
答:碎石或卵石的坚固性应用硫酸钠溶液法检验,试样需经5次循环后,测定其质量损失百分率。
17、普通砼用碎石在什么情况下应进行岩石抗压强度试验?
答:当砼强度等级大于或等于C60时应进行岩石抗压强度检验。
18、什么叫做碱活性骨料?
答:能在一定条件下与混凝土中的碱发生化学反应导致混凝土产生膨胀、开裂甚至破坏的集料叫做碱活性骨料。
19、什么是坚固性?
答:骨料在气候、环境变化或其他物理因素作用下抵抗破裂的能力。
20、简述碎石或卵石的筛分析试验中试样制备规定。
答:试验前,应将样品缩分至标准规定的试样最小质量,并烘干或风干后备用。
21、简述碎石或卵石的中含泥量试验试样制备规定。
答:将样品缩分至标准规定的量(注意防止细粉丢失),并置于温度为(105±5)℃烘箱内烘干至恒重,冷却至室温后分成两份备用。
22、碎石或卵石的中含泥量试验时,怎样确定试验结果的测定值?在什么情况下应重新进行试验?
答:以两个试样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当两次结果的之差大于0.2%时,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
23、简述碎石或卵石的中泥块含量试验试样制备规定。
答:将样品缩分至略大于标准规定的量,缩分时应防止黏土块被压碎。缩分后的试样在(105±5)℃烘箱内烘干至恒重,冷却至室温后分成两份备用。
24、公称粒级为5~25mm的碎石针状和片状颗粒的总含量试验时,将试验筛划分成哪几个公称粒级?
答:公称粒级为5~25mm的碎石针状和片状颗粒的总含量试验时,将试验筛划分成以下四个公称粒级:①5.00~10.0mm②10.0~16.0mm③16.0~20.0mm④20.0~25.0mm
25、砂中的有害物质主要包括哪几种?
答:砂中的有害物质主要包括云母、轻物质、有机物、硫化物及硫酸盐等
26、请分别写出天然砂、人工砂、混合砂的定义。
天然砂:由自然条件形成的,公称粒径小于5.00mm的岩石颗粒。按其产源不同分为河砂、海砂、山砂。
人工砂:岩石经除土开采、机械破碎、筛分而成的,公称粒径小于5.00mm的岩石颗粒。
混合砂:由天然砂和人工砂按一定比例组合而成的砂。
27、请分别写出含泥量、砂的泥块含量、石的泥块含量的定义。
含泥量:砂石中公称粒径小于80微米的颗粒的含量。
砂的泥块含量:砂中公称粒径大于1.25mm,经水洗,手捏后变成小于630微米的颗粒的含量。
石的泥块含量:石中公称粒径大于5.00mm,经水洗,手捏后变成小于2.50mm的颗粒的含量。
28、什么是石粉含量?
石粉含量人工砂中公称粒径小于80微米,且其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与被加工母岩相同的颗粒含量
29、请写出针、片状颗粒的定义。
针、片状颗粒:凡岩石颗粒的长度大于该颗粒所属粒级的平均粒径的2.4倍者为针状颗粒;厚度小于平均粒径0.4倍者为片状颗粒。平均粒径指该粒级上、下限粒径的平均值。
30、请写出表观密度、堆积密度的定义。
表观密度:骨料颗粒单位体积(包括内封闭孔隙)的质量。
堆积密度:骨料在自然堆积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
五、论述题
1、请叙述砂的堆积密度的试验步骤、计算公式。
答:先将公称直径5.00mm的筛子过筛,然后取经缩分后的样品不少于3L,装入浅盘,在温度100±5℃的烤箱中烘干至恒重,取出并冷却至室温,分成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试验烘干后若有结块,应在试验前予以捏碎。
取试样一份,用漏斗或铝制勺,将它徐徐装入容置筒(漏斗出料口或料勺距量筒距离不超过50mm)直至试样装满并超出筒口,然后用直尺将多余试样沿筒口中心线向两个相反方向刮平,称其质量()。
试验结果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堆积密度按下式计算,精确至10 kg/m3
=(- )/V×1000
式中 -堆积密度(kg/m3); -容量筒的质量(kg);
-容量筒和砂的总质量; V-容量筒容积(L)
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2、简述石子的堆积密度试验步骤、计算公式。
答:按规定称取试样,放入浅盘,在(100±5)℃的烘箱中烘干,也可摊在洁净的地面上风干,拌匀后分成两份备用。
取试样1份,置于干整干净的地板上,用平头铁锨铲起试样,使石子自由落入容量筒内。此时,从铁锨的齐口至容量筒上口的距离应保持50mm左右。装满后除去凸出筒口表面的颗粒,并以合适的颗粒填入凹陷部分,使表面稍凸起和凹陷部分的体积大致相等,称取试样和容量筒总质量()。
试验结果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堆积密度按下式计算,精确至10 kg/m3
=(- )/V×1000
式中 -堆积密度(kg/m3); -容量筒的质量(kg);
-容量筒和试样的总质量; V-容量筒容积(L)
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3、请叙述砂的筛分析试验步骤、计算公式。
答:筛分析试验步骤:
1)准确称取烘干试样500g(特细砂可称250g),置于按筛孔大小顺序排列的套筛的最上一只筛(5.00的方孔筛)上,将套筛装入摇筛机内固紧,筛分10分钟;然后取出套筛,再按筛孔由大到小的顺序,在清洁的浅盘中逐一进行手筛,直至每分钟的筛出量不超过试样总量的0.1%时为止;通过的颗粒并入下一只筛子,并和下一只筛子中的试样一起进行手筛。按这样的顺序依次进行,直至所有的筛子全部筛完为止。
2)试样在各自筛子上的筛余量均不得超过按式(其中--某一筛上的剩余量;d-筛孔边长;A-筛的面积)计算得出的剩余量,否则应将该筛的筛余试样分为两份或数份,再次进行筛分,并以其筛余量之和作为该筛的筛余量。
3)称取各筛筛余试样的质量(精确至1g),所有各筛的分计筛余量和底盘中的剩余量之和与筛分前的试样总量相比,相差不得超过1% 。
筛分析试验结果计算步骤:
1)计算分计筛余(各筛上的筛余量除以试样总量的百分率),精确至0.1%;
2)计算累计筛余(该筛的分计筛余与筛孔大于该筛的各筛的分计筛余之和),精确至1%;
3)根据各筛两次试验累计筛余的平均值,评定该试样的颗粒级配分布情况,精确值1%;
4)砂的细度模数应按下式计算,精确值0.01;
=[()-5]÷(100-)
--砂的细度模数
、、、、、--分别为公称直径5.00mm、2.50mm 、1.25mm 、630m、 315m、 160m方孔筛上的累积筛余
5)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精确至0.1.当两次试验所得的细度模数之差大于0.20时,应重新取试样进行试验。
4、叙述碎石或卵石的筛分析试验步骤。
答:1)试验前应将样品缩分至规定的试样最少质量,并烘干或风干后备用。
2)按规定称取试样
3)将试样按筛孔大小顺序过筛,当每只筛的筛余层厚度大于试样的最大粒径值时,应将该筛的筛余试样分为两份,再次进行筛分,直至各筛每分钟的通过量不超过试样总量的0.1%
4)称取各筛筛余的质量,精确至试样总质量的0.1% 。各筛的分计筛余量和筛底剩余量的总和与筛分前的试样总量相比,其相差不得超过1%
5)计算分计筛余,精确值0.1%
6)计算累计筛余,精确值1%
7)根据各筛的累计筛余,评定该试样的颗粒级配
5、请叙述砂中含泥量试验(标准法)试验步骤及计算公式。
答:1)样品缩分后样品不少于至1100g,置于温度为(105±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冷却至室温后,称取各为400g()的试样两份备用
2)取烘干试样1份置于容器中,取烘干的一份置于容器中,并注入饮用水使水面高出砂面约150mm,充分拌匀后,浸泡2h,然后用手淘洗试样,使尘屑、淤泥、粘土与沙粒分离,并使之悬浮或溶于水中。缓缓将浑浊液倒入公称直径1.25mm及 80m的方孔套筛上,滤去小于80m的颗粒。试验前筛子的两面应用水润湿,在整个过程中应避免砂粒丢失。
3)再次加水容器中,重复上述过程,直到筒内洗出的水清澈为止。
4)用水淋洗留在筛上的细粒,并将80m筛放在水中(使水面略高砂粒的上表面)来回摇动,以充分洗除小于80m的颗粒。然后将两只筛上剩留的颗粒和容器中已经洗净的试样一并装入浅盘,置于(105±5)℃烘箱中烘至恒重,取出来冷却至室温后,称试样的质量()。
5)砂中含泥量应按下式计算,精确至0.1%
=(- )/×100%
-含泥量(%);-试验前烘干试样的质量(g);-试验后烘干试样的质量(g)。
以两次试样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测定值。两次结果之差大于0.5%,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
6、请叙述碎石或卵石中含泥量试验步骤及计算公式。
1)将样品缩分至标准规定的量(注意防止细粉丢失),并置于温度为(105±5)℃烘箱内烘干至恒重,冷却至室温后分成两份备用。
2)称取试样一份()装入容器中摊平,并注入饮用水,使水面高出石子表面150mm;浸泡2h后,用手在水中淘洗颗粒,使尘屑、淤泥与较粗颗粒分离,并使之悬浮或溶解于水。缓缓地将混浊也倒入公称直径为1.25mm及 80m的方孔套筛上,滤去小于80m的颗粒。试验前筛子的两面应用水润湿,在整个过程中应避免的大于80m的颗粒丢失。
3)再次加水容器中,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洗出的水清澈为止。
4)用水冲洗留在筛上的细粒,并将80m筛放在水中(使水面略高出筛内颗粒)来回摇动,以充分洗除小于80m的颗粒。然后将两只筛上剩留的颗粒和容器中已经洗净的试样一并装入浅盘,置于(105±5)℃烘箱中烘至恒重,取出来冷却至室温后,称试样的质量()。
5)碎石或卵石中含泥量应按下式计算,精确至0.1%
=(- )/×100%
-含泥量(%);-试验前烘干试样的质量(g);-试验后烘干试样的质量(g)。
以两次试样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测定值。两次结果之差大于0.2%,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
7、叙述砂中泥块含量试验步骤、计算公式。
答: ① 将样品缩分至5000g,置于(105±5)℃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冷却至室温后,用公称直径1.25mm的方孔筛筛分,取筛上的砂不少于400g的试样两份备用。特细砂按实际筛分量。
②称取试样200g()置于容器中,并注入饮用水,使水面高出砂面约150mm。充分拌匀后,浸泡24h,然后用手在水中碾碎泥块,再把试样放在630微米的方孔筛上,用水淘洗,直到清澈为止。
③保留下来的试样应小心的从筛中取出,装入水平浅盘后,置于(105±5)℃烘箱中烘至恒重,冷却后称重()。
④泥块含量应按下式计算,精确至0.1% :
=(-)/×100% ;
-泥块含量(%);-试验前烘干试样的质量(g);-试验后烘干试样的质量(g)。
以两次试样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测定值。
8、叙述碎石中泥块含量试验步骤、计算公式。
答: ①将样品缩分至略大于标准规定的量,缩分时应防止黏土块被压碎。缩分后的试样在(105±5)℃烘箱内烘干至恒重,冷却至室温后分成两份备用。
②筛去工程粒径5.00mm以下颗粒,称取质量();
③将试样在容器中摊平,加入饮用水使水面试样表面,24h后把水放出,用手碾碎泥块,然后把试样放在2.50mm的方孔筛上摇动淘洗,直到洗出的水清澈为止;
④将筛上的试样小心地从筛里取出,置于(105±5)℃烘箱中烘至恒重。取出冷却至室温后称取质量()。
泥块含量应按下式计算,精确至0.1% :
=(-)/×100% ;
-泥块含量(%);-公称直径5.00mm筛上筛余量(g);-试验后烘干试样的质量(g)。
以两次试样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测定值。
9、请叙述碎石的针状和片状颗粒总含量试验步骤、计算公式。
答:将样品在室内风干至表面干燥,并缩分至规定的量,然后筛分成标准所规定的粒级备用。按标准所规定的粒级用规准仪逐粒对试样进行鉴定,凡颗粒长度大于针状规准仪相对应间距的,为针状颗粒。厚度小于片状规准仪相应孔宽的为片状颗粒。公称粒径大于40mm的石子,可用卡尺鉴定其针片状颗粒。称取由各粒级挑出的针状和片状颗粒的总质量()
碎石的针状和片状颗粒总含量应按下式计算,精确至1% 。
=/×100%
式中: -针状和片状颗粒总含量(%),-试样中针状和片状颗粒质量;-试样总质量(g)
10、叙述碎石的压碎值指标试验步骤、计算公式。
答:标准试验一律采用10-20mm的颗粒,并在风干状态下试验。将缩分后的样品先筛除试样中10mm以下的及20mm以上的颗粒,再用针状和片状规准仪剔除针状和片状颗粒,然后称取每份3kg的试样3份备用。
将圆筒于底盘上,取试样一份,分两层装入圆筒。毎装完一层后,在底盘下面垫放一直径为10mm的圆钢筋,将筒按住,左右交替颠击地面各25下。第二层颠实后,试样表面距盘底高度应控制为100mm左右。
整平筒内试样表面,把加压头装好,放到试验机上在160~300s内均匀加荷到200kN,稳定5s。然后卸荷,取出测定筒。倒出筒中的试样称其质量(),用2.50mm的方孔筛筛除被压碎的细粒,称量剩留在筛上的试样质量()。
根据公式=(- )/×100% 来计算压碎值指标,精确至0.1% 。
以三次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11、简述砂的筛分析试验结果的试验步骤、计算公式
答:①计算分计筛余(各筛上的筛余量除以试样总量的百分率),精确至0.1%;
②计算累计筛余(该筛的分计筛余与筛孔大于该筛的各筛的分计筛余之和),精确至1%;
③根据各筛两次试验累计筛余的平均值,评定该试样的颗粒级配分布情况,精确值1%;
④砂的细度模数应按下式计算,精确值0.01;
=[()-5]÷(100-)
--砂的细度模数
、、、、、--分别为公称直径5.00mm、2.50mm 、1.25mm 、630m、 315m、 160m方孔筛上的累积筛余
⑤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精确至0.1.当两次试验所得的细度模数之差大于0.20时,应重新取试样进行试验。
12、请写出述砂的含水率试验步骤、计算公式(标准法)。
答:由密封的样品中各取重约500g的试样两份,分别放入已知质量的干燥容器()中称量,记下每盘试样与容器的总重(),将容器和试样一同放入温度100±5℃的烤箱中烘干至恒重,称量烘干后的试样与容器的总质量()。
应按下式计算
根据公式×100%计算砂的含水率,精确至0.1% 。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13、请写出述碎石的含水率试验步骤、计算公式。
1) 按标准的要求称取试样,分成两份备用;
2) 将试样置于干净的容器中,称取试样和容器的总质量(),并在(105士5)℃的烘箱
中烘干至恒重;
3) 取出试样,冷却后称取试样与容器的总质量();并称取容器的质量()。
4) 含水率应按下式计算(精确至0.1%)
根据公式×100%计算碎石的含水率,精确至0.1% 。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14、砂的筛分析试验应采用那些仪器设备?并注明其各项技术指标。
1)试验筛—公称直径分别为10.0mm、5.00 mm、2.50 mm、1.25 mm、630m、315m、160m的方孔筛各一只,筛的底盘和盖各一只;
2)天平--称量1000g,感量1g;
3)摇筛机;
4)烘箱—温度控制范围为(105±5)℃;
5)浅盘、硬、软毛刷等。
15、普通混凝土用砂的含泥量试验(标准法)需要有哪些仪器设备?并注明其各项技术指标。
答:含泥量试验(标准法)所用仪器设备如下:
1)天平—称量1000g,感量1g;
2)烘箱—温度控制范围为(105±5)℃;
3)试验筛—筛孔公称直径为80m及1.25mm的方孔筛各一个;
4)洗砂用的容器及烘干用的浅盘等。
16、普通混凝土用砂中泥块含量试验需要有哪些仪器设备?并注明其各项技术指标。
答:用砂中的泥块含量试验所用仪器设备如下:
1)天平—称量1000g,感量1g;称量5000g,感量5g;
2)烘箱—温度控制范围为(105±5)℃;
3)试验筛—筛孔公称直径为630m及1.25mm的方孔筛各一个;
4)洗砂用的容器及烘干用的浅盘等。
17、碎石或卵石的筛分析试验需要有哪些仪器设备?并注明其各项技术指标。
1)试验筛—筛孔公称直径为100.0mm、80.0 mm、63.0 mm、50.0 mm、40.0mm、31.5 mm、25.0 mm、20.0 mm、16.0 mm、10.0mm、5.00 mm、2.50 mm的方孔筛以及筛的底盘和盖各一只;其规格、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要求,筛框直径为300mm;
2)天平和称—天平的称量5kg,感量5g;称的称量20kg,感量20g;
3)烘箱—温度控制范围为(105±5)℃;
4)浅盘
18、碎石或卵石中含泥量试验需要有哪些仪器设备?并注明其各项技术指标。
答:碎石或卵石的中含泥量试验所用仪器设备如下:
1)称—称量20kg,感量20g;
2)烘箱—温度控制范围为(105±5)℃;
3)试验筛—筛孔公称直径为1.25mm及80m的方孔筛各一个;
4)容器—容积约10L的瓷盘或金属盒;
5)浅盘。
19、碎石或卵石的中泥块含量试验需要有哪些仪器设备?并注明其各项技术指标。
答:碎石或卵石的中泥块含量试验所用仪器设备如下:
1)称—称量20kg,感量20g;
2)试验筛—筛孔公称直径为2.5mm及5.0mm的方孔筛各一个;
3)水筒及浅盘等;
4)烘箱—温度控制范围为(105±5)℃;
20、请问碎石的针状和片状颗粒总含量试验采用那些仪器设备?并注明其各项技术指标。
(1) 针状规准仪和片状规准仪,或游标卡尺;
(2) 天平和称 一天平的称量2kg,感量2g; 秤的称量20kg,感量20g;
(3) 试验筛 — 筛孔公称直径分别为5.00mm、10.0mm、16.0mm、20.0mm、25.0mm、31.5mm、 40.0mm、63.0mm、80.Omm的方孔筛各一只,根据需要选用;
(4 )卡 尺 。
21、请问碎石的压碎值指标试验采用那些仪器设备?并注明其各项技术指标。
(1) 压力试验机,荷载30OkN;
(2) 压碎值指标测定仪;
(3)称-称量5kg,感量5g;
(4) 试验筛 — 筛孔公称直径分别为10.0mm、20.0mm的方孔筛各一只。
22、叙述砂的表观密度试验步骤及计算公式。
答案一(标准法):将缩分后不少于650g的样品装入浅盘,在温度为(105±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并在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
称取烘干的试样300g(m0),装入盛有半瓶冷开水的容量瓶中。摇转容量瓶使试样在水中充分搅动以排除气泡,塞紧瓶塞,静置24h;然后用滴管加水至瓶颈刻度线平齐,再塞紧瓶塞,擦干瓶外壁的水分,称其质量(m1)。
倒出容量瓶中的水和试样,将瓶的内外壁洗净,再向瓶内加入与水温相差不超过2℃的冷开水至瓶颈刻度线。塞紧瓶塞,擦干瓶外壁水分,称其质量(m2).
表观密度应按下式计算,精确至10kg/m3:
, 式中是指水温对砂表观密度影响的修正系数
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当两次结果之差大于20 kg/m3,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
答案二(简易法) 将样品缩分至不少于120g,在(105±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并在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分成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向李氏瓶中注入冷开水至一定刻度处,擦干瓶颈内部附着水,记录水的体积(V1);
称取烘干试样50g(m0),徐徐装入盛水的李氏瓶中;
试样全部倒入瓶中后,用瓶内的水将粘附在瓶颈和瓶壁的试样洗入水中,摇转李氏瓶以排除气泡,静置约24h后,记录瓶中水面升高后的体积(V2).
表观密度应按下式计算精确至10kg/m3:
, 式中是指水温对砂表观密度影响的修正系数
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当两次结果之差大于20 kg/m3,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
23、请问碎石的压碎值指标试验试样制备应符合那些规定?
(1)标准试样一律采用公称粒级10.0~20.0mm的颗粒,并在风干状态下进行试验。
(2)将缩分后的样品先筛去公称粒径10.0mm以下及20.0mm以上的颗粒,再用针状和片状规准仪剔除针状和片状颗粒,然后称取每份3kg的试样3份备用。
24、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中,要求砂中氯离子含量应符合哪些规定?
答:砂中氯离子含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于钢筋砼用砂,其氯离子含量不得大于0.06%(以干砂的质量百分比计)2)对于预应力砼用砂,其氯离子含量不得大于0.02%(以干砂的质量百分比计)。
25、《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办法标准》JGJ52-2006中第、第3.1.10为强制性条文,写出其内容。
答:1.0.3对于长期处于潮湿环境的重要混凝土结构所用的砂(应采用砂浆棒或砂浆长度法进行骨料的碱活性检验)石,应进行碱活性检验。
3.1.10砂中氯离子含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于钢筋砼用砂,其氯离子含量不得大于0.06%(以干砂的质量百分比计)
2)对于预应力砼用砂,其氯离子含量不得大于0.02%(以干砂的质量百分比计)。
26、请写出天然砂中含泥量及泥块含量指标。
答:1)天然砂中含泥量应符合下表
砼强度等级 | ≥C60 | C55~ C30 | ≤C25 |
含泥量(按质量计,%) | ≤2.0 | ≤3.0 | ≤5.0 |
砼强度等级 | ≥C60 | C55~ C30 | ≤C25 |
泥块含量(按质量计,%) | ≤0.5 | ≤1.0 | ≤2.0 |
答:1)碎石中含泥量应符合下表
砼强度等级 | ≥C60 | C55~ C30 | ≤C25 |
含泥量(按质量计,%) | ≤0.5 | ≤1.0 | ≤2.0 |
砼强度等级 | ≥C60 | C55~ C30 | ≤C25 |
泥块含量(按质量计,%) | ≤0.2 | ≤0.5 | ≤0.7 |
1、现有一份砂样品,准确称取烘干试样两份,各500g,试样经筛分后结果如下表,
砂筛筛孔公称直径mm | 10.0 | 5.0 | 2.5 | 1.25 | 0.63 | 0.315 | 0.16 | 筛底 | |
筛余量 | 第一次(g) | 0 | 33 | 61 | 85 | 117 | 148 | 46 | 10 |
第二次(g) | 0 | 20 | 70 | 78 | 137 | 152 | 34 | 9 |
解:先计算砂的分计筛余、累计筛余, 见下表
砂筛筛孔公称直径mm | 分计筛余% | 累计筛余% |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一次 | 第二次 | 平均值 | |
10.0 | 0.0 | 0.0 | 0 | 0 | 0 |
5.0 | 6.6 | 4.0 | 6.6 | 4.0 | 5 |
2.5 | 12.2 | 14.0 | 18.8 | 18.0 | 18 |
1.25 | 17.0 | 15.6 | 35.8 | 33.6 | 35 |
0.63 | 23.4 | 27.4 | 59.2 | 61.0 | 60 |
0.315 | 29.6 | 30.4 | 88.8 | 91.4 | 90 |
0.16 | 9.2 | 6.8 | 98.0 | 98.2 | 98 |
过0.16 | 2.0 | 1.8 | 100.0 | 100.0 | 100 |
=[(18.8+35.8+59.2+88.8+98.0)-5×6.6]÷(100-6.6)=2.87
=[(18.0+33.6+61.0+91.4+98.2)-5×4.0]÷(100-4.0)= 2.94
因两次试验所得的细度模数之差为 2.94-2.87=0.07 < 0.20
故该砂的细度模数为 =(2.87+2.94)÷2 = 2.9
∴该砂细度模数为2.9,位于3.0∽2.3之间,属于中砂。
2、在一次砂筛分试验中,公称直径5.00mm 、2.50 mm、 1.25 mm、 0.630 mm、 0.315 mm、 0.160mm各方孔筛上的累计筛余分别是β1=4.2%,β2=15.2%,β3=30.6%,β4=57.0%,β5=92.2%, β6=98.2%。计算砂的细度模数。
解:砂的细度模数=(15.2+30.6+57.0+92.2+98.2-5*4.2)÷(100-4.2)=2.84
3、称取堆积密度为1420kg/m3的烘干的砂分别为300g,装入盛有半瓶冷开水的容量瓶中,摇转容量瓶充分排除气泡静置24小时后,加冷开水至瓶颈刻度线平齐,塞紧瓶塞,擦干容量瓶外水分,称其质量分别为826g、847g。已知空容量瓶加冷开水至瓶颈刻度线且塞紧瓶塞时质量为分别为0g、660g, 且水温对砂的表观密度的影响的修正系数为0.004,则该砂的表观密度是多少?空隙率是多少?
解:两份砂的表观密度分别为:
=【300÷﹝300+0-826﹞- 0.004】×1000= 2630kg/m3
=【300÷﹝300+660-847﹞- 0.004】×1000= 2650kg/m3
两次试验结果之差不大于20 kg/m3,故该砂的表观密度应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即
=(2630+2650)÷2=20 kg/m3
计算该砂的空隙率 = ﹝1-1420÷20﹞×100%=46%
4、有份砂试样,已测得砂的表观密度为20㎏/m3 ;又进行了堆积密度的试验,试验结果如下:容量筒质量为0.695㎏, 容积为1.01L ;第一次试验测得容量筒和试样共重2.145㎏,第二次试验测得容量筒和试样共重2.140㎏; 请计算该砂的堆积密度及空隙率。
解:⑴堆积密度分别为: =(2.145-0.695)÷1.01×1000=1440㎏/m3
=(2.140-0.695)÷1.01×1000=1430㎏/m3
平均值:=(1440+1430)÷2 = 1440㎏/m3
⑵空隙率:=(1-1440÷20)× 100%= 45%
∴堆积密度为1440㎏/m3;空隙率为45%
5、含水率为5%的湿砂的质量为220.0g,将其干燥后,砂的质量是多少?(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解:220.0÷(1+5%)= 209.5 g
故干燥后砂的重量是 209.5 g
6、含水率为6%的湿砂的质量为100.0g,其中所含水的质量为多少?(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解:水的质量: 100.0-【100.0÷(1+6%)】 =5.7 g
所含水的质量为5.7 g。
7、砂中含泥量试验(标准法)中,准确称取两份试样各400g,试验后干燥试样分别为393.5g,392.2g,求砂中含泥量。
解:两份试样含泥量分别为
=(400-393.5)÷400×100%=1.6%
=(400-392.2)÷400×100%=2.0%
两次结果之差2.0%-1.6%=0.4<0.5% ,试验有效,应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
所以该砂中含泥量 =(1.6%+2.0%)÷2=1.8%
8、砂的泥块含量试验中,准确称取两份试样各200g,试验后干燥试样分别为198.4g,198.8g,求砂的泥块含量。
解:两份试样泥块含量分别为
= (200-198.4)÷200×100%=0.8%
= (200-198.8)÷200×100%=0.6%
该砂的泥块含量 =(0.8%+0.6%)÷2=0.7%
9、现有份16~31.5mm的碎石样品,准确称取烘干试样6300g,试样经筛分后结果如下表。
方孔筛筛孔边长尺寸mm | 37.5 | 31.5 | 26.5 | 19.0 | 16.0 | 9.5 | 4.75 | 2.36 | 筛底 |
筛余量(g) | 0 | 295 | -- | -- | 5599 | -- | 391 | -- | 15 |
2)碎石的颗粒级配范围(部分)见附表,
附表 :碎石的颗粒级配范围(部分)
公称粒级mm | 累计筛余,按质量计% | |||||||
方孔筛筛孔边长尺寸,mm | ||||||||
2.36 | 4.75 | 9.5 | 16.0 | 19.0 | 26.5 | 31.5 | 37.5 | |
16~31.5 | -- | 95~100 | -- | 85~100 | -- | -- | 0~10 | 0 |
解:先计算该碎石的分计筛余:
筛孔公称直径31.5mm筛上的的分计筛余:295÷6300×100%=4.7%
筛孔公称直径16.0mm筛上的的分计筛余:5599÷6300×100%=88.9%
筛孔公称直径4.75mm筛上的的分计筛余:391÷6300×100%=6.2%
计算累计筛余,填入下表
砂筛筛孔公称直径mm | 分计筛余% | 累计筛余% |
37.5 | 0 | 0 |
31.5 | 4.7 | 5 |
16.0 | 88.9 | 94 |
4.75 | 6.2 | 100 |
10、碎石的表观密度(简易法)试验完毕后,记录数据如下:
试验序号 | 烘干后试样质量(g) | 试样、水、瓶和玻璃片的总质量(g) | 水、瓶和玻璃片的总质量(g) | 水温对表观密度影响的修正系数 |
1 | 2100 | 2937 | 1620 | 0.004 |
2 | 2050 | 2932 | 1650 | 0.004 |
解:两份碎石的表观密度分别为:
=【2100÷﹝2100+1620-2937﹞- 0.004】×1000=2680kg/m3
=【2050÷﹝2050+1650-2932﹞- 0.004】×1000=2670kg/m3
两次试验结果之差2680-2670=10 kg/m3 < 20 kg/m3,
故该碎石的表观密度应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
即 =(2680+2670)÷2=2680 kg/m3
11、有一份碎石试样,已测得表观密度为2620㎏/m3 ;又进行了堆积密度的试验,试验结果如下:第一次试验测得容量筒和试样共重为31.50㎏,第二次试验测得容量筒和试样共重为31.30㎏,已知容量筒重:2.85㎏ 、容积:20L ; 请计算堆积密度及空隙率
解:两次试验的堆积密度分别为
= (31.50-2.85)÷20×1000=1430㎏/m3
=(31.30-2.85)÷20×1000=1420㎏/m3
两次试验的堆积密度结果的算术平均值:=(1430+1420)÷2 = 1420㎏/m3
空隙率: (1-1420÷2620)× 100%= 46%
∴堆积密度为1420㎏/m3;空隙率为46%
12现有一份碎石试样,做了针状和片状颗粒的含量试验,试验结果如下:试样质量5000g,挑出针状颗粒质量143g,挑出片状颗粒质量116g,请计算碎石中针状和片状颗粒的总含量。
解: =[(143+116)÷5000]×100%= 5.2%
∴该份碎石中针状和片状颗粒的总含量为5.2%
13、取公称粒径10~20mm的碎石进行压碎性指标试验,试验完毕后,记录数据如下:
筒中试样质量为3000g;筛除被压碎的细粒,称量留在公称直径2.50mm的方孔筛筛上的试样质量为2757g,请计算该碎石的压碎性指标为多少?
解:=(3000-2757)÷3000×100% =8.1%
该碎石的压碎性指标为8.1%
14、碎石中含泥量试验中,准确称取两份试样各5000g,试验后干燥试样分别为4970g,4980g,求碎石中含泥量。
解:两份试样的含泥量分别为
= (5000-4970)÷5000×100%=0.6%
= (5000-4980)÷5000×100%=0.4%
两次结果之差0.6%-0.4%=0.2% ≤0.2%,试验有效,应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
所以该碎石中含泥量= (0.6%+0.4%)÷2=0.5%
15、碎石的泥块含量试验中,准确称取两份试样各5000g,试验后干燥试样分别为4991g,4985g,求该碎石的泥块含量。
解:两份试样的泥块含量分别为
= (5000-4991)÷5000×100%=0.2%
= (5000-4985)÷5000×100%=0.3%
该砂的泥块含量=(0.2%+0.3%)÷2=0.2%
七、案例分析题
案例一
某一试验员在做普通砼用碎石的泥块含量试验时,试验步骤如下:
①将样品缩分至略大于标准规定的量,缩分时应防止黏土块被压碎。缩分后的试样风干后分成两份备用。
②先筛去工程粒径10.0mm以下的颗粒,称取质量;
③然后将试样在容器中摊平,加入饮用水并用手碾碎泥块,然后把试样放在2.50mm的圆孔筛上摇动淘洗,直到洗出的水清澈为止。
④将筛上的试样小心地从筛里取出,置于(105±5)℃烘箱中烘至恒重。取出后立即称取质量。
问题:该检测人员做法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指出错误,并写出正确做法.
答:不正确.
错误一:第①条中 缩分后的试样风干后分成两份备用。
正确做法:缩分后的试样在(105±5)℃烘箱内烘干至恒重,冷却至室温后分成两份备用。
错误二:第②条中 筛去工程粒径10.0mm以下的颗粒
正确做法:筛去工程粒径5.00mm以下颗粒;
错误三:第③条中加入饮用水并用手碾碎泥块,然后把试样放在2.50mm的圆孔筛上摇动淘洗。
正确做法:加入饮用水使水面试样表面,24h后把水放出,用手碾碎泥块,然后把试样放在2.50mm的方孔筛上摇动淘洗;
错误四:第④条中 取出后立即称取质量。
正确做法:取出冷却至室温后称取质量。
案例二
某一试验员在做碎石吸水率试验时,将经过浸泡24h的试样从水中取出,立即将试样放在浅盘中称重。
问题:该检测人员做法是否正确? 如果不正确,并写出正确做法.
答:不正确.
正确做法:在做碎石吸水率试验时,将经过浸泡24h的试样从水中取出,用拧干的湿毛巾将颗粒表面的水份拭干,然后立即将试样放在浅盘中称重。
案例三某工地新进了一批天然砂,检测人员按照<<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的规定对天然砂分别进行了颗粒级配、含泥量、泥块含量、石粉含量四个必检指标测定。
问题:1)该检测人员做法是否正确?
2)如果不正确,请指出错误,并写出正确做法.
答:不正确.
错误:石粉含量不是天然砂的检测项目。
正确做法:某工地新进了一批天然砂,检测人员按照<<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的规定对天然砂分别进行了颗粒级配、含泥量、泥块含量三个必检指标测定。
案例四
某一检测人员检验一份砂试样,经试验后细度模数为2.3;该试验员按照<<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的规定判定该砂为细砂。
问题:1)该检测人员做法是否正确?
2)如果不正确, 请指出错误,并写出正确做法.
3)砂的粗细程度按细度模数分为哪几级,并写出其对应的细度模数范围。
答: 1)不正确.
2)错误:细度模数为2.3,依据标准判定该砂为细砂。
正确做法:细度模数为2.3,依据标准判定该砂为中砂。
3)砂的粗细程度按细度模数分为粗、中、细、特细四级,其范围:粗砂3.7~3.1;中砂3.0~2.3;细砂2.2~1.6;特细砂1.5~0.7。
案例五
有一份砂试样,测出含泥量为3.5 ﹪,该试验员按照<<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的规定判定该砂可用于C30的砼中。
问题:1)该检测人员判断是否正确?
2)如果不正确,请写出正确判断.
3)请写出标准中规定的天然砂中含泥量指标。
答: 1)不正确.
2)正确判断:测出含泥量为3.5 ﹪,该试验员按照<<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的规定判定该砂不可用于C30的砼中。
3)天然砂中含泥量应符合下表
砼强度等级 | ≥C60 | C55~ C30 | ≤C25 |
含泥量(按质量计,%) | ≤2.0 | ≤3.0 | ≤5.0 |
某检测人员认为配制混凝土适宜选用I区砂。当采用II区砂时,宜降低砂率;当采用Ⅲ区砂时宜适当增加砂率以保证砼强度。
问题:该检测人员认为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说出正确做法.
答: 1)不正确.
2)正确做法:
配制混凝土适宜选用II区砂。采用I区砂时,应提高砂率,并保持足够的水泥用量,满足混凝土和易性;当采用III区砂时,宜降低砂率;当采用特细砂时,应符合相应的规定。
案例七
某检测人员对一组碎石样品进行筛分析试验前,将样品缩分至标准规定质量的两份试样后,对碎石筛分试验进行了平行试验。在石子筛分过程中,当每只筛上的筛余层厚度小于试样的最小粒径值时,应将该筛上的筛余试样分成两份,再次进行筛分。
问题:该检测人员认为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写出正确做法.
答:不正确
正确做法:对一组碎石样品进行筛分析试验前,将样品缩分至标准规定质量的试样后,对碎石筛分试验进行了试验。在石子筛分过程中,当每只筛上的筛余层厚度大于试样的最大粒径值时,应将该筛上的筛余试样分成两份,再次进行筛分。
案例八
某检测人员在做砂中含泥量试验时,取烘干试样1份置于容器中,取烘干的一份置于容器中,并注入饮用水使水面高出砂面约50mm,充分拌匀后,浸泡1h,然后用手淘洗试样,使尘屑、淤泥、粘土与沙粒分离,并使之悬浮或溶于水中。缓缓将浑浊液倒入公称直径5.00m和2.50mm的方孔套筛上,滤去小于2.50mm的颗粒。试验前筛子的两面应用水润湿,在整个过程中应避免砂粒丢失。再次加水容器中,重复上述过程,直到筒内洗出的水清澈为止。
问题:该检测人员做法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写出正确做法.
答:不正确
正确做法:在做砂中含泥量试验时,取烘干试样1份置于容器中,取烘干的一份置于容器中,并注入饮用水使水面高出砂面约150mm,充分拌匀后,浸泡2h,然后用手淘洗试样,使尘屑、淤泥、粘土与沙粒分离,并使之悬浮或溶于水中。缓缓将浑浊液倒入公称直径1.25mm及 80m的方孔套筛上,滤去小于80m的颗粒。试验前筛子的两面应用水润湿,在整个过程中应避免砂粒丢失。再次加水容器中,重复上述过程,直到筒内洗出的水清澈为止。
案例九:某检测人员在对石子表观密度进行试验时,试验的各项称重应在10℃∽25℃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对结果进行计算时,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当两次结果之差大于10kg/m3时,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对颗粒材质不均匀的试样,两次试验结果之差大于10kg/m3时,可取四次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问题:上述说法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写出正确做法.
答:不正确
正确做法:石子表观密度试验中,试验的各项称重应在15℃∽25℃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对结果进行计算时,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当两次结果之差大于20kg/m3时,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对颗粒材质不均匀的试样,两次试验结果之差大于20kg/m3时,可取四次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案例十在某检测人员认为,砂的颗粒级配可按公称直径315m筛孔的累计筛余量分成三个级配区,砂的实际颗粒级配与标准中规定的累计筛余百分率相比,除公称直径为2.50和315m的累积筛余外,其他公称粒径的累积筛余可稍有超出分界线,但总超出量不应大于10% 。
问题:上述说法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写出正确答案.
答:不正确
正确答案:《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中,除特细砂外,砂的颗粒级配可按公称直径630m筛孔的累计筛余量分成三个级配区,砂的实际颗粒级配与标准中规定的累计筛余百分率相比,除公称直径为5.00和630m的累积筛余外,其他公称粒径的累积筛余可稍有超出分界线,但总超出量不应大于5% 。
案例十一某检测人员在做碎石筛分试验,计算分计筛余的百分率时精确至1%;计算累计筛余百分率时精确至1% ,根据各筛两次试验累积筛余的平均值,评定该试样的颗粒级配。
问题:上述说法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写出正确答案.
答:不正确
正确答案:做碎石筛分试验,计算分计筛余的百分率时精确至0.1%;计算累计筛余百分率时精确至1%,根据各筛的累积筛余,评定该试样的颗粒级配。
案例十二某检测人员认为:砂的筛分析试验应采用两个试样做平行试验,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精确至0.01。当两次试验所得的细度模数之差大于0.02时,应重新取试样进行试验。
问题:上述说法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写出正确答案.
答:不正确
正确答案:砂的筛分析试验应采用两个试样做平行试验,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精确至0.1。当两次试验所得的细度模数之差大于0.20时,应重新取试样进行试验。
案例十三:某检测人员认为碎石的强度可用岩石的坚固性和压碎值指标表示。岩石的抗坚固性应比所配制的混凝土强度至少高20%。
问题:上述说法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写出正确答案.
答:不正确
正确答案:碎石的强度可用岩石的抗压强度和压碎值指标表示。岩石的抗压强度应比所配制的混凝土强度至少高20%。
案例十四:石子的坚固性用硫酸溶液法检验,试样需经10次循环后,测定其质量损失百分率。
问题:上述说法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写出正确答案.
答:不正确
正确答案:石子的坚固性用硫酸钠溶液法检验,试样需经5次循环后,测定其质量损失百分率。
案例十五 对于普通砼用碎石,在配制混凝土强度等级小于或等于C40时应进行岩石抗压强度检验。
问题:上述说法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写出正确答案.
答:不正确
对于普通砼用碎石,在配制混凝土强度等级大于或等于C60时应进行岩石抗压强度检验。
案例十六某检测人员在做砂中泥块含量试验时,将样品缩分至5000g,置于(105±5)℃烘箱中烘干至恒重,立即用公称直径2.50mm的方孔筛筛分,取筛上的砂不少于400g的试样两份备用。称取试样200g,置于容器中,并注入饮用水,使水面高出砂面约50mm。充分拌匀后,浸泡2h,然后用手在水中碾碎泥块,再把试样放在1.25mm的方孔筛上,用水淘洗,直到清澈为止。
问题:上述说法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写出正确做法.
答:不正确
正确做法:在砂中泥块含量试验时,将样品缩分至5000g,置于(105±5)℃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冷却至室温后,用公称直径1.25mm的方孔筛筛分,取筛上的砂不少于400g的试样两份备用。称取试样200g,置于容器中,并注入饮用水,使水面高出砂面约150mm。充分拌匀后,浸泡24h,然后用手在水中碾碎泥块,再把试样放在630微米的方孔筛上,用水淘洗,直到清澈为止。
案例十七:某检测人员在做碎石的压碎值指标试验时,标准试验一律采用10-16mm的颗粒,并在烘干至恒重状态下试验。将缩分后的样品先筛除试样中10mm以下的及16mm以上的颗粒,再用针状规准仪剔除针状颗粒,然后称取每份3kg的试样3份备用。
问题:上述说法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写出正确做法.
答:不正确
正确做法:在做碎石的压碎值指标试验时,标准试验一律采用10-20mm的颗粒,并在风干状态下试验。将缩分后的样品先筛除试样中10mm以下的及20mm以上的颗粒,再用针状和片状规准仪剔除针状和片状颗粒,然后称取每份3kg的试样3份备用。
案例十八、某检测人员认为:砂中氯离子含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于钢筋砼用砂,其氯离子含量不得大于0.08%(以干砂的质量百分比计)2)对于预应力砼用砂,其氯离子含量不得大于0.03%(以干砂的质量百分比计)。
问题:上述说法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写出正确答案.
答:不正确
正确答案:标准规定:砂中氯离子含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于钢筋砼用砂,其氯离子含量不得大于0.06%(以干砂的质量百分比计)2)对于预应力砼用砂,其氯离子含量不得大于0.02%(以干砂的质量百分比计)。
案例十九:某检测人员在做石子的堆积密度试验时,按规定称取试样1份,置于平整干净的地板上,用平头铁锨铲起试样装入容量筒内。装满后除去凸出筒口表面的颗粒,称取试样和容量筒总质量
问题:上述作法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写出正确做法.
答:不正确
正确做法:在做石子的堆积密度试验时,按规定称取试样1份,置于平整干净的地板上,用平头铁锨铲起试样,使石子自由落入容量筒内。此时,从铁锨的齐口至容量筒上口的距离应保持50mm左右。装满后除去凸出筒口表面的颗粒,并以合适的颗粒填入凹陷部分,使表面稍凸起和凹陷部分的体积大致相等,称取试样和容量筒总质量。
案例二十中,某检测人员认为评价砂石试验的试样已烘干至恒重的方法,就是指在相邻两次称量间隔时间不小于1h的情况下,前后两次称量之差小于1g。
问题:上述说法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写出正确做法.
答:不正确
正确做法:砂石试验中,评价某项试验的试样已烘干至恒重的方法,就是指在相邻两次称量间隔时间不小于3h的情况下,前后两次称量之差小于该项试验所要求的称量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