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小儿外科临床路径-卫办医政发〔2009〕175号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11:35:19
文档

小儿外科临床路径-卫办医政发〔2009〕175号

先天性巨结肠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先天性巨结肠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ICD-10:Q43.1)行手术治疗(ICD-9-CM-3:48.4101-48.4103)(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1.出生后出现便秘症状且日益加重。2.钡灌肠显示有肠管狭窄、移行和扩张的表现。3.肛直肠测压无内括约肌松弛反射。4.直肠活检提示先天性巨
推荐度:
导读先天性巨结肠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先天性巨结肠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ICD-10:Q43.1)行手术治疗(ICD-9-CM-3:48.4101-48.4103)(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1.出生后出现便秘症状且日益加重。2.钡灌肠显示有肠管狭窄、移行和扩张的表现。3.肛直肠测压无内括约肌松弛反射。4.直肠活检提示先天性巨
先天性巨结肠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先天性巨结肠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ICD-10:Q43.1)

行手术治疗(ICD-9-CM-3:48.4101-48.410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出生后出现便秘症状且日益加重。

2.钡灌肠显示有肠管狭窄、移行和扩张的表现。

3.肛直肠测压无内括约肌松弛反射。

4.直肠活检提示先天性巨结肠病理改变。

其中1为必备,2、3、4具备两项可确诊。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小儿外科学(第四版)》(施诚仁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经肛门结肠拖出术。

2.腹腔镜辅助或开腹经肛门结肠拖出术。

3.开腹巨结肠根治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若住院前已完成部分术前准备,住院日可适当缩短。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Q43.1先天性巨结肠疾病编码。

2.符合短段型、普通型、长段型巨结肠诊断的病例,进入临床路径。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7-14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培养、血型、C反应蛋白、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2)心电图、胸片(正位)。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超声心动图等。

3.术前进行充分肠道准备。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8-15天。

1.麻醉方式: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可加骶管麻醉。   

2.手术方式:短段型及普通型巨结肠行经肛门结肠拖出术;长段型行腹腔镜辅助或开腹经肛门结肠拖出术。

3.输血:视术中和术后情况而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6-8天。

1.术后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气分析、肝肾功能、电解质。

2.术后用药: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十)出院标准。

1.一般情况良好。

2.便秘症状消失。

3.伤口愈合良好,无出血、感染、瘘等。

4.无其他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经手术证实为特殊类型先天性巨结肠(全结肠型、超短段型等),手术困难,术后恢复慢,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费用增加。

2.围手术期并发症等造成住院时间延长和费用增加。

二、先天性巨结肠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ICD10:Q43.1) 

行手术治疗(ICD-9-CM-3:48.4101-48.4103)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住院日:14-21天

时间住院第1天

住院第2-7天(肠道准备阶段,可延长至14天)

住院第8天

(术前第3天)

住院第10天

(术前第1天)

□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上级医师查房与术前评估

□确定诊断、术前准备和手术日期

□与患儿家属沟通病情并予以指导

□上级医师查房与术前评估

□评估检查结果符合诊断和手术条件

□分析异常结果,处理后复查

□上级医师查房与术前评估

□评估检查结果符合诊断和手术条件

□异常者分析处理后复查

□签署输血知情同意书

□向患者监护人交代病情,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麻醉科医师探望患者并完成麻醉前书面评估

□完成手术准备

长期医嘱: 

□小儿外科护理常规

□二级护理

□无渣普食

□巨结肠清洁灌肠Qd×10天

临时医嘱: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培养

□肝肾功能、血气分析、C反应蛋白、电解质、凝血功能

□感染性疾病筛查

□心电图、胸片

□超声心动图(必要时)

□告知清洁灌肠风险

长期医嘱:

□小儿外科护理常规

□二级护理

□无渣普食

□巨结肠清洁灌肠Qd

长期医嘱:

□小儿外科护理常规

□二级护理

□无渣普食

□巨结肠清洁灌肠Qd

□抗菌药物

临时医嘱:

□复查钡剂灌肠造影(必要时)

临时医嘱:

□明晨禁食

□拟明日全麻下行先天性巨结肠手术

□今晚、明晨洗肠净止

□备胃管、导尿管

□备血

主要护理

工作

□入院宣教:介绍医护人员、病房环境、设施和设备

□入院护理评估

□动静脉取血(明晨取血)

□指导患者到相关科室完成辅助检查

□饮食护理

□灌肠护理

□观察腹部体征、大便性状

□保暖

□饮食护理

□灌肠护理

□观察腹部体征、大便性状

□保暖

□会阴部准备

□手术前沐浴、更衣

□手术前肠道准备

□手术前物品准备

□手术前心理护理

□明晨禁食、水

病情变异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医师签名
时间住院第11天

(手术日)

住院第12天

(术后第1天)

住院第13-14天

(术后第2-4天)

□手术

□完成术后医嘱和检查

□上级医师查房

□向患者家属交待手术中情况和术后注意事项

□确定有无手术和麻醉并发症

□麻醉科医师随访和书面评价

□上级医师查房

□仔细观察患儿腹部体征变化,腹腔引流情况

□对手术进行评估

□上级医师查房

□仔细观察患儿腹部体征变化,腹腔引流情况

□对手术进行评估仔细观察患儿腹部体征变化,腹腔引流情况(如有),肛门有无出血等等,对手术进行评估

□确定有无手术并发症

长期医嘱:

□今日在全麻下行先天性巨结肠手术

□小儿外科护理常规

□置监护病房(必要时)

□一级护理

□禁食

□留置肛管(必要时)

□持续心电监护

□胃肠减压接负压吸引,记量

□留置导尿,记量

□如有腹腔引流,接袋,记量

□肛周护理

□甲硝唑静脉滴注

□广谱抗菌药物

临时医嘱:

□按体重和出入量补充液体和电解质

□必要时按需输血

长期医嘱:

□小儿外科护理常规

□转入普通病房

□一级护理

□流质

□甲硝唑静脉滴注

□广谱抗菌药物

□肛周护理

如为经腹(腹腔镜或开放)手术,除上述外,则

□一级护理

□持续心电、血压、SaO2监测

□胃肠减压接负压吸引,记量

□留置导尿,记量

□如有腹腔引流,接袋,记量

临时医嘱:

□复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电解质、血气分析(必要时)

□按体重和出入量补充液体和电解质

长期医嘱:

□小儿外科护理常规

□一或二级护理

□半流质

□甲硝唑静脉滴注

□广谱抗菌药物

□肛周护理

□去除胃肠减压

□拔除导尿管

□拔除腹腔引流

如为经腹(腹腔镜或开放)手术

□流质

□转入普通病房

□一或二级护理

临时医嘱:

□复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电解质、血气分析、肝肾功能

□按体重和出入量补充液体和电解质

主要

护理

工作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腹部体征

□手术后心理与生活护理

□完成“患者疼痛程度评分”

□会阴部护理、引流管护理

□禁用肛表

□观察患者生命和腹部体征

□手术后心理与生活护理

□会阴部护理、引流管护理

□药物不良反应观察和护理

□禁用肛表

□观察患者生命和腹部体征

□手术后心理与生活护理

□会阴部护理、引流管护理

□观察大便性状

□伤口护理

病情变异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时间住院第15天

(术后第5天)

住院第16-19天

(术后第6-9天)

住院第20天

(出院日)

主要

诊疗

工作

□上级医师查房,确定有无手术并发症和手术切口感染

□上级医师查房,确定有无手术并发症和手术切口感染

□上级医师查房,确定有无手术并发症和手术切口感染

□肛指检查了解吻合口情况,并确定扩张器直径,指导患儿家属进行扩肛操作

如果该患者可以出院:

□通知患者及其家属出院

□交待出院后注意事项及术后随访事宜,预约复诊日期及拆线日期

长期医嘱:

□小儿外科护理常规

□二级护理

□普食

□肛周护理

长期医嘱:

□小儿外科护理常规

□二级护理

□普食

□肛周护理

临时医嘱:

□拆线(如腹部有小切口缝线)

长期医嘱:

□出院带药

主要护理

工作

□观察患者情况

□手术后心理与生活护理

□会阴部护理

□饮食护理

□观察患者情况

□手术后心理与生活护理

□会阴部护理

□指导并监督患者术后活动

□对患儿家属进行出院准备指导和出院宣教

□对患儿家属进行扩肛指导

□帮助患儿家属办理出院手续

病情变异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先天性幽门肥厚性狭窄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先天性幽门肥厚性狭窄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先天性幽门肥厚性狭窄(ICD-10:Q40.0)

行幽门环肌切开术或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ICD-9-CM-3:43.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临床症状表现为:生后2-4周出现喷射性呕吐,不含胆汁;失水、营养不良。

2.体征:右上腹肋缘下腹直肌外缘处橄榄形肿块。

3.B超检查:幽门环肌厚度≥4mm,幽门管长度≥15mm。 

4.X线检查:吞稀钡造影特征表现 (1)胃扩张;(2)胃蠕动增强;(3)幽门管细长如“鸟嘴状”;(4)胃排空延迟。

其中3、4可任选一项。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幽门环肌切开术。

2.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4-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Q40.0先天性幽门肥厚性狭窄疾病编码。

2.当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2)心电图、胸片(正位)。

2.根据病情可选择:

(1)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异常者);

(2)C反应蛋白等。

3.注意补充水、电解质,维持内环境稳定。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1-2天。

1.麻醉方式:全麻或骶管麻醉(年龄<30天者)。

2.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3.输血:视术中情况和患儿情况而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2-5天。

1.必须检查的项目:电解质、血常规;

2.术后用药:注意补充水、电解质,维持内环境稳定;必要时可选用一代或二代头孢类抗菌药物,使用一般不超过2 天。

(十)出院标准。

1.一般情况良好,进食可,没有或偶有呕吐。

2.伤口愈合良好。

3.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围手术期并发症等造成住院日延长和费用增加。

2.存在其他系统的先天畸形,不能耐受手术的患儿,转入相应的路径治疗。

二、先天性幽门肥厚性狭窄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先天性幽门肥厚性狭窄(ICD-10:Q40.0)  

行幽门环肌切开术或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ICD-9-CM-3:43.3)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住院日:4-7天

时间住院第1天

住院第1-2天

(手术日)

主要诊疗

工作

□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上级医师查房与手术前评估

□向患儿家长交代病情,患儿家长签署“手术麻醉知情同意书”和“输血知情同意书”

□手术

□术者完成手术记录

□上级医师查房

□向患儿家长交待病情

长期医嘱:

□小儿外科护理常规

□一级护理

□禁食

□胃肠减压

临时医嘱:

□血常规、尿常规

□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

□心电图、胸片(正位)

□抗菌药物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长期医嘱:

□行幽门环肌切开术

□小儿外科护理常规

□一级护理

□胃肠减压4-6小时

□心电监护

□头罩吸氧 4小时

□术后6小时糖水30ml  q3h p.o.

□术后12小时婴奶 30ml q3h p.o.

临时医嘱:

□复查血常规、血气分析、电解质

主要护理工作

□入院宣教:介绍病房环境、设施和设备

□入院护理评估

□护理计划

□观察患儿情况

□手术后生活护理

□夜间巡视

病情变异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护士签名
医师签名
时间住院第3天

住院第4-7天

(出院日)

□上级医师查房,对手术进行评估

□确定该患儿是否可以出院

□通知家长明天出院

□向家长交待出院的注意事项,预约复诊及拆线日期

如果该患儿可以出院:

□完成“出院小结” 

如果该患儿需继续住院:

□上级医师查房,确定患儿情况

长期医嘱:

□二级护理

□母乳或婴奶 60-90ml q3h

出院医嘱:

□二级护理

□母乳或婴奶 60-90ml q3h

主要护理

工作

□观察患儿情况

□手术后生活护理

□观察患儿情况

□手术后生活护理

□夜间巡视

如果该患儿可以出院:

□帮助办理出院手续

□将出院小结交给家长

如果该患儿需继续住院:

□观察患儿情况

□手术后生活护理

□夜间巡视

病情变异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护士签名
医师签名
尿道下裂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尿道下裂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尿道下裂(ICD-10:Q54)

行阴茎伸直术和尿道成形术(ICD-9-CM-3:58.45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典型的尿道下裂外观:尿道口位置异常、包皮分布于背侧、阴茎下弯。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阴茎伸直术和尿道成形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Q54尿道下裂疾病编码。

2.无需使用游离移植物的尿道下裂患儿,可以进入路径。

3.已排除隐睾、性别畸形,可进行I期手术矫治的患儿,进入路径。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

(2)心电图、胸片(正位)。

2.根据病情选择的项目:

(1)C反应蛋白; 

(2)泌尿系统超声;

(3)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异常者)。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3天。

1.麻醉方式:全麻或椎管内麻醉;

2.手术方式:阴茎伸直术和尿道成形术。

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4.输血:通常无需输血。 

(九)术后住院恢复5-11天。

1.术后需要复查的项目:根据患者病情决定。

2.术后用药: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十)出院标准。

1.一般情况良好。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住院治疗期间,发现染色体异常,合并两性畸形患儿,进入其他路径。

2.围手术期并发症等造成住院日延长和费用增加。

3.术后有尿道瘘等并发症,进入其他路径。

二、尿道下裂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尿道下裂(ICD-10:Q54)

行阴茎直伸术和尿道下裂尿道成形术(ICD-9-CM-3:58.4501)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住院日:7-14天

时间住院第1天

住院第2-3天(手术日)

住院第3-4天

(术后第1天)

□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完成病历书写

□常规相关检查

□上级医师查房与手术前评估

□向患者监护人交代病情,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手术麻醉知情同意书” 

□早晨再次术前评估

□手术(阴茎伸直+尿道成形术)

□上级医师查房

□上级医师查房,对手术进行评估

□注意有无手术后并发症(龟头血供、血肿等)、导尿通畅情况

长期医嘱:

□小儿外科护理常规

□级护理

□普食

临时医嘱:

□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

□心电图、胸片(正位)

□术前禁食 

□术前灌肠

长期医嘱:

□今日行阴茎直伸术和尿道下裂尿道成形术

□小儿外科护理常规

□一级护理

□禁食6小时后半流食

□导尿管护理

□留置导尿接无菌袋

□抗菌药物

□镇静剂(必要时)

□膀胱舒张药物(必要时)

长期医嘱:

□小儿外科护理常规

□二级护理

□普食

□导尿管护理

□留置导尿接无菌袋

□抗菌药物

主要护理工作□入院宣教:介绍病房环境、设施和设备、安全教育

□入院护理评估

□静脉采血

□指导病人家长带病人到相关科室进行心电图、胸片等检查

□观察患儿情况

□手术后生活护理

□夜间巡视

□观察患儿情况

□手术后生活护理

□夜间巡视

病情变异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护士签名
医师签名
时间住院第4或5天

(术后第2天)

住院第5-7天

(术后第3-4天)

住院第8-10天

(术后5-6天)

住院第10-14天

(出院日)

□上级医师查房,对手术进行评估

□注意有无术后并发症、导尿通畅情况

□上级医师查房,对手术进行评估

□注意有无手术后并发症、导尿通畅情况

□注意有无术后并发症、导尿通畅情况

□拆除阴茎敷料,观察阴茎皮肤、阴囊情况(有无缺血、血肿、感染等)

□观察阴茎皮肤、阴囊情况(有无缺血、血肿、感染等)

□向家长交待出院后注意事项,导尿管拔除日期(术后10-12天),预约复诊日期

□完成出院小结

长期医嘱:

□二级护理

□普食

□导尿管护理

□留置导尿接无菌袋

□抗菌药物

临时医嘱:

□复查血常规、尿常规(必要时)

□复查电解质(必要时)

长期医嘱:

□二级护理

□普食

□导尿管护理

□留置导尿接无菌袋

□抗菌药物

长期医嘱:

□二级护理

□普食

□导尿管护理

□留置导尿接无菌袋

□口服抗菌药物

□出院医嘱

□导尿管护理

□留置导尿接无菌袋

□口服抗菌药物(拔除导尿管停用)

主要护理

工作

□观察患儿情况

□手术后生活护理

□观察患儿情况

□手术后生活护理

□观察患儿情况

□手术后生活护理

□宣教、示范导尿管护理及注意事项

□指导家长办理出院手续等事项

□出院宣教

病情变异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护士签名
医师签名
急性肠套叠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急性肠套叠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肠套叠(灌肠复位失败)(ICD-10:K56.1)

行肠套叠手术复位(ICD-9-CM-3:46.80-46.8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病史:阵发性哭闹或伴有呕吐、果酱样便。

2.体征:腹部包块。 

3.辅助检查:B超提示“同心圆”阴影;钡灌肠见“杯口状”阴影。

具备2条以上可确诊。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明确诊断急性肠套叠(灌肠复位失败)者,并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可以行肠套叠手术复位或肠切除术(限于肠坏死,异常病变者)。

(四)标准住院日为≤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56.1急性肠套叠(灌肠复位失败)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2-4小时。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胸片、腹立位片、心电图等。

3.必要时术前配血。

4.补充水、电解质,维持内环境稳定。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0-1天。

1.麻醉方式:静脉+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2.术中用药:维持生命体征药物及麻醉用药。

3.手术方式:行肠套叠手术复位或肠切除术(限于肠坏死,异常病变者)。

4.输血:必要时。

(九)术后住院恢复8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根据当时病儿情况而定):血常规、血气分析、电解质、肝肾功能。

2.术后用药:抗菌治疗,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根据患儿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十)出院标准。

1.一般情况良好。

2.进食良好、无腹胀、大便正常。

3.伤口愈合良好。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患儿术前病情存在差异(如肠穿孔、肠坏死、酸中毒、休克、肠切除等),需要给予相应的诊疗,导致住院时间和费用产生差异。

2.围手术期并发症等造成住院时间延长和费用增加。

二、急性肠套叠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急性肠套叠(灌肠复位失败)(ICD-10:K56.1)

行肠套叠手术复位(ICD-9-CM-3:46.80-46.82)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住院日:≤8天

时间住院第1 天(手术日)

术  前                      术  后

住院第 2天(术后第1天)

□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肛门指诊

□完成病历书写

□完成上级医生查房记录

□确定手术时间

□向患儿监护人交代病情,签署手术相关知情同意书

□完成术后记录

□完成手术记录

□完成术后医嘱

□向家属展示切除组织

□向家属交待交代手术情况

□检查患儿的全身情况及腹部情况

□检查伤口敷料情况

□评估辅助检查结果

□上级医师查房

长期医嘱:

□一级护理

□禁食

临时医嘱: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血型、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血气分析、血电解质、感染性疾病筛查

□输血前检查

□备血

□胸片、腹立位片(必要时)

□心电图(必要时)

□补液纠酸、抗菌药物应用(必要时)

□胃肠减压

□留置导尿(必要时)

□今日在全麻下行肠套叠手术复位或肠切除术

长期医嘱:

□必要时送ICU

□小儿外科护理常规

□一级护理

□心电监护

□禁食

□胃肠减压

□记24小时出入量

□抗菌药物

临时医嘱:

□血常规

□血气分析

□电解质

□切除组织送病理

□腹腔液体培养十药敏(必要时)

长期医嘱:

□小儿外科护理常规

□一级护理

□心电监护

□禁食

□胃肠减压

□记24小时出入量

□抗菌药物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必要时静脉营养

临时医嘱:

□血常规

□补充液体及电解质

□输血(必要时)

□纠酸(必要时)

主要

护理

工作

□卫生护理

□观察患者一般情况

□观察患者一般情况

□观察记录引流物

□观察患者一般情况

□观察记录引流物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时间住院第3 天

(术后第2天)

住院第4天

(术后第3天)

住院第5-7天

(术后第4-6天)

住院第8天

(出院日)

□了解患儿的出入量

□检查患儿的一般情况及腹部情况

□检查伤口敷料

□评估实验室检查结果

□医师查房

□了解患儿的出入量

□检查患儿的一般情况及腹部情况

□检查伤口换敷料

□了解一般情况及腹部情况

□了解患儿的出入量

□检查伤口敷料

□检查患儿的一般情况及腹部情况

□了解患儿的出入量

□检查伤口换敷料

□完成出院小结

□交代家属注意事项

长期医嘱:

□心电监护(必要时)

□一级护理

□禁食

□胃肠减压

□记24小时出入量

□抗菌药物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必要时静脉营养

临时医嘱:

□血常规

□血气分析

□血电解质测定

□补充液体及电解质

□输血(必要时)

□通便(必要时)

长期医嘱:

□心电监护(必要时)

□一或二级护理

□停禁食(无肠切除)

□少量多次饮水(无肠切除)

□停胃肠减压(无肠切除)

□停导尿管

□停腹引(无肠切除)

□停抗菌药物(无肠切除)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必要时静脉营养

临时医嘱:

□补充液体及电解质

□通便(必要时)

长期医嘱:

□二级护理

□流质或半流质

□减少静脉营养支持

□减少输液支持

临时医嘱:

□血常规(必要时)

□转普通病房(无肠切除)

临时医嘱:

□今日出院

□带药(必要时)

□拆线或出院后门诊拆线

主要护理

工作

□观察患者一般情况

□观察补液速度

□观察记录引流物

□饮食护理

□观察患者一般情况

□观察补液速度

□观察记录引流物

□观察患者一般情况

□观察补液速度

□观察记录引流物

□观察患者一般情况

□帮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

病情变异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抄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卫生部有关直属单位,有          

关大学医院管理部门,中华医学会,中国医院协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华口腔医学会、中国康复医学会。

 卫生部                  2009年10月15日印发

                                    校对:胡瑞荣

文档

小儿外科临床路径-卫办医政发〔2009〕175号

先天性巨结肠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先天性巨结肠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ICD-10:Q43.1)行手术治疗(ICD-9-CM-3:48.4101-48.4103)(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1.出生后出现便秘症状且日益加重。2.钡灌肠显示有肠管狭窄、移行和扩张的表现。3.肛直肠测压无内括约肌松弛反射。4.直肠活检提示先天性巨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