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正确工整地书写下面文字。(2分)
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
2.拼音写汉字
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
共和国走过了整整60年的辉 (huáng)历程。60年间,滚滚长江,滔滔黄河,聆听了祖国 (áng)然奋进的脚步声;莽莽昆仑,巍巍长城,见 (zhèng)了祖国日新月异的面貌;神州飞船的优美轨迹,演绎出祖国日益上升的 (zūn)严;奥运圣火的熊熊燃烧,透露出伟大民族复兴的曙光……
2、煌 昂 证 尊(2分。写对1个不得分,写对2个得1分,写对3-4个得2分)
此文选自:60年,人生的一个甲子;60年,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1949—2009,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了整整60年的辉煌历程。这60年,是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百废待兴的国家,一跃成为国内生产总值和综合国力均居世界第四位的社会主义强国的60年;是中国人民从饥寒交迫、水深火热之中被出来,而今过上小康生活的60年;是五千年文明古国重新焕发勃勃生机,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60年。60年间,长江黄河的波涛,聆听了祖国铿锵前行的脚步;茫茫昆仑,巍巍长城,见证了祖国日新月异的面貌;神舟飞船的优美轨迹,演绎出祖国日益上升的尊严;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实践,奥运圣火的熊熊燃烧,透露出伟大民族复兴的曙光……
为隆重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展现60年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人民日报社与中国作家协会联合举办“放歌60年”征文活动。2009年多个城市选用此文,但宁波选字不敢恭唯,
3.成语
5.下面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面对破坏环境的行为,我们绝不能袖手旁观。
B.同学们聚在一起,享受着天伦之乐。
C.圆明园流失文物鼠首和兔首铜像被公然拍卖,大家义愤填膺。
D.有些人一旦拥有了名利,就变得患得患失,不愿再冒风险放手一搏。
天伦之乐指家庭之间的关系,特指老年人和子女一起的幸福快乐。同学之间不能用,考的是成语辨识,有些成语有特定的指向。
4.病句
7.修改下面划线句子,使其表意明确。(3分)
《市公共汽车乘坐规则》规定:每位乘客可以携带不超过120厘米的儿童免费乘车。
有成人陪护的身高不超过120厘米的儿童可以免费乘车。(或:身高不超过120厘米的儿童可以免费乘车。)(3分。如果改成“每位乘客可以免费携带不超过120厘米的儿童乘车”,得2分。仅在“不超过”前面加“身高”,得1分。)
句子“杂糅”,这是病句中最难改的类型,但主要是确定主语,本题的主语是儿童,只不过加一个定语,这主要是涉及到中学语法,在中考不考语法的前提下,我们的学生在这方面知识很欠缺,上海09年始已考语法,不要让初中生只学英语的语法。
5.标点符号
5.下面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亚马孙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和长江是世界四大河流。
B.他的那双大头皮鞋真是“空前绝后”——前面露出脚趾头,后面露出脚后跟。
C.据调查,读过《红岩》和《铁道游击队》的学生寥寥无几,红色经典读物大受冷落。
D.网络让人类有限的大脑实现任意链接,但是谁也不知道网络搜索会不会让人变笨?
知识点:含疑问词等的陈述句误用问号
1.要在城西修建立交桥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都非常关心这座立交桥将怎么建?那里的近千株树木将怎么办?(1994年全国卷第6题B项)
句中画线的两个含疑问词的疑问句已充当了全句谓语动词“关心”的宾语,但全句是陈述语气的陈述句,所以句末问号应依次改为逗号和句号。
2.茫茫宇宙到底有没有外星人,生命能不能合成,人果真由命运主宰?这一切都引起人们深深的思考?(2004年浙江卷第6题A项)
句中画线的三个疑问句(前两句是正反问)已充当了全句的主语(与“这一切”构成复指),整个句子均是陈述语气,而不含疑问语气,所以其后使用的问号应发言国逗号。
3.中国足球的球迷们现在真的感到很迷们现在真的感到很迷惘,面对这片绿茵场,不知道是继续呐咕助威呢,还是干脆掉头而去?(2004年江苏卷第3题C项)
句中画线的选择问句已充当了谓语动词“知道”的宾语,全句是陈述语气的陈述句,所以句末问号应改为句号。
总之,含有疑问词、正反问或选择问结构的疑问句充当整个陈述句中某一成分时,都不能用问号。因整个句子表达的陈述语气,而不是疑问语气,所以其后就不能再使用问号。
6.古诗文中的名言佳句
6.古诗文填空。(①~③必做,④⑤任选一题)(6分)
①东风不与周郎便, 。(杜牧《赤壁》)
②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③《弟子规》中有句:“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则警。”《论语十则》中也有与之意思相近两句:“ , 。”
④古诗文中有很多与“马”有关的名句,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 。
⑤古诗文中有不少与“黄河”有关的名句,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 。
6、①铜雀春深锁二乔 ②会挽雕弓如满月 ③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④例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⑤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6分。④⑤为选做题,所填写的诗句切合要求即可。每格1分,错一处得0.5分,错两处不得分。全题按四舍五入计分)
7.文学常识(没有考到)
减少记忆性的知识
8.名著阅读。(2分)
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第二回这样写道:
“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尸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
上面文字中的“洒家”指的是谁?为什么要“痛打这厮”?
人物: 原因:
答:、人物:鲁达(鲁提辖 鲁智深 花和尚)原因:因为郑屠欺负金翠莲,鲁达路见不平、见义勇为。(2分。人物1分;原因1分)
品析文学名著的某个语言片段。文学名著导读考查的主要是考生的阅读状态,其篇目主要是教育部推荐的文学名著。
真正引导学生读原著,这题看过原著的学生相当简单。
9.变换句式(没有考到)
10.仿写句子(没有考到)
11.衔接句子(排序)
3.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C 】。(2分)
关爱,让人的心灵变得高尚。关爱 了生命原野的厚度, 了灵魂海拔的高度, 了幸福人生的广度。
①扩展 ②增加 ③提升
A.②①③B.③①② C.②③①D.③②①
这是找动宾的对应,增加的只能厚度
12.压缩语段(新闻归纳9没有考到,
13.口语交际(没考到)
9.综合性学习。(6分)
在端午节来临之际,班级准备编写一份《端午风俗》手抄报,特向全班同学征稿。有一位同学收集了下面四方面的材料:
A.“屈原含冤怒投汨罗江”的历史故事。
B.“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的古老传说。
C.“幸福小区家庭包粽子大赛”、“五月五龙舟竞渡”的新闻报道图片。
D.唐“九子粽”、宋“蜜饯粽”、元“箬叶粽”、明“芦叶粽”、清“火腿粽”的介绍。
①如果要在上面四项中删除一项,你会删去的一项是【 】(2分)
②请分别说明保留另外三项材料的理由。(2分)
B项是中秋的材料。此问没有多大实际意义.
③请你为手抄报写一则“编后语”,要求阐明编写意图,字数40字左右。(2分)
9、①B(2分) ②示例:A项从端午节的起源、过节意义,C项从当代节日活动,D项从历代节日美食等角度介绍端午风俗(2分。意思对即可。若仅答“紧扣报题或主题”或“图文并茂,符合手抄报的美观要求”等而未具体分析三项材料,得1分) ③要点:了解端午节,传承节日文化。(2分。写出要点中的一个,表意通顺,得2分;表意不通,扣1分)示例:我国有许多诸如端午节那样的传统节日,我们要关注节日风俗,传承节日文化。愿大家过一个有意义的端午节。
知识点:编后记,是报纸、刊物编辑在编一期报刊或一篇文章后所写的介绍有关情况、表达自己意见的简短文章。一般最长不超过千字,多附在该文之后,而言“编者的话”、“编后絮语”、“附记”代标题,不署作者姓名。其写作一是有所为,二是有所感,可针对一期刊物、一组或一篇文章发表议论,有利于读者了解编辑意图,掌握阅读重点,提高阅读兴趣。写作中要求旗帜鲜明,褒不掩过,评不掠美。
具体而言,写编后记,要注意四点:(1)要吃透原文,通过分析、比较和鉴别,选好角度,这是写好编后记的基础。(2)要有感而发,有针对性。(3)力求生动活泼。
2009年中考语文卷分析(说明文)
也许是不允许出卷老师带资料,2009年宁波中考阅读都来自2009年5月的报纸上.分明是5月10日的《参考消息》2009年5月9日的<宁波日报>,但出的题相对浅近.
二、阅读理解。(42分)
(一)
①科学家认为“甲型H1N1流感”相对温和。尽管世卫组织29日提高了“甲型H1N1流感”疫情警戒级别,而且卫生管员也证实美国出现了首例“甲型H1N1流感”死亡病例,但研究病毒的科学家们却渐渐达成共识,认为目前的混合型流感病毒变种并没有过去那些引起疫病大流行的那些病毒那么致命。
②事实上,上月底首先在加州圣迭戈和墨西哥南部出现的H1N1病毒变种,主要通过空气和接触传播,其破坏性可能不及每年冬天出现的普通的流感病毒。
③众所周知,流感病毒是不可预测的,这种变种可能在任何时候突变,成为更温和或者更危险的变种,但从基因工程实验室和流行病模型等渠道获得的越来越多的初步证据表明,目前的疫情爆发其最坏的情况可能是可以避免的。
④田纳西州流感病毒学专家理查德•维比说:“这种病毒与1918年的致命性病毒完全没法相比。”1918年暴发的流感造成全球大约5000万人死亡。
⑤目前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首次被查出时,它与1918年的流感病毒相似这一点是不祥之兆。它们都是在春天流感季节的末尾出现,两者似乎都是重点袭击年轻人和健康人,而不是老年人和婴幼儿,而且它们都是H1N1变种,因为他们有着相同的两个关键的蛋白类型,这两个蛋白类型主要决定着病毒的传染力和扩散力。
⑥美国疾病防治中心和国家卫生研究院周一上午公布了加州和德克萨斯州病人身上病毒的基因序列,成千上万的科学家立即开始下载那些信息。他们把病人身上的病毒(1918年的病毒和禽流感病毒H5N1D等)进行对比,之后发表了令人欣慰的消息。
⑦纽约西纳山医疗中心微生物学家彼得•帕勒斯说:“这种病毒缺少某些特征”。尤其突出的是,这种病毒缺少一种氨基酸。那种氨基酸似乎会导致肺部增生病毒粒子使之更致命。
⑧佐治亚大学流感专家拉尔夫•特里普说,对这种病毒蛋白类型的初步分析表明,经历过1957年那场流感的人可能对这种病毒有一定的免疫力。1957年的那场流感疫情造成全球约200万人死亡。
⑨这或许可以解释墨西哥老年人没有感染上这种病毒的原因。迄今,墨西哥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最为严重。
(选自《参考消息》2009年5月)
10.科学家提出“甲型H1N1流感”相对温和的依据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话回答。(2分)
答案:目前的混合型流感病毒变种并没有过去那些引起疫病大流行的那些病毒那么致命。或“这种病毒缺少一种氨基酸。那种氨基酸似乎会导致肺部增生病毒粒子使之更致命。”或“破坏性可能不及每年冬天出现的普通的流感病毒。”或“目前的疫情爆发其最坏的情况可能是可以避免的。”(2分)
这是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 ,但答案令人惊奇的有四个,用上”或”命题者是多么的有人情味.按科学的说法,应四取二. 用文中的话回答更显”降难度"的要求.
1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有什么作用?请任选一处简要分析。(2分)
但从基因工程实验室和流行病模型等渠道(a)获得的越来越多的初步证据表明,目前的疫情爆发其最坏的情况可能(b)是可以避免的。
答案、(a)处加点词语写出了“初步证据”的来源(渠道),增加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b)处“可能”表示猜测语气,不排除特殊情况的发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任选一处,2分。意思相符即可)
这种题好象是平时的作业题,真是在体现减负的精神,二选一更显人性化,考试不是为了考倒考生.考查内容为体味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考生要掌握答题公式.掌握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一般为修饰性.性词语,(如基本上.大约,比较,极个别,大多数,也许,常常,在当时,大部分,主要,几乎.....)有时出能否删除或替换,为什么?公式为不能删.因为......表示......,删除后就变成了......,这与文意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做此类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将需要理解的词语的一般意义与语境结合起来.
2.明确词语在句中的修饰.,程度.范围,时间或推测等作用.
3.结合语境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词语的作用
4.扣住说明文准确性,严密性,真实性,通俗性等来表述.
12.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C 】(2分)
A.墨西哥南部出现的H1N1病毒变种的破坏性可能不及每年冬天出现的普通的流感病毒。
B.流感病毒是不可预测的,这种变种可能随时突变,变为更温和或者更危险的变种。
C.“甲型H1N1流感”病毒首次被查出时,人们认为它与1918年的流感病毒完全相同。
D.墨西哥老年人没有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原因可能是对这种病毒具有一定的免疫力。
(C,相似,并非完全相同,说明文语言不能差一个字,准确性是其的最重要的特征,这是理清思路,把握主要内容,要他细读研文本)
13.在第④和第⑤段中,作者使用了哪一种方法来解释“甲型H1N1流感”的特征?你觉得使用这种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方法:作比较(比较说明、对比)作用:准确地说明甲型H1N1流感与1918年的流行病毒相似点与不同点。(不同点:致命性强弱不同;相似点:流行季节、重点袭击对象、病毒类型相似。)(3分。方法1分,作用2分,相似点和不同点仅写一点得1分。)
考查的是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是说明文一定要考到的考点,至于作比较的作用,主要是通俗易懂,用人们熟知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但现在答题的模式为"准确地说明+文本的内容不管是什么说明方法.
14.阅读上文和下面两则材料,你能获取哪些信息?(3分)
材料一:四川省新闻办公室2009年5月17日下午宣布:与我国内地首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包某某接触的最后一批人员解除医学观察,患者包某某也同时治愈出院。(《钱江晚报》)
材料二:2009年5月17日,北京确诊一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这是我国内地第三例输入性确诊病例。患者为女性,18岁,北京人。5月11日13时50分乘坐美国航空公司C0航班到达北京。北京市卫生部门及时开展了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工作,全部密切接触者均已查明并进行了医学观察,未发现不适症状。(《人民日报》)
答:、①对于“甲型H1N1流感”不必恐慌,因为“甲型H1N1流感”比较温和。材料一印证“甲型H1N1流感”是可以治愈的,疫情是可以控制的。
②因为病毒主要通过空气和接触传播,所以只要对接触者进行医学跟踪和隔离,疫情就可以得到有效控制。我国已有防止流感疫情的成功经验,对与患者密切接触者的跟踪工作、医学观察工作做得很到位。(3分。答对一个得2分,答对两个得3分。仅结合材料一、二而未结合上文得2分,语句不通,酌情扣分。)
从上文获得的信息为: 甲型H1N1流感”比较温和,
材料1,信息: 治愈出院
材料2信息:墨西哥南部出现的H1N1病毒变种,主要通过空气和接触传播,我国采用医学跟踪和隔离,疫情就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医学跟踪和隔离,疫情就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这是材料链接,类比探究题,现在广泛运用于中考的数学,科学学科上,材料能够印证文本的某个观点,宁波在这道题目的答案让我们非常明白地知道了这类题目的解法,论据论证论点的过程,这远古的知识被穿上了美丽的外衣.探究多么富有科学精神!
探究题是通过相关材料的比较分析,得出某个结论。它是对考生思维的最高级别的要求。首先要读懂各段文字,找出关键东西;其次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其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进行归纳,找出共性(不同点实际上是从反面来验证共性的问题)。考生要有判断能力、分析能力(比较能力)、综合能力、归纳能力,要找准阅读的切入口,综合的出发点,其要求是高的,但也是运用语言来认识和理解世界的一个实践。
材料链接,类比探究。即在选文之外另外链接几则材料,或提供背景,或从不同的角度提供几则相关材料,要求结合选文进行探究。受到众多地区的追捧。这类试题以其开放性、自由度为学生的思维及情感表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阅读真正成为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二)带河流回家
陈云其
有人问我为什么喜欢宁波?我总是不假思索地回答:那是因为这座城市的河流。在地理影像中,余姚江、奉化江和甬江这三条大河,支撑起宁波的整个水系,而近百条曲折的小河及日月二湖,把宁波变成一个水汽淋漓的城市。
“窈窕淑女”、“”在水之湄“,这样的诗似乎是特意为宁波写的。一个城市的丽影,在潺潺的歌吟之中凸现着,成为我们追求诗意生活中挡不住的诱惑。
旭日初升,阳光如花朵一般在河面盛开。(a)
夏夜来临,一河的星群总在窃窃私语。
我还喜欢河上的雾霭,他们把眼前的景物变得朦胧,那隔岸的行人似乎都在梦里面走着;而当雾霭散尽,河两岸的楼房和树木便清晰地倒映在水里——这样的景致是一定要坐在三江口看的,因为你变成了风景的一部分。宁波正是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我们的城市应以了审美的自然和诗意的空间。
河流在带给一座城市毓秀的同时,也带来风物,带来历史和未来的走向。我们沿奉化江上溯,就可以一直走进四明山的深处,那飘落在水面的一朵桃花或一枚枫叶,会让我们敏感地觉察季节的演变和这一生难以承受的轻柔。如果逆行姚江,那七千年河姆渡的水稻就会在眼前灿烂地展现,而双鸟日的图腾那么深刻地影响着一座城市生生不息的追望。我知道我生命中的血液必然和这条河有着密切且神秘的关联。浪遏飞舟,鼓吹风帆。沿甬江而下,那是让宁波跻身于世界海运物流强烈城市的北仑港,是我们眺望着的太平洋和蔚蓝色中放飞的梦!(b)这河海相同的城市,让我凝望流水时,胸襟便豁然开阔。
河流无处不在,犹如爱意无处不在。
是的,水在让城市充满灵性的同时,也带来心灵滋润的光泽。“上善若水”、“柔情似水”,在宁波总有感人且具体的解读与注释,我常觉得那位捐了百万元却只留”顺其自然“化名的女性;而当无数宁波人为身患绝症的罗南英、梁国华等异乡人募捐、操心时,爱的河流便涌动了全城。(c)他们说:这是一座充满爱心的城市!
宁波的三百万外来人口,是近三十年汇聚起来的,他们和我们一起为这座城市的繁荣开拓打拼着,并感受着河流宽容的情感。他们历经流离颠沛之后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家——这个家的名字叫“宁波“。他们说,他是沿着河流走来的,他还将沿着河流走下去。
而另一番河流的景象,是这座城市充满了时代的气息。那是十里中山路摩肩接踵的人流,是世纪大道奔驰不息的车流,是即将从高桥开出的轻轨列车的急流;而天上的飞流就在那个叫栎社的地方,连久违的一下子都变得那么近。这是一个团级流动的世界,这是让每个人都渴望的精彩的宁波。
河流向东,他们迎太阳而去,只有一个方向。
河流总让我对未来的宁波产生想象,如果把三江的水系和东钱湖连接起来,那是何等波光旖旎的城市图画。因为有流遍全城的水,绿色满怀,花香盈袖,生活到处是盎然笑意。在这样的图画里,让我们从容地说出一个诗人的愿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啊!宁波,现在我要带河流回家。
(选自《宁波日报》2009年5月9日,有删改)
15.本文由层次地写出宁波河流四个方面的特点,请根据文意将体现宁波河流特点的词语填到相应的方框中。(4分)
1()-------2.历史、风物、走向-----3.()----4.时代气息
答案:、诗意生活(毓秀河流) 充满爱心(爱的河流)(4分,答对1处得2分,意思对即可)
。
这是理清思路,把握主要内容筛选和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两个考结合在一起的好题,2008年北京卷出过,要注意开头的几句过渡句,“河流在带给一座城市毓秀的同时,也带来风物,带来历史和未来的走向”“河流无处不在,犹如爱意无处不在”“爱的河流便涌动了全城。”)“他们说:这是一座充满爱心的城市!而另一番河流的景象,是这座城市充满了时代的气息”,作为一名军旅诗人,陈云其的文不象别的散文令人费解,不象别的作家把线索躲藏在文中的标题上,话语上,结尾上,此文始终围绕宁波是个美丽的,文化的,现代的江南水城展开,这是一个诗意的,古老的又时代的城市,让学生对家乡充满着爱。
16.请从划线的a、b、c句中任选两句,结合上下文进行品析(可从修辞效果、感情色彩、词语运用等方面自选角度)。(4分)
1.旭日初升,阳光如花朵一般在河面盛开。(a)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阳光”比作“花朵”,生动形象地写出早晨阳光洒在河面的美景。或景物描写,写出旭日初照时的动态美。
这是宁波中考年年都考到的品析词语题,一个中考生人人会做,什么时候河流最美?一定是旭日下生辉的河流,这真如一幅图,和下文晚上星空下的河流相辉照应,让学生懂得美,是一篇文最成功的地方,也是中学教育的目的。
2.那是让宁波跻身于世界海运物流强烈城市的北仑港,是我们眺望着的太平洋和蔚蓝色中放飞的梦!
答案:用“跻身”“放飞梦想”等词语展现了东方大港的宏伟前景,抒发作者的赞美之情和自豪感
初看这是一句病句,北仑港不是太平洋,更不是梦,这是走向太平洋,实现梦的地方,我也丝毫看不出此句还有通感之类的手法,不能确定是妙句,只好写上作者的感情色彩,可能作者在赞美北仑港,动作描写更多的是体现人的心情和精神,
3.爱的河流便涌动了全城
答案:“爱的河流”中“河流”内涵丰富,表现富有爱心的宁波人之多,爱心汇聚成河。“涌动”一词写出爱意之浓,爱心如潮。
这句一个涌字体现人数之多,下面一句便是解释----这是一座充满爱心的城市。我也看不出河流有什么多丰富的内涵,大海比河流好多了。这河流一定是反映一个城市的风格。要注意题干中“可从修辞效果、感情色彩、词语运用等方面自选角度”没有修辞找感情色彩,没有感情色彩找词语,考时一定要注意题干的提示)
17.倒数第四段主要运用什么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运用联想的手法,由河流想到人流、车流、轻轨列车的急流、天上的飞流,丰富了河流的内涵,深化了文章的主题。(3分。答出写作手法1分,分析内容或作用2分)
教材八下的《雪》第一段就运用了联想的手法,由雪联想雪下的蜜蜂,再联想到春天。展现出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因为想象中的蜜蜂而充满生机,激发人对春天的联想。写作手法中考出题时常出对比,联想,象征,照应,衬托,中考更多是考表达方式中的描写。
写作手法指写作中使作品更好的艺术表现手法,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1。表达方式常见的有五种: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2.修辞手法种类很多,但中学阶段只需要掌握常见的几种,其它较少见的了解就可以了。 以下几种大家应该熟悉的:比喻(明喻、暗喻和借喻,高中阶段应了解博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拟人、拟物),排比,设问,反问。其它的互文,起兴等在文言文中用得较多,也可以了解一下。
3. 表现手法较多,较复杂,下面都是常见的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对比、衬托、抑扬、前后照应、正面侧面描写、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原则:
1。对一句提问,要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偶、对比等
2.对一段话,要用表现手法:象征、悬念、对比、联想、想象,衬托、抑扬、前后照应、正面侧面描写、虚实结合、
18.通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带条河回家”?(3分)
答案:、因为这是家乡的河流,所以带着河流回家就是带着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回家;河流蕴含着古老的文化,所以带着河流回家就是带着文化回家,传承宁波文化;河流滋润着心灵,所以带着河流回家就是带着爱心回家;河流充满时代气息,所以带着河流回家就是带着希望回家。(3分,4点中答出2点得3分,答出1点得2分)
这是理清思路,把握主要内容的考点,为何第一题出了,还要出这一重复的题,“带条河回家”是带着一种精神回家,既然河流充满着美丽,文化,爱心和希望,我们就带这些回家,考生要会逆向思维,为什么要“带条河回家”?河流有什么?体现什么精神,我们就带这些回家。所以理清思路,要有数学上的反证法等反常规方法,多点思考,会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