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编号:04076
课程名称:国家税收
英文名称:
学分:3
学时:54
适用年级专业:三年级,财政学专业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宏观的重要经济杠杆,又是企业经营管理和会计核算时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税收与每一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无论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还是制定或执行经济法规的管理人员,都越来越重视税收理论和税收制度的学习,都要熟悉、掌握税收理论、和法规。而且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公民个人的涉税行为也会越来越多,普及税收知识,培养公民良好的纳税意识,对于全社会都有重大意义。据此,本课程不仅是财税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会计专业的学生,乃至整个经济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不仅懂得税收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税收制度的基本规定,各税的立法精神和应纳税额的计算,而且还要使学生初步具备设计税收制度、解释税法的能力,能探讨税法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理论研究要立足于国际化,用国内外最新的基础理论、最先进的研究成果来更新和深化教学内容;另外,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避免税收法规的简单罗列。
(三)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章节是税收基本理论以及税收制度中的、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四)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国家税收课程的先修课程包括《西方经济学》、《财政学》和《会计学原理》,最好与《中级财务会计》同时开设,在掌握会计基本核算方法的同时,了解国家税收的基本知识体系,掌握我国各主要税种的实务操作能力。
(五)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指定教材:《税收理论与实务》,宋凤轩,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
2、参考书目:
(1)《税法》,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
(2)《中国税制》,马海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3)《税收学》,杨斌,科学出版社,2003年
(4)《中国税制概览》,刘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
3、参考专业刊物:《财政与税务》,《税务研究》,《中国税务报》,《中国税务》和《涉外税务》等。
二、学时分配
章 | 课程内容 | 学时 |
第一章 | 税收概论 | 5 |
第二章 | 税收制度与税收分类 | 3 |
第三章 | 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 | 3 |
第四章 | 税收制度改革 | 2 |
第五章 | 8 | |
第六章 | 消费税 | 3 |
第七章 | 营业税 | 2 |
第八章 | 关税 | 2 |
第九章 | 企业所得税 | 6 |
第十章 | 个人所得税 | 6 |
第十一章 | 财产税类 | 3 |
第十二章 | 资源税类 | 3 |
第十三章 | 行为税类 | 3 |
第十四章 | 税收征收管理 | 2 |
考试 | 3 |
第一章 税收概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税收的概念、形式特点,税收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区别,税收的起源与发展,以及税收的职能和税收的原则。
重点和难点:税收的概念、形式特点,税收的职能,税收的原则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税收的概念与特点
一、税收的概念
二、税收的形式特点
(一)强制性(二)无偿性(三)固定性
三、税收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区别
第二节 税收的起源与发展
一、税收产生的前提条件
二、税收产生的历史过程
三、税收的发展演变
第三节 税收的职能
一、财政职能
二、经济职能
三、监督管理职能
第四节 税收的原则
一、税收原则的提出和发展
二、财政原则
三、公平原则
四、效率原则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思考题:1、简述税收的概念和形式特点。
2、简述税收的三个职能。
3、如何理解税收调节经济的职能?
4、简述税收的三个原则。
5、如何处理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 税收制度与税收分类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税收制度的概念,税制与税法的区别,税制的七大要素,税收的五种分类方式以及税制结构及其优化的基本要求。
重点和难点:税制的要素,税制结构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税收制度的概念
一、概念
二、税制与税法
第二节 税制要素
一、纳税人
二、课税对象
三、税率
四、税负调整措施
五、纳税环节
六、纳税期限和地点
七、违章处理
第三节 税收分类
一、按征税对象分类
二、按计税依据分类
三、按税收收入的归属权分类
四、按税负能否转嫁分类
五、其他分类方法
第四节 税制结构
一、税制结构的概念
二、税制结构的影响因素
三、税制结构优化的基本要求
(一)税制繁简问题(二)主体税的选择问题(三)税和地方税的结合问题(四)税制结构相对稳定
四、我国现行税制结构中主体税种的模式及发展趋势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思考题:1、简述税收制度的概念。
2、税制与税法一样吗?如不一样,有何区别?
3、税制制度的基本要素有哪几个?基本内容是什么?
4、按征税对象分类,税收可以分成哪几类?
5、税制结构的影响因素包括什么?
6、简述税制结构优化的基本要求。
7、我国现行税制结构中主体税种的模式及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第三章 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税收负担的概念、分类、度量、影响税负的因素、确定最适税负的标准,以及税负转嫁的概念、形式和影响因素。
重点和难点:影响税负的因素,税负转嫁的形式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税收负担
一、概念
二、税负分类
三、税负的度量
四、影响税负的因素
五、确定最适税负的标准
第二节 税负转嫁
一、税负转嫁与税负归宿的概念
二、税负转嫁的形式
(一)前转(二)后转(三)混转(四)消转(五)旁转(六)税收资本化
三、税负转嫁的影响因素
(一)价格自由变动(二)商品供求弹性(三)市场的竞争程度(四)其他因素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思考题:1、什么是税收负担?按照不同的标志有哪几种分类方式?
2、影响税负的因素有哪些?
3、税负转嫁与税负归宿一样吗?有何关系?
4、简述税负转嫁的几种形式。
5、商品供求弹性如何影响税负转嫁?试举例说明。
第四章 税收制度改革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各个阶段税制改革的基本内容,当前世界税制改革的趋势及原因。尤其是1994年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以及1994年后的税制改革。
重点和难点:1994年后的税制改革,当前世界税制改革的趋势及原因
主要内容:
第一节 1994年前我国税制的建立与发展
一、1950年和1953年税制的建立和修正
(一)1950年税制的建立
(二)1953年税制的修正
二、1958年到1979年的税制改革
(一)1958年的税制改革
(二)1963年的税制调整
(三)1973年的税制简并
三、1979年以后的全面税制改革
(一)全面税制改革的必要性
(二)税制改革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1994年后我国税制的改革与调整
一、1994年的税制改革
(一)1994年税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1994年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三)1994年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1994年后我国税制的调整
(一) 流转税的调整
(二) 所得税的调整
(三)其他税种的调整
第三节 当前世界税制改革的趋势及原因
一、当前世界税制改革的趋势
(一)税收“公平、效率和稳定”的三原则日益凸显
(二)宏观税负逐渐下降
(三 )降低税率,扩大税基的所得税改革仍将继续
(四)“绿色税收”受重视
(五)世界性税收的设想开始涌现
二、世界性税制改革的原因透视
(一)世界性的经济增长减缓和滑坡
(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日益剧烈的国际竞争
(三)经济理念发生重要转变
(四)原有税制存在弊端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课堂讲授
思考题:1、简述税制改革的几个阶段。
2、为什么要进行1994年的税制改革?
3、1994年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是什么?
4、简述1994年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5、简述当前世界税制改革的趋势及原因。
第五章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的含义、类型和特点,的纳税人、征税范围和税率,应纳税额的计算,进出口货物的处理,的征收管理以及专用的基本知识。本章是国家税收实务部分的重中之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
重点和难点:应纳税额的计算,尤其是销售额的计算和进项税的抵扣,以及出口货物退(免)税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的概念
二、的类型
(一)生产性(二)收入型(三)消费型
三、的特点
(一)征税范围广,税源充裕(二)多环节征税(三)对资源配置不会产生扭曲性影响,具有税收中性效应(四)税收负担易于转嫁,由该商品的最终消费者承担
第二节 的基本要素
一、的征税范围
(一)征税范围的基本规定(二)特殊规定
二、纳税人
(一)小规模纳税人(二)一般纳税人
三、税率
(一)基本税率(二)低税率(三)征收率
第三节 应纳税额的计算
一、一般纳税人
(一)销项税额(二)进项税额(三)应纳税额的计算(四)应用举例
二、小规模纳税人
第四节 进口货物征税
一、征税范围和纳税人
二、税率
三、应纳税额的计算
四、税收管理
五、应用举例
第五节 出口货物退(免)税
一、出口退税的基本
(一)出口免税并退税(二)出口免税不退税(三)出口不免税也不退税
二、适用范围
三、退税率
四、出口退税的计算
(一)“免、抵、退”税计算方法(二)“先征后退”的计算方法
第六节 征收管理
一、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二、纳税期限
三、纳税地点
第七节 专用的使用及管理
一、专用的领用范围
二、专用的开具范围
三、专用开具要求
四、专用开具时限
五、专用联次
六、加强专用管理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课堂讲授、课堂练习、案例分析
思考题: 1、简述的含义、类型和特点。
2、的基本要素包括什么?
3、简述八种视同销售货物行为。
4、如何认定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
5、简述出口货物退(免)税的基本。
6、简述“免、抵、退”税计算公式和步骤。
7、专用共有几个联次?
第六章 消费税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消费税的含义、特点,消费税与的关系,消费税的改革,以及消费税的纳税人、征税范围和税目税率,消费税应纳税额的计算,出口应税消费品退(免)税和消费税的征收管理。本章也是国家税收实务部分的重点章,要求学生掌握。
重点和难点:消费税与的关系,消费税的改革和消费税应纳税额的计算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
二、特征
三、开征意义
四、与的区别和联系
第二节 消费税的基本要素
一、纳税义务人
二、征税范围
三、税目、税率
第三节 应纳税额的计算
一、从价定率方法
(一)一般规定(二)特殊规定
二、从量定额方法
三、从价定率和从量定额混合计算方法
四、外购应税消费品已纳税款的扣除
(一)扣除范围(二)扣税计算
五、自产自用应税消费品应纳税额的计算
(一)含义(二)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三)用于其他方面(四)组成计税价格
六、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应纳税额的计算
(一)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的确定(二)代收代缴税款的规定(三)组成计税价格的计算(四)委托加工收回的应税消费品已纳税款的抵扣
七、进口应税消费品应纳税额的计算
八、应用举例
第四节 出口应税消费品退(免)税
一、出口退税率
二、出口应税消费品退(免)税的
三、出口退税额的计算
第五节 征收管理
一、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二、纳税期限
三、纳税地点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课堂讲授、课堂练习、案例分析
思考题:1、消费税与有何区别和联系?
2、为何要进行消费税的改革,改革后的消费税是怎样的?
3、目前消费税的税目共有几个,并列举出来?
4、外购或委托加工收回应税消费品已纳税款的扣除有哪些内容?
5、出口应税消费品退(免)税有哪些?与有何区别?
第七章 营业税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营业税的含义、特点、作用,营业税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和税目税率,营业税的计税依据的确定和应纳税额的计算,营业税的税收优惠以及营业税的征收管理。
重点和难点:营业税的扣缴义务人、税目税率,营业税的计税依据的确定和应纳税额的计算。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营业税的概念
二、营业税的作用与特点
第二节 营业税的基本要素
一、纳税义务人
(一)一般规定(二)特殊规定
二、扣缴义务人
三、税目、税率
(一)税目(二)税率
第三节 应纳税额的计算
一、计税依据
(一)基本规定(二)具体规定(三)其他规定
二、应纳税额的计算
三、几种经营行为的税务处理
(一)兼营不同税目的应税行为(二)混合销售行为(三)兼营应税劳务与货物或非应税劳务
第四节 税收优惠
一、营业税的起征点
二、税收优惠规定
第五节 征收管理
一、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二、纳税期限
三、纳税地点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课堂讲授、课堂练习、案例分析
思考题:1、简述营业税的税目税率。
2、如何理解和掌握营业税的扣缴义务人?
3、营业税的计税依据如何确定?
4、简述营业税税收优惠。
第八章 关税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关税的概念、特点、作用、分类,关税的纳税义务人、征收范围、税目税率和原产地的规定,进口货物、出口货物应纳税额的计算,关税的减免以及关税的征收管理。
重点和难点:进口货物、出口货物应纳税额的计算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关税的概念
二、关税的特点
(一)征税对象(二)征税环节(三)实行复式税则(四)由海关机构代表国家征收
三、关税的作用
(一)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二)保护和促进本国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三)调节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四)筹集国家财政收入
四、关税的分类
第二节 关税的基本要素
一、纳税义务人
二、征收范围
三、税目、税率
(一)税目(二)税率
四、原产地的规定
(一)全部产地生产标准(二)实质性加工标准
第三节 应纳税额的计算
一、关税的计税依据
(一)进口货物的完税价格(二)出口货物的完税价格
二、关税应纳税额的计算
第四节 关税的减免
一、法定减免税
二、特定减免税
三、临时减免税
第五节 关税的征收管理
一、关税的缴纳
二、关税的强制执行
三、关税退还
四、关税补征和追征
五、关税纳税争议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课堂讲授、课堂练习
思考题:1、什么是关税?关税的特点有什么?
2、简述关税的三个基本要素。
3、进出口货物的完税价格都包括什么?如何计算?
4、关税的征收管理都包括什么?
第九章 企业所得税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征税范围、课税对象、税率,应纳所得税税额中收入的确定、准予扣除项目的具体范围、标准、不得扣除的项目,亏损弥补,应纳税额的计算,税收优惠,境外所得已纳税额的扣除,境内投资所得已纳税额的扣除以及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本章是重点章。
重点和难点:准予扣除项目的具体范围和标准,应纳税额的计算,境外所得已纳税额的扣除,境内投资所得已纳税额的扣除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基本要素
一、纳税义务人
二、征税范围和课税对象
(一)征税范围(二)课税对象
三、税率
(一)基本税率(二)优惠税率
第二节 应纳所得税税额的确定
一、收入总额
(一)收入项目(二)收入确定的特殊规定
二、准予扣除项目
(一)原则(二)基本范围(三)部分扣除项目的具体范围和标准
三、不得扣除的项目
四、亏损弥补
五、应纳税额的计算
(一)核算征收应纳税额的计算(二)核定征收应纳税额的计算
第三节 税收优惠
第四节 税额扣除
一、境外所得已纳税额的扣除
(一)原则(二)扣除限额(三)扣除办法(四)应纳税额的计算
二、境内投资所得已纳税额的扣除
(一)适用范围(二)具体规定(三)计算公式(四)应用举例
第五节 征收管理
一、企业所得税的缴纳
二、纳税期限
三、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课堂讲授、课堂练习、案例分析
思考题:1、简述企业所得税的基本要素。
2、部分扣除项目的具体范围和标准是什么?试列举几个重点项目。
3、简述企业所得税的不得扣除的项目。
4、如何确定境外所得已纳税额的扣除限额?
5、境内投资所得已纳税额的扣除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6、应纳税所得额中的收入如何确定?
第十章 个人所得税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应税所得项目、税率,应纳税所得额中费用减除标准和每次收入的确定,十一项应税所得项目的应纳税额的一般计算和应纳税额计算中的其他问题,以及税收优惠、境外所得已纳税款的扣除和税款的缴纳。
重点和难点:纳税义务人、费用减除标准、每次收入的确定和应纳税额的一般计算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基本要素
一、纳税义务人
(一)居民纳税义务人(二)非居民纳税义务人
二、应税所得项目
(一)工资、薪金所得(二)个体户的生产、经营所得(三)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的所得(四)劳动报酬所得(五)稿酬所得(六)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七)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八)财产租赁所得(九)财产转让所得(十)偶然所得(十一)其他
三、税率
第二节 应纳税所得额
一、费用减除标准
二、每次收入的确定
三、其他规定
第三节 应纳税额的计算
一、一般情况计算
(一)工资、薪金所得(二)个体户的生产、经营所得(三)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四)劳务报酬所得(五)稿酬所得(六)特许权使用费用所得(七)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八)财产租赁所得(九)财产转让所得(十)偶然所得(十一)其他所得
二、应纳税额计算中的其他问题
(一)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的计算办法(二)对在中国境内无住所的个人一次取得月奖金或年终加薪、劳动分红的计税办法(三)特定行业职工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的征税问题(四)在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外国驻华机构工作的中方人员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的征税问题(五)在中国境内无住所的个人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征税问题
三、应用举例
第四节 其他方面
一、税收优惠
(一)免税项目(二)减税项目(三)暂免征项目
二、境外所得已纳税款的扣除
三、税款的缴纳
(一)代扣代缴(二)自行申报纳税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课堂讲授、课堂练习、案例分析
思考题:1、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分为几种?哪种纳税义务人负有限纳税义务,哪种纳税义务人负无限纳税义务?
2、简述十一项应税所得项目。
3、哪几项应税所得项目适用超额累进税率?规定是怎样的?
4、费用减除标准是如何规定的?
5、每次收入是如何确定的?
6、十一项应税所得项目的应纳税额如何计算?
7、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如何计税?
8、个人所得税税款的缴纳方式有几种?
第十一章 财产税类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房产税的基本要素及其计算方法、税收优惠和征收管理,契税的基本要素及其计算方法、税收优惠和征收管理,遗产税的基本要素和类型。
重点和难点:房产税的基本要素及其计算方法,契税的基本要素及其计算方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房产税
一、概述
二、纳税人
三、征税范围
四、计税依据和税率
(一)计税依据(二)税率
五、应纳税额的计算
(一)从价计征的计算(二)从租计征的计算
六、减免税规定
七、征收管理
(一)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二)纳税期限(三)纳税地点
第二节 契税
一、概述
二、征税对象
(一)一般规定(二)特殊规定
三、纳税人
四、税率
五、应纳税额的计算
(一)计税依据(二)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
六、税收优惠
七、征收管理
(一)纳税时间(二)纳税期限(三)纳税地点
第三节 遗产税
一、概述
二、类型
(一)总遗产税制(二)分遗产税制(三)混合遗产税制
三、纳税人
四、课税对象
五、起征点与免征额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课堂讲授、课堂练习
思考题:1、简述房产税的基本要素。
2、简述契税的基本要素。
3、房产税有哪两种计征方式?
4、遗产税都有几种类型?
第十二章 资源税类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资源税的基本要素及其计算方法、税收优惠和征收管理,土地的基本要素及其计算方法、扣除项目的确定、税收优惠和纳税地点和时间,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基本要素及其计算方法、收优惠和征收管理,耕地占用税基本要素及其计算方法和税收优惠。
重点和难点:资源税的基本要素及其计算方法,土地的基本要素及其计算方法和扣除项目的确定。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资源税
一、资源税概述
二、纳税义务人和扣缴义务人
(一)纳税义务人(二)扣缴义务人
三、税目和税额
四、课税数量(计税依据)
(一)基本办法(二)特殊情况
五、应纳税额的计算
六、税收优惠
七、进出口应税产品
八、征收管理
(一)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二)纳税期限(三)纳税地点
第二节 土地
一、土地概述
二、纳税人
三、征税范围
四、税率
五、应税收入与扣除项目的确定
(一)应税收入的确定(二)扣除项目的确定
六、应纳税额的计算
七、税收优惠
八、纳税地点和时间
第三节 城镇土地使用税
一、概述
二、纳税人
三、征税范围
四、应纳税额的计算
(一)计税依据(二)税率(三)应纳税额的计算
五、税收优惠
六、征收管理
(一)纳税期限(二)纳税时间(三)纳税地点和征收机构
第四节 耕地占用税
一、概述
二、纳税人和征税范围
三、应纳税额的计算
四、税收优惠
(一)减税规定(二)免税规定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课堂讲授、课堂练习
思考题:1、简述资源税的基本要素。
2、简述土地的基本要素。
3、简述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基本要素。
4、简述耕地占用税的基本要素。
5、土地的扣除项目如何确定?
6、土地的税率形式是怎样的?
第十三章 行为税类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车船使用税的基本要素及其计算方法、税收优惠和征收管理,印花税的基本要素及其计算方法、税收优惠和征收管理。
重点和难点: 车船使用税的基本要素及其计算方法,印花税的基本要素及其计算方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车船使用税
一、概述
二、纳税人
三、征收范围
四、税率
(一)车辆税额(二)船舶税额
五、应纳税额的计算
(一)计税依据(二)应纳税额的计算
六、税收优惠
七、征收管理
(一)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二)纳税期限(三)纳税地点和征税机关
第二节 印花税
一、概述
二、纳税人义务人
(一)立合同人(二)立据人(三)立账簿人(四)领受人(五)使用人
三、税目
四、税率
(一)比例税率(二)定额税率
五、应纳税额的计算
(一)计税依据的一般规定(二)计税依据的特殊规定(三)应纳税额的计算
六、税收优惠
七、征收管理
(一)印花税税款的缴纳办法(二)纳税环节(三)纳税地点(四)特殊处罚规定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
思考题:1、车船使用税的征收范围包括哪些?
2、试述车船使用税的几个税收优惠?
3、印花税有何特点?
4、印花税的税目有几个?试列举几个。
5、印花税的纳税人义务人有几种?
第十四章 税收征收管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税务管理的内容,税款的查账、查定、查验等的征收方式,税款的各种征收制度,税务检查的形式和方法,以及违反税收征收管理法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重点和难点:税款征收的方式,税款征收制度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税务管理
一、税务登记
二、账簿、凭证管理
三、纳税申报
第二节 税款征收
一、税款征收的原则
(一)法定原则(二)简便原则(三)强制原则
二、税款征收的方式
(一)查账征收(二)查定征收(三)查验征收(四)定期定额征收(五)委托代征税款(六)邮寄纳税(七)其他方式
三、税款征收制度
(一)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制度(二)延期缴纳税款制度(三)税收滞纳金征收制度(四)减免税收制度(五)税额核定和税收调整制度(六)未办理税务登记的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以及临时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的税款征收制度(七)税收保全措施(八)税收强制执行措施(九)欠税清缴制度(十)税款的退还和追征制度
第三节 税务检查
一、税务检查的形式和方法
(一)税务检查的形式(二)税务检查的方法
二、税务检查权
第四节 法律责任
一、违反税务管理基本规定行为的法律责任
二、扣缴义务人违反账簿、凭证管理的法律责任
三、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按规定进行纳税申报的法律责任
四、对偷税的认定及其法律责任
五、进行虚假申报或不进行申报行为的法律责任
六、逃避追缴欠税的法律责任
七、骗取出口退税的法律责任
八、抗税的法律责任
九、在规定期限内不缴或者少缴税款的法律责任
等等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课堂讲授
思考题:1、税务管理包括哪些内容?
2、简述税款征收的几种主要方式?
3、如何理解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制度?
4、如何理解税收滞纳金征收制度?
5、如何理解税收保全措施和税收强制执行措施?
6、税款的退还和追征制度的规定是怎样的?
7、税务检查权有哪些权利?
8、偷税、欠税、骗取、抗税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四、教学方式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方式为主,注意调动学生自己思考的积极性;另外,国家税收学科具有应用性极强的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案例教学,组织讨论,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程考核
考核类型:闭卷
计分办法:以出勤率和课堂练习抽查作为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