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镇中学七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质量
分析报告
本次考试是依安县统一出题考试,从试卷成绩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为了以后更好的搞好教育教学,在实践中吸取教训,不断总结经验,现对本次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期末联考进行质量分析,具体如下:
一、试卷基本情况
(一)、试题考查范围与试卷结构
1、本次试卷共分四个大题,分别是:一、单项选择题(50分);二、简答题(30分);三、探究与实践题(10分);四、分析说明题(10分)。这些题目多为学生常训练过的常规题型,覆盖面较广,涉及内容较全面。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力求联系现实生活,做到学以致用。学生平时学习较努力,所以成绩较好。
2、第一题选择题,共25题单项选择,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从学生考试成绩来看,得分率较高。只有8小题,是反向选择题。有些学生没有注意“错误”字样,所以错的稍稍多一些。
第二题是简答题。26小题主要由一个材料组成,下设2个问题,考查有关“青春期”的知识。27小题有一则材料,下设2个问题,考察有关“法律的特征和作用”的知识,旨在考察学生运用材料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大部分学生本题得分很少,说明学生学习比较教条,知识运用不灵活,进而这说明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综合能力还较差。不能够活学活用,机械地学,机械地背,没有完全具备“《道德与法治》的头脑”。28小题是连线题,这在《道德与法治》科目中是比较少见的题型。但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基本回答正确。
第三题是探究与实践题,第四题是分析说明题,分别为30、31小题,30小题考察 “集体”的知识,31小题考察“保护未成年”的知识,都是一些综合型的题目,旨在考察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点的掌握,但从考下来的情况看,学生掌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不够,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还出现知道答案写不出来的情况。
(二)、试题特点
从整体上看,这份试卷题量适度,难度适中,梯度合理,有一定层次性,主要考查了集体、法律、青春期、未成年人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能注重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区分学生成绩优劣,个别题目还给学生提供了拓展视野的空间,符合新的课程理念和新的课程标准,确实是新形势下一套很好的试卷。
二、成绩统计汇总:
项目 | 年级组平均分 | 最高分 | 最低分 | 优秀率 | 及格率 |
分值 | 70.12 | 93 | 16 | 26.8% | 81.7% |
(一)取得成绩:本次期末考试,本校共计有试卷82份,作具体质量分析如下:最高分:98 分,最低分: 16分。这次期末考试中,年级平均分是 70.12 分。年级及格率 80.6%,年级优秀率是 40.8 %。
从学生考试成绩看,基础知识得分率稍高。学生能够在日常学习中,认真学习《道德与法治》最基本的内容,了解《道德与法治》的基本知识。能够发挥“死记硬背”的优势,有效地记忆基础知识,从而获得较高的相关《道德与法治》得分。
(二)存在问题:
1、综合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答题出现不能一一对应点去答。选择题满分的人数不多。少数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反向选择题。
2、对知识灵活应用的能力较差,特别是资料分析的能力很欠缺,直接影响到相关这部分试题得分。例如27(1)题,直接问法律的基本特征,有些学生或许会答对,但问某个事件体现了法律的什么特征,有的学生就不会动脑分析,所有得分率不高。
3、部分学生不会审题、甚至不审题,《道德与法治》知识点掌握不牢。例如29(1)题,怎样看待男女生的性别优势,学生一看见“看待”字样,就不会审题了,就会说,书上也没有这样的题目啊。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课本本身内容关注不够,试卷中出现的课本原题也不能很好解答,直接影响试卷成绩的提高。例如31(2)是书中原题,有些学生胡乱的答题。
5、学生主要问题首先反映在课后预习复习工作不到位。对于平时讲解的知识点,学生只顾上课时记笔记,回家急于应付作业,根本做不到复习巩固,课堂上的收获也不能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
6、学生在学习上较为被动,兴趣减退,学习知识很死板,不能做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复习中不知道总结和错题改错,改错作业成为应付老师的负担,从根本上不能消除知识的盲点。
7、一部分学困生自己在学习《道德与法治》上失去了信心,自我放弃。有些学生,选择题胡乱的答完,其他题一片空白,一笔不动。
四、今后努力方向:
1、提升《道德与法治》学科重要性的认识。
当前《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转轨使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达到大面积的提高。但由于认识的误区导致师生行为的不到位,使学科教学成绩多年来一直偏低。从学生角度而言,更多的学生早已把《道德与法治》学科当作“小科”、“副科”,学习积极性不高,被动学习或者干脆不学,直接导致成绩低下。《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设置,充分说明它存在的重要性,师生都要进一步提升认识,要清楚《道德与法治》学科在素质教育乃至现实生活、学生终身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摆正位置,密切《道德与法治》学科同其它学科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不断教育学生重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成绩提高的主体。
2、上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必须承认,目前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主动性不强,平时很少主动学习,除了教师指定了此外,不想再看书。学生会在基础学科下功夫,而对《道德与法治》学科放任自流……除了要逐步引导学生转变其观念、行为外,教师一定要上好每一节课,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性,把每一节课都当作提升《道德与法治》学科成绩的重要机会、重要时间,努力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到、学会更多的知识,提高综合《道德与法治》能力。
3、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使学生“会学”。
(1)、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体系。使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会学”新知识。
(2)、强调材料分析题的重要性,使学生不断提高。
材料分析是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课文紧密结合,发挥着课文所不能取代的作用。只靠死记课本内容,而没有把各种材料的相互联系起来,落实在材料分析上,是学不好《道德与法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材料的能力。提高分析材料的能力。
(3)、强化学生预习、听课、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成绩不断提高。
4、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
积极开辟《道德与法治》课第二课堂活动,是深入开展教学改革、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一项重要内容。《道德与法治》活动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化知识,增长见识。
5、加强课后辅导,实行分类推进。
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基础,课后及时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尤其对提高学习困难学生成绩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辅导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予解答,鼓励学生思考、提问。每次考试之后,教师要认真对待学生试卷,分析错误所在,教给改正方法,分类推进,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