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封………………………………………密………………………………
★★★★★★★★★★★★★★★线★★★★★★★★★★★★★★★★题★★★★★★★★★★★★★★★答★★★★★★★★★★★★
2014——2015学年七年级上册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卷首语:亲爱的同学们,如果把这份试卷比作一片蔚蓝的海,那么,现在让我们起航,展开你智慧和自信的双翼,乘风破浪,你定能收获无限风光。你会惊奇地发现你非常棒:学习自信,见解独特,想象丰富……动笔吧!仔细审题,冷静作答。愿你们在答题中有一种快乐的心绪漾动,我们也期待着和你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 ——老师寄语
一、积累与运用(1-6题,每题2分,第7题8分,共20分)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2分) ( )
A.澄清(dèng) 糟蹋(tà) 颤抖 (zhàn)
B.凝视(níng) 应和(hè) 玷污(zhān)
C.敷衍(yǎn) 收敛(liǎn) 岔道(chà)
D.瞬间(shùn) 栖息(qī) 荫蔽(yìn)
2.选出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2分) ( )
A.欹斜 徘徊 海鸥 美不胜收 B.决别 仗义 脸颊 形影不离
C.分歧 瘫痪 憔悴 不可抗拒 D.惭愧 辉煌 辛辣 蛛丝马迹
3.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2分) ( )
A.《我的老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魏巍写的。 B.我们讨论了并且听了老红军的报告。
C.山村里,满山遍野到处都是果树。 D.每个学生都应该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
4.下列文学常识搭配错别的一项是( )(2分)
A.《春》——朱自清—— 现代 B.《世说新语》——刘义庆——南宋
C.《金色花》—— 泰戈尔——印度 D.《我的早年生活》—— 丘吉尔——英国
5.下列句子中划横线处,应选哪一项词语依次填上才恰当( )(2分)
①我们俩 ,语文老师管我俩叫“合二而一”。
②母亲 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③她憔悴的脸上现出 般的神色。
A.①形影不离 ②无奈 ③乞求 B.①不离不弃 ②信服 ③乞求
C.①形影不离 ②信服 ③央求 D.①不离不弃 ②无奈 ③央求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让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B.哪怕是儿子的任何一点点进步,爸爸和妈妈都看在眼里,都让他们喜出望外。
C.他沿着十里路来到秋浦河段,走上山丘眺望前方,只见水波粼粼,岸上麦穗泛起层层麦浪。
D.母亲节那天,她在网上发了微博,絮絮叨叨地祝愿母亲及天下母亲节日快乐。
7.诗文填空(每空1分,共8分)
(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 。”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其不善者而改之。”
(3)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龟虽寿》
(4)在《论语》中论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 , 。
(5)孟浩然在《过故人庄》里写出农村优美风光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运用(4分)
班级准备开展“感受自然”的活动,请你完成下面两件事。
(1)为这次活动书写一条主题语或宣传语。(2分)
(2)在观赏风景时,你的同桌张小明准备把矿泉水瓶扔向池塘,你怎么劝说他?(2分)
三、阅读与理解(36分)
(一)、文言文阅读,完成1—5题,共11分。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完成下列练习: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括号中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与友(期)行( ) (2)去后(乃)至( )
(3)相(委)而去( ) (4)下车(引)之( )
2.用“/”划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1分)
元 方 时 年 七 岁
3.翻译句子:(4分)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4.“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5.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2分)
(二)、课内阅读理解,完成6—11题 ,共13分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6、第①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7、第④段写的是“春花图”,而划线的句子却写蜂蝶的多,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2分)
8、“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改成“长”行吗?为什么?(2分)
9、“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写这些人的动作、行为的目的是( )(2分)
A、草地有人在活动,所以要写。 B、说明人们在春天到来时心情很愉快
C、是间接写草地,突出草的嫩绿可爱 D、写了草,又写人,构成一个画面
10、选文的第③段写的是“春草图”,其中写春草“质地”的词语是 _______________ ,写春草“色泽”的词语是 ______________,写春草旺盛长势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11、“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2分)
(三)、课外阅读理解,完成12—16题,共12分。
放寒假前,老师布置了一道作业,每个同学都要在寒假期间给自己的父亲洗一次脚。
二十年来,他与父亲之间的交流仅止于父亲问他成绩,在学校的生活情况,学费、生活费是多余的话语。简单的一问一答,除此之外,似乎没有多少。有的时候,他也希望父亲的一个拥抱,像电影上那样,可那毕竟是在电影里。
但是,终于,他还是开口了,家里没有其他人的时候,装着轻松地对父亲说了。然后急急地补充道:“这可是我们老师布置的一道作业。”
父亲的脸上先是诧异,然后笑了。他看出了儿子的窘迫,便说:“好啊,好啊。你先去打一盆水来。”一切似乎是轻松了,他去井边打水,兑上热水,调好温度,然后,端到父亲身边。父亲已经脱下了自己的鞋袜,像个孩子一样坐在椅子上,看着他过来。
他忙把水送到他的脚边,父亲的脚放进了水里。水溢了一些出来,他没有想到父亲的脚这么大。
“温度怎么样?”他问。“蛮好蛮好!”父亲说。
然后,再怎么办?他问自己。那双脚就在自己的面前,他想用手去触摸它,可是,心里却有些犹豫。
不由自主地想:若干年前,自己的一双小脚在这样的盆里,是怎样的情景?白嫩,柔软,活泼如一条小鱼,在父母的手下仍不妥帖,将水溅了一地,得意地嘻笑,直到他们生气。
而眼前的这双脚,是父亲的,宽大,粗糙,棱角分明,在水里却安静得有些羞怯。
自己心里有微微的酸。
“帮我拿毛巾来。”父亲说。
忙去抽下衣架上的毛巾,递给了父亲。
突然,他又扯过了毛巾,他说:“不,还是让我给你擦脚吧。”
于是,父亲的脚就在自己的手下了,像一个孩子,小小的孩子一般在自己的手里。他第一次这么近这么近地看到自己的父亲。
触目惊心的是,脚板的前掌和后跟上那硬硬的厚茧,有的地方都裂开了一道细小的口子,里面有黑色的泥,让人想起那无尽岁月的万里风尘,它走过来,像一件活着的文物。
心里的那股酸,冲到了鼻腔。这时,父亲将脚缩了回去。“好了好了,洗好了。”他开始往脚上套袜子。
那双袜子,似曾相识,哦,是自己穿破了扔在家里的,却又被父亲穿在了自己的脚上。脚趾上的那个洞用粗线绞了几针,像一个写错了的字上面被乱画了几笔以示涂改过。
“我倒水去了。”他说。然后,急急地往屋外走去,一路上,洒了好多水。他不知道,屋子里的父亲,一个人坐在椅子上,一边往自己的脚上穿着袜子,一边想着,他自己的父亲。自己这一生还没曾给父亲洗过脚,自己是不是也应该,像儿子今天这样,给自己的父亲也洗一洗脚?
12.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分) 13.文中加点处两句一再写到他感到“心酸”,他为什么感到“心酸”呢?(2分)
14.文中画线的文字,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你说出对比的内容是什么?(3分)
15.文章最后一段中描写父亲的心理活动的句子,是否是多余之笔?为什么?(3分) 16.本文除了心理描写外,还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请写出两种。(2分)
四、作文(40分)
请先品读一下满文军的《懂你》:
……多想靠近你╱告诉你其实我一直都懂你╱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脸╱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体会╱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靠近你╱告诉你其实我一直都懂你……
别说我们还太小,其实在美好的青春岁月里,我们年轻而敏感的心弦,常会于不经意间被轻轻拨动,妈妈的唠叨,其实我懂;老师的眼神,其实我懂;同学温馨的鼓励劝告,其实我也懂;自然界滋润万物的雨水、无私的春风、感人的画面、美丽的故事、课文中的形象作者的意图……其实有好多我都能读懂。奇妙的感觉,温暖的情怀,美好的想像,深刻的哲思,会一瞬之间漾遍全身,是的,让我们更加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懂得坚韧,懂得幸福……
请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体验,以“_______,其实我懂你”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 先把题目补完整。
② 写出真情实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③ 作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七年级语文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0、C 2.A 3.D 4.B 5.C 6.D
7、(1)撒盐空中差可拟
(2)择其善者而从之
(3)老骥伏枥 壮心不已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口语交际
答案略,与题目吻合,言之成理即可。
3、阅读理解
(1)、古文阅读
1、期:约定 乃:才 委:丢下,舍弃 引:拉
2、元方/时年/七岁
3、(1)您过了中午还没有来,我父亲不再等待就走了,他走后您才到。
(2)您和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中午。到了中午您还没来,就是不讲信用。
4、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5、可以谈失礼,也可以谈不失礼,要说出自己的理由。失礼,友人已经认错了,就应该原谅他。不失礼,友人错在先。(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要根据题干的要求,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再说出支撑这些观点的理由和依据。)
二、课内阅读
6拟人、反复 表达了作者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
7.用蜜蜂蝴蝶衬托春花的多和花的香(甜),突出各种花儿竞相开放的热闹场景
8.不能。“钻”字用得好,表现小草旺盛的生命力,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
9.C
10. 嫩嫩地 绿绿地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11.比喻和排比,突出春花的色彩艳丽。
三、课外阅读
12.儿子第一次为父亲洗脚。(意思相同即可)
13.(1)为父亲的苍老、一生劳苦而心痛;(2)为自己从未关心过父亲而难过、自责;(3)为父亲对儿子给自己洗脚感到“羞怯”而难过。(3点中答2点即可)
14.(1) 孩子小时候脚的“白嫩、柔软”和父亲脚有厚茧、开裂、粗糙形成对比;(2)儿子给父亲洗了脚,父亲还没有给祖父洗过脚,二者对比。
15.不属于多余之笔,这一段文字拓宽了文章的内容,由原来儿子为父亲洗脚,引申到了父亲也应该为自己的老父亲洗脚,以尽孝心。这样写升华了文章的主题,揭示出敬老应当是每一个人应尽的责任.也使得文章意味深长。
16.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答对2点即可)
学校 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_________
………………………………………线…………………………………………封………………………………………密………………………………
★★★★★★★★★★★★★★★线★★★★★★★★★★★★★★★★题★★★★★★★★★★★★★★★答★★★★★★★★★★★★
2014——2015学年七年级上册期中考语文答题卷
1、积累与运用,共20分。
1 | 2 | 3 | 4 | 5 | 6 |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运用(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理解(36分)
(1)文言文阅读,共11分。
1.(1)期:__________________ (2)乃:_____________________
(3)委:__________________ (4)引: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元 方 时 年 七 岁
3.翻译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课内阅读理解,共13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 )
10.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外阅读理解,共12分。
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40分)
100 | |||||||||||||||||||
200 | |||||||||||||||||||
400 | |||||||||||||||||||
100 | |||||||||||||||||||
6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