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75分)
一、选择题:满分75分,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右图为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鼻穿有环,据此可推断
A.青铜制造业背离礼制的传统,注重生活化
B.牛鼻穿环便于牵引,说明春秋时期牛已用于农耕
C.青铜工艺水平高超,能艺术性地表现动物形象
D.当时贵族酗酒成风,在牛鼻上装环便于拖曳沉重的青铜酒器
2.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我国很早就有了环境保护的意识,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在下列选项中,既对环境保护超了积极作用,又是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成功典范的是
A.秦朝的《田律》是世界上第一部环境保典
B.秦国蜀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综合性防洪灌溉工程
C.从秦汉至明清,历代都鼓励农民垦荒
D.唐朝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发明了筒车
3.韩非子的《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
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
之类也。”反映了韩非子主张
①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②自然万物总在不停地变化,而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③治理国家的,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④先王之政不需改变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4.某古物收藏家收集到下列文物,其中肯定是赝品的是
①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一尊 ②宋代纸币交子
③唐代彩色瓷器一件 ④明代珐琅彩瓷器一件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5.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的措施有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 ②西汉设置刺史 ③唐朝实行三省制 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从近代化的角度来看,下列关于鸦片战争对中国发展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B.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C.中国开始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
D.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遭到严重冲击
7.南京临时颁布的下列法令和措施中,最能体现社会生活近代化特征的是
A.焚毁刑拘,停止刑讯 B.奖励保护工商业,废除清朝的苛捐杂税
C.学校不拜孔子,不读四书五经 D.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
8.时期的著名记者黄远生说:“盖在昔月,仅有制造或制度之争者,而在今日已
成为思想上之争。”事实上,中国近代有些事件兼有制度之争和思想之争,它们是
①洋务运动 ②戊戌变法 ③辛亥 ④新文化运动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9.“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爆
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
普遍的表露。”这场运动的民族感情之所以如此强烈的深层次原因是
A.学生和知识分子接受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
B.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的转让给日本
C.广大人民群众的直接参与和推动
D.十月对民族运动的鼓舞
10.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发现,现存最早的“一大”党纲收藏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而且是用英文写的。原来,“一大”代表陈公博后来到美国读书,用英文写了博士论文,“一大”的党章作为附件置于论文之后。针对这份英文“党章”的可信性,兴趣小组主要有以下意见,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①是“一大”的当事人所记,可作为党史研究的重要史料
②不具备史料价值,论文中所载党纲是为论文服务的,作为佐证材料,有一定的主观性
③应去伪存真,考证无误后,可作为史料使用
A.①③正确,②错误 B.②正确,①③错误
C.③正确,①②错误 D.①②③皆错
11.中国人民赢得抗日战争完全胜利这一事实充分说明
A.要打败帝国主义必须先战胜顽固派
B.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结束
D.中国新民主主义基本结束
12.以下措施中有利于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生活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3.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自1954年9月9日
开始使用的布票成为了历史文物。这表明
①中国已经全面迈向小康社会 ②中国的棉布生产已经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
③改变了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的做法 ④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③④
14.1971年9月22日,美国和日本等国家提出“关于代表权的决议草案”时指出:“(一)
兹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权,并且建议它得到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的席位;
(二)确认“中华”继续拥有代表权;(三)建议联合国一切组织和专门机构在决
定中国代表权时考虑本决议的条款。”这一议案的实质是
A.尊重联合国国际组织的权力和地位 B.承认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C.主张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国的,搞
15.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的“百家争鸣”,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从争论的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16.“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
‘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材料的
理解正确的是
A.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C.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 D.政治文明完全受地理环境左右
17.马基雅维利提出:“确立某种秩序的唯一途径……就是建立一个君主制的:因为
在那些人民已经彻底堕落、法律毫无约束力的地方,必须确立某种至高无上的权力。通
过这种权力,以一双高贵的手,以充分的专断的力量,才有可能控制那些权势之人过分
的野心和。”这表明,马基雅维利认为
A.君主的统治神圣而高贵 B.君主制是有序状态下的最理想政权
C.君主制是摆脱无序状态的必然选择 D.君主的统治必须合乎道德
18. 1988年,法国一家调查机构与《费加罗杂志》联合进行的一次调查中,当被问及
什么是法国的最好象征时,法国人把《宣言》放在首位。这主要是因为它
A.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政治主张 B.否定封建和等级制度
C.首次确定了三权分立政治 D.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9.“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对这些人文
资源)完全入迷了。”但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人则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
兴趣”。导致西方人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的人文和自然资源都很丰富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C.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D.工业的需要
20.一个生活在20世纪20年代初,家境较殷实的英国人可能
①坐飞机去德国欣赏贝多芬创作的交响乐 ②乘轮船去法国欣赏印象派画展
③去电影院观看卓别林的默片电影 ④通过电视观看奥运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1.近代以来,人类在民主化领域取得了很大成就,下列与人类民主化进程密切相关的因
素有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启蒙思想家们的共同努力
③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展开 ④人民群众不断斗争的推动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④ D.③④
22.右图漫画题为《片面的经济》,反映的是20世纪三十年代某国
国民经济发展状况。该画讽刺
A.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美国国民经济遭受经济大危机的严重冲击
C.中国内战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D.大危机之下的世界经济状况
23.阅读战后世界关税与贸易发展情况变化趋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世界关税平均水平在不断下降
②世界贸易总额持续增长
③各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提高
④经济全球化在逐步形成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4. 20世纪60、70年代,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的主要表现,不包括
A.苏联综合国力的增强 B.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
C.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25.1912年豪华游轮泰坦尼克号在大西洋触冰山沉没,之前曾发出SOS信号,后有600多人获救。这些人获救得益于当时运用了
A.雷达技术 B.声纳技术 C.无线电技术 D.通讯卫星技术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7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满分75分。26题12分;27题15分:28题13分:29
题14分;30题12分;第31题是选做题,9分。
26.(1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的大都市)“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魏之温轵,韩之荥阳,齐之临
淄,楚之宛、陈,郑之阳翟,三川之二月,富冠海内,皆为天下名都,非有助之耕其野而田
其地者也,居五诸之冲,跨街衢之路也。”
——《盐铁论·通有篇》
材料二 “凡欲安君治民,兴霸称王,从近制远,必先立城郭设守备”。
——《吴越春秋·阖闾内外》
材料三 (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
州置肆贸易者,罢之。先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文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
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期利。
——《唐会要》卷86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特点,并分析其主要成因。(7分)
(2)依据材料三说明唐朝城市的社会功能有何变化?简述其原因。(5分)
27.(15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 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生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
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陈独秀
材料三 “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
—这是上海沦陷后一批批上海爱国青年为了抗日救亡历经千辛万苦来到延安的真实写照。抗
战初期,奔赴延安的爱国青年和知识分子就多达4万余人。
请回答:
(1)结合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中国的国内外形势,谈谈你对材料一的认识,并列举此形势下,
中国人民的反常反封建的活动。(10分)
(2)无数青年奔赴延安的原因有哪些?对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怎样的影响?(5分)
28.(13分)阅读材料:
“我相信,在今天这个紊乱的世界里,…法德两国的紧密合作对于改造这个世界是很重要的”。
——1963年西德总理阿登纳
“法国和德国并肩站在一起,这确实对大家都是更有好处的。”
——1963年法国总统戴高乐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影响?(7分)
(2)从19世纪后期至1963年,法德两国是否一直“并肩站在一起”?请结合史实说明。
(4分)
(3)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对当今中日关系的发展有何借鉴?(2分)
29.(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经济外交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关系到
国际经济协调、世界和平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外交和行为。经济发展了才使国家的政治
安全得以维护,而一国的经济外交,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十分重要。
——周永生《经济外交》
材料二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增强、政治影响力扩大和对外开放水平提高,我与
外部世界的经济联系和互动明显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关系也步入一个新阶段。当前,国际政
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注重经济外交成为各国的共同选择。在变革中,发展中国家整体
实力有所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加大,对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抱有强烈愿望。发展中国
家人口众多,发展潜力巨大,与我国的经济互补性很强,与我发展经费合作的要求十分迫切。
作为发展中大国,我国与发展中国家没有根本利害冲突。
——人民日报社论《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外交大有可为》(2004年9月3日)
材料三 1998年提出“要抓紧研究和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积极开拓国际
市场和利用国外资源,以利增加我国经济发展动力和后劲”。……新的国内外形势要求
对“走出去”战略的目标、内涵予以明确构筑,赋予新内涵,并出台新的支持性措施,
以便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大潮中,为我国谋求更大的经济增长动力和发展空间。
——邢厚媛《国际商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经济外交的基本特征。(2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的变化,分析我国对
发展中国家开展经济外交的有利因素。(8分)
(3) 21世纪以来,我国在经济外交上实行“走出去”战略。为此,我国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与此相适应,我国经济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4分)
30.(1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产品在20世纪80年代大举进占美国市场。日本战后以模仿西方产品设计
起家,然后迅速降低生产成本,最后反过来占领欧美市场。日本在60年代已经开始在汽车
工业中大规模使用工业机器人,将人工失误率降到几乎为零。70年代的石油危机使得美国
生产的8缸耗油轿车很快就被日本物美价廉的省油车打得落花流水。美国在低技术含量的
汽车工业中,已经逐渐丧失了抵抗日本车进攻的能力.进入80年代以来,日本的电子工业
突飞猛进,索尼、日立、东芝等一大批电子企业从模仿到创新,三下五除二就掌握了除
处理器之外的几乎所有集成电路和计算机芯片的制造技术,在工业机器人和廉价劳动力的优
势之下,重创了美国电子和计算机硬件行业,日本甚至达到了美国制造的导弹必须使用日本
芯片的程度。一度美国几乎人人相信,东芝、日立收购美国的IBM和英特尔只是时间问题,
而美国的产业工人则担心日本的机器人会最终抢走自己的饭碗。1987年,日本的人均国民
生产总值超过美国,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用克林顿时代的美国财政萨莫斯的话
说:“一个以日本为顶峰的亚洲经济区造成了大多数美国人的恐惧,他们认为日本对美国所
构成的威胁甚至超过了苏联。”——宋鸿兵《货币战争》
材料二 下图是道琼斯指数走势图(截至到2009年3月6日)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简述日本产品大举进占美国市场的法宝有那些?(5分)日
本对美国的威胁的含义是什么?(1分)
(2)结合材料二,指出道琼斯指数走势的的变化情况及其根源。这一根源对美国产生什么
影响?(6分)
31.(9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1年改革使得农民的土地有一半落入地主的手中,因此缺地矛盾十分尖锐,
到1905年要求增地的农动已经遍及全国,不仅是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而且整个中农阶
层都要求土地。
——吕新雨《农业资本主义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道路》
材料二 列宁说:“1861年诞生了1905年,…它不能改变发展方向,不能防止1905
年的资产阶级。”
请回答:
(1)依据材料,结合1861年改革的具体内容,说说这次改革为什么遭到农民的强烈不
满?(4分)
(2)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列宁“1861年诞生了1905年”观点的理由。(3分)
(3)1861年改革对的近代化进程有什么积极影响?(2分)
参
一、选择题:满分75分,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答案 | B | B | C | D | D | C | D | C | A | A | B | D | B |
题号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
答案 | D | D | A | C | B | D | A | B | A | D | A | C |
题14分;30题12分:第31题是选做题,9分。
26.(12分)
(1)特点:地处交通要塞;城市繁荣;政治军事功能突出(或大多为政治中心和军事要地);
(3分)
主要成因:西周分封制的影响;诸侯争霸的需要;生产力水平低(小农经济为主);商
品市场出现。(4分)
(2)变化:经济职能明显化(2分)
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发展(或商业的繁荣)(3分)
27.(15分)
(1)国内外形势:
国际:列强侵略加剧,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2分)
国内政治:清和北洋军阀的封建统治——对内,对外出家主权(2分)
国内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入“短暂春天”阶段,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无产阶级力量也得到了发展。(2分)
思想文化:西方的先进思想文化进一步传入中国,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并逐渐被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但腐朽的清和北洋军阀仍然推行文化,尤其是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阻碍思想文化的发展。(2分)因此,社会要进步,必须要推翻腐朽的清,赶走外来侵略者,宣传先进的思想文化。
运动有: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2分)
(2)原因: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党的开明、开放和包容;青年的爱
国热情。(3分)
影响:进一步充实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青年的爱国热情与激情激励着一代代的青年。(2分)
28(共12分)
(1)历史现象:法德和解,关系正常化。(2分)
原因:①两次大战的惨痛教训;②战后德国走和平发展道路;③美苏争霸威胁西欧安全。(言
之成理皆可)(3分)
影响:①法德合作为欧洲走向一体化扫清了障碍;②有利于欧洲和世界的和平发展。(2分)
(言之成理皆可)
(2)不是。(1分)法德奉行削弱对方的战略,长期处于敌对状态,如普法战争、一战、二
战。(3分)
(3)中日应认识到合则两利,斗则两伤的道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走和平发展道路。
(言之成理皆可)(2分)
29.(13分)
(1)经济外交活动为本国利益服务。(2分,答以经济活动为主要外交手段同样给分)
(2)变化: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世界经济呈现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
(3分)有利因素:中国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的增强: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发展中国家对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及与我国发展经贸合作的要求十分迫切;发展中国家与我国的经济互补性很强;我国与发展中国家没有根夺利害冲突。(5分)
(3)举措:积极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活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3分)变化: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1分)
30.(12分)
(1)法宝: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适应市场的变化,开发新产
品;大量使用工业机器人,降低生产成本;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5分)
含义: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1分)
(2)道琼斯指数2007年10上涨到14000高点左右后一路下跌到2009年3月初的7000点
以下。(2分)
根源:美国金融风暴(2分)
影响:美国不可避免地进入衰退期(美国综合国力遭到削弱)。(2分)(相近意思皆可)
31.(9分)(1)改革规定土地仍属地主所有;农民通过支付高额赎金赎买份地;份地的数
量不足,肥脊由地主决定;通过村社加强对农民的控制。(4分)
(2)1861年改革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大掠夺,改革后很多农民重新受到地主的奴役,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引发了1905年。(3分)
(3)改革推动了封建经济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