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恋几率高
广州某中学曾对初一、初二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初一有4.3%的学生有过早恋经历,这一数字在初二学生中攀升到25%;有四分之一的初一学生认为“早恋不会影响学习”,而初二的学生三分之一支持这一观点;对早恋持肯定态度的初一学生仅占4.4%,初二学生则达到15%。初二部分学生的恋爱行为表现大胆,在集体场合公然以“老公”,“老婆”相称,举止亲密。不可否认,早恋是青春期感情的萌动,但初二学生谈恋爱更多的是受社会环境影响,“试探”和“游戏”的成分居多,如果在受一些不良书刊或网络的影响,很可能会误入“雷区”。
二、学业的分水岭
在学习上,初二是一个分水岭,学科数量明显增多,学习方法也有所改变,一些学生能及时调整适应变化,进步很快,成绩由中等上升为优秀。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畏难情绪,将心思用在学习之外,成绩迅速下降,对学习失去兴趣,自暴自弃,从此一蹶不振,这样的同学到了初三往往很难有所突破,中考的失利难以避免。
三、逆反心理加重
初二学生的另一特点是“不服管教”。一些同学对老师、家长的批评不再虚心接受,开始反驳、顶撞,甚至嘲笑师长,越是父母、老师不让做的事,他们越起劲,一定要与师长“对着干”。
四、注重个人隐私
初二学生开始有了自己的隐私,小秘密,不再什么事都向家长和老师汇报,开始有意地疏远长辈,同时开始在同龄人中寻找亲密伙伴,与同伴分享秘密。
初二学生也开始注重外表,变得好打扮,如喷香水、打发胶等,衣服鞋帽也讲究品牌,一些男生开始沾上吸烟、喝酒等不良恶习。
五、容易沉迷网络
初中阶段,初二学生上网最多,尤其是男生,不停的打游戏。一部分学生也考虑过沉迷网吧对自己的危害,甚至下定决心离开网络,但往往管不住自己,抵御不住网络的诱惑。
针对初二现象,从客观原因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由于年幼天真 ,一般都能听老师和家长的话,行为乖巧,守规矩。升入初中后第一学年对新校园和新的学习生活还有新鲜感,胆子也比较小,能够遵守纪律,好好学习。
到初三的时候,有升学压力,很多学生都能克制自己,尽量将精力用到学习中,所以问题也比较少 ,因而初二问题就显得特别严重。
原因分析:
1、生理进入青春期
初二学生大多数十二、三岁,生理发育逐步成熟,第二性特征开始出现,他们一方面为自己身体各部分的发育感到新奇,另一方面又充满羞涩和不安,比如不愿意让父母进入自己的房间,有自己的秘密。具体表现是容易兴奋和冲动,神经敏感,产生了爱情的萌芽,大多数孩子的早恋是发生这一时期。
2、心理上渴望
生理的发育必然会引起心里的变化,初二学生心里逐渐成熟,他们自认为什么都懂,甚至比师长都理智,于是渴望的空间,不习惯老师和家长对它们的行为约束和管教,他们反叛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想在种种尝试中获得一种肯定:我了。
这一时期的学生不信任老师、父母,却容易受朋友影响,加之心智发育尚未成熟,往往对外界影响缺乏识别能力,很容易走上歧途。
另外,他们表面什么都不在乎,实际上从众心里很重,既想标新立异,又担心脱离集体。
如何顺利度过“初二”这一关?心理专家佟梅梅指出,初二是一个极其关键的阶段,家长和老师都应特别关注这个时期孩子的变化,但同时要给予他们一定的空间、自由,让他们健康成长。
作为家长,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出现问题,很焦急,情急之下会采取比较暴力的手段。也有的家长苦口婆心的劝说,甚至是哭诉,想以此软化孩子,这些都会给孩子造成伤害,教育效果可能更差。
几点建议:
1.给自己的孩子以更多的关怀和关注。关怀是爱心,关注是当心。多跟孩子谈心,不要把话题只是集中在学习,集中在考试,可以适当地探讨人生,评价社会,在评价社会和探讨人生的时候,把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渗透进去。因为到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最反感说教,最讨厌罗嗦。因为你把他当大人了,尊重了他的成人意识,他会更积极地思考。比如评价什么事情不好,什么人不好,他会知道就不这样。比如将上网的害处,将交不良朋友的害处,就比直接的批评教育可能效果要好一些,那样会产生逆反心理。 要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孩子有没有特殊的变化。比如上学时间有没有规律,穿着打扮是不是在意,对自己的形象是不是比较当心,在书包里放个小镜子经常照照的可能就有特殊的心理。要注意电话是不是多了,房门是不是关得更紧了,身上衣服、自行车是不是经常坏了,脸上是不是有受伤的情形,这些都应该引起关注。双休日的生活是不是有空白地带?经常在一起的是那些人?这些都应该了如指掌。当然我们不主张过多的干预,但是应该了解,应该知道。别发生了出走以后突然想起哪天来了个电话,哪天和谁约了出去的等等。
2.给自己的孩子以更多的鼓励。针对学习量增加,难度增加的情形,有些学生会着急,有些学生会气馁,有的甚至会放弃。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多给孩子以鼓励。不要过多的责怪,帮助他分析原因,寻找对策,从基础做起,争取点滴进步。在这方面我们有些家长表现为操之过急。看见落后了就心慌,就责怪,结果越责怪越落后。注意在孩子面前讲话要注意分寸,不要过多的消极引导。比如:初二要两极分化的,你要当心;初二不抓好了,初中就全完了。这些话有时会成为孩子掉队的理由。你们说的会分化的,我就分化了呗。 压力要少给,鼓励要增加,目标要妥当,要求要适中。
3.给自己的孩子有明确的要求。毕竟自己孩子还处于幼年无知,自控能力差。对有不良行为的孩子要严格管理。要控制时间,要控制行动,要控制交往,控制经济。对明显的不良行为要给予教育帮助,不因为孩子的成绩下降而放松要求,也不要因为孩子成绩下降就想休学等消极的办法。当然不要打。偶尔可行,经常打,让他经受考验觉得不过如此,就再也没有效果了。
4.要经常性地与学校老师取得联系。对学校的要求要了解。比如学校的作息时间,作业要求等。对孩子的情况要通报。老师一般只能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对在家庭的情况了解不多,学生在学校有时还能够保持一个好形象,但在家里可能会暴露得多一些,交往的情况家长可能也了解的多一些,与老师交流以后,才能对孩子有全面认识,一些好孩子也要注意,家长不能只顾孩子在学校的形象,结果影响对孩子的教育。
具体做法:
一、树立人人成才和全面发展的观念。如果您不放弃教育,每个孩子都是可造之才。对每个孩子都应该严格教育和管理。把思想品德放在第一位,约束纪律,抓好学习,发展特长,争当先进,全面提高各方面的素质。现在社会上五花八门、乌七八糟的东西太多――如电子游戏厅,电脑网吧,电脑网络游戏,不健康的影视、漫画、小说等书刊,歌舞厅等任何一种都远远超出课本知识对他们的吸引力,都可以使他们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何况初中生的自觉性还没有形成。实践证明,家长对孩子严格管理,孩子的学习成绩就会优异;相反,除了极个别自理能力强的孩子外,学习往往都抓不好。
二、严格管理时间,科学安排时间。
有以下几个方面需家长注意:
(1)周日下午到校时间2:00,要按时到校,做到不早到,不迟到。
(2)周五下午3:40放学,家长要掌握时间,要求学生放学按时回家,不能在外逗留、玩耍。
(3) 星期六天也要按时作息,做到劳逸结合,建议每天学习平均4--6小时以上(对一周所学知识归纳、巩固复习和提高)。
(4)尽量不要请假,影响学习,尤其是理科,犹如链条断了,很难接上。
三、 家长要经常过问孩子的学习,了解孩子的学习效果。
四、创造和睦、祥和、稳定的家庭气氛。一个成天吵架,问题成堆的家庭是无法教育好孩子的。
五、创造一种良好的知识环境。起码孩子学习要有一个好的小环境,不求高档,但求氛围,避免不必要的家庭闲谈,无知的人,尽量少在家中接待。
六、经常与老师取得联系,与老师密切配合。及时了解学生每月在校的学习、纪律等情况,每学期期中考试后召开的家长会,解决不了什么根本性的问题,事实上想通过一次、二次的家长会解决很多问题也是不现实的。有特殊情况仍然需要家长通过电话或到学校等不同形式与老师联系,使得老师与家长的教育取得一致,形成一股合力。家长永远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别无依赖。
七、注重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要求孩子在家必须干一定数量的家务活。可以采取定岗、定位的方法,如洗碗、擦地、收拾房间、洗菜、田间劳动等,不学会生活,往往也不会学习,在教育孩子时,要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希望家长不要把孩子的一切事情都包办,要有意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