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标签进展研究概述
翟 爽
1,2
宋 文
1
1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北京100190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100190
摘要 近年来,社会标签的发展非常迅速,在信息组织和信息构建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社会标签的进展主要归纳为两个方面: 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进展; 与传统知识组织体系的关系探讨和融合研究。社会标签与知识组织体系的融合模式主要分为三种: 两者之间直接进行映射; 从分类表中抽取上下级关系和相关关系; 将分面分类的理论与方法移植到社会标签上,达到对标签词的组织和呈现。 关键词 社会标签 大众分类法 研究进展 信息组织 分类号 G250.76
Overvie w of t he R esearch Progress of Social Taggi n g Zhai Shuang 1,2 Song W en
1
1N ationa l Sc i ence L i brary ,Ch i nese A cade m y o f Sc iences ,Be iji ng 1001902
G raduate U n i ve rs i ty o f Ch i nese A cade m y o f Sc i ences ,Be ijing 100190
Ab stract In recen t years ,soc i a l tagg i ng has a rapi d deve l op m ent .It i s w i dely used in the fi e l d of i nfor m a ti on organ izati on and i nfo r -m ati on arch itecture .The research process o f soc ial tagg i ng can be su mm ar ized as t wo aspects :one i s its app licati on i n various fields ,the second one is the i nteg ration and re l a ti ons h i p of soc i a l tagg i ng and kno w l edg e organ ization syste m.T he re are t hree f usion m ode ls be -t ween soc i a l tagg i ng and know l edge organ izati on syste m:t he first one is m appi ng bet w een the m d irec tly ,t he second one is extrac t h i e r -archica l re lati onship and associative relati onsh i p fro m taxono m y ,and t he t h ird one is to m i g ra te the facet t heory to socia l tagg ing . K ey word s socia l tagg ing
fo l ksonomy
research progress
i nfor m ation organ izati on
收稿日期:2010-05-17 修回日期:2010-06-11 本文起止页码:41-44,143 本文责任编辑:高 丹
作为W eb2.0环境下的一个核心构件,社会标签自从产生后就得到了大众的广泛关注。图书馆、博物馆等信息组织领域和计算机、信息构建等信息技术领域的学者都对社会标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目前,国内外对社会标签的概念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国外社会标签(social taggi ng )等同于fol ksono my ,collabo -rative tagg i ng ,social classificati on ,social i ndex i ng 。在我国被称为大众分类法、公众分类法、民俗分类法和合作标注等。
1 社会标签概念、类型
1.1 社会标签的概念
学者们普遍认同社会标签是由用户产生的、对网络内容进行组织和共享的自下而上的组织分类体系。一些学者侧重对其分类属性的认识,如Fo l ksono my 词汇的创造者T ho m as V a nder W al 认为一个标签既是对一个实体的描述,也是一个分类的过程
[1]
。H alpi n 和
M athes 也持同样的观点,认为社会标签是一种用来解决网络分类问题的新兴方法
[2-3]
。一些学者则比较侧
重其元数据的本质,G older ,Scott 和Huber m an ,Ber nar -do A 认为社会标签是用户以关键词的形式来添加元数据,以达到共享内容的过程[4]
。还有一些学者将社
会标签作为一种社会索引方法,认为其是对手工索引
的一种复兴
[5]
,因为社会标签系统允许用户用自由关
键词手工标注电子资源,并将社会标签认为是由用户而非专业索引者创造的主题标目。
1.2 社会标签的类型
通过对收集的标签词进行分析,可以总结出标签的不同分类。M aths 在2004年指出,标签的种类包括:技术、文学体裁、自组织、地点名、年代、颜色、图片词汇和一些对自我有意义的词汇[6]
。同年,Part i ngton 经过
分析也给出了他建议的标签类型,如媒体、主题、文学
体裁、名称和地点
[7]
。2005年G older ,Scott 和Huber -m an ,Ber nardo A 也对社会标签系统的结构进行了探讨,归纳了社会标签的7个类型,分别是识别主题内容
2 社会标签的总体进展概述
2.1 社会标签的应用进展研究
自从2004年社会标签产生以后,研究社会标签的文献几乎呈指数型增长。无论是在图书馆、计算机领域,还是在教育、企业、商业和社会传媒领域,对社会标签的研究和应用都备受瞩目。G ene Sm it h将社会标签定位在三个重要领域的交叉部分,这三个领域是:信息构建、社会软件和个人信息管理[9]。社会标签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标签在图书馆信息服务、图书馆编目、博物馆、企业以及教育领域如e-lear n i ng中的应用情况与分析。应用实例如:宾夕法尼亚大学开发了一个社会标签工具Penny T ags,用来方便校园用户对感兴趣的资源进行定位、组织和共享;密歇根州安阿伯地区图书馆将社会标签首次引进到OP AC中,用户在其网站注册后,便可以进行编目,编目时可以用关键词的形式对一些资源对象赋予标签[10]。
2.2 社会标签与知识组织体系的融合研究
社会标签和知识组织体系的融合集成一直是社会标签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如何将社会标签这种自下而上的组织体系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知识组织体系进行融合,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德国学者K atri n W eller和Isabella Peters认为知识组织体系和社会标签之间界限模糊,社会标签可以采用一些知识组织体系的指导原则,可以用一些词汇控制和语义的元素来进行补充丰富。同时,社会标签还为逐步创建语义丰富的知识组织体系提供了基础,因为它可以精炼当前的分类表、叙词表和本体[11]。而为了解决诸如F lic kr这样的社会标签系统中标签检索的问题,Josef Ko l bitsh开发了W ordF lic kr,提出了基于使用语义术语数据库W or dN et来扩展查询标签的方法,当用户向W ordF lickr提交检索时,可以选择相关关系或上下级类目关系用来扩充他们的原始检索[12]。传统的知识组织体系如叙词表存在着更新不及时的问题,而社会标签则显示出其强大的新词接纳能力和无限的词汇扩展能力,可以作为对传统知识组织体系的一种有力的补充方法。Lou is Rose nfe l d认为社会标签与词表、分类法这种传统的知识组织体系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最好的方法是将两者结合使用,共同形成一种和谐的元数据生态[13]。在教育资源领域内,Vuori kar,i R ii na也持同样观点,他认为在学习资源领域的社会标签与传统的学习对象元数据(LO M)共同形成了一个教育资源领域内的 元数据生态 (metadata eco l ogy),以此来形象地表达社会标签与传统KO S之间的相互补充关系[14]。
2.2.1 社会标签与词表的比较研究 对社会标签和传统知识组织体系的融合进行研究时,先要研究它们各自的词语特点;若要两者进行融合,必须先要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一般的比较方法是从社会标签系统中抽取一定数量的用户标签词,然后选择一个词表,采取人工或者机器的方式,将两者进行匹配分析,查看两者之间的词汇重叠率。Robert Bruce研究了教育资源信息中心(Educat i on R esources Inf or m ati on Ce nter,ER I C是基于教育研究的,可用于检索书目引文和文摘的在线索引)中期刊的索引词和基于社会标签的网站C ite U-L i ke中的标签词两者之间的重叠度,结果显示两者之前有着很低的重叠度[15]。L i n等人比较了分配给有关医学的期刊文章的受控词表和社会标签,受控词表选用了Pub M ed的医学主题词表M esh,社会标签选择了Connotea网站,两者均有45个文档被索引。结果显示540个Connotea标签词中有11%与M esh相匹配[16]。通过对社会标签和词表的比较分析,既可以发现标签词的一些特点,如社会标签词的分布符合长尾理论等,也可以为下一步标签和词表之间的映射做前期准备。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选取不同的社会标签系统和不同的词表进行比较,比较的结果可能会有一些出入。如C ite UL ike系统的标签词可以包括字母、数字、连字符和下划线,但是不可以包括空格。这样对英文短语的标签词如social tagging,就只能处理成socialtagg i ng或者是soc i a-l ta gging,在进行词汇匹配时,这一点要特别注意。也就是说对数据处理的方法不同,比较结果可能会出现偏差。但总的来说,用户的社会标签词与受控词表之间的匹配度较低,用户比较倾向于使用自由的、符合自己语言习惯的词语来标注资源。
2.2.2 社会标签与词表的映射研究 经历了社会标签和词表的比较研究后,对社会标签与传统知识组织体系的融合进入了正式的实践阶段。很多研究者都从理论上认为社会标签可以和词表进行融合,词表可以从社会标签中得到新词解决词表的更新问题,而将两者关联的最直接方法就是建立社会标签与词表之间的映射,但对此问题的研究一直停留在理论阶段。2009年,美国肯塔基大学的Kw an Y i和L oisM ai Chan进行
了一项探索性研究,用映射的方法将社会标签和国会图书馆的主题词表相连接。目的是想通过国会图书馆主题词表(LCS H )为社会标签带来一定的等级结构关系,研究基于词汇匹配的方法来连接社会标签这种用户词汇和LCS H 这种受控词汇。社会标签的数据样本来自于D elici ous 网站,他们将LCSH 转化成树状结构,成为LCS H 树,仔细检查社会标签词的特点,用定量的方法检查社会标签词和主题词之间的重叠度,然后将标签词分布到LCSH 树上,实现连接。实验的结果显示匹配主题词的标签大约占标签样本总数的三分之二,剩下标签中10%存在潜在的匹配可能性。此研究有助于有效检索被标注的网络资源,并且可以基于这两种词汇,整合多个社会标签系统和书目数据库等
[17]
。这是对社会标签和词表之间进行关联的第一
次定量化尝试,对日后进一步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2.3 社会标签与分类表的研究进展 社会标签的非受控性使其具有扁平化结构的特征,而分类表存在着丰富的等级关系和相关关系,因此从分类表中抽取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来补充和强化社会标签,将更有利于用户对社会标签的组织,加强社会标签在异质系统中的交互能力以及提高用户对社会标签的检索效率。2007年9月1日启动的EnT ag(Enha nced T agg i ng for D iscovery)项目就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EnTag 项目是由设在英国巴斯大学的英国图书馆网络工程事物所(UKLON,UK O ffice for L i brary N et wor k i ng)领导的,格拉摩根大学、英国科学与科技设施委员会(Science a nd Tec hno l ogy F acilities Counci,l STFC )、英国免费教育和科技研究信息门户Intute 、OCLC 研究办公室等合作展开的。其目标是研究在仓储和数字藏品背景下,结合受控与folksono m y 的方法来达到语义互操作的效果。具体目标包括: 只使用社会标签和使用社会标签结合受控词表两种情况下,对用户索引面的研究,细分为对读者进行的标注和著者进行的标注这两种不同情况研究; 在检索时,只使用社会标签和使用社会标签结合受控词表的检索效果比较研究
[18]
。
笔者认为EnTag 项目是一个将社会标签和知识组织体系进行融合的成功尝试,因为对社会标签进行组织管理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标签词不受控,如果没有有效的组织和检索方法,只会产生更多的信息垃圾,并且会与传统知识组织体系相分离,不能在异质系统之间进行交流。从受控词表中抽取规范的标签词,不仅可以增强标签词的规范性,还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多的
检索入口,有利于用户将来的检索需要。并且,用户可以根据规范词减少标签词诸如单词拼写、大小写等问题的出现。但由于此项目是一个试验项目,项目本身的试验数据量很小,如Intute 演示平台的测试者是28名学生,而STFC 演示平台的测试者是10名研究人员,因此项目的结论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分析和验证。另外,笔者利用I ntute 平台进行了标注,感觉界面的设计还不够友好,简单标注界面和增强的标注界面容易让用户产生混乱,笔者建议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或者字号进行两个界面的区别。
2.2.4 社会标签与分面分类法的研究进展 分面分类理论不仅可以应用于对图书的分类,还可以应用在社会标签中。将标签词进行分面分类,可以实现标签的度浏览和检索。在这方面的进展中,信息建筑师Em anuele Qu i ntarelli 、A ndrea R es m ini 和Luca R osati 提出了构建一个位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组织结构之间的中间结构,使标签既具有等级结构,又具有分面的属性,实现用户的浏览、导航和检索。他们选择了分类研究组(Classification R esearc h G r oup ,CRG )的分面理论,进行了F ace T ag 项目的研究,该项目定义了资源类型、主题、人员、目的、语言和出版时间6个分面
[19]
。Face T ag 的最大特点是实现了检索和浏览的无
缝化连接,既可以在检索的时候看到资源内容,也可以在浏览的时候,减少其分面,实现缩检。Face Tag 提供了一个的、语义密集的标注空间,是将分面分类应用于社会标签的一个探索性尝试;但是系统原型并没有对外开放,也没有相应的试验数据,因此对其应用性和组织效率难以进行准确的评价。
3 总结与展望
以上通过对社会标签在应用领域和知识组织体系领域的进展,进一步了解了其作为一种新的信息组织方式所带来的深刻变化。在应用领域,社会标签将进一步扩大其影响,使更多的用户熟悉和使用它。社会标签与知识组织体系的融合可以总结为三种模式: 社会标签与传统词表进行映射,即直接用映射的方法将两者进行关联,目前来说,映射的方法都是先将词表中的词组织成树状结构,然后再以字符匹配的方法进行映射; 社会标签向传统的分类表中抽取词汇之间的上下类关系; 将分面分类的方法应用移植到社会标签上,达到对标签词的组织和呈现。
随着W eb2.0的深入发展,对社会标签的研究也
参考文献:
[1]Vander W T.Fol k s onomy coi nage and defi n iti on.[2010-04-
10].http://vand er w a.l net/f olks ono m y.h t m.l
[2]H alpi n H,Robu V,Shepard H.The dyna m ics and se man tics of co-l
l aborati ve t aggi ng.[2010-04-10].h tt p://cit es eerx.i s.t psu.edu/ vie wdoc/do w nl oad?doi=10.1.1.69.6005&rep=rep1&t ype=pd.f [3]M athes A.Fol k s on o m ies-cooperati ve cl assifi cati on and co mmun ica-
ti on t h rough s hared m et ad ata.[2010-04-10].http://www.ad-
a mm athes.co m/acade m ic/co m puter-m ediat ed-co mm un i cati on/fol k-
sono m ies.ht m.l
[4]Go l der S,H uber m an B A.U sage pattern s of collaborati ve tagging
s yste m s.Journal of I n for m ation Science,2006,32(2):198-208.
[5]Jakob V.T agg i ng,fol ksono m y&co-rena i ssance of m anual i nde-
xi ng?.[2010-04-10].h tt p://arx i v.org/abs/cs.I R/0701072.
[6]M athes A.Fol k s ono m ies:C oop erati ve cl assifi cati on and co mmun-i
cati on t h rough shared m etadata.[2010-04-10].h ttp://www.
ada mm at h es.co m/acade m i c/co m pu ter-m ed i ated-co mm un ication/
f o l ksono m i es.h t m.l
[7]Parti ngt on B.Taggi ng it up:So m e s uggestions f or tagg i ng you r i m a-
ges.[2010-04-10].h tt p://www.flickr.co m/groups/central/
d i scu ss/2026/.
[8]Golder S,H uber man B A.Th e struct u re of coll aborati ve t aggi ng
syste m s.[2010-04-10].http://arxiv.org/abs/cs.d l/0508082.
[9]Gene S.Taggi ng:Peop l e-po w ered m etadata f or the s oci al w eb.
Berkel ey:Ne w R i ders,2007:12-15.
[10]翟爽,宋文.社会标签在图书馆的应用.图书馆建设,2010(2):
111-113.
[11]W eller K,Peters I.Seedi ng,w eed i ng,f ertilizi ng.Differen t Tag
gard en i ng acti viti es f or f o l ksono m y m ai n tenance and enrichm ent.
[2010-04-10].h ttp://www alt.ph i-l fak.un-i duessel dor.f de/i n-
f ow iss/adm i n/pub lic-dateien/files/35/1221222331tri p l e--i t.pd.f
[12]Kolb i tsch J.W ordF lic k r:A s o l uti on to t h e vocabu lary proble m i n
soci al tagg i ng syste m s.[2010-04-10].http://-i kno w.tugraz.
at/w p-conten t/upload s/2008/11/9-w ordfli ck r.pd.f
[13]Rosen feld L.Folksono m i es?H o w about m etadata ecologies?.[2010
-04-10].h ttp://l ou isrosen fel d.co m/ho m e/b l oug-arch i ve/ 000330.h t m.l
[14]Vuori kariR,Koper R.Tags and sel-f organ i sation i n a mu ltili ngu al
edu cati onal context.[2010-03-30].h ttp://145.20.132.21/ Vuori kar-i SIRTEL09.pd.f
[15]B ruce R.D escri ptor and fol ksono m y concurren ce i n educati on rela-t
ed scho l ar research.[2001-04-10].h tt p://www.w eb l og.ir/ 2008/v5n3/a59.h t m.l
[16]L i n X,Beaudoi n J E,Bu iY,et a.l E xp l ori ng c h aracteristic of so-
cial cl assifi cati on.[2010-04-10].htt p://d list.s i r.ariz on a.
edu/1790/01/li n.pd.f(下转第143页)
(上接第页)
[4]于和琴.专利信息采集与分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26-228.
[5]G rupp H,Sehnoeh U.Paten t statistics i n t h e age of gl ob ali sation:
N e w l egal procedures,ne w anal yti ca lm et hod s,n e w eeono m i c i ntere-t ati on.Research Poli cy,1999,28(4):377-396.
[6]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2009年我国对外发明专利申请
逆势增长.专利统计简报2010年第6期.[2010-05-10].h-t t p://www.s i po.gov.cn/s i po2008/gh fzs/zltjj b/201003/ P020100323545756873590.pd.f
[7]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2009年我国专利申请保持平衡
快增长.专利统计简报2010年第1期.[2010-05-10].h-t t p://www.s i po.gov.cn/s i po2008/gh fzs/zltjj b/201001/ P020100122519350133217.pd.f
[8]统计信息.[2009-06-10].htt p://www.s i pogov.cn.
[9]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累计突破两
百万件.专利统计简报2010年第1期.[2010-05-10].h-t t p://www.s i po.gov.cn/s i po2008/g8fzs/zltjj b/201004/ p02010042030974486374.pd.f [10]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2009年国内有效专利呈现三个
明显提高.专利统计简报2010年第5期.[2010-07-03].h-t tp://www.sipo.gov.cn/s i po2008/gh fzs/zltjjb/201003/P0201003 22545791711483.pd.f
[11]国家知识产权局.我国近年对外发明专利申请分析(七).
[2009-11-20].h tt p://www.s i po.gov.cn/s i po2008/m tjj/ 2009/200907/t20090723-470023.h t m.l
[12]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近五年国际专利申请技术发展动
态.专利统计简报2010年第9期.[2010-06-30].http:// www.si po.gov.cn/s i po2008/gh fz s/zltjjb/201005/P020********* 844882194.pd.f
[13]刘劲松.国家专利战略:差距与对策.知识产权,2005(2):26-
28.
[14]王凌红.专利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0-112.
[15]唐广良,董炳和.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2:226-228.
[16]朱庆华,陈铭.信息分析基础、方法及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206-218.
作者简介 吴 红,女,1965年生,副教授,发表论文10余篇;李玉平,女,1983年生,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3篇。
原则)和引文引证的深度(引证强度)两个维度对引文的应用效果进行微观评价。在广度方面,用关联度、适量度反映作者的诚信学风,杜绝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匡正和剔除虚假、错误引用问题;用准确度、规范度指标反映作者的治学态度,避免和减少引文内容失真、形式失范等问题。在深度方面,用引证强度反映作者的学识水平和创新能力,以利于准确评价论著的水平质量和创新价值。但由于引文分析应用目的的多样性,对引文测评方法的应用也应有所侧重,它除了适用于编辑对拟发稿件的深度加工外,还适用于论著引证强度分析及创新水平评价,同时也适用于基于引文分析的其他学术评价。
适用于编辑审稿和对拟发稿件进行深度加工。编辑是论著的第一位读者和第一位学术评价者,并掌握着论著的发表权。编辑审稿和在对稿件进行深度加工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其防治引文失范的学术把关作用。编辑在稿件退修中提出的修改建议(建议作者纠正或删除的地方),作者一般都会采纳照办。编辑可以运用关联度指标发现虚假引文以及错引、悖引等问题,建议作者纠正或删除;运用适量度指标发现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问题,杜绝这类论著的发表;运用准确度、规范度指标帮助作者端正治学态度,避免或减少引文内容失真、形式失范等问题;运用引证强度指标了解作者的学识功底和创新能力,准确评价论著的水平质量和创新价值,作出是否采用的正确决策。
适用于论著引证强度分析及水平质量评价。引文微观测评方法是对引证分析的进一步微观探索,引证分析的重点是引证强度,而引证强度只是引文微观测评指标体系中的一项指标,由此可见引文微观测评方法是比已有的引证分析方法更全面、更准确的微观分析方法。因此,引文微观测评方法完全适用于引证强度分析,但最好能与同行专家评价相结合。 适用于期刊质量评价和对其评价结果的修正。
引文微观测评方法适用于期刊评价的优势,首先是其微观评价的全面性及其引证分析深度带来的评价准确性;其次是其能排除大量的伪引、错引、悖引、驳引等造成的负面影响,为基于计量学的引文分析奠定科学评价的基础。只要运用引文微观测评方法对已获评的核心期刊进行随机抽查(抽查其中的一篇或几篇论文),便可以发现引文微观测评方法的准确有效性,同时也会发现已有的基于引文的量化评价方法存在的局限性。因此,笔者建议,在期刊评价体系中引入引文微观测评方法,最好在期刊评价前期就介入。也可以在期刊评价后期再运用引文微观测评方法,对已通过评审的期刊,逐个进行随机抽查,将引证强度综合得分作为对期刊排名的最后修正,甚至对引文微观测评问题严重的期刊从优秀期刊(或核心期刊)中予以剔除。 引文微观测评方法也适用于其他基于引文分析的学术评价研究,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郭玲,陈燕.参考文献著录中的学术道德缺失现象及其防范.编
辑学报,2007,19(1):8-9.
[2]苏广利,许新军.社科论著参考文献引用中的七种不良行为.图
书馆工作与研究,2002(2):15-17.
[3]金铁成.学术期刊编辑的引文失范行为及其负面影响.[2010-06-09].h tt p://cpfd .cnk.i co m.cn /A rticl e /CPFDTOTAL -UG -GA200810001229.h t m .
[4]国家技术监督局.GB /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北
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5]赵贤瑶. GB /T 7714 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的适用性
和规范性探讨.科技与出版,2008(9):46-48.
[6]赵贤瑶.编辑整合规范方法及其应用.编辑学报,2010,22(1):
13-15.
[7]何佳训.引用深度:概念、评价指标及引用领域若干关系的研究.
情报科学,1991,12(6):21-30.
[8]朱大明.参考文献的主要作用与学术论文的创新性评审.编辑学
报,2004,16(2):91-92.
[9]陶范.参考文献引用原则辨析.编辑学报,2006,18(4):252-254.
作者简介 赵贤瑶,男,1951年生,高级工程师,发表论文50余篇。(上接第44页)
[17]Y iK,C han L M.L i nk i ng fol ksono m y to L i brary of Congress s ub -j ect headi ngs :An explorat ory s t udy .J ou rnal of Docum entation ,2009,65(6):872-900.
[18]Golub K,J on es C,N iel sen M L ,et a.l Enhan ced taggi ng for d is -covery (EnTag )fi nal reprot .[2010-03-10].h ttp ://www.
ukol n.
ac .
uk /proj ects /enhanced-t aggi ng /doc um en tati on /EnT ag -
D1.6-F i na-l report .pd.f
[19]Qu i n t arelliE,Rosati L ,Res m i n iA.Facetag :In tegrati ng bott om-up and top -do w n cl assificati on i n a soci al t aggi ng sys t e m.[2010-03-10].h tt p://www.facet ag .org /do w nload /facet ag .pd.f
作者简介 翟 爽,女,1984年生,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2篇。
宋 文,女,1961年生,研究馆员,副主任,硕士生导师,发表论文3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