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导日期: 年 月 日 设计者: 执教: 审核人:
课 题 | 22 语言的魅力 | |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及新词,理解并尝试运用四字词语。 | |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感受语言的魅力。 | ||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六自然段。 | ||
4、尝试用有魅力的语言写警示语。 | ||
教学重点 | 体会诗人添上那几个字产生的巨大作用,感受语言的魅力。 | |
教学难点 | 理解第六自然段,练习用有魅力的语言写警示语。 | |
导引过程 | ||
导学程序及学习内容 (学案部分) | 教师点拨及措施 (导案部分) | |
1、导入链接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语言类的小故事以及警示语)
二、自主预习 1、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补充下面词语的音节,每个 词语再读三遍。 m lì bā í mù p 魅 力 巴 黎 木 牌 ēn shì xīn s yī zh 绅 士 心 酸 衣 着
2、文中描写了哪些人物?他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读下面两组词语,想想它们分别描写的是谁? 衣衫褴褛 头发斑白 双目失明: 穿着华丽 无动于衷 淡淡一笑 姗姗而去: 4、课文讲述了一位 的老人在街上乞讨,但是行人 ,后来诗人让·彼浩勒经过这里并在牌子上 写下了 几个字,结果行人 的一个 动人故事。
三、合作探究 1、读2—5自然段,找出老人前后的神态和语言,体会老人前后 的内心变化,并想想引起这种巨大变化的原因是
2、充分读第6自然段,对比读句子“我什么也看不见”和“春 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认真体会这两句话,在组内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我的感受:
3、读下面的句子,想象这句话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让·彼浩勒加的那几个字仅仅是为了为了让人们想象出这样的画面吗?把你的想法跟同学说一说。 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舞,那流水人家,怎么不叫人陶醉呢? 4、谈谈你对“语言的魅力”的理解.
四、交流释疑
五、检测提升。 (一)巩固部分 1、形近字组词。 晨( ) 绅( ) 牌( ) 魅( ) 辰( ) 申( ) 碑( ) 鬼( ) 2、积累描写春天的四字词语。 莺歌燕舞 3、按要求改写句子。 (1)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舞,那流水人家,怎么不叫人陶醉呢?(改为陈述句)
(2)当人们想到这个失明的老人,一生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怎能不对他产生同情之心呢?(改为陈述句)
(2)不知为什么,下午给我钱的人很多。(改为感叹句)
4、照样子,写句子。 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天真热,可是 ,可是 (二)提升部分 你能像让·彼浩勒那样,用有魅力的语言,在水塘边、草坪边、花坛边、点灯开关旁写个提示牌吗?想一想,试一试。
课后反思: | 1、谈话激趣,导入新课:在繁华的巴黎大街上,一位诗人看见一位行乞的老人连一个铜板也没有得到,便在老人的木牌上添了几个字,下午,给老人钱的人多极了。诗人究竟添了什么,会产生如此巨大的作用? 2、揭示课题,并板书。
1、用课件、幻灯或小黑板出示预习要求; 2、组织学生读预习要求: ①认真读题,根据每题要求完成每道预习题。 ②第2题请在书上圈出来,并做好批注; ③第4题填好空白后,要连贯起来读一读。 3、学生逐一完成预习题,教师督促小组长组内检查预习情况。 4、教师检测预习情况,学生汇报展示。
1、用小黑板、幻灯或课件出示探究问题。 2、引导学生明确要探究的问题。 3、小组长带领组员逐一探究五个问题。 4、第3题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象的画面在书上做批注。 5、第4题有难度,可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先理解“魅力”,再结合上下文理解什么是“语言的魅力”。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汇报、交流、释疑。
巩固部分: 第1题,引导学生借助字、词典完成; 第2题,引导学生回顾以前积累的词语,学生在组内交流后再写在导学案上,以便关顾潜能生。 第3题,引导学生先读句子再按要求改写句子,改完后再读句子,体会两种句式的不同语气; 第4题:这道题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技能题,尤其第三题对于潜能生有难度,可先组内交流,再写下来,鼓励学生尽量写自己想的句子,不要抄袭。 提升部分: 这是一道能力运用题,引导学生把课前搜集的警示语在组内交流,然后根据自己喜好选择地点,写出富有个性特点的警示语,最后在组内交流,把各自写的警示语读给组内同学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