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20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历史模拟试卷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11:41:21
文档

2020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历史模拟试卷

2020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历史模拟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颁布诏令:“货物兼通,将以利用。…自今以后,所有庄宅以(及)马交易,并先用绢布绫罗丝绵等,其余市价至一千以上,亦令钱物兼用。违者科罪。”该诏令在当时()A.打破了原有交易规范B.抑制了土地兼并活动C.妨碍了商品经济发展D.顺应了经济发展趋势 2.朱熹认为,家庭、家族的“冠婚丧祭仪章度数”隐含着“名分之守”“爱敬
推荐度:
导读2020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历史模拟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颁布诏令:“货物兼通,将以利用。…自今以后,所有庄宅以(及)马交易,并先用绢布绫罗丝绵等,其余市价至一千以上,亦令钱物兼用。违者科罪。”该诏令在当时()A.打破了原有交易规范B.抑制了土地兼并活动C.妨碍了商品经济发展D.顺应了经济发展趋势 2.朱熹认为,家庭、家族的“冠婚丧祭仪章度数”隐含着“名分之守”“爱敬
2020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历史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颁布诏令:“货物兼通,将以利用。…自今以后,所有庄宅以(及)马交易,并先用绢布绫罗丝绵等,其余市价至一千以上,亦令钱物兼用。违者科罪。”该诏令在当时( ) 

A.打破了原有交易规范

B.抑制了土地兼并活动

C.妨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D.顺应了经济发展趋势

 

2.  朱熹认为,家庭、家族的“冠婚丧祭仪章度数”隐含着“名分之守”“爱敬之实”。他据此将古礼中繁琐的婚礼“六礼”简化为便于实行的“三礼”。他这样做旨在(        ) 

A.推广儒家礼仪

B.实现儒学生活化

C.重塑儒家伦理规范

D.巩固儒学主导地位

 

3.  乾隆元年修的《山东通志》改旧志的《赋役志》为《田赋志》,稍后修的《福建续志》也改《户役》为《户口》。这些改动反映了清朝前期(        ) 

A.集权继续加强

B.重农抑商日益弱化

C.文化控制趋于严密

D.人身依附关系渐趋松弛

 

4.  如表是有关太平天国时期妇女的部分史料。由此可以判断太平天国( )

内容出处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天朝田亩制度》
妻道在三从,无违尔夫主洪秀全《幼学诗》
当我们行走在(南京)街上时,沿途可以看到不少的女子……许多人骑着马,其余的人则是步行,大多数人都是天足

《慕威廉牧师的一封信》(1861年)

A.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B.基本上实现了男女平等

C.冲击了社会成员的固有角色定位

D.打破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

 

5.  1902年,清铁良检阅安徽武备练军,“见其‘多系举人、廪贡、秀オ之优秀分子’”。1905年12月22日《大公报》报道,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由上述现象可知(        ) 

A.社变动引发了价值观念变化

B.维新变法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C.西学传播开启了近代化

D.科举制废除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

 

6.  19世纪中期开始,求进步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20世纪初,梁启超、张东荪等一批知识分子却明确表达了对西方文明的极度失望。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

B.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C.新文化运动的洗礼

D.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7.  20世纪20年代,在吸取屡次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孙中山认识到要使中国成功就必须唤起民众。基于这一认识,他进行的努力是( ) 

A.寻求国际帮助

B.发动运动

C.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D.创立黄埔军校

 

8.  

影响表中1927年至1928年、1949年至1956年中国党党员构成比例变化的共同因素是(        )

党员总数(万人)工人党员比例(%)

农民党员比例(%)

1927年五大前

5.850.818.7
1928年6月

13.010.976.6
1949年底

448.82.559.6
1956年

1250.48.852.4
A.工农联盟的发展壮大

B.统一战线的巩固

C.中国党工作中心的转移

D.中国民主任务的变化

 

9.  一直到1952年,河北定县都没有一台大型农机具。1955年,定县农民开始使用拖拉机耕地,1958年又开始使用柴油机和电动机灌溉农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B.国家以农业为经济建设中心

C.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D.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10.  下列不同年代新中国建交国家数目统计示意图中,反映20世纪60年代末建交状况的是(        ) 

A.

B.

C.

D.

 

11.  古代雅典,在公民大会审议城邦管理事务时,“站起来发言的可能是工匠、铁匠、鞋匠、商人、店主、穷人、贵族或普通人”;在雅典的外邦人“要像奴隶那样闭紧嘴巴”。这说明在古代雅典演说自由是( ) 

A.雅典人与生俱来的权利

B.界定公民身份的重要标志

C.区分公民与外邦人的依据

D.政治家左右政局的主要手段

 

12.  西方学者对近代的一场思想运动作了如下描述:“它是破坏现存秩序的个人主义强大潮流的产物”“具有回到早期根源的性质”“认为人性无比腐化和堕落”。这场运动是( )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科学

 

13.  巴黎公社期间,凡尔赛当局大肆宣称:外省农民不愿支持巴黎工人,德国人则已经混入了社员之中。凡尔赛当局的用意是( ) 

A.挑起巴黎公社的内部矛盾

B.破坏法国的工农联盟

C.防止普鲁士支持公社

D.孤立巴黎公社的斗争

 

14.  1979年,联邦德国上映了电影《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影片中女主角从二战的废墟上爬起来,抛弃了过去的历史,投入到全民性的赚钱行列,为了生存变得玩世不恭。她心系关押在战俘营的丈夫,然而苦心经营的婚烟却被丈夫出卖。影片意在(        ) 

A.剖析冷战态势下人的矛盾心理

B.唤起民众对战争的深层反思

C.揭示经济繁荣背后的道德危机

D.反映民族的痛苦现实

 

15.  如表是1969年欧美四个国家在亚非拉的国外子公司数量及分布比例表。其中,乙国是( )

国家数列(个)分布比例(%)

非洲亚洲拉丁美洲
24528.418.872.8
224940.031.528.5
81566.69.324.1
51921.828.349.9
A.英国

B.法国

C.联邦德国

D.美国

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55分)

 

 战国时期,选贤任能是思想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荀子)

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其乱甚于无君。(慎子)

材料二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徳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墨子)

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李悝)  

(1)指出材料一中两人对“贤”的不同态度,并说明他们目的上的相同之处。

 

(2)结合商鞅变法,说明材料二反映的选贤任能主张有何意义。

 

 图1、图2、图3分别是西汉不同时期诸侯国分布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据林小标等《两汉候国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指出图1的诸侯国类型特征及其形成的政治因素。

 

(2)比较图1和图2,说明图2反映出西汉政治统治发生了哪些变化。

 

(3)结合图3说明西汉政治统治出现了什么问题。

 

 道光元年(1821年)十一月,两广总督阮元就美国商船水手伤毙民妇案向道光帝上折奏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阮元奏审办伤毙民妇之夷船水手折

……

今咪喇唑国夷人咈囒哂吐嗲喇哪啡叮因民妇郭梁氏买果争闹,用瓦坛掷伤落水身死,已据供认明确,照例拟纹,情罪相符……于本年十月初三日将该凶夷咈囒哂吐嗲喇哪啡叮照例绞决,以彰国宪,并夷人买取食物向系官给买办,今民妇郭梁氏私将蕉、橙卖给夷人,殊属不合,业已被伤身死,应毋庸议。

臣复谕饬洋商(注:行商)伍敦元等传谕该大班,当知天朝法度尊严,该夷人既赴内地贸易,自应安静守法,该大班及船主等务须时时戒饬船内水崩人等,毋许滋事逞凶,设已酿成事端,该大班即应查明肇衅生事之人,立时指名交出,听候地方官查审究办,切勿袒庇诿延自取重咎,以仰副天朝思薄怀柔之至意。

﹣﹣摘自《清代档案史料选编》(四)  

(1)此案办理反映了当时清对外交往的哪些特点?

 

(2)此类案件若发生在19世纪50年代,处理结果会有何不同?说明理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申报月刊》“中国现代化问题”讨论

1933年,《申报月刊》发起了“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讨论。讨论范围集中于生产和经济方面,并将问题析分为两项:(1)中国现代化的困难和障碍;(2)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方式。

《申报月刊》第二卷第七号出版了“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并对发起讨论的原因进行了说明。《编辑之言》指出:“‘中国现代化’这个问题,与其说它是一个新问题,无(母)宁说它是一个十年来的宿题。须知今后中国,若于生产方面,再不赶快顺着“现代化”的方向进展……我们整个的民族,将难逃渐归淘汰,万劫不复的厄运。”

讨论共收到10篇短文和16篇专论。其中,明确主张采取社会主义方式的有9篇,将社会主义作为现代化终极目标的1篇,主张非资本主义的3篇,主张计划经济的1篇,主张兼采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的1篇,主张受节制的资本主义的1篇,明确主张个人主义方式的1篇,未回答采取社会主义抑或资本主义,只是提出具体主张的8篇。

﹣﹣据《申报月刊》第二卷第七号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申报月刊》中国现代化问题”讨论”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如表是英国主要进出口品分类统计表(1701﹣14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年份

类别

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
进口出口进口出口
17012.00.41.83.6
17242.40.41.93.8
17543.00.61.86.4
17744.10.72.28.5
17849.60.92.110.7
179415.40.82.519.0
180427.41.11.733.8
181436.41.50.738.0
182435.51.00.932.6
183447.72.51.942.1
184451.05.23.551.4
1854.46.611.685.3
18165.310.425.3142.7
1874173.423.747.1205.3
1884169.024.659.6196.6
14156.430.675.3173.5
﹣﹣据[英]B.R.米切尔《英国历史统计资料》等

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这一时期的英国经济发展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依据。

参与试题解析

2020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历史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答案】

D

【考点】

隋唐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

本题关键信息是“其余市价至一千以上,亦令钱物兼用。违者科罪”,结合隋唐时期的商业发展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

材料中体现的是市价一千以上的物品可以使用货币交换,这是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D选项符合题意,C选项排除;

打破原有的交易规范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

材料未涉及土地,B选项排除;

2.

【答案】

D

【考点】

宋明理学

【解析】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主要考查朱熹对宋明理学的发展。

【解答】

通过材料朱熹认为儒家礼仪中蕴含等级规范,故他主张简化礼仪以便实行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人们对儒家思想规范的遵守,从而巩固儒家思想地位,故D正确。

推广儒家礼仪不是其主观目的。

B是作用,不是目的。

儒家伦理规范早已形成,排除C。

3.

【答案】

D

【考点】

古代赋税制度

【解析】

本题考查清朝赋税制度演变情况。

【解答】

据材料“改旧志的《赋役志》为《田赋志》……也改《户役》为《户口》”并结合所学可知,“役”是需要为官方出劳力的事,对“役”的改动说明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故D正确。

ABC均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D。

4.

【答案】

C

【考点】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解析】

本题以太平天国时期妇女的部分史料切入,考查了太平天国运动,土地分配原则是“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方法是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解答】

A.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只是表格体现的内容之一,故A错误;

B.根据“妻道在三从,无违尔夫主”可知反映的是男女不平等,故B错误;

C.根据“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和“不少的女子……许多人骑着马,其余的人则是步行,大多数人都是天足”可知,对于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状况,太平天国对待女子的态度冲击了社会成员的固有角色定位,故C正确;

D.根据“妻道在三从,无违尔夫主”可知太平天国仍然强调“夫为妻纲”,没有打破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故D错误。

5.

【答案】

A

【考点】

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解析】

本题考查列强侵略及其影响。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结合列强侵略加深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影响分析。

【解答】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02年﹣1905年清的里有许多举人、廪贡、秀才,这说明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民族危机加深,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故A项正确。

维新变法是资产阶级上层的思想运动,并没有所有的知识分子的思想,故B项错误。

清的里有许多举人、廪贡、秀才,当时科举制的内容是儒家经典,与近代化无关,故C项错误。

D项与“1902年,清铁良检阅安徽武备练军,“见其“多系举人、廪贡、秀オ之优秀分子”不符,排除。

6.

【答案】

A

【考点】

新文化运动

【解析】

本题考查一战对中国思想演变的影响。

【解答】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等是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但是“一战”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体现了西方制度的局限性,因此梁启超对对西方文明的极度失望,故A正确。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并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谈不上“壮大”,排除B。

CD均与梁启超思想的变化无关,而且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入给中国带来了新气象,排除。

故选A。

7.

【答案】

A

【考点】

孙中山的主要活动事迹

【解析】

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主要活动事迹,根据题干“吸取屡次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孙中山认识到要使中国成功就必须唤起民众”进行分析。

【解答】

根据题干可知,孙中山认为中国必须唤醒广大民众,扩大战线,故寻求苏联援助,走联俄联中的道路,A项正确。

B项,运动已结束,排除。

C项,题干信息与三民主义无关,排除。

D项,发生于国共合作实现后,排除。

8.

【答案】

D

【考点】

新民主主义的胜利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党党员构成比例变化的原因。

【解答】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1927年五大上工人党员比例占50.8%,而农民党员比例仅18.7%,而1928年距离五大不到一年,工人党员比例下降到10.9%左右,农民党员比例上升到76.6%。结合所学可知,五大召开于1927年(蒋介石四一二反政变之后),同一年的八七会议,确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党的工作重心开始从城市转向农村。随着工作重心的转移,更多农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加入了中国党,成为新民主主义者。同样,1949年底工人党员比例为2.5%,到1956年上升到8.8%,而农民党员比例则从59.6%下降到52.4%,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3月在西柏坡召开的党的七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决定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问题,由此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开始转移到城市,所以城市工人党员的比例开始上升。因此,造成两次党员比例变化的共同原因是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故答案为C;

表格数据本来就显示是工农联盟,没有比较不能说发展壮大,排除A;

材料无法体现统一战线、也不能体现出民主任务的变化,B、D两项错误。

故选C。

9.

【答案】

C

【考点】

社会主义十年探索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1955年,定县农民开始使用拖拉机耕地,1958年又开始使用柴油机和电动机灌溉农田。

【解答】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中国农村实行土地私有制,农民进行个体劳动,大型农机具没有出现。随着农业合作化的进行和完成,机械化逐渐在农村出现;故C正确。

A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一五计划以工业为中心,故排除B。

一五计划完成后,只是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故排除D。

10.

【答案】

B

【考点】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根据选项图片信息进行分析。

【解答】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所处的社会环境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美国继续敌视中国,第二,中苏关系严重恶化,针对此种情况,以同志为首的采取了“争取两个中间地带”的战略任务,即争取广大的亚非拉国家、争取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经济发达国家,这种情况比较符合第二个扇形图,故选B项;

第一个扇形图中,与中国建交的欧洲国家只有4个,这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

第三个扇形图中,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了14个,说明该时期是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后,与20世纪60年代不符,排除C项;第四个扇形图中,与中国建交的国家“遍地开花”,说明该时期是改革开放之后,与20世纪60年代不符,排除D项。

故选B。

11.

【答案】

B

【考点】

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在雅典的外邦人“要像奴隶那样闭紧嘴巴”。

【解答】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在在雅典的外邦人不能像雅典公民那样参加公民大会并拥有演说自由,所以说,演说自由是界定公民身份的重要标志,故B正确。

雅典人包括雅典公民,也包括奴隶,但奴隶没有演说自由的权利,故排除A。

区分公民与外邦人的依据是血缘,不是演说自由,故排除C。

D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12.

【答案】

B

【考点】

宗教改革

【解析】

本题考查宗教改革,解题的关键是“它是破坏现存秩序的个人主义强大潮流的产物”、“具有回到早期根源的性质”、“认为人性无比腐化和堕落”。

【解答】

依据材料“它是破坏现存秩序的个人主义强大潮流的产物”、“具有回到早期根源的性质”、“认为人性无比腐化和堕落”可知是宗教改革,它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复苏了的人文主义,使西欧人从长期的教神权统治中出来,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3.

【答案】

A

【考点】

巴黎公社的成立

【解析】

本题考查巴黎公社,解题的关键是“外省农民不愿支持巴黎工人,德国人则已经混入了社员之中”。

【解答】

“外省农民不愿支持巴黎工人,德国人则已经混入了社员之中”表明凡尔赛当局的用意是挑起巴黎公社的内部矛盾,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14.

【答案】

B

【考点】

电影的起源与发展

【解析】

本题通过电影艺术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解答】

材料中女主角从二战的废墟中爬起来开始赚钱,变得玩世不恭;关押在战俘营的丈夫却背叛了婚姻,说明战争对民众的负面影响不仅包括生命和财产,还有更深层次的道德观念,故B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冷战和民族,故排除A、D。

材料没有提到“经济繁荣”,排除C。

故选B。

15.

【答案】

A

【考点】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解题的关键是“1969年欧美四个国家在亚非拉的国外子公司数量及分布比例”。

【解答】

18世纪的英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公司在非洲相对较多,英国公司在亚洲的数量及分布比例是最高的,故A正确;

丙是法国,故B错误;

丁是联邦德国,故C错误;

甲是美国,故D错误。

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55分)

【答案】

(1)态度:荀子主张贵贤、敬贤,慎子主张尊君轻贤。

目的:为君主治国提供用人建议。

(2)墨子和李悝主张用人不论出身,以才能和功劳为用人标准。商鞅变法实行奖励耕织和军功爵的举措,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推动了社会进步,使秦国成为当时的强国。

【考点】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

百家争鸣

【解析】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

【解答】

(1)第一小问的态度,依据材料一“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可以得出荀子主张贵贤、敬贤;依据材料一“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其乱甚于无君”可以得出慎子主张尊君轻贤。第二小问的相同之处,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可知,两人的目的都是为君主治国提供用人建议。

(2)本小问的意义,依据材料二可知,墨子和李悝主张用人不论出身,以才能和功劳为用人标准,结合商鞅变法中的军功爵制的影响分析。

【答案】

特征:以功臣侯国为主。

因素:刘邦为建立和巩固统治,实行了分封,大封功臣。

侯国数量特别是功臣侯国大量减少,归义侯国数量增加;西汉集权进一步加强,国家统一进一步巩固。

恩泽侯国、外戚侯国增多;汉代政治趋于,统治逐渐衰落。

【考点】

汉代儒学取得正统地位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分封制

【解析】

本题考查汉代政治制度。第(1)题,图1的诸侯国类型特征,考生主要从图片中提取信息来指出;其形成的政治因素,则主要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第(2)题,图2反映的西汉政治统治变化,考生需要与图1进行对比来分析说明;第(3)题,图3说明的西汉政治统治出现的问题,考生要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

【解答】

根据图1可知,汉高祖时期的侯国以功臣侯国为主。联系所学可知,其形成的政治因素在于政权初建,为了巩固巩固统治才实行了分封,从而大封功臣。

根据图2可知,景帝晚期到武帝晚期侯国数量尤其是功臣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归义侯国(即对归降者的封号)数量增加。结合所学可知,武帝时期攻打匈奴,开拓了西北疆域,统治范围得以扩大。归义侯国的增加表明此时的西汉集权进一步加强,国家统一得到进一步巩固。

根据图3可知,汉武帝晚期到汉哀帝时期恩泽侯国和外戚侯国增多,这说明此时期外戚对朝政的干涉日益严重,反映了当时汉朝政治统治的日益衰落。

【答案】

特点:具有天朝上国心态;严格对外交往;司法。

不同:涉案外国人有外国领事进行处罚,中国人无权干涉。

原因: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后,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了领事裁判权。

【考点】

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解析】

(1)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主要考查那片战争前中国对外交往的态度。

(2)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主要考查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司法处理的特点及其原因。

【解答】

特点通过材料“照例绞决”“听候地方官差审究办”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司法自主;通过材料“天朝”这和所学知识可知具有天朝上国心态;通过材料“今民妇郭梁氏私将蕉、橙卖给夷人,殊属不合”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严格对外交往。

结果不同,通过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领事裁判权的丧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处理结果会有外国人自行处理。

【答案】

方案一:欧美式现代化方案。

阐释:实现民族,以分权与制衡的原则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引进西方资金、设备、技术等,大力推动中国工业的现代化;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推动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注意保持国营企业与私人资本主义企业的和谐发展以减轻经济危机的危害;促进民主思想的发展与传播,防止西方侵略等。

(答案不做唯一标准,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

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主要考查对中国现代化认识。

【解答】

解答本题时,首先要分析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和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态势:中国仍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资产阶级政权;国民采取措施发展国民经济;中国党在农村开展武装斗争和政治经济建设;世界经济大危机肆虐。在此基础上提出方案:欧美式现代化方案,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一、工场手工业时期(1701﹣﹣1754 年),在这一时期,原材料、制成品的进出口虽不断增加,但总体上增长速度缓慢,这是由英国工场手工业发展水平决定的。

二、机器大工业时期(1774﹣﹣14 年),这一时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工业时期(1774﹣﹣18 年)和第二次工业时期(1874﹣﹣14 年)。 1774 至 18 年,原材料进口和制成品出口明显增加,原材料出口和制成品进口规模一直较 小。这是因为与英国率先开展了工业,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它需要进口大量的原材料,并逐步推行自由贸易,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对外倾销商品,逐渐成为“世界工厂”。 1874 年至 14 年,原材料进口和制成品出口呈减少趋势,原材料出口和制成品进口呈增加 趋势,这是因为英国在第二次工业中发展速度放缓,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与其展开激 烈的竞争所致。

【考点】

第二次工业

第一次工业

【解析】

本题1701﹣14年英国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主要结合工业前后英国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解答】

依据表格信息可知,题干涉及到第一次工业前、工业期间、第二次工业期间英国经济发展情况,因此可分为两个大的时期:工场手工业时期和机器大工业时期。其中机器大工业时期又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工业时期(1774﹣﹣18 年)和第二次工业时期(1874﹣﹣14 年)。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时期或阶段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就“工场手工业时期”“说明”示例如下:工场手工业时期(1701﹣﹣1754 年),在这一时期,原材料、制成品的进出口虽不断增加,但总体上增长速度缓慢,这是由英国工场手工业发展水平决定的。其他答案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有理即可。

文档

2020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历史模拟试卷

2020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历史模拟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颁布诏令:“货物兼通,将以利用。…自今以后,所有庄宅以(及)马交易,并先用绢布绫罗丝绵等,其余市价至一千以上,亦令钱物兼用。违者科罪。”该诏令在当时()A.打破了原有交易规范B.抑制了土地兼并活动C.妨碍了商品经济发展D.顺应了经济发展趋势 2.朱熹认为,家庭、家族的“冠婚丧祭仪章度数”隐含着“名分之守”“爱敬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