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组 闫素珍
指导思想:
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做生态瓶实验并由此探究相关的问题;结合自主性学习,让学生从更深的层次去思考影响生态系统的因素及其综合作用的结果。从中得出生态系统的成分及生物之间的关系,教学采用讨论多边互动的形式,即教师巧妙地结合试验及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下展开师生之间的共同讨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方式下来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恰到好处地画龙点睛并有目的、有计划、有次序地进行课堂教学。
理论依据:
依据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探究的情景,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容易受好奇心的驱使,对探究未知的结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生态系统能够存在的表现形式,也是生态系统功能能够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因此只有理解并掌握了生态系统的结构,才能对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才能从宏观的角度去理解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才能理论联系实际,把本章的前后知识串成线、联成网,为进一步的学习和解题打下基础。生态系统的结构方面的知识能把微观和宏观的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特别是新陈代谢方面的内容),起到纽带的作用。
背景分析 :
1、学习主题的位置分析:
本课的内容来自人教版《生物》第三册第五章”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教材第五章是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生态因素,种群与群落,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稳定性等知识,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本节课内容是第八章的一个重点,是衔接生态系统类型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并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物质基础提供了一个平台,埋下了一个伏笔。
2、学生情况分析:
高二学生已学习了生态系统概念和类型,对这部分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对于生态系统结构的认识容易停留在对各组分名称、作用的简单识记水平,难以建立起各组分间的联系,形成整体。通过做生态瓶实验,引起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深入探究。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认知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探究基本上是可行的。
教学目标设计:
过程与方法:通过做生态瓶实验,加深对生态系统成分的理解,使学生感受到探究问题的乐趣。
知识目标:
1、通过做生态瓶的实验及实验现象能够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
2、理解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环环相扣、链链相交”的复杂网络体系。
能力目标:
1、概括出生态系统的成分,能讲解各成分之间的联系与制约关系,使自己的思维迁移能力得到发展。
2、学会分析一些生物的食物关系,从而建立食物链、营养级和食物网的概念。进而提高自己的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3、研究生态系统的规律,明确每一环节由哪些生物占据。当系统运行发生障碍时,找出问题可能发生在哪一环节,使自己的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目标:
1、通过带领学生做生态瓶的模拟实验,学生能遵循生态学原理去对待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同时培养一定的团队意识。
2、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可知生态系统是一个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从而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通过对生态系统各成分间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学习,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意图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媒体使用 |
明确实验的设计意图
学生学会通过实验现象探究实验原因。 引发学生思考 通过共同分析讨论真正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就此问题进行讨论。 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同时巩固所学知识。 引出食物链 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知识的掌握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熟练运用食物链的知识解决问题 拓展学生思维 | 介绍生态瓶的分组,出示表1;生态瓶中各物质的组成及条件。 组1;小鱼、水草、砂砾、水且遮光 组2;小鱼、水草、砂砾、水不遮光 组3…无小鱼 组4 无水草 组5 无砂砾 展示实验现象及结果 组1中小鱼先死亡,影响小鱼生存的最主要生态因素是什么?组2中小鱼存活时间最长,组4中的水藻变黄。 以组2为例分析小鱼存活时间最长,为什么?此生态瓶中的物质组成?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从新陈代谢的角度考虑生产者 消费者的代谢类型呢? 此生态系统由何种成分构成? 这是一个成分极其简单的生态系统,有以上的关系。对于结构复杂的生态系统是否成立呢? 《狼图腾》这本书大多数同学都看过吧,为什么人们把草原狼消灭后,草场会沙化呢? 再比如,黄土高原原本树木葱郁,现在千疮百孔,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什么? 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请分析,草、兔、狐之间有没有联系?是什么联系? 那么,此生态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食物链,请根据图示,写出在此生态系统中的捕食食物链。 食物链的起点是生态系统中的什么成分? 俗语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构成了一条食物链吗?为什么? 分析学生所写的食物链,它由生态系统的哪些成分构成? 除去起点是生产者外,其余为消费者,根据消费者所处的位置不同给其划分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每一个环节为一个营养级,分析所写的食物链的营养级别,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有时是不同的,草食性动物呢? 如果鹰全部迁走,青蛙的数量会如何变化? 可见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小结这节课所学内容。 | 根据表1分析各种生态瓶中的物质组成,有何不同。 分析实验现象; 及探究实验原因 遮光,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没有氧气鱼不能呼吸窒息而死。氧气是小鱼存活的关键因素;缺二氧化碳,水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而变黄。 非生物成分:光、 温度、水、砂砾 生物成分:水草、鱼、微生物 水草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鱼能呼吸,产生二氧化碳供水草进行光合作用 学生讨论发言: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水草给鱼提供食物、栖息场所水草为生产者(自养生物)。 鱼以水草为食为消费者(异养生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分解鱼的排泄物和水草的枯叶为分解者。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学生总结 成立 没有狼,兔、鼠等这些穴居的动物大量繁殖使草的生长受到严重影响,因而草场沙化。 人们滥砍滥伐,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使植被进一步减少,这样恶性循环造成现在这样。 生态系统的各组分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有联系,兔吃草,狐吃兔的食物关系。 学生分析哪个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写食物链 生产者 不能构成,因为起点不是生产者,而是消费者 生产者,消费者 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消费者则因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能占不同的营养级。 处于第二营养级 分析与青蛙有关的食物链,回答问题。 | 课件出示图表1 课件出示图表2 实物投影展示组1、组2的生态瓶 课件展示三者关系 课件展示生态系统的成分 用课件展示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 课件展示所提问题 课件展示总结的内容 |
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学生不仅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做生态瓶的实验增强了动手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面得到拓宽,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附:教学流程图
开始
图表 生态瓶的组成 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课件 生态系统的成分 探究实验原因
课件 其他生态系统 迁移并巩固所学知识
课件 食物链和食物网 营养结构
师生共同小结
结束语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