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Art & Design
总第166期
20072
艺术设计月刊 February
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是任何文化形态产生、成长、兴盛、衰落、甚至消亡的主要因素。岭南园林作为一种特定的地域文化形态,也摆脱不了岭南特定的人文和自然环境的制约。因此,分析岭南独特的人文和自然环境对古典园林建筑装饰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一、岭南园林建筑和装饰形成的人文和自然背景|||
岭南古称南越,是我国南方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诸岭和越城岭)以南地域的概称。唐代贞观元年(627年)设岭南道,为全国十道之一,治所在广州,辖七十三州,一都护府,三百一十四县,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广东、广西、海南及港澳地区。
古代的岭南曾经是一个极度落后的地区,素来被称为“南蛮昏瘴”之地。但是,经过历史
上几次中原民众的南迁和各朝代、被贬官吏的南下,逐步改变了岭南地区科技文化落后的局面,使中原汉文化成为岭南文化的主流。
岭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和中原文化一脉相承。但是,由于五岭的阻隔,地理环境相对封闭的缘故,使中原文化对岭南的影响相对脆弱,所以使岭南某些原生文化元素没有被强势的中原文化所消解;另外,岭南有临海之利,又有悠久的海外通商历史,使岭南不仅接触了各路各方的海外文化,商业也随之繁荣。经商必重实利,享受自然求乐。因此,形成了“多元共存,商文合流”的文化特质,也造就了岭南人理性、务实、达观的个性。他们“追求生活的真实,注重生活的过程和意义,关
心和需要的是现实和身心的体验,不停留在表
面的矫饰和虚幻的风雅”[1]
,也使岭南文化在
“经世致用”,“主济人致世,不为无用之高谈空
论”这些主要特征之上,增加了些许享乐色彩。园林也因此具有明显的市井气息。
二、岭南古典园林建筑的布局|||
南汉之后,岭南再没有出现过割据一方的诸侯,大型的贵族园林也从此销声匿迹。因此,岭南园林总体上以私家园林为主。私家园林的布局,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将生活区和园林区相对分隔,在这种类型的园林中,园林的精髓主要在园林区,其生活区部分的园林艺术水平相对较低,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在园林区,园林包围着建筑,一般室外面积较大,园林的空间结构是以自然空间为主,建筑在园林中只是起陪衬、点缀作用,从属于自然空间环境。此
种园林布局类型在江南私家园林中较为常见。另一种类型是生活区和园林相互融合,密不可分。在这种造园类型中,一般建筑包围着园林,园林空间往往是由建筑围合的室外空间,一般比较狭小。因此,很多人称这种以建筑空间为主的园为“庭园”,以区别于以自然空间为主的造园形式。岭南古典园林多属于后者。
岭南古典园林这种庭园式布局方式的选择,首要的原因就是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因为岭南地区气候炎热多雨、台风肆虐,用建筑围合而成的庭园可有效减弱强风暴对园林的侵袭。另外,庭园所形成的大面积阴影区也可减少热辐射,起到较好的降温效果。
将园林区和生活区融合的做法,是将生活园林化,也是将园林生活化、世俗化。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处理,无疑提高了寻常家居生活的质量,使人在寻常生活起居中,随时可以享受园林之美、体味游乐之趣。在这里,园林已经不再是文人士大夫实现“隐逸”和“出世”理想的载体,而是可居可游、花繁荫浓、鱼鸟依人的生活环境,是“入世”生活必不可少的享受。这也充分体现出岭南古典园林一种入情、
岭南古典园林建筑布局和装饰的市井化取向
刘太雷 Liu Tailei
| 内容摘要 | 古典园林一向是古代仕人寄托隐逸理想的重要载体,是中国“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它对代表城市“俗”文化的市井文化常常持排斥和贬抑的态度。而在岭南古典园林中,建筑和装饰呈现出市井化倾向,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关键词] 岭南/古典园林/建筑/装饰/市井化
Archi tectural Layout and Phi l i sti ne Ori entati on i n Decorati on of Li ngnan's Cl assi cal Garden
艺术设计史论
History of Art and Design
1
・・・・・・・・・・・
入世、入俗的务实品格,折射出岭南人追求生活的真实,注重生活的物质享受与游乐的情怀。
岭南园林的布局既有别于北方皇家园林的对称严整,又不同于江南园林的自然迂回。它在整体结构上采用的是不对称式的自然式均衡构图,但是在各园林要素的具体处理上却采用了规整而富于变化的几何形式语言。广州番禺的余荫山房便是运用几何图形组织景物空间的典型实例。全园主要部分包括两庭,呈东西并列,形成规整的几何形布局。两庭中间由廊桥分隔。东庭主要由八角形水亭和水面组成,八角形水亭居于八角形水塘的,庭内桥、廊、小路、绿地平面大都采用直线或折线,同八角形水亭周边成平行或垂直的关系;西庭为方形水庭,所有建筑和组景都同方塘外沿平行,呈方形构图。清晖园和可园的庭院水体平面造型也是规整的几何体,其周边的绿地、道路的外沿也多是几何形状,和水体形成互为呼应的关系。这种几何式的布局形式在整个中国传统园林中是较为罕见的。因为无论是皇家园林或是江南私家园林,其道路、水体、绿地的平面造型为追求自然意趣,以自然曲线居多。有人认为,岭南古典园林之所以采用这种几何形的处理方式,重要原因是由于受到庭园建筑围合空间的几何界面的限定。但笔者认为,这种形式的采用主要还不是受空间下的无奈之举,而是一种有意识的主观追求。因为,在北方园林中,无论是皇家园林或是江南私家园林中都不乏在狭小建筑空间中造园的实例,但是其水体、道路、绿地的外沿也大都是自然曲线而非几何曲线。由此可见, 岭南园林几何形式的采用,并不是偶然和无奈的,而是一种有意识的艺术处理。
事实上,岭南庭园的几何形布局是岭南文化的基木精神和人文品格在造园中的具体表现。这首先反映了岭南文化直接而实际的审美心理
诉求。“江南重咫尺天涯的意境美,皇家园林重
在体现威严气势,岭南庭园则重在唤醒人们内
心深处对生活的感觉。几何形构图的形式语言,
直接、实际,成为岭南小面积造园的首选。行
走其间,人们会感到自己与空间无时无刻不在
进行着亲和的交流”。[2]简洁明快的几何布局、温
馨、宜人的庭院空间,“营造了一种惬意、亲切
直白式的生活氛围,在物我相望的距离之间,岭
南人务实直接的秉性和从容淡定的生活情趣表
露无遗”。[3]其次,这反映了岭南文化务实、开
放、兼容、创新的文化品格。在园林的营造手
法上吸取了一些西方几何式造园的手法,而西
方几何式园林这种带有极强“入世”精神的园
林风格被岭南园林所普遍借鉴,应该不是一种
偶然的行为,而是建立在自觉的价值认同的基
础上的结果。
三、岭南古典园林的建筑装饰|||
如上所述,岭南园林大多是生活区和园林
区相互融合,这就使岭南园林具有浓郁的民居
气息,其建筑的装饰也带有很强的民俗色彩,气
氛乐观祥和,其装饰形式和风格不可避免地融
入了普通民众的艺术追求、情感取向和审美趣
味,具有很强的“世俗”气息。
在装饰部位上,施饰的重点主要是门、脊、
墙、窗、壁等视线集中的醒目之处。视建筑类
型的差异而装饰的重点也有所不同。如宗庙重
脊饰、民居重宅门。祠庙入口处一般置石狮或
瑞兽。装饰题材或是群众耳熟能详的传说故事
或花木鸟兽,一般都是直接源于生活,既平易
近人,又生动活泼,能带给人以直接的情趣与
直观的启示。
从装饰手法上看,岭南民居中广泛使用的
“三雕”(砖、木、石)、“三塑”(灰、泥、嵌瓷)
及彩画等传统工艺在园林建筑装饰中得到广泛
使用。无论题材、手法都具有浓郁的岭南乡土
气息,使人叹为观止。
1. 木雕||
岭南木雕玲珑剔透,精巧细腻,以灵秀著
称。以潮州木雕最为精绝。木雕一般施于梁架
或门窗上,除观赏外,还把沉重的梁架或门窗
变得轻盈、升腾了,减少屋顶空间的压制感。
2. 石雕||
石材坚实耐磨、耐风化,又防潮防火,因
此石雕在岭南湿热气候中应用最为普遍。多用
作牌坊、门框、外柱、抱鼓石、柱础、台基栏
板、井圈、园桥等。
3. 砖雕||
多用青砖雕刻而成。门额、墙头、栏杆、界
头、漏窗多有砖雕点缀装饰。
4. 灰塑与泥塑||
灰塑是把石灰、麻刀、纸浆按比例调成浆,
然后用浆来塑造各种形象。泥塑常用草筋和泥
塑造,外批灰涂颜色。多用于室内。灰塑与泥
塑特点是制作自如,可塑性大,造价低,耐风化。
5. 陶塑与嵌瓷||
陶塑是用陶土塑成所需饰体后,由高温煅
烧成型。嵌瓷是在灰泥的成型饰体上用彩色瓷
粹片粘贴在表面而成,用在屋脊上,与琉璃瓦
及顶相配合,使建筑富丽堂皇。
6. 壁画||
岭南人在原始社会就有在崖壁上绘壁画的
风气。因壁画制作较容易,可以便捷地表现风
俗民情和社会意识。因此很受欢迎。
值得注意的是,岭南园林十分注重建筑的
装饰,甚至门洞口的楹联都要做浅浮雕造型。另
外,建筑装饰十分注意色彩的运用,在上面提
到的装饰形式中,除砖雕、石雕外,其它都敷
以重彩,甚至门窗的玻璃也大量使用当时极
为珍贵的彩色玻璃。因此,
建筑显得十分鲜艳
华丽。
“自然背景与人文背景之结合,乃是人类文
化发展至广至大的载体,
离开前者,无以言后
者。
园林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当然也不例外”
[4]。
岭南园林是我国三大造园流派之一。其建筑和
装饰都带有浓郁的岭南特色。由于岭南地区地
理位置独特,商品经济发达,是我国市民阶级
最早勃兴的地区,
市井文化也最早渗入民间的
造园活动。
由此也最早形成园林艺术的雅俗并
列、互斥,
进而合流、融汇的局面。研究岭南
古典园林的历史流变,
对于构建我国新园林体
系大有裨益。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