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结合生活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的道理。 | |
教学 重点 |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 |
教学 难点 | 结合生活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的道理。 | |
教学 准备
| 先学提纲、PPT、小黑板 【先学提纲】 一、抄写生字表中你认为容易写错的三个字:( )( )( ) 二、同音字组词。 yù ( )言 ( )见 沐( ) ( )望 教( ) 三、读熟课文,想一想《揠苗助长》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
学情 分析 | ||
教 学 过 程 | 思考与调整 (二次备课) | |
一、突显导入趣味点,乐学新知 1.你们喜欢看寓言故事吗?说说你自己曾经看过哪些寓言故事? 2.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将介绍新的寓言故事给你们。(板书课题:寓言两则,齐读) 3.学习生字“寓”、“则”。 4.解释课题:什么叫“寓言”? (寓言:就是用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则”就是“篇、个”的意思。“寓言两则”就是告诉咱们这课共有两个寓言故事) 5.今天我们先学习第一则寓言——《揠苗助长》,齐读。 6.指导理解“揠苗助长”的意思。 揠:拔。 苗:禾苗。 助:帮助。 长:生长。 (拔起禾苗帮助它生长) 7.学生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谁揠苗助长?为什么要揠苗助长?结果怎么样? 8.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突破自学障碍点,顺畅阅读 (一)检测字词 课前我们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就来检查一下大家的读书情况。 出示词语: 寓言 两则 宋国 焦急 筋疲力尽 兴致勃勃 纳闷 枯死 1.正音。 (1)这些生字词当中,你认为哪些字的读音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2)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词语。 2.辨形。 (1)字音都读准了,你觉得哪个字特别难写?我们来交流一下各自的记字方法。 (2)师范写难写的或容易写错的字。 预设: 焦:上大下小,上半部的右边有四横,不要写成三横。 疲:字中内外两撇的位置、长短要注意。 勃:左下的“子”最后一笔改为提。 (3)学生描红。 (二)顺读课文 1.自由读文。 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到课文当中,你还能读准吗?请大家打开课本,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三)概括课文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品读感悟 (一)学习第1自然段,体会农夫急切的心情 1.提示任务:那个农夫为什么要拔苗呢?从他的举动中你体会到了他怎样的心情呢? 2.自主阅读:请读读第一自然段,划出相关语句予以体会。 3.展示交流: (1)找到原因了吗?谁来说一说。 (他巴望着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2)“巴望”什么意思?可以用哪些词语替换它? 预设:希望、盼望、渴望 (3)为什么这里要用“巴望”呢?从“巴望”这个词中,你感受到了农夫怎样的心情? 预设:迫切希望禾苗快快长高的心情 (4)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那个人迫切希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 预设:“天天到田边去看”“总觉得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心里十分焦急” (5)理解“焦急”。你还知道哪些表示心急的词语? 预设:着急、心急如焚、心急火燎 (6)想象:农夫如此心急,可能会想些什么或说些什么呢? (7)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农夫的焦急。 (二)学习第2—4自然段。 1.提示任务:焦急的农夫想出了什么办法呢?结果又如何? 2.自主阅读:仔细阅读第2—4自然段,划出相关语句。 3.展示交流: (1)出示:“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将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他从中午一直忙到天黑,累得筋疲力尽。” (2)“筋疲力尽”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会“筋疲力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读读。 (3)学生观察插图。看!此时他的神情是怎样的?能用一个词语概括一下吗?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能把农夫当时又累又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5)出示:“回到家里,他兴致勃勃地说:“真把我累坏啦!可力气总算没有白费,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长了一大截!” (6)读了这段,你有何感受?把自己的感受带到文章中去,读出农夫的快乐。 (7)他这么高兴,这么得意,可是结果呢?出示:“他的儿子很纳闷,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所有的禾苗都枯死了。” (8)“纳闷”是什么意思? 预设:感到很奇怪。 他的儿子纳闷什么? (9)他的儿子看到禾苗都枯死了,跑回家告诉了农夫,想想农夫知道后会是什么反应,又会怎么想呢? (10)如果你是他的邻居,知道这件事后,会怎么劝告他呢? (三)分析因果,揭示寓意 1.那个人原来巴望禾苗长得快些,结果禾苗全都枯死了。他究竟错在了哪里呢?从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2.总结:同学们,禾苗长大,要经过生根发芽,长出小苗后,农民伯伯还要经常给它们锄草、施肥、捉虫,这样它们才会慢慢地长大。这位农夫就是太心急了,禾苗才会都枯死了。其实我们做很多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太着急了好事也往往会变成坏事。所以我们以后做事,一定要按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呀! 四、精心设计练习题,检测完善 《补充习题》 | ||
24.寓言故事
揠苗助长
巴 望── 拔 高──枯 死
急于求成,事与愿违
要按事物发展规律办事
三下 第八单元 课题24寓言两则 第2教时 总第68 个教案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也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结合生活领悟寓意,懂得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 |
教学 重点 |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 |
教学 难点 | 结合生活领悟寓意,懂得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 |
教学 准备
| 先学提纲、PPT、小黑板 【先学提纲】 一、看拼音写词语。 yúfū háobùshìruò xǐxiàoyánkāi ( ) ( ) ( ) 二、读熟课文,想一想《鹬蚌相争》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
学情 分析 | ||
教 学 过 程 | 思考与调整 (二次备课) | |
一、复习导入 1.概括《揠苗助长》的主要内容。 2.说说学了《揠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有趣的寓言故事,题目叫做“鹬蚌相争”。 4.揭示课题,齐读,正音。 5.出示鹬和蚌的图片: *发现鹬有什么特点了吗?(嘴特别长)就是这张长嘴,特别贪吃,小鱼、小虾、一些贝类,它都爱吃。 *故事的第二位主人公那就是“蚌”。观察图片,说说它有什么特点?(外面是硬硬的壳,壳里是雪白的蚌肉)是啊,当蚌遇到危险的时候,它就会把它的壳紧紧地合上。 6.当这位贪吃的长嘴鹬遇上了有着坚硬外壳的蚌时,故事就这样发生了。 二、突破自学障碍点,顺畅阅读 (一)检测字词 课前我们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就来检查一下大家的读书情况。 出示词语: 鹬蚌相争 河滩 啄肉 夹住 威胁 毫不示弱 得意洋洋 用尽力气 相持 筋疲力尽 喜笑颜开 1.正音。 (1)这些生字词当中,你认为哪些字的读音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2)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词语。 2.指导生字。 (1)说说“弱”字书写时的注意点。 (2)师范写,学生描红。 3.交流、理解词语。 (二)顺读课文 1.自由读文。 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到课文当中,你还能读准吗?请大家打开课本,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三)概括课文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河蚌刚刚张开壳晒太阳,鹬( ),蚌( ),双方( ),结果( )。 三、品读感悟 过渡:“鹬蚌相争”,关键就是一个“争”字,这个“争”是什么意思呢?请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鹬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 (一)了解鹬蚌相争的原因 1.提示任务:鹬和蚌为什么会相持在一起呢? 2.自主阅读:请同学们读读第一自然段,找出鹬蚌相争的原因。 3.展示交流: (1)出示第一自然段。 (2)指名概括原因。 河蚌张壳晒太阳——鹬伸嘴啄肉——河蚌闭壳夹嘴不放 (3)理解“猛地、急忙、牢牢地”,体会双方速度快、用力猛,进攻与自卫意识强。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了解鹬蚌相争的经过 1.提示任务:鹬和蚌谁也不让谁,它们是如何相持着的呢? 2.自主阅读:默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划出鹬和蚌各自说的话,体会它们的心理。 3.展示交流: ★预设一:“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便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 (1)鹬的嘴被河蚌死死地夹住了,这时,鹬最想做的是什么呢?(拔出嘴来)想象一下,它会怎么做呢? (2)是呀,鹬又打,又敲,又甩……想尽一切办法,使出浑身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指导读好:“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 (3) 这时,鹬想到了什么办法?(威胁)什么叫“威胁”?(吓唬)你来吓唬吓唬河蚌?指导读好鹬的话。 ★预设二:“河蚌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地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1)鹬的话,让河蚌害怕了吗?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毫不示弱)河蚌不但毫不示弱,而且居然还——得意洋洋。赶紧读读河蚌说的话吧。 (2)河蚌在说这话时,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3)带着这样的体会,读好河蚌的话。 4.分角色朗读鹬和蚌的话,体会“互不相让”的情景。 (三)了解鹬蚌相争的结果 1.鹬和蚌你来我往,一争一吵,谁也不让谁,这就叫(相持) 2.引读: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鹬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太阳下山了,别的河蚌都钻到水里去了,鸟儿也忙着归巢,可——鹬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呀,不好,老渔翁来了,鹬啊、蚌啊,快罢手吧,别再斗了,可——鹬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 3.鹬和蚌,争个你死我活,到最后呢?(白白便宜了老渔翁)这正应了那句话“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4.老渔翁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这真是——拓展词语:手到擒来、轻而易举、不费吹灰之力、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5.这怎能不让老渔翁“喜笑颜开”呢?来,做一回这幸运的老渔翁吧,读一读第四自然段。 6.小练笔:渔翁捉住了鹬和蚌,兴冲冲地回去了。回到家里,他得意地对老伴说:“ ”听了渔翁的话,鹬垂头丧气地想: 。蚌呢,瞟了鹬一眼,叹了口气说:“ ” (四)总结明理 1.讨论:寓言中的鹬和蚌傻在哪儿?假如它们双方有一方肯做出让步,那故事的结果又会是什么样的? 2.学生畅所欲言,表达看法。 3.从这则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双方争利、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反而让别人从中获利) 4.总结:是啊,鹬蚌相争的结果是渔夫得利,如果当时它们能各自退让一步,也不至于落入渔夫的手中丢了性命。其实,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是如此,一味地争持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获利。正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让我们记住鹬蚌相争的故事,记住鹬蚌相争的教训吧! 4、检测完善 《补充习题》 | ||
24 寓言故事
鹬蚌相争
互不相让
鹬(啄肉)——蚌(夹嘴)
一齐捉住
双方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