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11月 Vol. 29 No.6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Nov. 2007
────────── 收稿日期:2007-02-17
作者简介:刘建国(1959-),男,河北任丘人,廊坊师范学院政工师。 - 150 -
论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
刘建国
(廊坊师范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摘 要:通过分析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提出了增强网络文化意识、培养合格队伍、构建良好网络、及时教育引导大学生应对网络文化等方面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文化;高校
中图分类号:G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7)06-0150-02
一、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
(一)网络文化的多元性给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主导性带来了新的挑战
由于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传统文化、传统道德对它的“应对”、“衔接”和“包容”发生了某种逆转或倒置,结果导致了当今文化中的一些消极状况。
首先,过度商业化了的文化,金钱文化、黄色文化、封建迷信、反动言论以及西方哲学、社会政治和文学艺术的各种流派多渠道的渗入,“西风压倒东风”式的泯灭文化、多样性的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殖民主义,对我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其次,就网络文化而言,它的多元性尚处于“网络人办文化”的初级阶段,有待于发生“文化人办网络”的质变,“网络人”即使小有文采仍处于工程技术人员的范畴。而 “IT ”业的“小网络文化人”亦不能改变网络缺乏文化的基本面貌。
(二)网络面临的“殖民文化”和“文化侵略”对思想控制的挑战
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互联网,极力宣扬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并且这种宣传是一种超越国界,畅通无阻的宣传。1998年5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在美国海军学院发表演说时就宣称:“当21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候,美国的敌人已将战场从物理空间扩展到虚拟空间。”因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充分利用其掌握的信息传播控制力和影响力,极力向世界特别是仍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正在发动一场抢占信息空间和争夺信息资源的“信息战争”。这说明我们的社会正面临着一种文化上的新殖民主义的挑战。这是对我们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严峻考验。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在弱化
对于一个客体(受众)而言,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
他接受、处理各种信息的总量是有限的。某些信息增多,相应另外的信息就会减少。造成网络中不健康思想在网民中传播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网络中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性的东西太少,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出现并迅速发展的时候,只是简单封堵,没有主动出击,占领这一重要的阵地。在西方强势文化作用下,互联网上跑的更多的是“洋车”,拉的更多的是“洋货”。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声音,在众声喧哗中显得不那么宏大、不那么响亮,网络的各种负面信息很快就消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教育效果,这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很大压力。
(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有待提高
网络已经成为一个吸纳、承载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大平台,缩短着人际交往的时间和空间,重塑人类的生存。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拥有更多的信息,掌握更多的知识,具备更高的素质,适应和把握网络的特点和要求,才能发挥出思想政治工作的巨大作用和影响力。所以网络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二、利用互联网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一)增强网络文化意识
网络已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广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网络文化意识;充分认识网络文化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从战略的高度重视网络的发展,加强对网络和“网民”的深入研究;加快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调研网络和信息网络,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上宣传,使网络文化成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
(二)培养造就一支合格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面对网络媒体的严峻挑战,必须更新观念,迅速实现新背景下的角色转换;要充分自如利用网络进行交互式讨论、
刘建国:论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
- 151 -
心灵沟通、传道解惑。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和能力,才可能得心应手地发挥网络媒体宣传的辐射力、吸引力、渗透力,去提高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目前,高校宣传教育工作者中,有不少人还不能熟练掌握电子计算机操作,因此要充分认识网络信息技术,学习网上教育方法,要建立一支由网络行家组成的管理工作队伍,开辟、利用、净化和占领网络阵地,借助网络优势,使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1.网上要有党、团组织的声音。在网上宣传中国党的路线方针,传播理论、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讲话精神。引导大学生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教育;结合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意识形态等敏感问题,以及社会上和校园中影响稳定大局的热门话题,开展时事政治教育。
2.建立“红色”网民、“红色”网点、“红色”网站三位一体的“红色”思想政治教育网。结合广大师生的思想实际,开展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可组织网上专题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自我教育,邀请事业有成的教师、教授、校友或海外归来的专家谈自己的经历、体会,用动人的事迹感召青年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加强文化渗透,积极介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国外优秀文艺作品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鉴赏能力,抵制西方的“文化渗透”。
4.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校园网上文化活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变封闭为开放,变单一手段为全方位手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从封闭的圈子中走出来,适时实现思想教育工作方法的转变,与进俱进,利用网络媒体实现育人目的。
(四)加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教育与引导 1.加强网络道德素质教育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信息的多元化上,尤
为明显的是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更趋于相信自己的判断。为此,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应定位于培养学生主体性的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使他们在与各种不同的网络道德准则发生冲突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并最终承担起维护网络文化秩序的重担。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高等院校的教育课程中,美国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 )早已开设了“伦理学与国际互联网”的课程。在我国网络文化方兴未艾,网络道德教育必须快步跟上,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并用其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增强大学生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
2.加强网络法制教育
网络环境下的违规、违法现象仅仅依靠技术上的“防火墙”是远远不够的。网络化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标志,因此必须加强人们的法制观念,完善和健全网络法制建设,使网络得到健康发展。在网络发展上,作为后起的中国,应认真学习、借鉴他国在这方面的做法与经验,将因特网的管理真正纳入法制化轨道,努力做到法制建设与网络文化同步发展,向学生普及网络知识和宣传法制教育同步。让大学生知道即使是在虚拟世界,人类社会的法律也是有效的。
3.积极开展旨在提高大学生网络素质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生活长期以来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好的第二课堂,它们对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有了新的变化。通过旨在提高大学生网络素质的活动的开展,加深大学生对网络的理解,分解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冲击,从而将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营造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引导新一代大学生真切感受充满挑战与机遇的网络世界,体会数字时代以知识论英雄的创业精神,充分激发同学们的上进心、创造性,走上积极健康的网络之路。
参考文献:
[1] 嘉格伦.网络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Internet Culture Challenge on the College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Work
LIU Jian-guo
(Langfang Teachers College, Hebei Langfang 065000, 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s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of strengthen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internet culture, cultivation eligible team, constructing better internet and educating the students to make good use of internet cultur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hallenge to college political and philosophical work brought by internet culture.
Key words: internet culture; college
责任编辑、校对:韩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