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 课。
【教学目标】
1.自由读课文,通过抓中心句“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和给词语分组等方法,厘清文本脉络。
2.通过想象、抓关键词句、阅读补充材料、句式对比阅等方法,感受作家简练优美的语言,初步了解作家通过描写白鹭的形美表情达意的方法,从而完成创意小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流程】
一、古诗导入,初识“美丽”意象
学生背诵有关白鹭的古诗: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设计意图:通过诵读古诗,一是让学生感受白鹭自古以来就深受文人雅士的赞美,二是让学生感受白鹭在生活中很寻常。】
二、初读文本,厘清结构
1.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谈对白鹭的整体印象。
哪句话能概括白鹭给人的整体印象?学生找出中心句:“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2.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精巧”的意思(精致巧妙)。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的特点(言简、意美、情浓),引出白鹭和诗的共通之处:形美、情深。教师相机板书。
3.词语分组,厘清文本结构。
(1)出示词语:色素身段钓鱼望哨低飞。
让学生把词语分组,并说明理由。
淤色素和身段(描写白鹭的外形);于钓鱼、望哨和低飞(描写白鹭的画面)。
(2)浏览课文,找找哪些自然段描写了白鹭的外形,哪些描写了白鹭的画面。
学生浏览,批注。第2~5 自然段是外形描写;第6~8 自然段是画面描写。
师板书:外形、画面。
【设计意图:抓住文章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问题,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读书学习。】
三、细读文本,丰富内容,探究情感
(一)研读外形美
1. 自读课文第2~5 自然段,从色素、身段两方面汇报白鹭的外形美。师补充板书:美。
2. 对比阅读,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出示教师作品:那雪白的蓑毛,那流线型的身体,嘴和脚都是黑色的,颜色黑白分明,身段大小恰到好处,特别适宜。
原文: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学生对比后谈不同:老师的作品只写“身段大小恰到好处,特别地适宜”,没具体写出来怎么恰到好处,怎么精巧。而作家说“增之一分”就长了,“减之一分”就短了,一点儿也不长,一点儿也不短,这才是恰到好处。“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就是说白色不能多一点儿,黑色也不能少一点儿,黑白颜色搭配得特别合适。这样具体生动的描写让人读出了白鹭精巧、适宜的美。教师相机板书:(外形)美。
作者用词不重复,白鹭是黑白两种颜色,作家用到了“雪白”“素”表示白色,用“铁色”“青色”“黛”表示黑色。“一分”和“一忽”都表示“一点儿”的意思,作家的表达更丰富。
3.阅读补充材料,发现隐藏的情感。
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战国·宋玉
这则材料是在写谁?作家用类似的句子写白鹭,让人感觉白鹭就不像鸟了,像谁?
学生读后谈发现:这则材料在写“东家之子”,她是个大美女。
白鹭和“东家之子”有共通的美,就是精巧适宜。作家这样描写,让人感觉白鹭不是鸟,倒好像是人一样。
师引导学生继续发现:描写里藏着作家的情感,对白鹭这种寻常的美是大加赞扬的。
4.感情朗读背诵,促进语言内化。
PPT 出示白鹭美图,促进美读成诵。生练习朗读,展示。
【设计意图:紧紧抓住语言文字,体会用词的准确、精当与变化,感受白鹭的外形美与作家的赞美之情。】
5.比较阅读,体会情深。
生再读思考:第2 和第5 自然段的描写足以表达白鹭的美,能不能去掉第3、4 自然段呢?
师引导得出:这是对比的写法,这样写更突出了白鹭的精美和适宜。不是白鹤、朱鹭和苍鹭这些鸟不美,而是在作家心中白鹭这种寻常的美不容忽略,这是表达的需要。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作家情感的体会,落实语文要素;学生多种形式读文,熟读成诵,形成积极的语言经验。】
(二)研读画面美
1. 生自读课文第6~8 自然段,根据三段文字描写初步汇报画面内容。
2. 师搭支架,学生学习第6自然段。
(1)抓关键词联想画面:哪个字让你产生丰富的联想?
生思考汇报:“钓”字把白鹭写成了一个悠闲垂钓的人,让人联想到一幅优美的画面。
(2)补充诗词配图及白鹭捕鱼的资料,丰富画面,体会情感。
看图读诗词: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在这段文字中,也藏着一幅充满诗意的美好画面,画中有色,画中有情。试着说一说。
预设:
“钓”字让我脑中出现白鹭像人一样在水边垂钓的画面,悠闲自得。漠漠水田是画的背景,垂钓的白鹭是画的灵魂。“嵌”字让画面更立体。白鹭的数量,田的大小,一切都那么合适。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3)补充白鹭捕鱼的材料,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简练语言背后的丰富内容和情感。
它低下头,斜着身体,脚关节弯曲,两眼注视着石缝间的水面,站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保持这种姿势大约5 分钟。接着,长喙从石缝间缓缓地伸了进去,脚关节更弯曲了,身体更倾斜了,但是,两眼依然注视着水面。突然,它脖子一伸,像闪电一样迅速,一条小鱼,便成了它的“盘中餐”。
预设:
这段文字详细生动地介绍了白鹭捕鱼的过程。课文的第6 自然段语言简练,目的不是说明白鹭如何捕鱼,而是像诗词一样,给人带来丰富联想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
(4)补充写作背景的“拓展链接”,深刻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预设:
作家当时的生活情况复杂,他是不是渴望过上白鹭那样悠闲的生活?他是不是说自己在那么复杂的情况下,也像白鹭一样优雅?
……
(5)起诗意标题,体会凝练美。
预设:“水田垂钓”或“水田闲钓”。
3. 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7、8自然段,交流画面内容及作家表达的情感。教师相机板书:(画面)美。
预设:
第7 自然段中“孤独”“悠然”让白鹭像人一样有了感情。可能孤独的不是白鹭,而是作家。就像白居易诗中写的那样:“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亦垂丝。”不是白鹭愁白了头发,而是诗人心里愁。作者在借白鹭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白鹭虽站立于绝顶,却很“悠然”,胸怀大局,泰然处之,气度非凡!所以说白鹭不是在望哨,它是在表明自己的一种人生态度。起个小标题是:“闲立绝顶”或“闲望绝顶”。
第8 自然段中“黄昏”和“低飞”给人美的感觉。黄昏很美。李商隐有诗“夕阳无限好”,但也说“只是近黄昏”,是说黄昏的美中不足———缺少生机。可是,有白鹭低飞的黄昏便有了生机。这样的乡村生活真美啊!起个小标题是:“黄昏低飞”。
作者表面在写白鹭,实则在写人。
【设计意图:先带领学生逐步地、多种形式地阅读,感受作者凝练的文字中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表达了强烈的情感,从而在指导阅读方法的同时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然后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提升阅读能力。】
四、诗意创作,运用语言,总结方法
(一)师生合作读,生诗意表达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
———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生自由表达:铿锵的歌太,白鹭是一首 。
预设:铿锵的歌太(喧闹/生硬/张扬),白鹭是一首(静美/精巧/低调的诗)。
(二)师生小结,生诗意表达1.师引导学生感悟描写背后表达的情感:一花一鸟总关情。白鹭不仅外形如美女一般精巧,在三幅画面中,更有一种和谐、清纯、恬静之美。作者仅仅是在写白鹭吗?
生思考,交流。
师生结合板书小结:不管是外形美,还是画面美,作者都侧重于描写白鹭的“形美”。(教师板书:形美)他表面上是在写白鹭,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理想,他是在以白鹭自喻。(教师板书:情深)
2. 现在,请大家来描写心中的白鹭,抒发自己的情感吧!
预设:
它是_____(一首精巧的诗)
_______(雪白)的蓑毛
_______(铁色)的长喙
_______(青色)的脚
白鹤不如它_______(柔美)
苍鹭没有它_______(精致)
朱鹭比不上它_____(自然)
它_________(垂钓田中)
___________(闲立绝顶)
___________(黄昏低飞)
如_______(一幅静美)的画
它真是__________(一位山中隐士/一首韵律优美的散文诗)
……
【设计意图:以表达促理解,以创作代总结。通过描写白鹭的各种形美来抒发情感,同时让学生把课文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积极的语言。】
五、拓展阅读,对比欣赏
1.推荐阅读《银杏》。《白鹭》和《银杏》是郭沫若先生同时期的两篇散文。同是借物抒情,语言则各具风格。
2.背诵《白鹭》。
【设计意图:阅读是语文之根本。阅读课背诵并带动课外阅读,共促学生成长。】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