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1.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家、篇名。
①乡书何处达?______。(王湾《______》
②______,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③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④自古逢秋悲寂寥,______。(______《秋词(其一)》)
⑤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_。(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⑥______,山入潼关不解平。 (谭嗣同《潼关》)
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______。 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诸葛亮《诫子书》)
二、其他(本大题共2小题,共8.0分)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古树与其说是树,还不如说是一部史书,其枝干和树皮都(yí)存着历史的印记。古树,经历朝代跟替,目(dǔ)百姓悲欢,见证世间(cāng)桑;古树,是文人雅士吟诗作赋、泼墨会画的素材;古树,是美景,是人们的精神寄托;古树,是一段故事,是一部传说,有着道不完的精(cǎi)……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yí)______存 ②目(dǔ)______ ③(cāng)______桑 ④精(cǎi)______
(2)文中有两个错别字,请你找出来并改正。
①______ 改成______ ②______改成______
3.根据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某中学学生阅读情况调查表
年份
所占比例
调查内容 | 2015年 | 2016年 | 2017年 | |
不喜欢阅读 | 42% | 32% | 20% | |
喜欢阅读 | 阅读纸质书籍 | 20% | 23% | 24% |
用手机、电脑 阅读 | 38% | 45% | 56% |
①______
②______
三、名著导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4.名著阅读。
(1)下列对《朝花夕拾》内容述说有错误的一项是______
A.《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
B.《藤野先生》--记录鲁迅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
C.《二十四孝图》--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的钦佩与赞美,宣扬传统孝道。
D.《阿长与<山海经>》--鲁迅描写了保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一事,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2)《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中国古典小说中塑造得最为成功、最受人欢迎的艺术形象之一。他武艺高强,神通广大,除了七十二变、筋斗云等本领之外,孙悟空还有哪些神通之术?请你列举两个,并说出这些本领是他是如何得来的。
四、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5.阅读《夜雨寄北》,回答各题。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1)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与谭嗣同的《潼关》中“秋风吹散马蹄声”都写到了“秋”,点明了作诗的时节,你认为这两个“秋”所表达的情感是否一致,结合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2)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李商隐实写“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眼前之景,虚写将来与家人团聚后的情景,以此表达对远方家人的深挚思念。下列诗句中哪一项也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______
A.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B.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C.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D.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五、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2.0分)
6.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 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 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以刀劈狼首 | 静以修身(《诫子书》) |
B.狼不敢前 | 其一犬坐于前 |
C.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陈太丘与友期行》) |
D.止有剩骨 | 一狼得骨止 |
A.一狼径去 B.屠乃奔倚其下
C.屠自后断其股 D.身亡所寄(《列子•杞人忧天》)
(3)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画线的句子。
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
(4)结合文段内容,谈谈甲乙两文中的狼的形象有何不同。
六、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
7.阅读《该不该让家长陪读》,完成各题。
该不该让家长陪读 【编者按】陪读,顾名思义就是陪同孩子读书。广义上讲是家长全程参与孩子生活与学习的一种行为。狭义上讲是孩子放学后家长或陪读老师陪同孩子写作业并予以指导的行为。现在家长陪读已经成为一种风气。该不该让家长陪读呢?我们选取了三位同学的发言来讨论这个问题。
①有人说:“父母应当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导师,生活中的朋友,学习中的伙伴。”这句话将父母对孩子的重要性概括得很全面。确实如此,我们如果与父母一起生活,父母良好的品行修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现在,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很少,陪读就能增加与孩子相聚的时光提高家庭的和谐幸福指数。另外,很多孩子学习压力大,父母陪读能缓解孩子压力,激发孩子学习动力。--(广东)刘同学
②首先,家长陪读不利于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导致孩子“高分低能”。其次,孩子在成长道路上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麻烦和困难,如果每次家长都在身边给予“帮助”,久而久之,会让孩子形成依赖心理。最后,家长也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家长如果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出了成绩,无疑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如果他们把孩子当作全部,放弃了事业和追求,可能就无法有效地“言传身教”了。--(河南)李同学
③家长陪读的重点应放在“读”上,而不仅仅放在“陪”上。要“读”懂孩子,理解孩子,摆正自己“陪”的位置,而不是变成管孩子吃饭、学习、交友、看电视、电脑。我的父母陪读就很讲究方法。我到家后,他们不光嘘寒问暖,还留出时间让我给他们讲述一天的情况,等我自己作出评价后,他们才会恰当地说出他们的见解。遇到双休日,不是他们“伺候”我,而是我孝敬他们。这使得我们之间有了更多的情感交流。--(浙江)张同学
(节选自《中学生阅读》,有删改)(1)编者选取了三位同学的发言,他最想表达的意思可能是( )
A.解释陪读的现象。 B.呈现对陪读的看法。
C.说明陪读的方法。 D.倡导陪读的风气。
(2)下列语句来自三位同学的发言,请把它们分别放置在合适的段落中。(填序号即可)。
A.所以,家长陪读要尊重孩子,不要把陪读重心放在约束孩子、管教孩子上。
B.因此,与其躲在父母背后避风雨,不如在泥泞与荆棘中收获真正的人生教益。
C.对毕业班的孩子来说,尤其如此。家长的陪读能缓解孩子的压力,有利于他们以积极轻松的状态面对学习的挑战。
段落①______ 段落②______ 段落③______
(3)阅读下面材料,你认为李女士在陪读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请根据文本中三位同学的发言作出分析。
我已陪读了两年,孩子上初中后,我就选择了辞职陪读。每天的工作就是接送孩子上下学,准备一日三餐,做好一切后勤保障。我怕孩子学习不自觉,每晚都坐他身边陪读。除此之外,还要督促他复习。可最近孩子一回家就关房门,也不知他在想什么。--(上海)李女士
8.阅读《流淌在记忆里的小河》,完成各题。
流淌在记忆里的小河
贾彩玲 ①洨河,是我故乡一条小河的名字。
②她清清浅浅,潺潺涓涓,似一条飘带,缓缓地从我住的小镇旁流过。平时,我很少走进她,只有在春天的时候,姥姥带我回娘家,洨河水一路相伴,我才能完整地欣赏她的美丽。
③跟姥姥回娘家,是童年最高兴的事情。那时我大约五六岁,天刚亮就起床梳洗,吃完饭,换上妈妈新缝的花布衫,蓝裤子,粉嘟嘟的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两只羊角辫颤颤悠悠;小脚的姥姥发髻梳得乌黑发亮,穿上干净的斜襟蓝布衫,白袜子,新做的黑面鞋裹着“三寸金莲”。姥姥一手提着盛满干粮的篮子,一手拉着我的手,高高兴兴出了家门,碰见熟人就说:“回娘家呵!”
④春天的田野是一幅画,太阳慷慨地将阳光与温暖洒向大地,细致耐心地绘上金色,麦田绿绿的,油油的,一望无际。我们沿着河边的小路走,姥姥说,沿着河走,就能到她的家,她的家就在河边上。清澈的河水在脚下哗哗流过,欢快地奔向远方。我们先经过一个叫牛庄的地方,河水从村中间穿过,走上一座小石桥,桥下有女人在河里洗衣服,垂柳长长的发辫探到水面上,石板上女人捶打衣服的声音和女人的说笑声传得很远。
⑤走上一个高高的堤坝,河水在这里又深又急,河面也变得宽阔起来。堤坝旁种着很多树木,我和姥姥在树荫下休息。河岸边是一大片金灿灿的油菜花,微风送来阵阵的花香,还有河水扑面而来的清凉,我兴奋地跑过去采来一大把黄花,放在嘴边嗅啊嗅,也不说赶路了,姥姥急了:不走,就赶不上吃晌午饭了。
⑥走了十多里路,河边是一个村庄,姥姥兴奋地说到家了。河水到这里变窄了,一群孩子在河边嬉笑着捕鱼。刚进家门,姥姥的嫂子就迎出来了,那是一个瘦小的、面带慈祥笑容的老奶奶。她的儿子在铁路上班,孙女在大队工作,孙儿在生产队里当机手,儿媳在家,很和美幸福的一家人。屋子里收拾的很整洁,儿媳到厨房做饭去了,两个老人在一起亲热唠家常。我趴在桌子上盯着那个鸡吃米的钟表看,米怎么也吃不完,鸡也吃不饱,我在心里犯着嘀咕。
⑦吃完中午饭,我就躺在床上睡。姥姥他们在包饺子,下午吃完饺子,一老一少往回赶。傍晚的洨河,火红的晚霞映在水面上煞是好看!村庄里升起袅袅炊烟,小路上,走着扛着工具收工的农人,赶牛车的老伯扬着鞭子悠闲地从我们身旁经过,天黑的时候到家了。
⑧在童年的记忆里,洨河是美丽的。后来,我长大求学、工作,远离家乡,远离洨河。多年后,我又乘车经过那条小河,河水已经变得混浊,没有了当年的清澈,我已寻不到她当年的模样;去看年迈的姥姥,她已看不到我,也听不到我说话,只能靠触摸来感觉我,我说不出的神伤。
⑨那清清的洨河水,______……只能在我的梦里流淌,流淌。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1)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回答为什么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洨河是美丽的?
(2)请从写作手法与表达效果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句子。
春天的田野是一幅画,太阳慷慨地将阳光与温暖洒向大地,细致耐心地绘上金色,麦田绿绿的,油油的,一望无际。
(3)作者详写陪姥姥回娘家途中的见闻,而略写在姥姥娘家的情况。这样安排是否合理,说说你的理由。
(4)“河水已经变得浑浊,没有了当年的清澈,我已寻不着她当年的模样”这句话在文章中有着怎样的作用?
(5)根据文章内容,你感觉在“我”梦中流淌的,除了记忆中的洨河水,是否还有别的东西,请你给第⑨段再添上一句话,使本文的意蕴更为明晰。
那清清的洨河水,______……只能在我的梦里流淌,流淌。
七、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40.0分)
9.生活中既有阳光灿烂的日子,也会有不期而至的风雨。有时让人忍住欢笑,有时又让人忍不住落泪;有时让人忍不住愤怒,有时又让人忍不住叫好……“忍不住”是我们生活中常有的现象,往往能流露出一个人的真感受、真想法、真性情。
请以“忍不住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或短语,将题目补充完整,并抄在答题卷上;
②不要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枯藤老树昏鸦;落花时节又逢君;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尚思为国戍轮台;河流大野犹嫌束;俭以养德;非宁静无以致远
【解析】
答案为:
①归雁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注意“雁”的书写)
②枯藤老树昏鸦
③落花时节又逢君
④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注意“禹”的书写)
⑤尚思为国戍轮台(注意“戍”的书写)
⑥河流大野犹嫌束(注意“嫌”的书写)
⑦俭以养德 非宁静无以致
该题考查的是古诗词和古文的背诵与默写。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不要太急于求成。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误(错别字、漏字、添字)。
做该题时首先要认真读懂题目,不要张冠李戴;其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最后是注意错别字,对于这些应背诵内容,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完成该题应不是难事。
2.【答案】遗;睹;沧;彩;跟;更;会;绘
【解析】
(1)①“yí存”应为“遗存”;②“目dǔ”应为“目睹”;③“cāng桑”应为“沧桑”;④“精cǎi”应为“精彩”。
(2)“跟替”应为“更替”;“会画”应为“绘画”。
答案:
(1)①遗;②睹;③沧;④彩。
(2)跟-更;会-绘。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把握,注意平时的积累。
做本题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分。
3.【答案】这所中学不喜欢阅读的学生人数逐年减少,喜欢阅读的学生人数逐年增长;喜欢网络阅读的学生人数增长最快,喜欢阅读纸质的学生人数增长缓慢。
【解析】
本题考查图表阅读能力。图表解答题就是要求考生将图表中相关信息,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它主要考查考生对语言的概括提炼能力。第一、整体认读图表内容。关注图标题目、表头,把握图表大主题或方向。图表式的要兼顾图表的各个要素(比较对象、比较角度、项目、各种数据及其变化特点)。第二、归纳认读结果,重视数据变化。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了某项问题,这正是得到观点的源头。阅读图表可以看出:这所中学不喜欢阅读的学生人数逐年减少,喜欢阅读的学生人数逐年增长;喜欢网络阅读的学生人数增长最快,喜欢阅读纸质的学生人数增长缓慢。
4.【答案】C
【解析】
(1)本题考查《朝花夕拾》内容的识记。
ABD.正确;
C.错误,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引起的强烈反感,揭露封建孝道的虚伪与残酷;
故选:C。
(2)本题考查《西游记》内容的掌握。小说中的孙悟空最突出的本领是七十二变、筋斗云,除此外还有他的火眼金睛,以及救命的毫毛,结合阅读的记忆与出这些本领获得的途径即可。
答案:
(1)C
(2)“金刚不坏之身”,是孙悟空偷吃无数蟠桃和各种仙丹练就而成;“火眼金睛”,是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中炼就;“三根救命毫毛”,是观音菩萨在帮其收服白龙马之际送给孙悟空的。
本题考查名著《朝花夕拾》和《西游记》情节内容的掌握。
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5.【答案】D
【解析】
(1)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作答时,需根据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写作背景做具体分析。本诗中的秋天正逢下雨,表现作者因为漂泊在外和归期无日而产生的无奈与凄凉之感。而《潼关》中“秋风吹散马蹄声”中的秋则表现了诗人有秋高气爽之时产生的豪迈奔放之情。
(2)本题考查对虚实结合手法的理解。“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一句中前一句写自己卧听风雨,这是实景,后一句为梦境,是虚写,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故选:D。
答案:
(1)不一样,《夜雨寄北》中的秋又有雨,蕴含了诗人漂泊在外的孤寂和归期无望的无奈也凄凉。《潼关》中的秋风吹散了马蹄声,表现了诗人追求的豪迈之情。
(2)D
译文:
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
《夜雨寄北》是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虚写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多用于文学、艺术创作的过程。用具体之物来表现抽象之物,借虚拟之笔映衬客观实体,作者虽渲染了某些人物﹐却不使其出场﹐只让读者觉得它的存在﹐借以影响着在场人物的命运或结局。虚写可以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使文章更具有一种含蓄的美。
6.【答案】C;.B
【解析】
(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用/来
B.向前/前面
C.到/到
D.通只/停止
故选:C
(2)本题考查古今异义。
A.古义:离开/今义:到某地去。
B.古今都是倚靠。
C.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D.古义:没有/今义:死亡。
故选:B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重点词语:闻,听到。顾,看。句意:大狼听到另一只小狼的哀嚎后停下来四处张望,看见另一棵树(上的小狼和牧童),它又放弃这棵树奔跑向另一边,(它)边刨土边嚎叫像刚才一样。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细读文本,然后正确翻译后可分析作答。甲文中的狼是贪婪和狡诈的象征,而乙文 的狼为了救自己的孩子最后身亡,表现母爱的伟大。一为贬,一为褒。
答案:
(1)C
(2)B
(3)大狼听到另一只小狼的哀嚎后停下来四处张望,看见另一棵树(上的小狼和牧童),它又放弃这棵树奔跑向另一边,(它)边刨土边嚎叫像刚才一样。
(4)甲文中的狼贪婪狡诈又愚蠢。乙文中的狼则体现了母爱的伟大。
参考译文:
【甲】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乙】
两个牧童走进山林里(恰好)走到一个狼窝前,窝里有两只小狼,(两个牧童)谋划着各抓一只。(他们又)各自爬上一棵树,两棵树相距几十步远。过了一会儿,大狼回来了,它钻进狼窝看见小狼不见了,神情十分惊慌。 一个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脚和耳朵,让它哀号;大狼听到小狼的叫声,仰头看见了(牧童和小狼),愤怒地冲到树下,一边嚎叫一边连爬带抓(着树干想爬上去)。(这时)另一个牧童也在另一棵树上扭着另一只小狼的脚和耳朵令它急急地哀嚎;大狼听到另一只小狼的哀嚎后停下来四处张望,看见另一棵树(上的小狼和牧童),它又放弃这棵树奔跑向另一边,(它)边刨土边嚎叫像刚才一样。第一棵树上的小狼又叫,它又回身奔向第一棵。口中叫个不停、脚下奔跑不止,来来回回跑了几十趟,跑得渐渐慢了,叫声渐渐弱了;不一会儿,(就累得)奄奄一息,直挺挺地倒在地上,过了许久,便一动不动了。牧童爬下树一看,大狼已经断了气。
顾
顾野有麦场(回头看)
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看望,拜访)
7.【答案】C;B;A
【解析】
(1)此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述能力。
A.解释陪读的现象,属于以偏概全,只有“编者按”部分对陪读现象进行解释;
B.正确,根据题目“该不该陪读“可知,本文的话题是对陪读的看法;
C.说明陪读的方法,同属以偏概全,陪读方法的介绍是其中第三位同学发言的内容;
D.倡导陪读的风气,也是以偏概全,三位同学中只有第一位同学的发言在说明陪读的好处,并倡导家长陪读。
故选B。
(2)本题是对句子衔接与搭配能力的考查。第一位同学发言的中心是陪读的意义,无疑是对陪读持赞同的观点;第二位同学从三个方面摆事实讲道理,所持观点是陪读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第三位同学发言的中心是如何正确陪读。其次,再来看三个备选句子。无论是从语意的相承,还是逻辑的合理,都能判断出C项说的是陪读对于孩子的好处,赞同陪读;B项反对陪读;A项句意是围绕陪读讲究方法,才有利于孩子与家长的共同成长。所以,答案是C、B、A。
(3)本题是对材料探究能力的考查。我们在认真审读李女士陪读过程的同时反观从三位同学发言中提取的信息,并进行对照判断。根据材料内容,结合三位同学的发言可知,李女士什么也不让学生做,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生活处理能力。她没有读懂孩子,认为只要管好孩子的吃饭和学习就是陪读的全部。与孩子没有进行情感的交流。
答案:
(1)B
(2)C、B、A
(3)①李女士包办孩子的生活小事,不利于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会让孩子形成依赖心理。②李女士放弃了事业和追求,没有工作成绩,无法有效地“言传身教”。③李女士把重心放在约束孩子、管教孩子上,不相信孩子,不理解孩子,不尊重孩子。④李女士没有读懂孩子,变成管孩子吃饭,管孩子学习,不利于激发孩子学习动力。⑤李女士在陪读过程中没有与孩子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⑥李女士陪读没有讲究方法和艺术。
本题考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这是一篇议论文,第一段提出议论的话题:陪读。然后分别介绍了三位同学对陪读的不同看法。三位同学的发言中不仅阐述了陪读的意义:陪读能缓解孩子压力,激发孩子学习动力;还介绍了陪读的方法,说明了陪读应该注意的事项:要关注“读”,“读”懂孩子,理解孩子,摆正自己“陪”的位置,“讲究方法,有艺术”,加强情感交流等。
第一小题考查对材料核心内容的把握,要注意关注题目,通览全文。第二小题句子的衔接首先要看语意是否连贯,逻辑是否合理。因此辨析判断之前先要准确把握三位同学发言的中心是什么。第三小题要注意做题时首先要仔细审读题干,把握“存在问题”“文本中三位同学的发言”等关键词句。
8.【答案】自在的童年;自在的童年
【解析】
(1)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抓住文中关键句子,如,第②段中“她清清浅浅,潺潺涓涓,似一条飘带,缓缓地从我住的小镇旁流过”,第④段“清澈的河水在脚下哗哗流过,欢快地奔向远方”,第⑤段“河岸边是一大片金灿灿的油菜花,微风送来阵阵的花香,还有河水扑面而来的清凉”,第⑦段“傍晚的洨河,火红的晚霞映在水面上煞是好看”等等,根据以上语句加以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格式:修辞(写作方法、描写角度等)+内容+表达效果。根据题干要求,从写作手法角度赏析,分析句子,“春天的田野是一幅画”使用的是比喻,“太阳慷慨地”“细致耐心地”使用的是拟人,形容麦田“绿绿的,油油的”,使用的叠词,任选一个即可,内容上:写了春天田野的温暖、美丽、生意盎然,表达效果上:表达了随姥姥回娘家的喜悦心情。
(3)本题考查的是文章详略性的安排,结合文章表现的中心来理解作者详略性的安排,根据文章题目“流淌在记忆里的小河”,本文内容主要应该围绕记忆中的小河--洨河来写,所以写陪姥姥回娘家途中的见闻,即对洨河的描写,应该详写。回答本题,应该先回答“是否合理”,然后阐述理由。
(4)本题考查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应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来分析,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境分析,在内容上今天浑浊的洨河与记忆中清澈的洨河形成对比,对童年美好的留恋,结构上形成呼应。
(5)本题考查补写,要求补写结尾段总结性的句子,根据上文内容,让自己值得留恋的除了给出的“清清的洨河水”,还有比如“自在的童年”“慈爱是姥姥”“悠闲平和的心情”等。只要与上文吻合起来即可。
答案:
(1)洨河水质清澈,潺潺涓涓,形似飘带,两岸风景优美怡人,它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体现出一种悠闲平和意境。
(2)运用比喻、拟人、叠词写出了春天田野的温暖、美丽、生意盎然的情境,衬托了“我”随姥姥回娘家的喜悦心情。
(3)合理,因为文题是“流淌在记忆里的小河”,文章的重点应为“洨河”,洨河流经村庄,陪姥姥回娘家的一路就引出了对洨河的描写,所以写的详细。
(4)结构上呼应前文,内容上写出了洨河的变化,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惆怅,以及对童年时期清澈美丽的洨河的留恋。
(5)如“自在的童年”“慈爱是姥姥”“悠闲平和的心情”等都可以。
本文通过写童年时跟随姥姥回娘家的一段经历,描写了记忆里美丽的洨河,慈爱的姥姥,悠闲平和的心情……,表现出作者对童年时期清澈美丽的洨河的留恋。
句子(段落)在文中的作用答题方法:
分析某一句话(一段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
1、结构方面要看句子在文章中的具体位置。
句子(段落)在开头的作用:(1)开篇点题;(2)设置悬念,引起下文;(3)总领全文。
句子在文章中间的作用:(1)埋伏笔;(2)承上启下;(3)照应上文;(4)为下文作铺垫。
句子(段落)在结尾的作用:(1)总结全文;(2)照应题目或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
2、句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要紧密联系文章中心分析,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表现出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或性格特征。
结尾的抒情议论句还起到点明中心,深化主旨的作用。一般分析句子(段落)的作用,要把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综合起来分析。
9.【答案】思念
【解析】
【例文】
忍不住思念
沧海桑田、时过境迁。光阴流转,早已物是人非,可我却依然忍不住思念往昔。
--题记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那么一些人,不经意的出现在你的世界里,没有预兆的停留在你的心里,即使已经分别、即使远在天涯,却依然让你忍不住思念。 那些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朋友。
依然记得那天早晨,天气格外的凉,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忧伤的味道,连风儿也在替我悄悄诉说着离别。
我要转学了,要离开那些与我朝夕相伴的挚友,去另一个学校开始自己的生活。于是,在那样一个早晨,我离开了她们。
虽然已经离开,虽然不能再朝夕相伴,可是我和她们也并不因此而失去联系。离开之后,我们用信件来保持联系。漂亮的信纸上记载着我们的友情。在信里,我们诉说着学校的趣事、乐事;在信里,我们诉说着各自的学习、烦恼;在信里,我们倾诉着对彼此的思念;那个时候,特别期待星期的到来,因为在星期天的时候,我们便可以相聚,以解相思之苦。我们一起疯、一起闹,不知疲倦的追逐,时间虽短,却充满了快乐。
也许,就是从那时起,便认定我们的友情会永恒,纵然时间、距离也难打败。我也在心里想着,我们一定会实现海枯石烂的诺言,因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我们对友情的共鸣。 日子如流水般过去,不留一点痕迹,学习却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繁重起来,我们的信件随之减少,联系也不再那么密切。渐渐地、渐渐地,就那么没有任何预兆的失去了联系。 在失去联系的日子里,思念如海潮般涌来,似乎要将我吞噬。
我总是在月色朦胧的夜晚,思念着那个与我为了一道题的答案而争论不休的那个你;思念着那个在我上课睡觉时替我把风的那个你;思念着那个我因走神而被老师提问在纸上给我写下答案的那个你;思念着那个在操场上和我一起奔跑的那个你;思念着那个在我难过时默默安慰我的那个你…我常常想着,我们再见时会有怎样的激动?
偶然的一天,我们在街上不期而遇,可是却没有想象中的惊喜、激动,只是相视一笑,淡淡的说了声“你也在啊”便匆匆离去。那么简单仓促的对白,再不知该如何言语。
那一刻,我才明白,原来友情并不是那么无坚不摧,同样,亦不会永恒。留住的,只是那些逝去的记忆。
如今,当我再去看那些信件时,心里总是会微微的疼。或许,这就是物是人非吧。可是我,却依然忍不住思念,忍不住忆往昔。
【审题立意】“忍不住”这个文题考生发挥的余地较大,我们更应该注意“忍不住”的内容,也就是补题的内容。“忍不住”的可以为欢笑、哭泣、叫好等。“忍不住”写作内容宽泛,不论是自己亲历的事;还是他人的事,古人的事,或者国家、民族的事,只要是过去的事,都可以写。
【思路点拨】可以写关于忍不住的记叙文,也可以写关于忍不住的议论文。
【文体选择】记叙文。
【误区点拨】题目中有“忍不住”二字,有的同学为了点题,会在文中反复出现“忍不住”二字,跟人重复啰嗦之感,所以避免该词语反复出现,可是用文字来体现“忍不住”,在结尾一段点出“忍不住”这一主题即可。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文首以题记的形式点明了主旨,显示了作者的文字功底和思想深度。正文的构思非常巧妙,用大量的篇幅表现自己对朋友的思念,写得真情流露,非常感人。但结尾部分却笔锋一转,我如此思念的朋友再见面时,竟几同路人,其中少年心性,让人唏嘘。也许作者难以忘记的并非是某个人,而是和这个人共渡的那段美好时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