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流利地诵读课文。
2、在朗读时能自主揣摩,读出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
3、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感受祖国优秀的语言文化,从中受到陶冶。
教学重点:读出节奏,读文知意。
教学难点: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五分钟,国学知识抢答赛。
二、激趣导入。
1、让学生回答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什么节?(中秋节)
2、中秋节有什么风俗习惯呢?(吃月饼、赏月、拜月娘)
3、请学生注意听老师讲一个神话故事,然后告诉老师:你觉得故事中的嫦娥怎么样?(师讲述嫦娥奔月故事)随后板书课题。
4、听完这个故事,你觉得故事中的嫦娥怎么样呢?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停顿。不会认的字查字典,然后在书上写上拼音。
2、教师范读。
3、学生跟读。
四、读文知意。
(1) 齐读。
(2)理解字、词意思。
(3)从字、词理解课文。
(4) 从诗句中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象。
(5)理解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五、反复品读。
诵读时要注意作者表意的重点是句子的重音所在。
1、师生配合读。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注意读准重音和停顿。
2、集中注意力读。老师大声读,学生则小声读,老师小声读,学生则大声读。
3、半读半背。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背后半句。
4、男女配合读、背。
5、分小组读、背。
6、熟读成诵。
六、拓展延伸。
1、 那你能说说有关“月”的诗句吗?(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2、思考:
a、诗中写到的景物有:_、_、_、_。
b、全诗表达了作者_____的思想感情。
c、说说全诗意思。
第十课时 春望
教学目标:
1、了解《春望》这首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朗读首诗。
2.学习《春望》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3.通过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学习名句赏析方法。 、4.通过归纳这首诗歌的中心,学习归纳中心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古诗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五分钟,国学知识抢答赛。
二、导入新课。
今天学习《春望》一诗。理解课题。 你了解杜甫吗?
三、指导朗读。
1、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停顿。不会认的字查字典,然后在书上写上拼音。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全诗,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如何?
3、学生跟读。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四、读诗明意。
1、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老师逐句读原文,学生读相应的译文。
3、男生读原文,女生读译文。
4、根据译文,试着读出原文。
五、反复品读。
1、师生配合读。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注意读准重音和停顿。
2、集中注意力读。老师大声读,学生则小声读,老师小声读,学生则大声读。
3、半读半背。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背后半句。
4、男女配合读、背。
5、分小组读、背。
6、熟读成诵。
六、背诵填空。
( )山河在,
( )草木深。
感时( ),
恨别( )。
( )连三月,
( )抵万金。
白头( ),
浑欲( )。
七、拓展延伸。
自读第38、39、40课,读准重音,尝试作诵读记号。借助译文了解课文内容。
第十一课时 乞巧
教学目标:
1.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2.复述牛郎织女的故事。
3.拓展阅读关于神话传说的诗歌,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入情入境,诵读古诗,了解神话传说。
教学难点:走进诗的意境,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五分钟国学知识抢答赛。
二、导入新课
1.视频播放《牛郎织女的传说》,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指导书写“乞”、“巧”。
三、初读诗歌
1、学生自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
3、学生跟读。
4、检查学生读诗情况,正音。
四、读词知意。
1.出示图片(乞巧场面),了解古代“乞巧的风俗”
2.交流:哪个句诗写的是人们七夕乞巧的风俗呢?指名读。
3.想像:七夕节里,姑娘们会许下什么样的心愿呢?
4.回扣诗句:用心读一读,想一想,你从诗句中的哪些词体会到姑娘们的心愿是那么多,那么美好?(板书:穿尽几万条)
5.指导诵读。
五、背诵填空。
乞巧
( )看碧霄,
( )渡河桥。
家家( ),
穿尽( )。
六、拓展延伸。
自读第42、43、44课,读准重音,读好停连,尝试作诵读记号。借助译文了解课文内容。
第十二课时 七步诗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吟诵古诗。
2、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诵读古诗词及古典名著的兴趣,提高古诗词的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进入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诵读,因声求气,因声解义,因声传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五分钟国学知识抢答赛。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谁知道“才高八斗”是什么意思?(生自由说)
“才高八斗”这个成语就是因曹植而产生的,那么下面我们就共同来学《七步诗》,来感受曹植的“才高八斗”。板书:七步诗。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
3、学生跟读。
四、读文知意。
这是一种普普通通的现象,这是一句浅显而又深刻的比喻(板书:比喻),却是曹植在提醒曹丕,我们是兄弟,还是手足,一奶同胞(引导学生理解“萁”和“豆”的相互关系,知道兄弟间应该互相关爱。曹丕却对兄弟下此毒手,这是两败俱伤、玉石具焚!
所以曹丕听后,深有惭色,而曹植也脱离了虎口,一语双关啊,真让人拍案叫绝啊!再读读这几句。(生读)
五、指导诵读。
1、师生配合读。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注意读准重音和停顿。
2、集中注意力读。老师大声读,学生则小声读,老师小声读,学生则大声读。
3、半读半背。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背后半句。
4、男女配合读、背。
5、分小组读、背。
6、熟读成诵。
六、背诵填空。
七步诗
( )燃豆萁,
( )釜中泣。
本是( ),
相煎( )。
七、拓展延伸。
自读第46、47、48课,读准重音,读好停连,尝试作诵读记号。借助译文了解课文内容。
第十三课时 骤雨打新荷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散曲。
2、赏析美文,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品读、赏析古诗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五分钟国学知识抢答赛。
二、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学习一首元曲中的名篇——(双调*小圣乐)骤雨打新荷。它紧扣夏天的时令特点,描写了许多可爱的景物。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
3、学生跟读。
4、检查学生读词情况,正音。
四、读词知意。
这首词抒发词人的相思怀远之情,寂寞与思念是全词的情感基调。
上片诵读时语调低沉,节奏舒缓,声音清晰但不着力。结合重音、降调等诵读处理,读出一唱三叹、徐缓有致的节奏,读出对虚度年华的无限感叹。
下片诵读前两句时,节奏稍轻快,读出梦境里的快乐情绪。后两句节奏沉缓,“别离”和“相逢”对比,加以强调。
五、指导诵读、背诵。
1、师生配合读。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注意读准重音和停顿。
2、集中注意力读。老师大声读,学生则小声读,老师小声读,学生则大声读。
3、半读半背。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背后半句。
4、男女配合读、背。
5、分小组读、背。
6、熟读成诵。
六、背诵填空。
( )叶浓,( )亭水阁,偏趁( ),海榴( )。
( )。乳燕雏鹰弄语,有( )相和,骤雨过,( ),( )。
七、拓展延伸
自读第50,、51、52课,读准重音,读好停连,尝试作诵读记号。借助译文了解课文内容。
第十四课时 (越调*天净沙)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想象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五分钟国学知识抢答赛。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以前我们曾经学过许多古诗词,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学生自由背诵)看来我五年级同学积累的古诗词可真多,今天我们再来一起学习一首元曲《天净沙·春》(板书课题)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停连。不会认的字查字典,然后在书上写上拼音。
2、教师范读。
3、学生跟读。
四、读文知意。
1、这首词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你是从哪句话中读出来的?(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啼、舞、流、飞)
2、是呀,作者就是抓住了春天的这些自然景物的特点,描绘了一幅明丽的春景图,那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你想象到的美丽景色吗?
五、指导诵读、背诵。
确实,春天就像同学们描述的一样美丽、盎然,充满朝气,使人向往。就让我们一起把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吧!
1、师生配合读。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注意读准重音和停顿。
2、集中注意力读。老师大声读,学生则小声读,老师小声读,学生则大声读。
3、半读半背。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背后半句。
4、男女配合读、背。
5、分小组读、背。
6、熟读成诵。
六、背诵填空。
( )和风,
阑干( ),
杨柳( )。
( )舞燕,
小桥( )。
七、拓展延伸。
自读第54、55、56课,读准重音,读好停连,尝试作诵读记号。借助译文了解课文内容。
第十五课时 送梓州李使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诵读经典文化,陶冶学生情操、加强学生人文修养。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领会作者惜别之意。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五分钟,国学知识抢答赛。
二、导入新课。
王维是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指导朗读。
1、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停顿。不会认的字查字典,然后在书上写上拼音。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全诗,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如何?
3、学生跟读。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
四、读诗明意。
1、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老师逐句读原文,学生读相应的译文。
3、男生读原文,女生读译文。
4、根据译文,试着读出原文。
五、反复品读。
1、师生配合读。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注意读准重音和停顿。
2、集中注意力读。老师大声读,学生则小声读,老师小声读,学生则大声读。
3、半读半背。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背后半句。
4、男女配合读、背。
5、分小组读、背。
6、熟读成诵。
六、背诵填空。
( )树参天,
( )响杜鹃。
山中( ),
树杪( )。
( )输橦布,
( )讼芋田。
文翁( ),
不敢( )。
七、拓展延伸。
自读第58、59、60课,读准重音,尝试作诵读记号。借助译文了解课文内容。
第十六课时 登岳阳楼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熟读成诵。
2、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
教学难点: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五分钟国学知识抢答赛。
二、导入新课
我们学习过杜甫的《登高》一诗,大家还能背下来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会认的字查字典,然后在书上写上拼音。
2、教师范读。
3、学生跟读。
四、读文知意。
整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五、指导诵读、背诵。
1、师生配合读。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注意读准重音和停顿。
2、集中注意力读。老师大声读,学生则小声读,老师小声读,学生则大声读。
3、半读半背。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背后半句。
4、男女配合读、背。
5、分小组读、背。
6、熟读成诵。
六、背诵填空。
昔闻( ),今上( )。
吴楚( ),乾坤( )。
亲朋( ),老病( )。
戎马( ),凭轩( )。
七、拓展延伸。
自读第18、19、20课,读准重音,尝试作诵读记号。借助译文了解课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