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赋的流变
※导源于“诗”,兴于“楚辞”,盛于“两汉”
名称 | 时代 | 特色 | 代表作家及作品 |
短赋 | 战国 | 1.篇章短小 2.用以说理 | 1.荀子的赋篇是由礼赋、知赋、云赋、蚕赋、箴赋等五篇短赋组成 2.荀子的短赋皆为咏物的赋,内容是在说理,藉咏物以阐明儒家的学术思想,开展了赋体咏物说理的途径 3.屈原之学生宋玉代表作品:风赋、登徒子好色赋 |
古赋 (大赋) | 两汉 | 1.辞藻华丽,笔势夸张,多长篇 2.好堆砌冷僻文字 | 1.风格与楚辞有别,讽刺、象征的少,而以歌颂汉朝帝王的功业为多 2.贾谊的赋上承屈(屈原)、宋(宋玉):下开枚(枚乘)、马(司马相如)。代表作品为《吊屈原赋》、《鵩鸟赋》 3.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代表作品为:司马相如《子虚赋》及《上林赋》,扬雄《甘泉》、《羽猎》,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
俳赋 (骈赋) | 魏晋 六朝 | 1.篇幅短小,抒情多于铺陈 2.讲究声律谐和、用典对仗、使用俳句 | 1.西晋‧陆机的《文赋》,用赋体做文学批评 2.左思的《三都赋》成,洛阳为之纸贵 3.王粲代表作为《登楼赋》 4.曹植代表作为《洛神赋》 5.六朝文学,崇尚华丽唯美,于是在小篇的赋上,达到成熟完美的境界。 |
律赋 | 唐代 宋初 | 1.音韵协调 2.较俳赋更讲究对仗、押韵 3.缺乏文学价值 | 1.赋到了唐、宋渐渐衰微 2.杜甫以《三大礼赋》受青睐 3.杜牧有《阿房宫赋》,备受后人推崇 |
文赋 (散赋) | 宋代 | 以散文方法作赋,化典重为流利,抒情写景极近散文 | 1.受古文运动影响 2.为免和陆机之《文赋》相混,故又称散赋、散文赋 3.欧阳脩《秋声赋》、苏轼前、后《赤壁赋》均为名作 |
股赋 | 明清 | 律赋、散赋混成,寓骈于散,对偶中掺入八股文句法 | 是八股科举应试所写的八股赋体,已无文学价值可言 |
1.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2.“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是赋的特点
3.“铺采摛文”指赋的形式,汉赋讲究形式美,它的语言词藻丰富,文釆艳丽,从各种角度对事物尽情描绘,大量使用排比、对偶等手法,大量铺陈词釆,作出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夸张
4.“体物写志”是赋的内容,散体赋以体物为主,大部分是,的作品,这种描写都城建筑,宫殿游猎的作品,是纯粹的宫廷文学 | ||
分期 | 形成期 | 起自高祖,止于武帝初年,约六十七年,天下安息,经济稳定。代表作家有贾谊、枚乘 |
全盛期 | 武帝至成帝时期。国力大盛,文治武功,开启了前所未有之功业。由于君主好大喜功,附庸风雅,赋风大盛。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东方朔、王褒等 | |
模拟期 | 西汉末叶至东汉中业。模拟前代赋家之风大盛。代表作家有扬雄、班固等 | |
转变期 | 东汉中业叶至汉末时期。赋家抛弃长篇形式,变为用短赋表现个人胸怀情趣的言志之作。代表作家有张衡、蔡邕、祢衡等 | |
骚体 | 主要盛行于汉初,是散体大赋的前驱形式。骚体赋受《楚辞》的影响很深,以写志为主,抒情气息很浓 | |
散体 | 1.散体赋最能代表汉赋的特色,是最典型的汉赋。汉帝国强大,社会经济繁荣,到到宣武之世,最能表现这种社会意识的汉赋就盛极一时,成为汉文学的主流 2.散体赋假设问答,韵散间出,散文意味很浓。因其篇幅较长,恢宏,或称汉大赋。枚乘的《七发》结构宏大,全用对答式写成。《七发》句式多散文化,已完成骚体向汉代大赋的转化,是散赋体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 3.典型的散体赋在结构上多采用主客对话形式。赋前往往有序,说创作缘由。赋文分三部分。起首以简短对话陈述赋中人物问对的情由。中间部分是“主”“客”问答,为作品主要内容。结尾以一方向另一方表示心悦诚服结束 | |
抒情小赋 | 抒情小赋是汉大赋的演变,出现于东汉。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有密切关系。这个时期,外戚宦官专权,汉初以来表面的太平已经消逝,社会纷乱不堪。面对残酷的现实,一些正直、有识的辞赋家感于时弊,一改前朝专事铺釆辞藻的长篇大赋,而创作讽刺时事,抒情咏物的短赋。班彪的《北征赋》写沿途所见,触景抒怀,开抒情小赋之先声。张衡的《归田赋》抒情言志,表现了“仕不得志”的愤懑之情,赞美田园生活,反映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思想。蔡邕的《述行赋》透过途中所见所感和古人古事的联想,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人民贫困生活的同情和志士仁人受压抑的愤懑。祢衡的《鹦鹉赋》透过对鹦鹉神情体态及其内心活动的描绘,抒发有志之士被迫随人俯仰的痛苦,表现作者身在牢笼,志向远方的不屈性格。这些抒情小赋风格清新,有强烈的抒情味道,避免了内容空洞,形式呆板、理不胜辞的弊病。比散体赋有更强的艺术性和生命力 |
姓 名 | 经 历 | 曹丕典论论文评论 | 其他评论 | 着 作 |
孔融 | 字文举,时称孔北海、孔少府。汉献帝为北海相,后被曹操杀 | 体气高妙,有过人者。及其所善,扬、班俦。文不持论,理不胜辞。孔融之文杂以嘲戏 | 孔融孝廉,但谈嘲戏 | 孔少府集 |
陈琳 | 字孔璋。为曹操记室,军国书檄多出其手 | 长于章表。琳、瑀之章表,今之隽也 | 章表殊健,微为繁富 | 陈记室集 |
阮瑀 | 字符瑜。曹操辟为司空军谋祭酒 | 长于章表。琳、瑀之章表,今之隽也 | 翩翩,致足乐也 | 阮元瑜集 |
王粲 | 字仲宣,与曹植并称“曹王”,归曹操,官侍中 | 长于辞赋,其初征、登楼、槐赋、征思,虽张蔡不过,其他体裁文章,均不及辞赋 | 七子之冠冕 | 王侍中集 |
徐干 | 字伟长,为曹操僚属 | 长于辞赋,其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辞赋时有齐气,其他体裁文章,均不及辞赋 | 徐伟长集 | |
应瑒 | 字德琏。曹操辟为五官中郎将文学 | 其诗赋和而不壮 | 应德琏集 | |
刘桢 | 字公干。与曹植并称“曹刘”曹操辟为丞相掾 | 其诗赋壮而不密(长于五言,曹丕谓其诗“妙绝时人”) | 锺嵘诗品列为上品 | 刘公干集 |
汉赋四大家 | 西汉司马相如、扬雄、东汉班固、张衡 |
三曹 | 汉、魏之际的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 |
建安七子 | 东汉献帝建安年间的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 |
竹林七贤 | 曹魏末年阮籍、嵇康、山涛、向秀、阮咸、刘伶、王戎 |
初唐四杰 | 初唐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
唐宋古文家 | 唐、宋二代古文名家: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
三苏 | 北宋文学家苏洵与其二子苏轼、苏辙 |
北宋四大诗人 | 北宋欧阳脩、王安石、苏轼、黄庭坚 |
中兴四大诗人 | 南宋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尤袤(ㄇㄠˋ) |
元曲四大家 | 元代杂剧作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
三袁 | 明代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 |
字 形 | 字 义 | 词 例 | |
1. | 聊 | 利用 | “聊”暇日以销忧 |
依赖 | 恹恹无“聊”赖(陈冠学‧田园之秋) | ||
民不“聊”生 | |||
闲谈 | “聊”天室 | ||
姑且 | “聊”表心意 | ||
2. | 宇 | 房屋 | 览斯“宇”之所处兮 |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 | |||
上下四方,空间总称 | 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而有用(荀子‧富国) | ||
人的仪表、风度 | 气“宇”轩昂 | ||
3. | 仇 | 匹敌(ㄑㄧㄡˊ) | 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 |
姓氏(ㄑㄧㄡˊ) | “仇”景 | ||
敌对的人(ㄔㄡˊ) | 同“仇”敌忾、嫉恶如“仇” | ||
4. | 弥 | 终止、至 | 北“弥”陶牧 |
充满 | 离宫别馆,“弥”山跨谷(史记‧司马相如传) | ||
填补 | 登瑶台以回望兮,冀“弥”日而消忧(边让‧章华台赋) | ||
远 | 前开唐中,“弥”望广潒(张衡‧西京赋) | ||
更加 |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 ||
姓氏 | “弥”逊 | ||
5. | 信 | 确实、实在 |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 |
诚实不欺 |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 ||
凭证 | 印“信” | ||
书札 | 挂号“信” | ||
使者 | 丞相语郗“信”(世说新语‧东床快婿) |
6. | 曾 | 用于问句,相当于“何”、“怎”(ㄗㄥ) | “曾”何足以少留 |
竟然(ㄗㄥ) | “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 ||
增加(ㄗㄥ) |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 ||
尚且(ㄗㄥ) |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 | ||
曾经(ㄘㄥˊ) | 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 ||
重叠的、一重一重的(ㄘㄥˊ) | “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杜甫‧成都府诗) | ||
7. | 任 | 承受(ㄖㄣˊ) | 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 |
委派(ㄖㄣˋ) | 派“任” | ||
职位(ㄖㄣˋ) | 就“任” | ||
8. | 轩 | 栏杆 | 凭“轩”槛以遥望兮 |
屋檐 | 网“轩”映珠缀,应门照绿苔(沈约‧应王中丞思远咏月诗) | ||
车子 | 去去桃花源,何时见归“轩”(李白‧博平郑太守见访赠别诗) | ||
车前高起的部分 | 不分“轩”轾 | ||
高 | 气宇“轩”昂 | ||
9. | 极 | 穷尽、达到最高点 | 平原远而“极”目 |
至 | 俟河清其未“极” | ||
尽头、最高境界 | 悠悠苍天,曷其有“极”(诗经‧唐风‧鸨羽) | ||
很、甚 | 妙“极”了 | ||
10. | 顾 | 回视 | 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论语‧乡党) |
视,看 | 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 | ||
探望、拜访 |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 ||
顾惜、眷念 |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客孟尝君) | ||
关注、照应 |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 | ||
但是 |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战国策‧ 燕策三) | ||
岂、难道 | 非君之才有余,“顾”能若是哉(陆游‧邵武县兴造记) | ||
反而 |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姪) |
★相同偏旁
偏旁 | 字 音 | 词 例 |
叚 | ㄍㄨˇ | 祝ɡǔ嘏(泛指贺寿) |
ㄐㄧㄚ | 蒹葭倚玉(低贱的芦荻倚着高贵的玉树。比喻两个品貌、地位极不相称的人相处在一起) | |
ㄐㄧㄚˇ | 假以辞色(在言辞和态度方面表示友好) | |
ㄐㄧㄚˋ | 不假外出 | |
ㄒㄧㄚˊ | 白璧之瑕(洁白的璧玉上有小斑点。比喻很好的人或事,却带有小缺点,有惋惜的意味)、目不暇给(形容眼前美好事物太多,或景物变化太快,眼睛来不及观看。暇,空闲。给,供给) | |
甫 | ㄅㄨ | bū逋màn慢(怠慢﹑不守法)、晡食(吃晚餐) |
ㄅㄨˇ | 哺育(喂养照顾)、逮捕 | |
ㄆㄨˊ | 胸脯、葡萄、菖蒲 | |
ㄆㄨˇ | 黄浦江、海埔新生地 | |
ㄆㄨˋ | 店铺 | |
ㄈㄨˇ | 肉脯(肉干)、ɡuǎnɡ簠ɡuǐ簋(古代祭祀盛稻梁黍稷的器皿。)、fǔ黼fú黻(古代礼服。) | |
且 | ㄐㄩ | 狙击(埋伏在暗地里而伺机突击)、zū菹hǎi醢(古时一种残酷的刑罚,将人杀死后剁成肉酱)、决痈溃疽(疮痈溃破。比喻事情的症结得到解决)、趑趄不前(想要往前却又犹豫不进)、雎鸠(一种水鸟。生有定偶,故诗经关雎篇以喻君子的配偶)、bǔ补jū苴xià罅lòu漏(指补好裂缝,堵住漏洞。比喻弥补事物的缺失。补苴,补缀。罅漏,缝隙) |
ㄐㄩˇ | 沮丧、含英咀华(品味文章的要旨,咀嚼辞藻的华美)、jǔ龃yǔ龉(牙齿上下不整齐。比喻彼此不合) | |
ㄗㄨˇ | 越俎代庖(指掌管祭祀的人放下祭器代替厨师下厨) | |
ㄘㄨ | 粗衣粝食(粗糙的衣服和低劣的食物。形容生活清苦) | |
ㄘㄨˊ | 崩cú殂(天子死亡)、徂谢(死亡) | |
俞 | ㄩˊ | 踰越、逾期、愉悦、揶揄、榆树、瑕不掩瑜 |
ㄩˋ | 愈来愈好、譬喻、谕旨、痊愈 | |
ㄊㄨㄛ | 拖拖拉拉 | |
ㄕ | 无计可施 | |
ㄧˊ | 逶迤 | |
ㄧˋ | 施及子孙 |
雍 | ㄨㄥˋ | 蓬户瓮牖(以蓬草为门,破瓮为窗。形容简陋的居处。亦借指贫寒之家) |
ㄩㄥ | 雍容(温和庄重、从容不迫的样子)、yōnɡ壅sè塞、yōnɡ臃zhǒnɡ肿、yōnɡ饔sūn飧bù不jì继(三餐不继。形容生活十分困顿) | |
ㄩㄥˇ | 蜂拥而上(比喻如蜂般簇拥上来) | |
矣 | ㄙˋ | 水涘(水边)、qí俟时以待(等待时机) |
ㄞ | 尘埃、挨饿 | |
ㄞˊ | 痴luǒ騃(愚蠢笨拙) | |
ㄞˇ | 欸乃(摇船声) | |
包 | ㄅㄠ | 孢子、同胞 |
ㄅㄠˊ | 冰雹 | |
ㄅㄠˋ | 拥抱、鲍鱼、刨冰 | |
ㄆㄠˊ | 咆哮、炮烙、庖厨、龙袍、páo匏瓜徒悬、刨根问底(查问根由,探究底细) | |
ㄆㄠˇ | 跑步 | |
ㄆㄠˋ | 面疱、砲火、炮台、疮疱 | |
枼 | ㄉㄧㄝˊ | 喋喋不休、城堞、碟子、蝴蝶、jiān鹣dié鲽情深、牒文(官府文书) |
ㄒㄧㄝˋ | 井xiè渫莫食 | |
仓 | ㄑㄧㄤ | 擦走火(擦拭只时意外发生子弹击发的现象。比喻做事因意外而导致预料之外的结果)、管磬瑲瑲(qiāng瑲瑲,形容音乐的声音) |
ㄑㄧㄤˇ | 抢白(责备、嘲讽) | |
ㄑㄧㄤˋ | 呛鼻(因刺激性的气味进入鼻腔而感到不舒服)、跄踉(走路不稳,跌跌撞撞的样子)、qiānɡ戗金(先在器物上刻划出图案花纹,然后在刻痕中填上金色)、炝(一种烹饪方法)锅面 | |
ㄔㄨㄤ | 创巨痛深(比喻创伤极重,哀痛甚深)、疮痍满目(比喻所见都是残破不堪的悲凉景象) | |
ㄔㄨㄤˋ | 创业维艰、凄怆(凄凉悲伤) | |
ㄘㄤ | 仓皇无措、太仓稊米(在太仓中的一粒小米。稊,音ㄊㄧˊ)、沧海横流(比喻世事纷乱,动荡不安)、沧海桑田(大海变为陆地,陆地沦为大海。比喻世事无常,变化很快)、沧海微尘(比喻渺小,微不足道)、历尽沧桑、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飞苍走黄(指放出苍鹰和猎犬打猎。苍,苍鹰。黄,黄犬)、皓首苍颜(斑白的头发,苍老的面孔。形容老人的容貌)、苍生(比喻百姓)、穹苍(苍天)、寒伧(穷困、寒酸的样子)、座舱(船舶或飞机中设有座位,供人活动的舱房) |
朁 | ㄐㄧㄢˋ | 僭越(假冒名义,超越本分) |
ㄑㄧㄢˊ | 潜移默化 | |
ㄗㄢ | zān簪yīnɡ缨(古代显贵者的冠饰。比喻显宦) | |
ㄗㄢˇ | 噆味含甘(噆,含) | |
ㄗㄣˋ | 谗谮(以谗言毁谤他人) | |
ㄐㄧㄢˋ | 僭越(假冒名义,超越本分) |
七哀诗 王粲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飢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语译:西京混乱得不像样子,如豺狼虎豹的乱军正肆虐猖狂。我只得又一次流离迁徙,离开了中原,远赴荆州托身避难。分手时,亲友们攀拉我车,牵扯我衣,相对而泣,说不出话来。一路上荒芜凄凉,只有kè纍kè纍白骨遮蔽了原野。路边有个飢饿的女人,她把怀中的婴儿抛弃于草丛里。听到婴儿的凄惨哭声,她回过头望着,终究仍是流着涕泪离去,再不回头:“连自己都不知将饿死在什么地方,又怎能母子两相保全?”我驱马离她而去,不忍心听这番伤痛的话语。向南登上霸陵高处,回首眺望长安,追思当年文 景之治,顿时理解诗经 下泉的作者迫切盼望贤明君王的心情,于是不由得伤心而深深哀叹。
酒德颂(节录) 刘伶
有贵介公子,jìn缙绅处士,闻吾风声,议其所以。乃奋mèi袂nǎnɡ攮襟,怒目切齿,陈说礼法,是非锋起。先生于是方捧甖(yīng)承槽,衔杯漱láo醪。奋髯箕踞,枕曲藉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豁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二豪侍侧焉,如ɡuǒ蜾luǒ蠃之与螟蛉。
译注:有显贵公子和仕宦处士,听到我的名声。议论着我的行为。于是便敛起袖子,绾起衣襟,张目怒视,咬牙切齿,陈说着礼仪法度,而是是非非群起产生。我刘伶在这时候正捧着酒瓮,抱着酒槽,衔着酒杯,喝着浊酒。拨弄着胡须,伸腿箕踞而坐。枕着酒母,垫着酒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昏昏沉沉地喝醉,又猛然清醒过来。安静地听,听不到雷霆之声。仔细地看,看不见泰山的形体。感觉不到寒暑近身,名利也无法使我心动。低头俯瞰万物,纷扰犹如江海上载浮载沉的浮萍。至于在我身旁的那些贵公子、仕宦处士们,看来就像蜂、蛾一般的渺小虫子。(mínɡ螟línɡ蛉:人称养子为螟蛉)
文赋‧序(节录) 陆机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佗日殆可谓曲尽其妙。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尔。
语译:我每次看到有才之士的创作,私自以为懂得了他们写作的甘苦用心。他们造句遣词,确实是变化多端的了。(不过)文章的美丑好坏,还是可以用言辞表述的;我自己每次作文,更是体会到其中的甘苦。总是害怕所要表达的意思与所表现的事物不能相称,(写出的)文辞不能切合构思时的立意。这不是懂得道理的困难,而是付诸实践时能力上(达不到)的困难啊。所以我作这篇《文赋》,用以介绍古代作家的美丽的文章辞藻,藉此论述作文成败的缘由。以后或者可以曲尽写作的奥妙;至于借镜古代作家的作文经验,就像拿着斧头砍伐木头做斧柄一样,看着眼前的旧斧柄就可以取法。而即使足以学习取鉴的写作经验就在跟前,但是下笔写作时的千变万化,还是很难用言语完整表达。我所能够说出来的,就全在这篇文章里了。
别赋 江淹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况秦、吴兮绝国,复燕、赵兮千里。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掩金觞而谁御,横玉柱而沾轼。居人愁卧,恍若有亡。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巡层楹而空掩,抚锦幕而虚凉。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
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至若龙马银鞍,朱轩绣轴,帐饮东都,送客金谷。琴羽张兮箫鼓陈,燕、赵歌兮伤美人,珠与玉兮艷暮秋,罗与绮兮娇上春。惊驷马之仰秣,耸渊鱼之赤鳞。造分手而衔涕,感寂寞而伤神。
乃有剑客惭恩,少年报士,韩国赵厕,吴宫燕市。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沥泣共诀,抆血相视。驱征马而不顾,见行尘之时起。方衔感于一剑,非买价于泉里。金石震而色变,骨肉悲而心死。
或乃边郡未和,负羽从军。辽水无极,雁山参云。闺中风暖,陌上草薰。日出天而曜景,露下地而腾文。镜朱尘之照烂,袭青气之烟熅,攀桃李兮不忍别,送爱子兮沾罗裙。
至如一赴绝国,讵相见期?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左右兮魄动,亲朋兮泪滋。可班荆兮憎恨,惟樽酒兮叙悲。值秋雁兮飞日,当白露兮下时,怨复怨兮远山曲,去复去兮长河湄。
又若君居淄右,妾家河阳,同琼佩之晨照,共金炉之夕香。君结绶兮千里,惜瑶草之徒芳。惭幽闺之琴瑟,晦高台之流黄。春宫闭此青苔色,秋帐含此明月光,夏簟清兮昼不暮,冬釭凝兮夜何长!织锦曲兮泣已尽,回文诗兮影独伤。
傥有华阴上士,服食还仙。术既妙而犹学,道已寂而未传。守丹灶而不顾,炼金鼎而方坚。驾鹤上汉,骖鸾腾天。暂游万里,少别千年。惟世间兮重别,谢主人兮依然。
下有《芍药》之诗,《佳人》之歌,桑中卫女,上宫陈娥。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圭,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
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虽渊、云之墨妙,严、乐之笔精,金闺之诸彦,兰台之群英,赋有凌云之称,辨有雕龙之声,谁能摹暂离之状,写永诀之情着乎?
语译:
最使人心神沮丧、失魂落魄的,莫过于别离啊。何况秦国吴国啊是相去极远的国家,更有燕国、宋国啊相隔千里。有时春天的苔痕啊刚刚滋生,蓦然间秋风啊萧瑟初起。因此游子离肠寸断,各种感触凄凉悱恻。风萧萧发出与往常不同的声音,云漫漫而呈现出奇异的颜色。船在水边滞留着不动,车在山道旁徘徊而不前,船桨迟缓怎能向前划动,马儿凄凉地嘶鸣不息。盖住金杯吧谁有心思喝酒,搁置琴瑟啊泪水沾溼车前轼木。居留家中的人怀着愁思而卧,恍然若有所失。映在墙上的阳光渐渐地消失,月亮升起清辉洒满了长廊。看到红兰缀含着秋露,又见青楸蒙上了飞霜。巡行旧屋空掩起房门,抚弄锦帐枉生清冷悲凉。想必游子别离后梦中也徘徊不前,猜想别后的魂魄正飞荡飘扬。
所以离别虽给人同一种意绪,但具体情况却不相同:至于高头骏马配着镶银的雕鞍,漆成朱红的车驾饰有采绘的轮轴,在东都门外搭起蓬帐饯行,送别故旧于金谷名园。琴弦发出羽声啊箫鼓杂陈,燕赵的悲歌啊令美人哀伤;明珠和美玉啊艳丽于晚秋,绫罗和纨绮啊娇媚于初春。歌声使驷马惊呆地仰头咀嚼,深渊的鱼也跃出水面聆听。等到分手之时噙着泪水,深感孤单寂寞而黯然伤神。
又有自惭未报主人恩遇的剑客,和志在报恩的少年侠士,如聂政击杀韩相侠累、豫让欲刺赵襄子于宫厕,专诸杀吴王、荆轲行刺秦王,他们舍弃慈母娇妻的温情,离开自己的邦国乡里,哭泣流泪地与家人诀别,甚至擦拭泪血互相凝视。骑上征马就不再回头,只见路上的尘土不断扬起。这正是怀着感恩之情以一剑相报,并非为换取声价于黄泉地底。钟磬震响吓得懦夫脸色陡变,亲人悲恸得尽哀而死。
或者边境发生了战争,挟带弓箭毅然去从军。辽河水一望无际,雁门山高耸入云。闺房里风晴日暖,野外道路上绿草芬芳。旭日升临天际灿烂光明,露珠在地上闪耀绚丽的色彩,照得红色的雾霭分外绚烂,映入春天草木的雾气烟霞弥漫。手攀着桃李枝条啊不忍诀别,为心爱的丈夫送行啊泪水沾溼了衣裙。
至于一旦到达绝远的国度,哪里还有相见的日期。望着高大的树木啊记下这故乡旧里,在北面的桥梁上啊诀别告辞。送行的左右仆从啊魂魄牵动,亲戚宾客啊落泪伤心。可以铺设树枝而坐啊把怨情倾诉,只有凭借杯酒啊叙述心中的伤悲。正当秋天的大雁啊南飞之日,正是白色的霜露啊欲下之时,哀怨又惆怅啊在那远山的弯曲处,越走越远啊在那长长的河流边。
又如郎君住在淄水西面,妾家住在黄河北岸。曾佩带琼玉一起浴沐着晨光,晚上一起坐在香烟袅袅的金炉旁。郎君结绶做官啊一去千里,可惜妾如仙山琼草徒然芬芳。惭对深闺中的琴瑟无心弹奏,重帷深掩遮暗了高阁上的流黄。春天楼宇外关闭了青翠的苔色,秋天帷帐里笼罩着洁白的月光;夏天的竹席清凉啊白日迟迟未暮,冬天的灯光昏暗啊黑夜那么漫长!为织锦中曲啊已流尽了泪水,组成迥文诗啊独自顾影悲伤。
或有华山石室中修行的道士,服用丹药以求成仙。术已很高妙而仍在,道已至寂但尚未得到真情。一心守炼丹灶不问世事,炼丹于金鼎而意志正坚。想骑着黄鹤直上霄汉,欲乘上鸾鸟飞升青天。一刹那可可万,天上小别人间已是千年。唯有世间啊看重别离,虽已成仙与世人告别啊仍依依不舍。
下界有男女咏《芍药》情诗,唱《佳人》恋歌。卫国桑中多情的少女,陈国上宫美貌的春娥。春草染成青翠的颜色,春水泛起碧绿的微波,送郎君送到南浦,令人如此哀愁情多!至于深秋的霜露像珍珠,秋夜的明月似玉珪,皎洁的月光珍珠般的霜露,时光逝去又复来,与您分别,使我相思徘徊。
所以尽管别离的双方并无一定,别离也有种种不同的原因,但有别离必有哀怨,有哀怨必然充塞于心,使人意志丧失神魂滞沮,心理、精神上受到巨大的创痛和震惊。虽有王褒、扬雄绝妙的辞赋,严安、徐乐精深的撰述,金马门前大批俊彦之士,兰台上许多文才杰出的人,辞赋如司马相如有“凌云之气”的美称,文章象驺奭有“雕镂龙文”的名声,然而有谁能描摹出分离时瞬间的情状,抒写出永诀时难舍难分之情呢!
八、语文天地—认识“时间”词
字 词 | 意 义 | 例 句 |
-纪 | 十二年 |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踰“纪”以迄今(王粲‧登楼赋) |
稔 | 一年 | 遂以十“稔”之间(连横‧通史序) |
秩 | 十年 | 八“秩”晋九华诞(祝贺八十九岁寿诞) |
世 | 三十年 | 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论语‧子路) |
旬 | 十天 | 每一独往,动弥“旬”日(白居易‧与元微之书) |
十岁 | 且喜同年满七“旬”,莫嫌衰病莫嫌贫(白居易‧偶吟自慰兼呈梦得诗) |
1.锦城虽云乐,不如早归家。(李白‧蜀道难)
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李频‧渡汉江)
3.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名朝又一年。(高适‧除夜)
4.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6.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苏轼‧永遇乐)
7.青山历历乡国梦,黄叶潇潇风雨秋。(元好问‧梦归)
8.十年踪迹浑无定,莫更逢人问故乡。(金诚‧江行)
十、测验卷资料补充
甲卷(第16回)
※阅读测验:
(甲)(一)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
(二)孙子荆以有才,少所推服,唯雅敬王武子。武子丧,时名士无不至者。子荆后来,临尸恸哭,宾客莫不垂涕。哭毕,向灵床曰:“卿常好我作驴鸣,今我为卿作。”体似声真,宾客皆笑。孙举头曰:“使君辈存,令此人死!” (世说新语)
※阅读测验原文语译:
(甲)(一)王粲喜欢听驴叫的声音,去世下葬以后,魏文帝到临哀悼,回头告诉同行的人说:“王粲生前喜欢听驴叫声,我们可以各学一声送他。”于是前往吊丧的宾客们都各学了一声驴鸣以祭王粲。
(二)孙子荆因为自己有才华,很少佩服别人,一生只佩服王武子。王武子去世,当时的名士都来吊丧,孙子荆后到,对着尸体恸哭,宾客没有不陪着流泪的。哭完了,孙子荆对着王武子的遗体说:“生前你喜欢听我学驴叫,现在我为你再学驴叫一声。”他学得体态神似,声音真切,宾客们全笑了起来。孙子荆抬头说:“可恨老天为什么让你们活着,而教这个人死去呢!”
(乙)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杜甫‧登楼)
写作背景:
唐代宗 广德二年春,诗人客蜀已是第五个年头。前一年正月,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安 史之乱平定,十月便有吐蕃陷长安、立傀儡、改年号,代宗奔陕州事。随后郭子仪复京师,乘舆反正;年底吐蕃又破松、维、保等州,继而再陷剑南、西山诸州。诗中“西山寇盗”即指吐蕃,“万方多难”也以吐蕃入侵为最烈。同时,也指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廷内外交困、灾患重重的日益衰败景象。
(乙)语译:
花木接近高楼更令游子伤心,万方多难时我独自到此登临;锦江满目春色从天地边涌来,世事变化有如玉垒山的浮云。朝廷稳固像北极星不可动摇,西山寇盗不要再来骚扰相侵;可怜昏庸的后主还享有祠庙,暮色苍茫中姑且咏唱梁甫吟。
十一、历届试题精选
■备课资源
1.下列各组文句中,“ ”内的字义相同的选项是 (A)《谏逐客书》:不问可否,不论“曲”直/《典论.论文》:“曲”度虽均,节奏同检 (B)《登楼赋》: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C)《孟子.滕文公上》: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赤壁赋》: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D)《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后汉书.党锢列传序》:王道陵缺,而犹“假”仁以效己,凭义以济功 (E)《庄子.天运》: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始得西山宴游记》: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答案:(B)(D)(E)
解析:(A)音ㄑㄩ,事理不直。语译:不谈论能力好不好,不理会品德正直与否/音ㄑㄩˇ,乐歌。语译:乐歌曲调或许相同,节奏法度也一样。(B)返回。语译:情感如此眷恋难舍地想要返回家乡啊,谁能承受这种思乡的忧苦呢/该要返回家乡了啊!故乡的田园即将荒芜,怎么能不回去呢?(C)往、至。语译:即使让五尺的小童到市集去买物品,也不会有人欺骗他/享用。语译:(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是创造万物的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无尽宝藏,是你与我可以共同享用的宝藏。(D)借。语译:假借船只的人,未必自己擅长游泳,但是可以渡过江河/王道被侵凌的时刻,还愿意假借仁义的旗帜,贡献一己能力,成就天下的大功业。(E)遨游。语译:古代至德的人,假借仁道,托词义理,以此自由自在地遨游于虚静的世界/(西山的)广阔无际,与天地同在共存,而不知其尽期。
• 本题测验目标为字义的辨识与应用能力。本课之字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