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中学语文组 林波
《伊索寓言》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中的篇目。选自钱钟书先生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在这篇文章中钱先生借《伊索寓言》中的九个寓言故事联类引申,洞烛世相,即通过伊索寓言与现代社会的人事比较,说明现代有些人狡猾的很,恶劣的很,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要防止碰壁上当。
文章语言相当含蓄甚至晦涩,并且具有辩证性,对高一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言是一大难点,但是文中所引的寓言却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因此可将寓言的阅读作为阅读重点,在此过程中带入难句的理解,两者结合来完成教学重点;探讨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而达到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研究探讨能力。
教法:
比较阅读法。通过比较伊索寓言的本意和钱钟书引用后的不同用意,探讨,作者的用意图。那么通过解决"为什么"而归纳作者在文中提出的社会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启出学生提出自己的读寓言后的体会。
具体步骤:1、概括分类,选择典型的两个寓言
因为文用九个寓言,容量很大,规定时间内完成有一定难度。但寓言之间互有联系,可概括分为两类:
a、引申 《乌鸦的故事》
b、反其意 换角度《老婆子和鸡》
在这两类中各取其一进行讨论阅读,可达到举一反三之效果
2、比较阅读,构建阅读层面
a、讨论概括:伊索寓言的本意
b、钱钟书读伊索寓言所得出的不同观念
c、我们作为21世纪的学生读寓言所得的不同观念。
3、探究概括(点拨,指导)
a、为什么同一则寓言会有三种不同的观念
学法:
1、讨论 概括
分析出伊索寓言的本意,即通过这个寓言伊索想告诉我们什么?
《乌鸦的故事》:讨论得出:通过对乌鸦的批判告诫在世人在真善。
《老婆子和鸡》:通过对老婆子的讽刺得出要戒贪。
2、分析思考:
钱钟书想通过寓言告诉我们什么?
《乌鸦的故事》:批判众鸟:自己得不到,别人也休想
《老婆子和鸡》:通过对鸡的批判。得出大胖子是小心眼
联系:对社会上哪类人的批判--权贵者最吝啬
3、比较:纵比
两者的不同体现出:钱钟书对伊索寓言作了如何的处理。
学生讨论(结合板书):乌鸦的故事:引申(在原寓言的基础上) 老婆子和鸡:换角度,反其意
4、思考,在课文中概括筛选有用信息
为什么伊索眼中的社会和钱钟书眼中的社会不同,文中最后一段文字中的;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是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象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结合刚才的讨论可以理解为:时代愈进步,社会越进步(文明与丑恶共长)人在文明的同时,恶者更加狡猾
教师点拨学生在文章中找出议论性的文字对这一观点加以佐证。
学生会将注意点落到前三段,提出文中的难句(前三段)进行一起探讨解决。培养学生的探讨提问的能力。
5、质疑 课文延伸
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你是如何读这两则寓言的?
学生各抒己见(寓言有激发他们的兴趣)
可以对伊索,对钱钟书的观点结论质疑
6、说出心得
通过自己发表观点,结合三个观点学生可以在较轻松的状态下分析,同一寓言,不同结论的原因。
(1)、时代的发展,社会形式的转变(见图一)
(2)、阅读的角度
突破:
1、用函数图象表述时代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关系
图一
时代愈发展,丑恶的形式更狡猾不易识辨。愈需要我们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去识辨 。
①伊索寓言作者伊索处在公元前的6世纪是人类的童年期相对比较简单,所以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会简单些
②钱钟书处于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社会黑暗,沉渣泛起,相对复杂。
③ 我们所处的社会比任何一个时代却进步,政治经济各个方面都高于其他时代因此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2、学生体会阅读者选取角度和阅读者所处的时代和阅读者所处的时代直接影响了结论
3、寓言的文学样式:用短小的故事来反映、讽刺社会中的现象
4、通过教材处理让学生体会阅读文章的顺序多样可以从内容到结论,也可以从结论回到内容寻找依据,在今后的阅读中可跳出局限。
课外延伸:
1、 结合本节课的分析,思考阅读文中其他寓言以加深主旨的理解。
2、 结合文章写一篇作文《无限创意话寓言》表达自己对社会人事的看法。
板书设计
乌鸦 老婆子和鸡
伊索:美在真善 戒 贪
钱钟书:自己得不到 大胖子是小心眼
别人也休想 权贵者最吝啬
方法:引申 反其意 换角度
我们:观察思考,学会辩析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寻找一个合适的角度
中学语文网中网辑http://www.ykyz.net/yuwen/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