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一、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意义?
二、什么是哲学的党性原则?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发展的历史形态它们的贡献与局限性。
三、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形态和产生与存在的根源。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实现的变革及其特点。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的关系。
六、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中国化。
七、“三个代表”思想、与时俱进与现代化。
第二章 世界统一于物质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
二、物质的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割裂二者的关系会导致哪些错误?
三、时间、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
四、何为实践?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特点和形式。
五、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意识的能动性。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六、什么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何为一元论?何为二元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七、规律、规律的特点。发挥意识的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八、实是求是,思想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第三章 关于物质世界的辩证图景
一、两种发展观的对立。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二、对立统一规律为什么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三、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四、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五、什么是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这一原理的方意义及其现实意义。
六、质量互变规律及其实践意义。
七、两种否定观的对立及其实践意义。
八、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实践意义。
九、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十、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第四章 认识和真理
一、认识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以及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以及相互关系。
三、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三个代表”思想是对新的实践的科学总结。
四、为什么实践对认识的发生、发展具有决定的意义?为什么要坚持与时俱进?
五、认识发展过程的两次飞跃。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运用这一原理分析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根源。
六、认识活动中的理性和非理性因素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
七、真理及其基本属性,批判主观真理论。
八、试用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两种错误倾向,九、论述提出的“ 三个代表”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
十、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掌握
这一原理的现实意义。
十一、试述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十一、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
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一、两种历史观的对立及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二、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及其意义。
三、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社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
四、社会有机体的经济结构。
五、社会有机体的政治结构,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六、社会有机体的观念结构。
七、社会意识形态的相对性及其表现?中国党为什么必须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八、为什么说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第六章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系统
一、如何理解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对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有何指导意义?
二、如何理解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性质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
三、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生产力标准的意义。怎样理解同志提出的中国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四、如何认识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六、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党为什么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七、怎样理解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怎样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八、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九、何为“全球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哲学意义是什么?
第七章 社会进步和人类
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何理解人的本质?什么是人的价值?社会主义的大学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
二、必然与自由的辩证关系,人的自由、人的和人的全面发展。
三、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
《参考书目》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
恩格斯: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
:《实践论》、《矛盾论》
《文选》第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