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7 11:46:01
文档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SoilScience)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C6112118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层次:本科适用专业:环境科学专业开课学期:第五学期总学分:2.0总学时:32学时考核方式:考试二.课程教育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应以下基本知识:1.掌握土壤学的基本概念;决定肥力的物质基础的组成和性质;2.土壤固相部分的基本性质;3.土壤肥力因素的存在状况及措施;4.掌握建立和形成土壤学科的物理,化学原理。5.运用土壤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土壤资源的野外调查技术,合理开发、
推荐度:
导读《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SoilScience)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C6112118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层次:本科适用专业:环境科学专业开课学期:第五学期总学分:2.0总学时:32学时考核方式:考试二.课程教育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应以下基本知识:1.掌握土壤学的基本概念;决定肥力的物质基础的组成和性质;2.土壤固相部分的基本性质;3.土壤肥力因素的存在状况及措施;4.掌握建立和形成土壤学科的物理,化学原理。5.运用土壤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土壤资源的野外调查技术,合理开发、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

( Soil Science)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C6112118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层次:本科

适用专业:环境科学专业

开课学期:第五学期

总学分:2.0

总学时:32学时

考核方式:考试

二.课程教育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应以下基本知识:

1.掌握土壤学的基本概念;决定肥力的物质基础的组成和性质;

2.土壤固相部分的基本性质;

3.土壤肥力因素的存在状况及措施;

4.掌握建立和形成土壤学科的物理,化学原理。

5. 运用土壤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土壤资源的野外调查技术,合理开发、利用和改良土壤资源的方法和措施,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中产生的有关土壤环境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内容:介绍土壤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土壤学的分支学科及主要研究内容,土壤学的研究方法。

基本要求:

1.使学生了解土壤在农业生产及土地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2.理解土壤作为自然资源的特点及保护土壤的重大意义;

3.掌握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及正确认识土壤的几个基本观点;

4.了解土壤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动态,明确土壤学在我国农业现代化中的任务。

重    点: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

难    点:土壤肥力的生态学意义。

第二章:岩石矿物的风化与土壤母质的形成

教学内容:土壤矿物质的矿物学组成,次生矿物的种类、构造、特性以及其对土壤形成

的特殊意义和作用,土壤矿物质的化学组成。

基本要求:

1.理解土壤的矿物学组成、化学组成和土壤质地对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2.掌握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三大类粘粒矿物的晶层构造特点和性质。

3.了解粘土矿物形成的理论及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

重    点:土壤矿物质的主要元素组成和硅铝铁率。

难    点:三大类粘粒矿物的晶体构造特点。

第三章:土壤有机质

教学内容: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及其组成、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作用、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作用、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的因素、土壤有机物质的性质。

基本要求:

1.使学生弄清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和腐殖化过程及其对土壤肥力和营养植物的作用。

2.要求学生掌握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作用、腐殖化作用、矿化率、腐殖化系数等概念,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的因素和调节土壤有机质的措施。

3.熟悉土壤腐殖质的性质及其在提高土壤肥力和改良土性方面的作用。

重    点: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及腐殖质的组成和性质。

难    点:腐殖质的环境学意义。

第四章:土壤生物

教学内容:土壤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对土壤生态功能的指示;土壤生物的活性对维持和增进土壤功能的重要性;土壤生物活性的表征及量测。

基本要求:

1.要求学生掌握土壤生物的种类和一般特点;

2. 使学生弄清土壤生物的活性对维持和增进土壤功能的作用;

3.了解土壤生物活性的表征及量测。

重    点:土壤生物的种类和土壤生物的活性。

难    点:土壤生物的活性。

第五章:土壤孔性和结构性

教学内容:土壤质地、土壤孔隙性和土壤结构。

基本要求:

1.掌握土壤机械组成、土壤质地等基本概念,土壤质地改良的基本方法。

2.了解土壤孔隙的类型,影响孔性的因素,作物对土壤孔隙状况的要求;土壤结构体的类型、作用及土壤结构与肥力的关系。

3.理解土壤团聚体形成的机制。

4.要求学生掌握土壤比重、容重,孔隙度和孔隙比等概念和意义,土壤不良结构的改善。

重    点:土壤容重的概念及应用和土壤结构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难    点:土壤结构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第六章 土壤水分

教学内容:土壤水分的类型及土壤水分的数量概念、土壤水分的能量概念、土壤水分的运动。

基本要求:

1.使学生弄清楚土壤水分的类型,土水势的组成和定量表示方法,土水势和含水量的关系;

2.掌握土水势、土水吸力、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滞后现象等基本概念,土壤水分饱和流与不饱和流的特性。不同土壤的供水能力,土壤有效水范围及有效水量;

3.熟悉作物生长对土壤水分的要求,调节改善土壤水分状况的方法。

重    点:土壤水分的能量概念及其与作物吸水的关系。

难    点:土壤水分状况和调节

第七章  土壤空气和热量状况

教学内容:土壤空气状况、土壤通气性、土壤热量的来源及土壤表面的热量平衡和土壤的热特性与热交换。

基本要求:

1.使学生了解土壤空气的组成,土壤空气状况对作物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2.熟悉土壤通气性的概念、机制及通气性的指标。

3.掌握土壤空气的特点,土壤通气性与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关系;影响土壤Eh的因素及土壤通气性的调节措施。

4.使学生了解温度对作物生物发育及土壤肥力的影响,土壤热量的来源及土壤表面的热量平衡。

5.掌握土壤热性和热交换的有关概念及影响因素。

重    点:土壤通气性机制和氧化还原电位。

难    点:土壤通气性机制。

第八章 土壤胶体化学和和土壤的离子交换

教学内容:土壤胶体的带电性、土壤的阳离子交换、交换性阳离子的有效度和土壤的阴离子吸附。

基本要求:

1.使学生了解土壤胶体带电的种类、来源、数量、密度及其影响因素,阳离子交换量和盐基饱和度的影响因素,肥沃土壤对交换性阳离子的要求。

2.要求学生掌握阳离子交换容量,盐基饱和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大小,阳离子交换作用的途径。

3.掌握影响交换性阳离子有效性的几个效应。

4.理解正吸附和负吸附,阴离子的专性吸附与非专性吸附的区别。

重    点:土壤胶体电荷的来源和种类

难    点:土壤的离子交换吸附对土壤肥力的意义

第九章 土壤的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内容:土壤酸性、土壤碱性、影响土壤pH值的因素、土壤氧化还原反应和土壤的缓冲作用。

基本要求:

1.使学生了解土壤酸化、土壤碱性的原因,土壤酸度、碱度的表示方法;

2.理解影响土壤pH值的因素,土壤缓冲性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土壤反应与土壤肥力及植物生长的关系;

3.要求学生掌握活性酸、潜性酸、交换性酸、水解性酸、极限pH值、半中和pH值、土壤缓冲作用等基本概念、土壤碱性及氧化还原状况的调节。

重    点:土壤酸碱反应与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关系

难    点:土壤酸度的来源和类型。

第十章  土壤养分

教学内容:土壤的氮素、土壤中的磷素、和土壤中的钙、镁、硫及土壤中的微量元素。

基本要求:

1.使学生了解土壤中大量元素的含量状况及存在形态。

2.掌握土壤中氮、磷、钾的转化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掌握防止土壤氮素的挥发、淋失,土壤氮、磷、钾的固定,钾的淋失,提高各元素有效性的措施;

3.了解微量元素的含量状况,存在形态及影响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因素。

重  点:土壤氮、磷、钾转化机制及影响因素。

难  点:土壤氮、磷、钾转化机

四. 作业、练习的安排与要求

课内习题课的教学安排、内容与学时安排。

习题课一: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综合训练

习题课二: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与性质综合训练

习题课三:土壤营养综合训练

五. 各个章节学时分配

章节主  要  内  容各个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备  注
理论课实验课习题课讨论课小计
第一章绪论2
第二章岩石矿物的风化与土壤母质的形成4自学
第三章土壤有机质20.5
第四章土壤生物2自学
第五章土壤水分30.5
第六章

土壤孔性和结构性3
第七章

土壤空气和热量状况2
第八章

土壤胶体化学和和土壤的离子交换4
第九章

土壤的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40.5
第十章

土壤养分40.5
合  计302
六. 相关联的课程

1.预修课程:在开设本课程前学生需要学习《地学基础》课程,必须掌握环境学的基础知识。

2.后续课程:本课程是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它是生态学和环境工程学的基础,是上述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和补充,为环境科学专业毕业设计提供指导。

七. 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建议教材:

(1)孙向阳主编,《土壤学》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年1月。

(2)林大仪主编,《土壤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2.建议参考书目:

(1)黄昌勇主编,《土壤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

(2)朱祖祥主编,《土壤学》(上、下册),农业出版社,1983年

(3)张凤荣主编,《土壤地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

(4)李天杰编,《土壤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3版)

八.成绩评定

考核的方式:闭卷考试。

本课程的总成绩的组成及结构比例:

平时成绩(作业成绩+课堂提问)在总成绩中占20-30%;

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在总成绩中占70-80%。

编写人(签字): 张凤杰         编写人职称:  讲师     

审阅人(签字):                审阅人职称:           

审批人(签字):                审批人职务:           

本大纲启用日期: 2009 年9月1日

文档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SoilScience)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C6112118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层次:本科适用专业:环境科学专业开课学期:第五学期总学分:2.0总学时:32学时考核方式:考试二.课程教育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应以下基本知识:1.掌握土壤学的基本概念;决定肥力的物质基础的组成和性质;2.土壤固相部分的基本性质;3.土壤肥力因素的存在状况及措施;4.掌握建立和形成土壤学科的物理,化学原理。5.运用土壤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土壤资源的野外调查技术,合理开发、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