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对象:经济学专业
(学分: 3 学时:54 )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类本科专业的基础课程、核心课程。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最基本概念,了解这一学科的基本构架和分析逻辑;能够运用宏观经济学原理观察、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比较简单和典型的宏观经济现象和问题;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经济学及其相关课程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准备。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含每章教学目的、基本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 国民收入核算
一、目的要求:
(一)掌握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国民收入各个总量的概念及其关系,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二)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式。
二、讲授内容:
(一)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二)国内生产总值
(三)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四)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五)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六)名义GDP和实际GDP
三、本章阅读书目:
(一)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二)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三)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六版) 华厦出版社,1999年。
(四)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五)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英文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
(六)曼昆:《宏观经济学》(第四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七)司春林:《宏观经济学—中国经济分析》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
四、思考题:
(一)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
(二)核算国民收入的方法有哪些?
(三)什么是储蓄—投资恒等式?
第二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一、目的要求:
(一)掌握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和其他消费理论。
(二)掌握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三)掌握投资乘数等乘数的概念。
二、讲授内容:
(一)均衡产出
(二)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三)关于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
(四)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五)乘数论
(六)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
(七)三部门经济中的各种乘数
(八)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三、本章阅读书目:
(一)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二)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三)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六版) 华厦出版社,1999年。
(四)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五)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英文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
(六)曼昆:《宏观经济学》(第四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七)司春林:《宏观经济学—中国经济分析》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
四、思考题:
(一)计划存货投资与非计划存货投资的区别?
(二)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原理?
(三)乘数原理?
第三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一、目的要求:
(一)掌握投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二)掌握IS曲线和LM曲线的概念及其移动。
(三)掌握货币需求动机和货币需求函数。
(四)了解利率的决定。
(五)掌握IS―LM模型的分析方法
(六)掌握凯恩斯的主要理论内容。
二、讲授内容:
(一)投资的决定
(二)IS曲线
(三)利率的决定
(四)LM曲线
(五)IS—LM曲线分析
(六)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三、本章阅读书目:
(一)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二)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三)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六版) 华厦出版社,1999年。
(四)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五)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英文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
(六)曼昆:《宏观经济学》(第四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七)司春林:《宏观经济学—中国经济分析》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
四、思考题:
(一)投资受哪些主要因素的影响?
(二)为什么说,储蓄等于投资意味着产品市场的均衡?
(三)什么是“流动性陷阱”?
(四)什么是LM曲线的三个区域,其经济含义是什么?
(五)影响IS、LM曲线斜率和移动的因素分别有哪些?
(六)解释IS—LM曲线的含义,此模型对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有何启示?
第四章 宏观经济分析
一、目的要求:
(一)掌握运用IS―LM模型对财政、货币效果进行分析的基本方法。
(二)掌握财政、货币的效果。
(三)掌握两种经济混合使用的效果。
二、讲授内容:
(一)财政和货币的影响。
(二)财政效果。
(三)货币效果
(四)两种的混合使用
三、本章阅读书目:
(一)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二)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三)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六版) 华厦出版社,1999年。
(四)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五)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英文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
(六)曼昆:《宏观经济学》(第四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七)司春林:《宏观经济学—中国经济分析》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
四、思考题:
(一)什么是挤出效应?
(二)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变化,对效果有什么影响?
第五章 宏观经济实践
一、目的要求:
(一)了解宏观经济目标。
(二)掌握财政、货币的工具及其运用。
(三)掌握功能财政思想,理解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原理。
二、讲授内容:
(一)经济目标。
(二)财政
(三)货币
三、本章阅读书目:
(一)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二)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三)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六版) 华厦出版社,1999年。
(四)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五)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英文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
(六)曼昆:《宏观经济学》(第四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七)司春林:《宏观经济学—中国经济分析》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
四、思考题:
(一)宏观经济的目标主要有哪些?
(二)主要的财政工具有哪些?
(三)什么是“自动稳定器”?
(四)什么是货币创造乘数?
(五)主要的货币工具有哪些?
第六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一、目的要求:
(一)掌握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基本形状与基本含义。
(二)了解总供求曲线的得出过程。
(三)掌握总供求的均衡模型和总供求曲线移动产生的效应。
(四)掌握用总供求模型去分析经济波动的凯恩斯主义的理论。
二、讲授内容:
(一)总需求曲线。
(二)总供给曲线。
(三)总需求—总供给均衡模型
(四)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移动效应。
(五)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经济波动的解释。
三、本章阅读书目:
(一)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二)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三)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六版) 华厦出版社,1999年。
(四)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五)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英文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
(六)曼昆:《宏观经济学》(第四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七)司春林:《宏观经济学—中国经济分析》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
四、思考题:
(一)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是什么?如何由IS—LM模型得出总需求曲线?
(二)依据什么标准,可将总供给曲线分为古典、凯恩斯和常规这三种类型?
第七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一、目的要求:
(一)了解失业的类型、失业的影响和降低失业率的对策。
(二)掌握通货膨胀的类型、形成原因、经济效应和反通货膨胀的对策。
(三)掌握菲利普斯曲线的概念与含义。
二、讲授内容:
(一)失业的描述与分类。
(二)失业的经济学解释。
(三)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
(四)通货膨胀的描述与分类。
(五)通货膨胀的原因。
(六)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七)菲利普斯曲线。
三、本章阅读书目:
(一)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二)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三)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六版) 华厦出版社,1999年。
(四)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五)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英文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
(六)曼昆:《宏观经济学》(第四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七)司春林:《宏观经济学—中国经济分析》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
四、思考题:
(一)失业率与产出有什么关系?
(二)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第八章 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分析
一、目的要求:
(一)了解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
(二)掌握汇率与汇率制度的基本知识和J曲线的含义。
(三)掌握国际收支均衡曲线的含义。
(四)掌握并能够运用IS—LM—BP模型分析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的运用与效果。
二、讲授内容:
(一)国际收支与汇率
(二)国际收支均衡曲线——BP曲线
(三)IS—LM—BP模型
(四)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
三、本章阅读书目:
(一)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二)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三)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六版) 华厦出版社,1999年。
(四)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五)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英文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
(六)曼昆:《宏观经济学》(第四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七)司春林:《宏观经济学—中国经济分析》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
第九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
一、目的要求:
(一)掌握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了解内生增长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掌握经济周期类型、加速原理和乘数—加速数模型。
二、讲授内容:
(一)国民收入长期增长趋势和波动。
(二)新古典增长理论。
(三)内生增长理论。
(四)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特征。
(五)乘数—加速数模型。
三、本章阅读书目:
(一)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二)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三)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六版) 华厦出版社,1999年。
(四)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五)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英文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
(六)曼昆:《宏观经济学》(第四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七)司春林:《宏观经济学—中国经济分析》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
四、思考题:
(一)经济增长的源泉主要有哪些?
(二)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储蓄率的变动对经济有哪些影响?
(三)什么是加速原理?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在于掌握Keynes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同时要注意长期宏观和短期宏观的区别。难点有以下几个部分:一IS-LM模型;二AS-AD模型;三经济增长理论;四经济周期理论。
四、参考性教学时间安排:
教学内容 | 授课学时 | 实验(上机)学时 | 实践学时 |
第一章 | 6 | ||
第二章 | 6 | ||
第三章 | 6 | ||
第四章 | 6 | ||
第五章 | 3 | ||
第六章 | 6 | ||
第七章 | 6 | ||
第八章 | 6 | ||
第九章 | 6 | ||
复习 | 3 | ||
合计 | 54 |
无。
六、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一)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二)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三)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六版) 华厦出版社,1999年。
(四)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五)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英文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
(六)曼昆:《宏观经济学》(第四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七)司春林:《宏观经济学—中国经济分析》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
七、其他说明:
注:1、表格不够可自行添加。2、范文可参见教务处主页上教学大纲一栏中土木系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