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治理效率相关研究综述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8 21:02:26
文档

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治理效率相关研究综述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财会月刊□2010.9中旬2002年和原国家经贸委联合发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指出:上市公司可以按照股东大会的有关决议设立审计委员会。自此,审计委员会正式进入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之中。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审计委员会被赋予了强化监督公司财务报告过程、增强公司财务报告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减少公司管理层与投资者间的信息不对称性、提高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和增加公司价值的职责。自此,我国上市公司的审计委员会制度有了初步的发展,据2007年度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的信息
推荐度:
导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财会月刊□2010.9中旬2002年和原国家经贸委联合发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指出:上市公司可以按照股东大会的有关决议设立审计委员会。自此,审计委员会正式进入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之中。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审计委员会被赋予了强化监督公司财务报告过程、增强公司财务报告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减少公司管理层与投资者间的信息不对称性、提高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和增加公司价值的职责。自此,我国上市公司的审计委员会制度有了初步的发展,据2007年度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的信息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财会月刊□2010.9中旬2002年和原国家经贸委联合发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指出:上市公司可以按照股东大会的有关决议设立审计委员会。

自此,审计委员会正式进入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之中。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审计委员会被赋予了强化监督公司财务报告过程、增强公司财务报告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减少公司管理层与投资者间的信息不对称性、提高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和增加公司价值的职责。自此,我国上市公司的审计委员会制度有了初步的发展,据2007年度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的信息显示,已有超过50%的上市公司设立了审计委员会。本文通过对现有国内外关于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治理效率的经验证据进行分析和评价,以为我国监管机构推行审计委员会制度、进一步完善各项专业委员会制度以及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提供经验借鉴。

一、国外研究文献回顾

国外有关审计委员会效率的众多文献,研究的主题主要包括:审计委员会和其行权过程相互关系的研究、审计委员会设立及特征与审计委员会行权效率及后果的关系研究。

1.审计委员会和其行权过程相互关系的研究。其一,关于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的研究,Kalbersetal (1993)对90个公司的主要内部审计人员进行调查后认为,审计委员会的勤奋和内部审计的效率有很强的相关性。Scarbrougheta1(1998)对加拿大的公司进行研究后发现,完全由非管理者组成的审计委员会更可能和内部审计人员频繁会面,积极评价内部审计的工作程序和结果。其二,关于审计委员会和外部审计师选择、变更的研究,Kunitake (1983)、Crawford (1987)研究发现,自愿形成的审计委员会对审计师更换的可能性或审计师的选择没有影响。而Eichenseheretal (1995)认为,审计委员会的存在和审计师的更换显著正相关。Abbortetal (2000)研究认为,而活跃的审计委员会和行业专门审计师的选择正相关。其三,关于审计委员会和内部控制质量的研究,Carcello (2002)对一组随机抽查的审计委员会章程的研究发现,大多数审计委员会都把内部控制作为职责之一。

Krishnan (2005)对更换审计师的公司进行研究后得出如下结论:审计委员会中

董事的比例和内部控制的问题负相关;有财务专业人员的审计委员会的规模与内部控制的问题负相关;审计委员会的财务专业知识和更好的内部控制正相关。

2.审计委员会设立及特征与审计委员会行权效率及后果的关系研究。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设置审计委员会和财务报告质量之间的关系、探讨审计委员会的存在能否改进财务报告质量。Beasley (1996)从审计委员会作为缓解代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机制出发,提出舞弊公司相比非舞弊公司设置审计委员会的概率更低的假设,但并未得到相关证据的支持。Birkett (1986)研究认为,尽管成立审计委员会得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 )、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 )以及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 )等机构的明显鼓励,但是由于缺乏清晰、一致的审计委员会操作指南,以致审计委员会的目标难以达到。Crawford (1987)收集了1979~1984年期间AMEX 公司相关情况后发现,是否设置审计委员会和对财务报告的法律诉讼之间没有关系。Mcmullen (1996)和Dechow (1996)与Beasley (1996)的研究结果表明,发生财务舞弊的公司很少设置审计委员会,因而审计委员会提高了财务报告和披露的质量。Wild (1996)通过比较1966~1980年期间设置审计委员会前后公司的盈余反映系数(ERC )的变化后发现,设置审计委员会后,市场对报告盈余的反应程度比前期增强。

以上所述只研究了设置审计委员会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并没有研究审计委员会特征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DeAngelo (1981)认为,活跃和的审计委员会与高水平的财务报告质量正相关。Abbottetal (2000)研究了1980~1996年期间由于财务舞弊而受到SEC 处罚的公司后认为,有性、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会议的审计委员会的公司发生财务舞弊的可能性较低。Klein (2002)对692家美国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后认为,非正常应计利润和审计委员会的性存在负相关关系,即的审计委员会能够更好地监督收益的质量。Bedardetal (2004)比较了高、低非正常应计收益两组公司得出结论:性强且至少配备一位具有财务管理和公司治理专业知识成员的审计委员会的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较

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治理效率相关研究综述

邵翠丽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郑州450044)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审计委员会在公司治理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而从审计委员会和其行权过程相互关系、审计委员会设立及特征与审计委员会的行权效率及后果的关系等方面,梳理和总结了国内外研究审计委员会治理效率的实证文献,并对当前尚未进行深入理论探讨与经验验证的相关重要命题作了进一步的提炼与分析。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审计委员会治理效率·65

·□

□财会月刊·

全国优秀经济期刊2010.9中旬低。Feloeta1(2003)和Bryaneta1(2004)研究发现,配备具有财务知识成员的审计委员会更能提高收益质量。

二、国内有关研究简述

与国外相比,国内研究的特点是:首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于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并未提出强制性要求,而且起步较晚;其次,由于审计委员会制度处于初建阶段,所以我国对审计委员会制度的研究较多,且大多采用的是规范研究方法,而对审计委员会治理效率研究不足,现有的国内研究大多是关于国外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推行情况的介绍及探讨审计委员会设立和运转的规范性研究,而利用我国上市公司数据并结合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进行实证研究的成果并不多。

杨忠莲等(2004)对我国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动机作了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并无提高财务报告质量的动机,而主要是受到董事会和外部董事的影响。李弢等(2005)对2002年和2003年发生解聘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为进行分析,发现审计委员会的设立有助于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性,降低了上市公司解聘会计师事务所的概率。谢永珍(2006)检验了2002年设置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后认为,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对维护高质量的信息披露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杨忠莲、杨振慧(2006)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建立与报表重述显著相关,而董事人数比例和津贴与报表重述的关系并不显著。

可见,我国对于审计委员会治理效率问题还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

随着近几年来企业改革的深化,我国上市公司已较为普遍地设立了审计委员会,在这种情况下,审计委员会的治理效率问题、审计委员会制度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如何便提了出来。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提供经验证据。三、尚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1.必须注重分析制约审计委员会治理效应发挥的制度环境。无疑,作为一个隶属于董事会的次级制度安排,审计委员会治理效能的发挥,必须立足于公司的整体治理环境和制度背景。然而,现今的研究文献对此还没有予以充分的重视。例如,一些研究虽发现审计委员会的某些特征与财务报告质量之间存在显著关系,而对这种关系究竟是否受制于特定的治理环境及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是否表现出差异化的方式和程度却并未解答。又如,一些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能够支持外部审计师的决策,但对这种支持关系须在怎样的治理结构与权责安排中得以实现却并未解答。也没有解释是何种制度因素影响了这种关系及其治理效率。显然,从审计委员会的制度本源出发探讨其在财务报告流程中的治理关系与效率,不仅可以为审计委员会的实际效率提供制度层面的注解,而且也预示着在探讨审计委员会治理角色与绩效的过程中,必须善于去分析制约其效率发挥的制度环境。

一般而言,体现一个国家(地区)投资者法律保护水平的法律制度、管制程度及其他制度因素决定着其市场特征,如经理人市场、资本市场、产品市场、人力市场等,而这些市场特征又影响着企业组织的治理特征。从法律层面看,当前公司治理研究的一个重要观点是:缺乏投资者利益法律保护的国家往往具有集中的所有权结构,而这种所有权结构又往往蕴涵着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因此,必须建立起验证审计委员会制度治理机能与绩效关系的分析框架,否则脱离制度本源去探讨和验证审计委员会监督与代理成本的关系,也只能止步于现象,甚至对其效率的评价也有失偏颇。

2.审计委员会治理效率之验证逻辑值得进一步廓清。尽管国际上有关审计委员会监督效率的经验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我们认为,其分析和验证审计委员会治理绩效的逻辑值得进一步廓清。因为,几乎所有的文献都只是从审计委员会与某一单个参与主体如审计师、

内部审计师角度去探讨其特定的监督效率。而实际上,按照财务报告作为一个系统的治理输出物,研究审计委员会的信息披露治理效率,应当从其参与治理的逻辑过程出发,即:首先分析审计委员会与审计师(包括内部和外部审计师)、管理当局等分别发生作用的监督过程中产生怎样的治理行为,这关键又要对基于审计委员会赖以运作的特殊治理环境和制度背景进行剖析,并进一步对这些行为如何影响管理当局在财务报告呈报中的决策及至最终如何影响到公司的财务呈报质量进行分析。也就是说,为理顺验证审计委员会治理效率的逻辑,必须进一步深入到对审计委员会特征如何影响其控制权内容、方式与后果进行分析,通过探讨有关审计委员会参与治理的行权性质、内容和方式,既是对审计委员会影响财务报告质量作用机理(过程)的揭示,更是对审计委员会治理效率验证逻辑的一个矫正。

3.财务报告质量的评估问题。如何判断和测量财务报告质量,是考察审计委员会监督效率的难题之一。从已有的研究看,不同研究者对财务呈报质量的定义和计量方法存在很大的差异,既有以某一重大会计事项(如股票期权、盈利预测等)信息披露的质量作为评估标准,也有以总体报表的信息披露质量(如对年度会计盈余的操纵程度)作为评估标准,还有以是否发生违规、舞弊行为的极端情形来区分财务报告质量的高低。而财务报告质量评估标准的不一致,必然会影响研究结论之间的可比性。至于如何谨慎地解释其验证结果,会涉及财务报告质量评估方法和计量技术问题,需要加以解决。

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尚处于摸索阶段,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务操作,都有许多需要深刻认识和着力解决的问题。从理论研究来说,应根据市场环境的变迁适时地进行变革。从实务操作来说,应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审计委员会制度。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研究审计委员会文献的评介,尝试提出今后的研究思路,旨在抛砖引玉。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经贸委.上市公司治理准则,2002-

01-10

2.杨忠莲.我国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动机的实证研究.审

计研究,2004;1

3.谢永珍.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治理效率的实证研究.南

开管理评论,2006;1

4.谢德仁.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研究.北京:清华大学

出版社,2006

□·66

·

文档

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治理效率相关研究综述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财会月刊□2010.9中旬2002年和原国家经贸委联合发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指出:上市公司可以按照股东大会的有关决议设立审计委员会。自此,审计委员会正式进入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之中。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审计委员会被赋予了强化监督公司财务报告过程、增强公司财务报告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减少公司管理层与投资者间的信息不对称性、提高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和增加公司价值的职责。自此,我国上市公司的审计委员会制度有了初步的发展,据2007年度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的信息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