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 姓名 学号
一、翻译下列加点字词:
自( )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 )阙( )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 )亭午( )夜分( ),不见曦( )月。
至于( )夏水襄( )陵,沿( )溯( )阻绝。或( )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 )乘奔( )御风,不以( )疾( )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 )绿潭,回清( )倒影。绝巘(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 )其间。清( )荣( )峻( )茂( ),良( )多趣味。
每至晴初( )霜旦,林寒涧肃(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 )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翻译下列句子。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4、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6、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三)揣摩语言,品味作品独特的语言魅力,说说下列句子各表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
4.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四、阅读《三峡》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文章一、二、三、四段内容的大意。
2、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
3.“重岩叠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
4.试分析一下第二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
5.理清第三段作者的写作思路。
6.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引用渔歌有何作用?
7.《三峡》一文中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两句,由此我们可以联想起李白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内容是什么?请在下面默写出来。
8.讨论:作者写三峡四季景色时,为何先写山再写水?为何没有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而先写夏季景色?
9.文中对三峡景物的描写很有特色。请从文中再选出两处景物,仿照例句进行描写。例:碧绿的潭水,怪异的松柏, , 。
《三峡》练习答案:
一、二略
三:
1、侧面渲染山峰的高峻、江面的狭窄
2、用比较的方法表现三峡夏日江水的迅疾。
3、正面表现三峡山水的壮美。
4、正面渲染了寒秋三峡的悲寂、凄凉的气氛。
四、1、第一段:总写三峡山的特点:山高岭连,隐天蔽日。
第二段写夏季三峡情景:水涨流速,交通阻断 ;
第三段写春冬时三峡情景:水退潭清,风景秀丽 ;
第四段写秋天三峡情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
2、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高
3、重岩叠嶂,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视所得;而隐天蔽日,以天和日衬其高,是仰视所见。
4、先从正面落笔,后分两层来写:以“沿溯阻绝”概括水势险恶;以“王命急宣”的特例给人具体印象;又用奔马和疾风的比喻,则给人的感受更加形象而深刻。
5、先写俯视江中所见,后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最后作者总结,状写了四种景物。
6、①抓住了有代表性事物猿。②突出了凄清肃杀的气氛。③侧面描写(或“间接描写”)进一步渲染出三峡秋景的凄清萧瑟。
7、《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8、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流急速的原因,又能使急流与峻岭互相映衬,形成一幅险峻壮丽的图画。同时,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将“夏水”为首来写。
9、飞悬的瀑布,悲凉的渔歌 险峻的山峰,凄厉的猿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