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学记原文及注释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11:42:26
文档

学记原文及注释

学记原文及注释【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译文】为王者在发布法律政令的时候能够深谋远虑,并且招纳贤良之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只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民众的心。为王者如果能够亲贤人,关爱贫贱出身的寒士,就可以打动民众的心了,但是还不能教化人民。为王者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兴办学校教育才能实行。【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推荐度:
导读学记原文及注释【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译文】为王者在发布法律政令的时候能够深谋远虑,并且招纳贤良之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只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民众的心。为王者如果能够亲贤人,关爱贫贱出身的寒士,就可以打动民众的心了,但是还不能教化人民。为王者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兴办学校教育才能实行。【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学记原文及注释

【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为王者在发布法律政令的时候能够深谋远虑,并且招纳贤良之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只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民众的心。为王者如果能够亲贤人,关爱贫贱出身的寒士,就可以打动民众的心了,但是还不能教化人民。为王者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兴办学校教育才能实行。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尚书•兑命篇》说:“念终典于学”,( 要自始至终常常想到学习)就是这个意思吧!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xiao,四声,教人)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自己,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尚书·兑命篇》说:“学学半”( 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教学互进),就是这个意思吧。

【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译文】古时候的教育制度是:一家中设有私塾,一党中设有庠(五百家为党),一个遂中设有序(一万两千五百家为遂),一国之中设有太学。每年都有新生入学,隔年考试一次。入学一年之后,考的句读,辨别志向所趋;三年考察学生是否尊重专注于学业,乐于与人群相处;五年考察学生是否博学笃行,亲近师长;七年时考察学生在学术上是否有独到的见解,及对朋友的选择,这时候可以称之为小成。九年时知识通达,能够触类旁通,遇事不惑而且不违背师训,就可以称之为大成。

【原文】夫然后足以化民成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译文】这样之后才能收到教化人民,移风易俗的效果,使跟前的人心悦诚服,远方的人向往来归,这就是大学施教的过程。古书说:“幼小的蚂蚁也都要时常去学习衔土的事情才能筑起大垤(die二声)”岂不正好说明了这层道理吗!  

【原文】大学始教,皮弁(bian四声,古代男子戴的帽子,低级武职名称)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yì)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qie四声,小箱子),孙(逊)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di四声,古代一种祭祀)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踖(ji二声,踧踖,惊恐不安的样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译文】大学开学的时候,学生都穿著礼服,以苹藻之菜祭祀先圣先师,表示尊师重道;先练习《诗•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诗歌,为的是使他们从开头就培养做官的兴趣。;击鼓召集学生,正式打开书箧(书包),希望学生以谦逊谨慎的态度学习;夏楚两物(教鞭)是用来警惕鞭策学生,收到整肃威仪的效果;夏天的大祭(天子祭天)未实施以前,天子、诸侯不急着到学校去视察,为的是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发展志向;教师常常观察学生,但是并不轻易发言,等到适当的时候再加以指导,为的是培养学生自己用心思考的习惯;至于年幼的学生只听不问,为的是使他们循序渐进地而不越级地学习。这七项是教学的基本纲领。

【原文】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译文】古书上说:“在教育这件事上,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尽职,学生的责任首先在于立志”,就是这个意思吧。

【原文】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man四声,没有花纹的丝织品),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自焉游焉。夫然后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译文】大学进行教育的办法是:在规定的时间进行正课,休息的时候也有种种课外作业。学习要有方法,如果不从『操、缦』这些小曲学起,指法不纯熟,琴、瑟就弹不好;不从通晓鸟兽草木,天时人事学会譬喻,诗就作不好;不学会洒扫应对,礼节就行不恰当,对于六艺等技艺没有兴致,就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所以君子在学习方面,要藏之于心,表现在外,不论休息或游乐的时候,都念念不忘,能够这样,才能安于学习,亲近师长;与同学相处融洽而且信奉自己所学的真理。这样做了即使离开了同学师长,也不会背弃道义。

【原文】兑命曰:“敬孙(逊)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译文】尚书•说命篇》说:“唯有重视学业,按部就班,及时努力,学业才能有所成就”,就是这个意思吧。  

【原文】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译文】现在的教师,大部分都是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而不让学生思考,只是烦琐的提问一味的教训灌输,而不注意学生主动精神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顾赶速度,而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只从教育者的愿望出发,而不考虑学生的内心需要,教师不考虑学生在个性及才能上的差异,教学一刀切,没有因材施教。对学生的教导违反情理,学生求学也违逆不顺。如此一来,使得学生愈来愈厌恶学习而且憎恶师长;以学习为难为苦,而不明白学习的快乐与好处。虽然课业勉强读完了,也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教育之所以不能成功,原因就在此。

【原文】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译文】大学进行教育的原则是这样的:坏的事情没有发生就先防止,这叫做预防;抓住时机,进行教育,这叫做及时;循序地而不越级地进行教育,这叫做顺应自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叫做切磋琢磨。这四种教学方法,是教育之所以兴盛的原因。 

【原文】发然后禁,则扞(han四声,互相抵触)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译文】如果等到事情发生以后才去禁止, 就要遭到阻力,不易纠正了;如果时机错过以后才去学习,学起来就会劳苦不堪,不易有成就了。如果不知顺应自然,胡乱施教,教育工作就会陷入混乱的境地,不能获得成效。如果孤独地学,没有朋友,见解就会狭隘,见闻就会不广。如果交友不慎,就会违背师长的教诲;如果三朋四友,尽谈不正经的事情,就会荒废学业。这六点就是教育失败的原因。  

【原文】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译文】君子知道教育之所以兴盛的原因,也明白教育之所以衰落的道理,然后就可以为人师表了。所以君子的教化是善于晓喻,让人明白道理,只加以引导,而不去强迫别人服从;对待学生严格,但并不抑制其个性的发展;加以启发,而不将结论和盘托出。只引导而不强迫,使学习的人容易亲近。教师严格而不压抑,使学生能够自由发挥,得以充分发展。只加以启发而不必全部说出,使学生能够自己思考。师生融洽,学习安易,学生又能思考,就是善于诱导的结果。   

【原文】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译文】学生的缺点有四种类型,教师不可以不知道。在学习中,有些学生的缺点是贪多务得,有些学生的缺点是狭隘寡闻,有些学生的缺点是轻率勇为,有些学生的缺点是畏难而止。这四类缺点的根源是因为学生的心性不同之故。  

【原文】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译文】必须了解学生的心性,才能矫正学生的缺点。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扬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优秀的歌手能使听众自然而然地跟着他唱;优秀的教师能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跟着他学。他的讲解,扼要而又透彻,精微而又妥善,举例不多,却能说明问题,可算是能使人继承其志了。    

【原文】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教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 

【译文】君子知道求学有难有易,并懂得人的天资有高有低,然后方能因材施教。能广泛地晓喻,然后才有能力作老师;能够作老师,才能做官长;能做官长,才能做领袖。所以能做一个好老师,就是学做领袖的开始。所以选择老师不可以不谨慎。古书说:三王(伏羲神农黄帝称三皇)四代(虞夏殷周)对老师的选择都很慎重。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译文】在教育工作中,最难得的是尊敬教师。尊师才能重道,重道才能使人重视学习。所以,君王在两种情形之下是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臣子的:当臣子在祭礼中扮演受祭者的时候,不以对待臣子在态度对待他;当臣子担任教师的时候,也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他。按照大学的礼节,教师给君王讲书是不行君臣之礼的,就是尊师之意。

【原文】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双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译文】善于学习的人,教师花的精力不多而收效很大,学生更把功劳归诸于老师教导有方;不善学习的人,教师花的精力很多而收效很少,反而会埋怨教师。善于发问的人,[发问如同]砍伐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砍的地方砍起,随后才砍木材的关节;久而久之,关节随手就可以砍开了。不善发问的人恰恰与此相反。  

【原文】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译文】善于答问的人,对待发问如同对待撞钟一样;撞得轻就响得小,撞得重就响得大;从容地撞,从容地响。不善答问的人恰恰与此相反。这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  

【原文】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译文】单凭一点死记硬背得来的学问,是没有资格当教师的,必须善于根据学生的问题来讲解才行。当学生没有能力提出问题的时候,才可以直接讲给他听。老师开导了,学生仍然不明白,虽然暂时放弃指导,等待将来也是可以的。  

【原文】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ji一声);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译文】优秀的冶匠的儿子,一定先学会用皮子镶嵌成衣;优秀的弓匠的儿子,一定先学会用柳枝编织成箕;小马初学驾车相反,它是跟在车子后面的。人们懂得这三层道理,就懂得怎样做学问了。  

【原文】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译文】古时候的学者,能够分析比较事物的异同之处,汇整成一类。鼓并不等于五声,但若没有鼓,五声就不和谐;水并不等于五色,但若没有水,五色就不鲜明;学习并不等于五官,但若不学习,五官就不能发挥作用;教师不在五服之列,但若没有教师,五服之间的关系就不亲密。

【原文】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

【译文】君子说:“德行最高的人不限于担任某一官职;普遍的真理不限于解释某一具体事物;最守信用的人不立约就能守信;最守时刻的人无须划一就能守时。”懂得了这四层道理,就懂得做学问要从根本着手了。

【原文】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译文】三王祭祀江河的时候,都是先祭河,后祭海,就因河是本源,海是归宿。这就是重视根本的意思。

文档

学记原文及注释

学记原文及注释【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译文】为王者在发布法律政令的时候能够深谋远虑,并且招纳贤良之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只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民众的心。为王者如果能够亲贤人,关爱贫贱出身的寒士,就可以打动民众的心了,但是还不能教化人民。为王者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兴办学校教育才能实行。【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