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状况进行剖析,并对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全面提升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关键词】我国商业银行, 信用风险, 现状和对策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内涵
所谓“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或者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债权人或者金融产品持有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使人们常说的最为复杂的风险类型。而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受经营活动中由于不确定性风险因素的影响,使其实际收益偏离预期收益,从而导致遭受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可能性。信用风险包括两中形式:一种是违约风险,一种是结算风险。
二、研究信用风险的必要性
我们都知道,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并不发达,这就意味着对银行的贷款依赖程度很高,从银行贷款是企业常见的一种融资方式。不论国内国外,这种现象都不足为奇。同时这也是银行发展的一种动力,银行要想健康、平稳发展,也需要业务来支撑。所以研究信用风险是很有必要的。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1、 不良贷款率过高。
不良贷款率的高低,反映了信用风险的大小。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高过高,其中主要是损失率较大的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主要集中在国有商业银行和性银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过高,必然会给银行业、金融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埋下巨大的隐患,经济环境一旦发生变化,潜在的风险将变为现实,严重的信用风险的发生将是商业银行不可避免的。
2、资本充足率虽有所提高,但还处于较低水平
金融机构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不合理。核心资本占比绝大多数高达90%,附属资本很少。附属资本又主要是来自于按年末贷款总余额的差额提取的少量普通呆账准备金,带有债务性质的资本工具缺乏,而且反映固定资产和证券的市值重估准备的也少,而西方现代商业银行的附属资本一股在40%左右。
3、国有商业银行占银行业市场份额仍然偏高
不论是从资产来看还是负债来看,银行业市场份额中国有商业银行都占有较大的比重。2004——2008年间,国有商业银行所占的市场份额虽然在逐年减少,但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户的经营状况和个别产业兴衰就会直接影响到银行的生存和发展,难以在这样的环境中作灵活调整,导致银行信用风险加大,致使风险分散转移性差,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性就无从谈起。
4、贷款投向过于集中且行业重叠。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集中度较高,同时,贷款的过度集中迫使银行的生存与发展直接受个别贷款户的经营状况和个别产业的兴衰发展支配,缺乏分散风险的渠道,直接加大了银行的信用风险。
四、改善我国信用风险状况及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途径
(1)学习和借鉴国际性银行内部评级法,充分揭示风险,着手建立完善我国银行内部风险评级体系。
要用内部评级法较为精确的计算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就必须具备两个平台,即制度平台和技术平台。制度平台是技术平台的基础,一个准确的内部评级体系要达到理想评级结果首先要保证执行过程不发生偏差,而执行过程不发生偏差就必须有良好的制度与之适应。在实施内部评级法的制度平台具备或基本具备后,实施内部评级法的技术平台就必须从现在开始积累相关数据。
(2)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保证内部评级工作顺利开展。
全面的风险管理要求银行对整个机构内各层次、各业务单位的各种风险实行通盘管理,而通盘管理的基点就是内部信用评级。
(3)充分借助国内外专业评级公司的技术力量。
国内外专业的评级机构积极参与企业债券评级、企业资信评估和银行贷款能力评估等领域,在信用风险揭示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而我国商业银行在行业分析与研究、评级体系的建立和信用级别的确定等方面则可以借助专业技术力量,以弥补在内部评级水平不高、专业人员不足的缺陷。
在上述要求全部达到后,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将完成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