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研究
作者:赵月华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湖北,黄石,435002
刊名:
台州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ANZHOU UNIVERSITY
年,卷(期):2010,32(4)
被引用次数:0次
1.期刊论文杜季芳.Du Jifang试论北宋贾昌朝对古汉语词类转变的认识-绥化学院学报2010,30(3)
词类转变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古汉语中尤为多见.这一语言现象在我国很早以前就已经被学者所广泛注意,但只有到了宋代,学者们才开始对其作系统的研究,北宋贾昌朝<群经音辨>就属这方面的著作.<群经音辩>卷六"辨字音清浊"门对古汉语中的161组音变构词进行了详细辨析,大体反映了古汉语词类转变的特点及基本规律,充分体现了贾昌朝对该语言现象的深刻认识,为后来学者对古汉语词类转变问题作深入研究提供了十分有意义的启发. 2.学位论文丁建川《世说新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研究2007
在汉语发展过程中,中古汉语较之上古汉语在词汇和语法方面都有长足发展。此期名词、动词、形容词三类词的词汇量激增,口语词汇非常活跃
,复音化趋势进一步加快,多种新兴语法形式和语法现象在此期文献中都有所体现,语言表达的精密性加强,活用与兼类现象减少。《世说新语》(以下简称《世》)作为中古汉语时期有代表性的语料之一,在汉语史上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在以往的研究中,前辈时贤在词汇、语法等诸多方面都已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在《世》词类的研究领域,人们一般把重点放在副词、连词、介词等虚词和实词中的数词、量词、代词三类上,纳入“词法”研究范畴。相对来说,对《世》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类实词的考察较为薄弱。《世》中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类实词约占全部词量的94﹪,“词类研究是专书语法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对这三类词进行研究考察,《世》的词类研究就是不完整的。本文在专书词类研究的框架中,在前辈时贤研究基础上,以《世》的6596个名词、动词、形容词为研究对象,分别归类,主要采用定量描写的方法,并将定量描写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词类研究与句法分析相结合,力图对词类及其各个次类的语法功能及语义方面的差异有所揭示。
在中古汉语研究领域,对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研究多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从词汇学的角度,主要是从词义训诂、复音词及新词新义的抉发三个方面入手,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的成果蔚为大观。二是从词类角度,词类研究包含在语法研究的大框架中。在专书语法研究中人们往往把研究重点放在虚词、新兴语法成分及句法的历时演变方面,对于实词的研究,尤其是对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类词的研究,历来是相对薄弱的。
本文的研究是在借鉴前辈时贤成功方法基础上进行的,主要采用“定量描写"和“比较互证”两种方法。文中的各项结论都尽可能地用量化的语言材料作为根据,为定性分析和比较研究提供依据。“比较互证”指专书研究不应是孤立的、就事论事的研究,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要与共时截面上的其他语料结合起来;二是与汉语史纵轴上各阶段的其他有代表性的文献相结合,为语法现象的共时表现及历时变化提供清晰的演进脉络。
本论文由以下四部分构成:
第一章“总论”部分,为论文主体部分的展开作理论上的准备。本章首先讨论了字与词、复音词与短语的区分,提出了在区分以上两组概念时所遵循的原则和一些可操作的方法。在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上个人的理解,把每个词都单独析出,这是论文展开的第一步。然后讨论了名词、动词、形容词三类词的分类标准,并据此将析出的词以“语法功能为主,兼顾语法意义”为标准归类。名词、动词、形容词各自有其区别性的语法功能
,其中名词最主要的句法功能是作主语和宾语,动词最主要的句法功能是作谓语中心语和带宾语,形容词最主要的句法功能是作定语和谓语。由于表达精密化内在要求的驱动,各种复杂的新兴的语言表达式的不断出现,兼类和活用现象在中古汉语时期逐渐减少。《世》名词、动词、形容词中涉及兼类与活用的词在该类词中都只是少数。我们从词的语法功能、见次频率和意义三个方面综合考察《世》兼类与活用的情况。
本文以“自指和转指”理论为指导来分析《世》中动词、形容词作主语、宾语的情况。动词、形容词作主语、宾语是汉语自身特点之一,但与名词作主语、宾语不同,由于所处“语法位”的影响,动词、形容词作主语、宾语时在语法上发生名词化,在语义范畴上发生指称化,指称化有自指和转指两种。
第二章“《世说新语》名词”部分,我们根据语义及语法特征,把名词分为普通名词、专有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四类。
普通名词是名词的主体部分,数量最多,也最为复杂,分为有生名词和无生名词两大类。有生名词包括人物名词、动物名词、国家名词;无生名词包括事物名词、处所名词和抽象名词。它们都各自有不同的语法特点,有生名词多作施事主语,无生名词常常充任受事宾语。名词在句中最基本的语法功能是充当主语和宾语,其次是充当定语、状语、谓语,很少充任补语。《世》中专有名词主要指人名、地名、书名等。人名一般不受形容词、数量词修饰。地名一般作处所宾语或处所补语,也可修饰人名。《世》中大多数时间名词在句中可以单独作状语。方位名词也可以表示时间。
我们在何乐士先生《<世说新语>的语言特色》一文的基础上对《世》的名词作状语作了进一步考察,补充了何文没有列为考察范围的时间名词、方位名词单独作状语的内容,并对何文列举的名词作状语例根据自己的理解作了一定的增删。
本章还考察了《世》名词的活用与兼类。名词活用以活用为动词为主,方位名词活用能力要强于其他类名词。兼类中以名词、动词兼类最为常见
,其次是名词、形容词兼类。名词兼类能力受单音与复音、专指与非专指的影响,单音词占绝大多数,专有名词因其意义明确,不易引申出其他常用义,所以没有出现兼类现象。《世》名词词头、词尾较之前代又有新的发展,一些后世常见的词头、词尾在此期或者处于萌芽状态,或者已经成熟,如“阿”、“子”、“家”等。《世》中只有极个别单音名词有重叠现象。
第三章“《世说新语》动词”部分,先把动词分为助动词和普通动词两类,然后根据是否能带宾语及带何种宾语,把普通动词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两类。由于单凭一部专书有时难以确定动词性质,我们在必要时把考察的范围扩大到同期文献。文中列举了《世》中部分动宾关系类型,并对使动宾语和处所宾语作了专门讨论。对于普通动词,在及物与不及物的分类法外,又采用了“带宾动词”与“不带宾动词”的分类方法,考察的结果是
,《世》中带宾动词与不带宾动词基本持平。对于专书研究,这种分类法更有可操作性和实际意义。
由于句式对动词语法功能及语义的选择和需要,一个动词是否为及物动词可以利用某些特定句式加以判别,如各种被动句中的动词、偏指副词“相”、“见”后的动词、受事主语句、施事宾语句中的动词、“所”后的动词等,或全部或大多数是及物动词。我们考察了《世》中的6个动词小类,如助动词、双宾动词、兼语动词、判断动词、完结动词、粘宾动词,结合句法讨论了它们各自的语法功能及语义特征。《世》动词可以在句中充当各种句法成分,作谓语中心语和带宾语是其最主要的功能。《世》中没有动词词头,动词词尾有“当”、“于”2个,都是此期新产生的动词后缀。
《世》中“动宾+宾”(VN+O)格式是一种值得关注的语法现象。《世》中VN+O式并不再是“罕见的语法现象”,共有53例。’VN可以是一个动宾式复合词,也可以是动宾结构。从语义上看,O的类型多样,以表处所和表对象最为常见。O是VN所关涉的对象,文中把VN+O与“动·宾·补”和双宾式作了区分。
第四章“《世说新语》形容词”部分,按语法意义将形容词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两类,其中性质形容词为主体部分。性质形容词可受程度副词修饰,状态形容词因为本身就含有量的意义,一般不受程度副词(“极”、“绝”、“甚”等)修饰。性质形容词语用上侧重于分类,而状态形容词侧重于描写。
《世》形容词在句中可充当各种成分,基本句法功能是作谓语中心语和定语。作谓语中心语时,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能力基本相当,都分别约有74﹪作谓语中心语,作谓语中心是二者的基本句法功能。作定语时,性质形容词的能力要优于状态形容词,28﹪的性质形容词可以作定语,只有约7.7﹪的状态形容词可作定语。就音节来说,作谓语中心语的形容词中,双音节的有398个,单音节的216个,双音节形容词作谓语中心的能力优于单音节形容词。作定语的形容词中,单音节的有147个,双音节的50个,单音节形容词作定语的能力优于双音节形容词。可见作谓语中心语和定语时,单双音节形容词的能力呈现为互补状态。用“有界”、“无界”的理论看,性质形容词因为是“无界"的,在作谓语时通常受到一些;状态形容词是“无界”的,单独作谓语时相对自由。因为性质形容词修饰事物比较固定的属性、特征,而状态形容词重在对事物加以主观描述,具有临时性,所以性质形容词作定语时能力要优于状态形容词。
状态形容词是本章着重考察的部分。状态形容词由以下四类构成:附加式、联绵式、重言式、拟声词,我们重点考察了AA式状态形容词,通过考察A与AA的意义关系把63个重言词分为12个叠音词、51个重叠词。状态形容词在活用为名词、动词的能力上不如性质形容词。《世》中,兼他类的形容词共有109个,约占形容词总量的13.16﹪,双音形容词兼他类仅1例,而且兼他类的形容词全部为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没有兼类现象。可见形容词的音节数和类别对于其兼类能力有一定影响。
对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研究是本文的主体内容,各为一章。每章基本上按照“概说”、“分类”、“语法功能”、“兼类、活用”、“词头、词尾”的顺序分别考察。对于特点比较突出的内容我们辟出专节着重讨论,如“名词”一章中第六节“名词作状语考察”,“动词”一章中第六节“动宾+宾(VN+O)格式考察",“形容词”一章中第三节“状态形容词考察’’等。
3.期刊论文杜季芳.DU Ji-fang试论北宋贾昌朝对古汉语词类转变的认识-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2(6)
词类转变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古汉语中尤为多见.这一语言现象在我国很旱以前就已经被学者所广泛注意,但只有到了宋代,学者们才开始对其做系统的研究,北宋贾昌朝<群经音辨>就属这方面的著作.<群经音辨>卷六"辨字音清浊"门对古汉语中的161组音变构词进行了详细辨析,大体反映了古汉语词类转变的特点及基本规律,充分体现了贾昌朝对该语言现象的深刻认识,为后来学者对古汉语词类转变问题做深入研究提供了十分有意义的启发.
4.期刊论文胡云晚论古汉语"者"字的词类归属--兼析《论语》"者"字的用法-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6(3)
本文针对古汉语很有争议的"者"字的词类归属问题, 以词的区别性语法特征为标准对"者"的词性进行判定, 将其归类, 认为古汉语"者"应该属于助词, 分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两个次类.并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论语>"者"字的用法.
5.学位论文康瑞红《商君书》单音节实词同义关系研究2008
专书词汇研究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古汉语同义词是词汇学界的研究热点。有鉴于此,本文以战国中后期法家代表著作《商君书》为考察对象,期望通过对其单音节实词同义关系的描写,为汉语词汇的整体研究提供一些基础材料。
对同义词的研究主要分三步进行:构组、立共义、辨相同义之异。首先研读全书,确定同义词组;然后分析用例,归纳义位、立共义;继之,进行逐词的辨异。辨异是同义关系研究的重点,主要考察共同义位上义值的差异。围绕这三个步骤,涉及到三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同义词的界定、确定方法和辨析方法。同义词的界定,我们以“义位同一”说为准,在综合各家学说的基础上,提出同义词必须满足两个条件:至少有一个义位相同;词性相同。同义词的确定方法,以宋永培先生的理论为依据。简述古汉语同义词确定方法发展历程,指出“双重印证法”行之有效。这是一种本证和他证相结合,综合运用各种文献材料对经典文献原文作“融会其全书”、“通合观之”的方法。辨析方法则主要依据王宁先生的理论,采取“系联法”和“对举法”,并联系着同义词在《商君书》中表现出的结合能力来辨析同义词在共同义位范围内的差异。
全文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缘由和研究现状。选题缘由部分重点阐述以《商君书》为研究对象的原因,即“未遭焚书之劫,语料真实”和“古无注疏,治者颇鲜”。研究现状则分述了古汉语同义词的研究现状和《商君书》的词汇研究。
第二部分《商君书》单音节实词同义关系考察,是文章的主体。这里交待论文的理依据论和方法,依据词类分组对《商君书》20组单音节实词进行示例研究。其中动词类10组,形容词类5组,名词类5组。每类同义词因其词类特点,词义特征和语法功能的辨析各有侧重。每组同义词的研究严格按照确定、考释、归纳、辨析的顺序进行,避免同义关系研究中的主观随意性。
第三部分《商君书》同义关系研究相关问题,是文章的结语。在此归纳《商君书》同义关系的外显形式,初步考察词义特点对语法功能及复合构词的影响,并结合自身实践,浅谈对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一点思考。
6.期刊论文张红梅对大学古汉语教材中"之"的词类归属歧异现象的思考-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6(9)
"之"在古代汉语中有动词、代词的用法,另外还有什么用法,应归属哪个词类,这在目前的大学古代汉语教材中出现了分歧.通过分析古代汉语词类划分依据,并借鉴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以及考虑与目前中学语文文言教学的衔接,笔者认为"之"动词、代词以外的用法应归属助词一类.
7.期刊论文丁华平.欧婷婷.王睿浅析古汉语量词的产生、发展及运用-法制与社会2010,""(21)
量词是汉语表达体系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词类之一,量词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是汉语语法发展史中的重大事件之一.本文对古汉语量词的产生、发展及运用进行分析,以此简要说明在古汉语中量词产生、发展的历程和其运用上的一些重要的特点.
8.期刊论文侯桂英谈古汉语中动词、形容词作主语、宾语问题-河西学院学报2008,24(3)
古汉语中动词、形容词作主语、宾语并非词类活用,而是其性质功能所在,词性并没有发生变化.此文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对古汉语中动词、形容词作主语、宾语的现象进行了详细的分类讨论和研究.
9.学位论文李婷《国语》单音节同义词考2004
该文对《国语》单音节同义词的分析研究,主要是从"求同"和"辨异"两方面展开的.所谓"求同
10.期刊论文李冬香古汉语谦敬称谓词类的词性探讨-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3)
古汉语谦敬称谓词类的词性,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代词说和名词说.通过全面考察,我们发现它们的语法功能、语义演变、代替作用等,都同名词基本相同,而与代词相距较远.因此,它们应该归属于名词.仅仅因为其代替作用就把它们归为代词是不恰当的,我们应该考虑其整体特点.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tzxyxb201004012.aspx
授权使用:四川外语学院(cqscwyxy),授权号:10de17f8-bee9-4808-b209-9e360152bf10
下载时间:2010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