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模拟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8分,每小题3分)
1.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挫(cuò)折 风靡(mǐ) 标识 ( shí ) 塑(sù)造
B.夯(hāng)实 内讧(hòng) 按捺(nài) 舷(xián)窗
C.解(xiè)数 校(jiào)勘 纰缪(miù) 纤(xiān )维
D.召(zhào)唤 道行(háng ) 发酵(jiào) 粗犷(guǎ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伎俩 老生长谈 竭泽而渔 貌合神离
B. 蓬蒿 毛骨悚然 波滔汹涌 前倨后恭
C. 饿殍 好高骛远 玩世不恭 殒身不恤
D. 痉挛 纵横捭阖 缘木求渔 越俎代庖
3、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班固仰慕甚至崇拜孔子,对其思想和人格推崇备至,却没把孔子的每句话都当作清规戒律,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B. 教练毫不客气地指出,周军现在的状态确实有一定的退步,“先是以往那种在赛场上舍我其谁的霸气少了。”
C. 据报导,去年这个市GDP高达200多亿元,而且还有继续发展上升的趋势,同级市只能望其项背。
D. 李平见老领导工作十分辛苦,而生活条件也很差,不禁动了恻隐之心,忙到商店买了一些果品回来。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平时写文章时常常感到思路不顺畅,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把所有的事物孤立起来,看不到事物之间的联系。
B.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丁玲女士曾经提出“一本书主义”,大意是说一个优秀的作家,必须写一部立得住脚的、传得下去的、并足以支撑自己的书。
C.杭州的西湖、温州的雁荡、金华的双龙洞……浙江的山山水水无不给这位老外的记忆留下了深刻的鲜活的回忆。
D.北师大今年的自主招生将采用多元评价方式,着重对考生现有能力和未来潜质的考核,其中既包含智力因素,也包含非智力因素。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伊拉克反美武装力量不断制造袭击事件,许多选举工作人员也遭到恐吓,国际社会非常关注1月30日的大选将怎样进行?
B.如果想了解一下外国哲学、社会科学名著的情况,可以读一读《西方名著提要(哲学、社会科学部分)》(英国汉默顿编著,何宁翻译,1959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C.他在学校组织的元旦晚会上指挥演奏《黄河大合唱》。你们看,他着装潇洒,神态从容;情绪饱满,动作有力;眼光、手势配合和谐——好一派指挥家的风度。
D.金庸武侠小说该不该进入中学课本?这一问题引起了媒体极大的兴趣,为此,《都市早报》发表了《天龙八部登上了大雅之堂》的讨论文章。
6、下列关于名著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听说关羽在东吴被害,张飞立即起兵报仇。因为丧兄心痛,他经常醉酒并随意打骂军士,末将范疆、张达无故被鞭打,心生怨恨,就趁张飞熟睡之际将他杀死,投奔东吴去了。(《三国演义》)
B.高老太爷六十寿辰时,冯乐山把侄孙女许配给觉民,高老太爷答应了。正与琴处于热恋中的觉民表示反对,觉新把觉民的意见向祖父解释了一下,高老太爷立刻生气地驳斥道:“我说是对的,哪个敢说不对?我说怎么样,就要怎样做!”(《家》)
C.姑苏城乡宦甄士隐可怜寄居庙内穷儒贾雨村,赠银让他赶考。不久以后的元宵之夜,女儿英莲被拐走。又因葫芦庙失火,甄家被烧毁。一日,他听到了道人的《好了歌》,顿悟人生,遂与道人一起进京赶考。(《红楼梦》)
D.卡西莫多是一个外表丑陋但内心善良的人。他是弗罗洛收养的弃儿,在认清弗罗洛的真实面目之前,对弗罗洛惟命是从;当他认清弗罗洛的真实面目之后,极力保护爱斯梅拉达,使其不受弗罗洛的凌辱。(《巴黎圣母院》)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传统的“文以载道”观念
钟军红
“文以载道”是我们民族自古以来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学观念。一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几乎可以相当于一部“文以载道”观念的发展史:最早儒家的“兴、观、群、怨”和“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诗教说”中,便已有这种思想滥觞;以后,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厚道》《征圣》《宗经》等篇,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的名言对这一思想进行了提炼;唐时的韩愈、柳宗元更在此基础上针对“前人纤巧堆朵之习”提出了著名的“文以明道”说;但“文以载道”一词的出现是在北宋时,周敦颐的《通书•文辞》中有“文所以载道也”之句;此后,“文以载道”作为历代正统文学观念,牢固地占据了国人的心灵。
“道”者何也?今人泛指思想体系、规律目的等。而古人之言“道”,各家的内涵并不相同。大多指儒家之道,也有指道家之道,还有指儒、道、释混合之道,甚至指经国之方略大道。但无论其要说的是哪种道,历史上,每次“载道”理论的提出,往往都带有反形式主义、维护政治统治等色彩。而且就史实看,刘勰之前的理论批评,尚能辩证地看待文与道之关系,唐以后,逐渐向“载道”倾斜。故客观地审视传统观念,其利其弊都相当明显。一方面,古人反对为文而文,反对言之无物,讲求内容与形式、人品与文品、道德与文章的完美结合,要求文学家的责任感、道义心。这方面,也就成为中国文学的一个优良的传统。但另一方面,在反形式主义的同时,人们往往矫枉而过正,不适当地抬高了文学的地位,夸大了其功利作用。“文非有关世道不作”;文章当“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诗“必尊人伦日用”;“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当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可“经纬天地”、“救治人弊”等等,都是中国文人烂熟于心的古训。不能说古人之言毫无道理。文学作为作家精神的产物,审美怡悦、消遣娱乐、熏染性情、拓宽视野是重要的功能,但教育引导之功利作用也不可否认。而后者,对于身处社会剧烈变革时的作家和一部分创作个性上偏重于道义审美的作家来说,可能会更为注重。即是说,从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看,我们应视文学为严肃的事业,并承认文学具有一定的社会功利作用。令人不满的是古人委实过分抬举了文学,且在有关文学本质的阐述上,对于文学的功利作用又加以了执其一端、不及其余的强调,以至于“在正统的古代文论中,政治功用就是文学的本质”。这就未免过于失当了。
自命中庸的中国文人在文学本质问题上,为何竟会显得如此极端、片面呢?这并非思想方法之失当,而是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制约下,知识分子的生存条件及随之滋生的依附意识使然。亘古以来,中国便是普遍的王权统治。“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身为臣子的知识分子即使职位再高也是帝王的子民。隋朝以降,科举考试成了知识分子谋求出路的唯一途径。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获得功名利禄,功名利禄也造就了知识分子的依附意识。这种在王权政治、科举制度下滋生的依附意识,使历代文都心甘情愿地“食君之禄,为君分忧”,并在思想文化方面责无旁贷地为维护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政治统治服务。在文学方面,则表现为夸大文学的作用,强调文学以载道为目的。历代文人之所以如此地夸大文学的作用,与当时落后的农业经济也有关系。因为,假如是在商业、航海业、农业并举的实行民主制的古希腊城邦社会,或者是在商品经济和各种传播媒介比较发达的中国的今天,人们虽不会忽视文学,贬低文学,但也就会以比较正常的眼光来看待文学。可是在过去报纸、电台、电视等媒介尚未出现的封闭的小农经济社会里,人们赖以传道的工具只有“文”(包括文章、诗歌、戏曲),于是,中国历代文人近乎失衡地重视文学,夸大文学的作用尤其是功利作用,也就不是什么不可理解的事情。
然而,这一来,弊端就极其明显了。人们在抬高文学的同时,在实际上却贬低了文学。“统治者视文学为政治附庸,文学家自己也大多倾心于为政治工具。”文学应有的品格被削弱。尤其是到了明清两代,明太祖创设的科举考试时所作的八股文,专从儒家经典《四书》中出题,参试者“写体会而代古圣贤立言”,更使这种载道思想变本加厉,“文学必包含圣贤之大道……不包含道义的,便不能算是文学”。正是在漫长岁月的发展中,这种思想也就年复一年,代复一代地沉淀下来,成为一种潜藏于中国文人意识深层的思维模式。而这种背离文学品格,充当载道工具的思想和“文学为……”的思维模式,正是传统“文以载道”观念的要害所在。
7、下列关于“文以载道”观念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以载道”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诗教说”中的儒家思想,从那以后作为历代正统文学观念,牢固地占据了国人的心灵。
B.唐时的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他们针对“前人纤巧堆朵之习”首创性地提出了著名的“文以明道”说。
C.历史上,每次“载道”理论的提出,往往都带有反形式主义、维护政治统治等色彩,因此导致人们不能辩证地看待文与道之关系。
D.“文以载道”思想是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但是也出现了过分抬高文学的地位,夸大文学“载道”的功利作用的倾向。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王权政治、科举制度下滋生的依附意识,体现在文学方面,表现为夸大文学的作用,强调文学以载道为目的。
B.中国历代文人近乎失衡地重视文学,夸大文学的功利作用,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当时小农经济社会的落后封闭。
C.在文学的各种功能中,身处社会剧烈变革时的作家和一部分创作个性上偏重于道义审美的作家更为注重其最主要的教育引导功能。
D.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制约下,知识分子的生存条件及随之滋生的依附意识导致了“政治功用就是文学的本质”如此极端、片面的观点。
9、下列选项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 .古人所言的“道”所指并不一致,无论是一家之道,还是混合之道,甚至是经国大道,均带有反形式主义、维护政治统治等色彩。
B.中国历代文人近乎失衡地重视文学,夸大文学的作用尤其是文学的政治功用,实际上使文学应有的品格被削弱。
C.明太祖创设的科举考试时所作的八股文要求参试者“写体会而代古圣贤立言”,更使“文以载道”的思想畸形地发展。
D.“文以载道”作为我们民族自古以来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学观念,其制约文学发展、禁锢人们思想与思维的弊端显而易见。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向雄字茂伯,河内山阳人也。父韶,彭城太守。雄初仕郡为主簿,事太守王经。及经之死也,雄哭之尽哀,市人咸为之悲。后太守刘毅尝以非罪笞雄,及吴奋代毅为太守,又以少言遣系雄于狱。司隶钟会于狱中辟雄为都官从事,会死无人殡殓,雄迎丧而葬之。文帝召雄而责之曰:“往者王经之死,卿哭王经于东市,我不问也。今钟会躬为叛逆,又辄收葬,若复相容,其如王法何?”雄曰:“昔者先王掩骼埋胔,仁流朽骨,当时岂先卜其功罪而后葬之哉!今王诛既加,于法已备。雄感义收葬,教亦无缺。法立于上,教弘于下,何必使雄违生背死以立于时!殿下仇枯骨而捐之于中野,为将来仁贤之资,不亦惜乎!”帝甚悦,与谈宴而遣之。
累迁黄门侍郎。时吴奋、刘毅俱为侍中,同在门下,雄初不交言。武帝闻之,敕雄令复君臣之好。雄不得已,乃诣毅,再拜曰:“向被诏命,君臣义绝,如何?”于是即去。帝闻而大怒,问雄曰:“我令卿复君臣之好,何以故绝?”雄曰:“古之君子入人以礼,退人以礼;今之进人若加诸膝,退人若坠诸川。刘河内于臣不为戎首,亦已幸甚,安复为君臣之好!”帝从之。
泰始中,累迁秦州刺史,假赤幢、曲盖、鼓吹,赐钱二十万。咸宁初,入为御史中丞,迁侍中,又出为征虏将军。太康初,为河南尹,赐爵关内侯。齐王攸将归藩,雄谏曰:“陛下子弟虽多,然有名望者少。齐王卧在京邑,所益实深,不可不思。”帝不纳。雄固谏忤诣,起而径出,遂以愤卒。(《晋书·向雄传》)
10.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以少言遣系雄于狱 系:拘押
B.殿下仇枯骨而捐之于中野 捐:遗弃
C.雄不得已,乃诣毅 诣:拜访
D.所益实深,不可不思 益:好处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市人咸为之悲 ②我见相如,必辱之
B. ①何必使雄违生背死以立于时 ②奉命于危难之间
C. ①与谈宴而遣之 ②帝闻而大怒
D. ①遂以愤卒 ②以乱易整,不武
1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向雄重义的一组是( )
①雄感义收葬,教亦无缺 ②假赤幢、曲盖、鼓吹 ③及经之死也,雄哭之尽哀
④会无人殡殓,雄迎丧而葬之 ⑤同在门下,雄初不交言 ⑥安复为君臣之好
A. ①③⑤ B. ①③④ C. ②④⑥ D. ②④⑤
第Ⅱ卷 (114分)
四、(28分)
13.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今钟会躬为叛逆,又辄收葬,若复相容,其如王法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昔者先王掩骼埋胔,仁流朽骨,当时岂先卜其功罪而后葬之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之君子入人以礼,退人以礼;今之进人若加诸膝,退人若坠诸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早发竹下①
(宋)范成大
结束晨装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
碧穗吹②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
清禽百啭但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注]①竹下:地名,即黄竹岭,在今安徽休宁西。②吹:通“炊”。
(1)赏析第二联的妙处。(4分)
(2)三、四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分析其艺术效果。(4分)
15.古诗文填空。(8分)(5题任选4题)
⑴_________,枉用相存。_________心念旧恩。(《短歌行》)
⑵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⑶引壶觞以自酌,_________倚南窗以寄傲,_________。(《归去来兮辞》)
⑷_________,穷岛屿之萦回;_________即冈峦之体势。(《滕王阁序》)
⑸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______,______,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山屋
张炜
(1)我居住的这座都市,东西南三个方向都是丛丛高山,它们笼罩在雾气下的神秘诱惑我,甚至是召唤我。我每次走进大山深处时,心境都为之一变,有时甚至会为这样的情绪所惊喜,在心底自问一句:多么奇怪啊,仅仅是半天不到的时间就来到了这里,而此地完全是另一个世界啊。寂静的山谷,树的谛听和注视,还有鸟儿问答。山石裸露,云母、石英的闪光。黄昏时刻,一种低沉的山之咏叹开始了,它感动我们,我们却找不出它的源头。这是一种无所不在的、若有若无的声音。大山的早晨也有这种咏叹,但那又是另一种色调和意味。
(2)山中绝少人烟,只偶尔看到几处遗下的小小山屋。它们如今完全被丢弃了,主人是谁又为何离去,这已经是个谜了。大约仅仅是几十年前,这些山屋还被人兴致勃勃地打造,而今打造者却弃它而去,再无踪影。人的兴致真是奇怪的东西,它总是忽东忽西没有确定,变化无常。但我可以想象其中的原因:山下的城市变得越来越热闹了,山上的人于是再也待不住了。
(3)小屋里的人不是和尚,他们是守山人,林场工人,或其他什么人。他们下山寻找新的日子,于是把原来的工作连同心情一块儿丢下了。我稍稍有些困惑不解的是,难道现在的山上就不需要那些工作了?比如说大山不需守、林木不需护,连同其他一些山里的营生,在现代都可以一并省略?
(4)不管怎么说,一个个挺好的小屋就这样被遗留山上,它们空空的,静静的,黑黝黝的。屋里有一种烟火气还隐约可闻,但这需要用心去嗅。我长时间在山中徘徊,寻访了许多山屋:也就在这样的时刻,我竟然私心大发。我在盘算一些事情。因为我发现这些小屋比最好的帐篷还要坚固,而且就扎在了帐篷应该扎的地方。我欣喜地发现这远离尘嚣的山屋可以成为我这个饕餮之徒眼中的美馐。看过了一个个山屋,搬进了其中的一座。因为一个渐渐走近中年的男人有些惧怕了,他有时甚至觉得自己就是一只被尘嚣围追堵截的狼。逃离之心人皆有,有缘遁迹几人能?多么奢侈的思想和行为,多么繁华的简朴。
(5)偶尔有好友来访,他们总不忘捎来一些吃和用的东西。这样的白天或夜晚啊,是多么愉快的时刻,好像整个的友谊都变得簇新了。大家一块儿从拥挤中,从无边的繁琐中挣扎出来,这时大大地舒出一口气。山下,凡是不好的消息都不愿提起,暂且让我们与他方隔绝。这里有树林山泉和鸟兽,有久违的一切,于是什么都不缺了。朋友当中的大多数没有长时间离城的条件,他们只好匆匆地来,恋恋不舍地去。我从他们的身影联想起自己,想这几十年的光阴,想那些消磨和耗损,想每一个人究竟会被什么拖累、拖累一生?这样直想到许久,想到头疼。
(6)我有一个聪慧的朋友说过:人与物质的关系不是占有与被占有的关系,更不是役使和被役使的关系,而应该加以调整,调整为崭新的关系。究竟怎样调整?没有说。不过我深深理解这种渴望和想象。是的,人在物质世界中要获得一点点自由,大概离不开这种调整。人的烦恼在许多时候的确来自这种不正常的关系。可怕的、没有尽头的物质欲望把我们自己淹死了,可我们仍旧在一刻不停地往这浑浊的污潭中加水,一直弄到彻底的灭顶之灾。
(7)我在山屋中愉快而真实地生活,高效率地劳动,日常生活用品却消耗甚少。我这会儿真的感受到了美国梭罗的自得,也真的认为一个人并不需要那么多。同时我也进一步明白了,简朴的生活并不等于简陋的生活,更不等于难以为计的尴尬,不是无米之炊。(有删改)
16.从全文来看,作者对山屋的情感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请简要回答。(6分)
17.作者为什么要放弃都市生活而隐居山屋?概括回答。(6分)
18.综观全文,作者的山居生活是一种怎样的生活?请简要概括。(5分)
1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每次走进大山深处,作者的心境都会为之一变。主要是因为山间景致太美,恍若人间仙境;徜徉其间,世间的一切烦恼皆可忘却。
B、山下城市生活的繁华热闹对于山民有着难以抵挡的诱惑力,山民们因此丢弃山屋,下山寻找新的生活。
C、“饕餮之徒眼中的美馐”使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久困都市、渴望隐居的作者得其所愿之后的欣喜和兴奋。
D、作者以山屋为中心,从多角度、多侧面来描写山屋及其周围的环境,构成一个立体画面,写出山屋的神韵,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E、文章在表达方式上以抒情为主,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表达了作者融入自然,借以摆脱现实困扰的心声。
六、(15分)
20.油画中是一位父亲的形象,写一段文字解读父亲的神情,侧重描绘岁月沧桑刻在他手上、脸上的烙印。
要求:(1)突出人物的肖像变化。(2)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3)不少于200字。
油画《父亲》 罗立中
七、(50分)
2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近年来,各种选秀节目风靡网络、影视,有的人一夜成名,享受着属于成功者的鲜花和掌声;有的人惨遭淘汰,品尝着属于失意者的孤独与冷落。一次选拔,似乎成了成功与否的分水岭。有人说,成名就是一种成功;有人说,成名并不等同于成功;有人说,成功并不需要成名;有人说,成功也需要成名……
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请依据上述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
注意:①作文不得脱离材料。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③不少于700字。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
一、(每小题3分)
1.C(A标识zhì, B按捺nà,D道行héng )
2.C(A.长—常B.滔—涛D.鱼—渔)
3 .B(解析:A.清规戒律:泛指规章制度,多指束缚人的死板的规章制度。B.舍我其谁:形容人敢于担当,遇有该做的事,决不退让。C.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用于否定式。D.恻隐之心:对受苦难的人表示同情。)
4. A( 解析:B、语序不当,应为“传得下去的、立得住脚的”;C、重复,“的记忆”多余或把“回忆”改成“印象”; D 搭配不当,“未来潜质”不能“考核”。)
5、B(A项陈述语气,末尾问号改为句号;C项“好一派指挥家的风度”是对前面部分分说的总括,应将破折号改为冒号;D项《天龙八部》加单书名号)
6.C、“遂与道人一起进京赶考” 错。应是看破红尘出家
二、(每小题3分)
7.D(解析:A项北宋以后“文以载道”作为历代正统文学观念,牢固地占据了国人的心灵。B唐时的韩愈、柳宗元是在刘勰《文心雕龙》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文以明道”说。C强加因果)
8.C(解析:文中是“可能更为注重”,并且“它是文学最主要的功能错”也文中无据)
9.A(解析:文中是“历史上,每次‘载道’理论的提出,往往都带有反形式主义、维护政治统治等色彩。”)
三、(每小题3分)
10.D(益:动词“获益”)
11.D(D、因为/用 A、之:代词,他;B、于:介词,在;C、连词,表承接)
12.B
四、(28分)
13.(12分,每小题4分)
(1)现在钟会自己叛逆,你又收殓安葬他,我如果再宽容你,将把王法放在哪里(拿王法怎么办)?(躬:自己;收葬:收殓安葬;相容:宽容你;如何:“放在哪里”或“怎么办”)
(2)从前先王掩埋受刑人的骨骸尸体,仁德润泽朽骨,当时难道先占卜功过,然后才埋葬那些尸骨吗?(“胔”从造字法上推断,及“掩骼”“埋胔”并列,可知“骨骸尸体”;流:润泽;岂:难道;功罪:功过)
(3)古代的君子用礼义引荐人,用礼义摒退人,现在引荐人如同把人放在膝盖上,摒退人如同把人推入深渊。(以:用;退:摒退;若:如同;诸:之于)
14.(8分,每小题4分)
(1) ①运用叠词,富有音韵美;薄薄轻轻写出了山区的朦胧美,重重叠叠写出了山的连绵不断。 (2分) ②以动写静,“冲”字形象地写出了雾气形成的帷幔被马冲开;“放”字形象地写出了雾中的山仿佛从帷幕中走出来。(2分)
(2) 诗的三、四联描绘了一幅碧穗般的炊烟笔直升起,绿绸似的溪水从小桥下弯弯的流过,鸟儿迎着诗人歌唱的画面。(1分) 这两联运用了绘声绘色(鸟儿的声音、碧穗和绿水)、动静结合(流水和小桥)以及拟人的手法(鸟儿“迎客”)(2分,答出2点即可),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竹下的喜爱之情及自身愉悦的心情(1分)。
15.(8分,任选4题,有错、漏、多字,该句不给分)
⑴越陌度阡 契阔谈讌
⑵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飘飘乎如遗世
⑶眄庭柯以怡颜 审容膝之易安
⑷鹤汀凫渚 桂殿兰宫
⑸过蒙拔擢 宠命优渥
五、(21分)
16.(6分)为山屋被主人丢弃而困惑(2分)——为山屋远离尘嚣而欣喜(2分)——为山屋带给自己清新的思绪、活泼的想念、愉快的心情、安定的志趣而愉悦、眷恋。(2分)
17.(6分)为了①逃离都市生活中尘嚣的围追堵截,②摆脱现实生活给自己带来的消磨和耗损,③求得内心的安宁、自在和闲适以及身体的健康,④提高自己工作的效率。(共4点,每点2分,答到3点即可得6分 )
18.(5分)是一种远离现实的尘嚣、简朴而不简陋、自由浪漫、心安理得、和谐自如的生活。(1点 1分)
19.(4分)A、D( A项原因解说有误。作者心境发生变化,主要是因为山间寂静的氛围让作者觉得可以摆脱现实生活的尘嚣带来的重负。D项对山屋描写文字的分析错误。文章主要抒发了自己山居生活的感触和认识,对山屋的描写较为简略,突出了山屋幽僻寂静的特征,不存在“从多角度、多侧面来描写山屋及其周围的环境,构成一个立体画面,写出了山屋的神韵”)
六、(15分)
20.(15分)
(例文)秋初灼眼的阳光下,父亲一张古铜色的脸,好像被镀上了一层亮亮的金色,上面刀刻一样的皱纹像条理分明的叶脉,千沟万壑,向人们诉说他饱含沧桑的阅历。在这张刻满皱纹的面孔上,微笑显得那么朴实、真诚,一双凹进去的眼睛里闪动着欢快喜悦的神色。那双粗糙得像老松树皮,裂开了一道道口子,磨出厚厚老茧的双手捧着一个旧瓷碗,半碗浊酒里散发着麦香和阳光的味道。父亲的身后,是用汗水换来的片片金黄,也许今年是个丰收年,这对父亲来说该是最大的满足吧。
七、(50分)
21.(50分)略
附参考译文:
向雄字茂伯,河内山阳人。父亲向韶,是彭城太守。向雄当初在河内作主簿,给太守王经做事。王经死后,向雄哭得很伤心,市人都为他悲伤。后任太守刘毅曾经无故鞭笞向雄,后来吴奋代替刘毅任太守,又因少许怨言把他关进监狱。司隶钟会把向雄从监狱里征召出来当都官从事,后来钟会死了无人收殓下葬,向雄迎丧并安葬了他。文帝司马昭召见向雄并责备他说:“以前王经死了,你在东市哭他,我不问罪。现在钟会叛逆,你又收殓安葬他,我如果再宽容你,将把王法放在哪里?”向雄说:“从前先王掩埋受刑人的骨骸尸体,仁德润泽朽骨,当时难道先占卜功过,然后才埋葬那些尸骨吗?现在刑法已经施行,按照法令已经处理了钟会。我被道义感化而收葬他,道义教化我这样做没错。法令在上面制定,教化在下面发扬,为什么一定要让我陷于违背生死常理的地步呢?殿下如果把他的枯骨遗弃在荒野,作为将来的仁人贤士的口实,不也太令人惋惜吗?”文帝很高兴,与他交谈并饮宴后才让他回去。
累迁为黄门侍郎。当时吴奋、刘毅都是侍中,一同在宫廷门下,起初向雄不跟他们说话。武帝知道后,敕令向雄应恢复君臣的友好关系。向雄迫不得已,便到刘毅家里,拜见之后说:“早先接受了诏令,君臣之义了结,可以吗?”说完便离去。武帝听说后大怒,责问向雄:“我让你恢复君臣友好关系,你为什么故意绝交?”向雄说:“古代的君子用礼义引荐人,用礼义摒退人,现在引荐人如同把人放在膝盖上,摒退人如同把人推入深渊。刘河内(刘毅)不成为我的敌人,已经是很万幸的了,又怎么能恢复君臣友好关系呢?”武帝同意了。
泰始年间(265--274),累官任秦州刺史,赐给他红色旗帜、曲柄伞、鼓吹等仪仗,赏他二十万钱。咸宁初年(275)入朝为御史中丞,迁为侍中,又出朝任征虏将军。太康初年(286),任河南尹,赐爵关内侯。齐王司马攸打算回到封国,向雄向天子进谏道:“ 陛下虽然子弟多,可是有名望的人少。齐王守在京城,获益的确很多,不可不思量。”天子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向雄极力进谏,违背了圣旨,向雄就自己离开了宫殿,后来因愤懑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