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高校教育改革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8 21:05:48
文档

高校教育改革

我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教育领域大张改革之旗,在普及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中小学倡导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大力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十几年来,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众所周知,教育改革是的系统性的工程,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作为教育体系的高端——高等教育的改革也日益提上日程。几年来,全国各个高校在加强日常管理,强化本科教育,提高学术水平上都有不少新举措,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但也暴露了不少问题。进入新世纪,教育界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向高校改革提出了新课题。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将
推荐度:
导读我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教育领域大张改革之旗,在普及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中小学倡导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大力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十几年来,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众所周知,教育改革是的系统性的工程,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作为教育体系的高端——高等教育的改革也日益提上日程。几年来,全国各个高校在加强日常管理,强化本科教育,提高学术水平上都有不少新举措,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但也暴露了不少问题。进入新世纪,教育界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向高校改革提出了新课题。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将
我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教育领域大张改革之旗,在普及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中小 学倡导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大力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十几年来,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众所周知,教育改革是的系统性的工程,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作为教育体系的高端——高等教育的改革也日益提上日程。几年来,全国各个高校在加强日常管理,强化本科教育,提高学术水平上都有不少新举措,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但也暴露了不少问题。进入新世纪,教育界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向高校改革提出了新课题。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将高校改革深入下去,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里就这一问题浅谈几点看法。  

一、 从新的战略观点考察改革  

 正如行军打仗要有正确战略思想的指导,高校教育改革也要有一个全局性的战略思想。高校教育改革的目的在于使高等教育适应形势的发展,更好地培养符合新世纪要求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较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新时期的高教改革。 

 

 首先,要以开放的观点来考察新时期的高教改革。进入21世纪,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面向世界的大门也开得更加宽阔了。高等教育水平是评价一个国家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处在社会发展前沿的各高校也要面对开放的要求。因此,新时期的高教改革也同样要体现开放的特点。说开放,就不能关起门来做死学问,要向社会开放,清楚了解社会发展对不同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施教;要开放,更要走向世界,入世绝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提供一个扩大开放的良好契机。要看到,当前我国的高校教育水平和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应利用这一时机,加强同国外著名高校的交流,学习国外高校的先进教学、办学经验和优秀学术成果,吸收利用,加强自身实力,努力跻身世界名校之列。同时,国内各高校之间也应加强合作,打破学术壁垒和传统观念,互通有无,交流研究。    

 

其次,要以竞争的观点来考察新时期的高教改革。在新世纪,中国社会发展体现出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日益激烈的竞争。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再也不是高雅之士的清修之所,无为学人的逍遥之地,同样要面对竞争的挑战。高校内外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在学生之间,在教师之间,在院系之间,在国内高校之间,在国内外名校之间,竞争无所不在。有竞争就有淘汰,只有竞争才能实现优胜劣汰和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因此,在竞争的时代,从每一个学生到每一所院校都有着严重的生存危机。随着社会发展,特别是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在毕业后要面临的压力日益沉重,如果在校期间没有竞争意识,就不能适应就业形势;学术之路,不进则退,一个院系乃至一个学校如果在学术上碌碌无为,早晚要在竞争大潮中湮没。新时期的高教改革也同样要引入竞争机制,提高下到学生,上到院校的竞争能力,以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大的发展。  

 

 再次,要以产业的观点来考察新时期的高教改革。改革二十余年来,效益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如今,社会上的各项事业都讲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教育事业也一改过去“吃皇粮"的形象,日益走向产业化的道路,在实现教书育人,传承文化的社会功能的同时,也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教育产业已经成为新世纪中国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之一。而向社会发展提供直接智力支持的各大高校,在产业化道路上更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长期以来,如何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直是各高校努力探索的课题。在教育产业化的浪潮下,为这一转化创造了极好的社会条件和契机,有利于各高校将科研成果推向社会,实现教育界和企业界的“双赢"。同时,各高校从中得到实惠,改善自身的科研条件和办学条件,达到投入和产出的良性循环。除了科研优势外,高校自身也是一个效益生成点。自1999年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日益增多的大学在校生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按照原有的高校教学管理,如此大量学生的生活学习需求无疑加大了高校后勤系统的压力,分散了教学科研的精力。近年来,在各高校推行的“高校后勤社会化"则是解决这一矛盾的良方。将高校的物业、卫生、伙食等后勤事业向社会承包,并引入竞争机制,不仅可以提高高校后勤的水平和效率,创造良好的校园生活条件,也能变“负担"为“金矿",使高校集中精力投入科研教学,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同时也能从中获得稳定的资金支持,真是一举三得。  

二、 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教学问题  

 无论是科技成果转化,还是高校后勤社会化,从根本上讲都是为了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如果连教书育人这一学校最基本的功用都不能实现,其它一切改革都无从谈起。能不能培养出符合新世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要求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是评价当前高校教育改革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标准。所以,新时期的高教改革的核心问题始终是教学问题。新的高教的核心是一套符合现实需要,体现创新和竞争意识的全新的教学。这种新应该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要体现创新意识和引入竞争机制。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新世纪中国发展最需要的是具有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综合性人才。高等教育也要适应这种需要,在教学实践上突出创新意识,大力支持中青年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发明创造,并有勇气改革不合时宜的旧,在教学方法、内容、科研上都要做有利创新的改革。同时,引入竞争机制,打破高校教师的“铁饭碗"。例如,在一些高校已在试行教师聘任制,将教师的任免同教学水平挂钩,刺激教学工作的改进。还有一些学校将教师的生杀大权交给学生,同样的课程,允许学生在多位教师间选择,反响好的教师才能继续执教。这些都是体现优胜劣汰的举措,值得推广。对于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应该在充实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鼓励他们思维,允许他们发表不同见解,发掘他们自身潜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在学习考核标准上,从单纯的纸面考核向全面多方位的能力的考核转向,加强淘汰力度,给学生们以危机感,促进学习的主动精神,避免大学生活的荒废。   

其次,对教学内容和课程要做体现时代特征和需要的重大调整。未来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不是单纯的“通才",而是既精通专业知识,又广泛涉猎各种知识,既有创新精神,又有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类新兴产业的出现,都需要有扎实理底,并掌握最新科技成果的人才。在新的形势下,教师的任务是教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  [1] 中国的传统教育向来忽视对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以往的应试教育在,单纯的记忆知识已经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必须加以改变。同时,需要各高校对学科分类,教学课程等作相应的调整,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裁撤、兼并一些现实意义不强的课程,增设社会急需的新兴学科的课程。在教学结构上也要有大的举措,加大跨学科教学的力度,打破文理界限,着力培养文理皆通的人才。近年来,在社会上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在高校里,学生更多地偏重于外语、计算机等实用知识的学习,忽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人文修养的锻炼。“目前,大学生忽视的不仅仅是一门语文,而是整个文史哲,是一个人的综合人文素质,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2] 从长远看来,其后果是灾难性的,必需在课程和教学结构改革中大力纠正这一“偏科"现象。在这方面,许多高校已经采取了相应措施,例如,在今年高考,许多院校都扩大了文理兼收的学科的招生人数,对专业分类做了许多调整,还有的高校将在新一届本科生中施行暂不区分专业的作法,待到高年级时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划分具体专业,这样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扩展,有利于本门学科的深入学习。这些做法对于当前的高校教育改革都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值得借鉴。  

最后,加强基础教育和选拔学术人才的有机结合。大学本科生中大部分毕业后都会走上工作岗位,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成绩突出的学生,通过研究生考试,进入更高的学术层次深造,最终充实到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力量中,因此,学术人才的选拔对于高校的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扩招,社会上本科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许多本科生都把考研作为摆脱就业压力的途径,另外,社会上想考研深造的人也日益增多,形成了“考研潮"。据统计,全国报考研究生的人数,1999年有31﹒9万人,2000年有39﹒2万人,2001年达46万人,2002年增至62﹒4万人,2003年更是高达79﹒9万人。目前,我国在校就读的研究生人数达49万人,其中博士生12万人,人数仅次于美德。[3] 有志深造当然是好事,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缺乏学术精神和研究能力,并不能适应研究生的学习,只想利用文凭为日后发展铺路,而目前,研究生考试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从而为这一类考生开了方便之门,影响了高校学术人才的选拔,不利于高校的发展。因此,将基础教育和选拔学术人才有机结合是当前高教改革不可乎视的问题。既要为可塑之才敞开学术之门,也要保证招生质量。今年考研首次实行研究生复试差额录取的办法,就是针对这一情况。另外,在一些院校的部分学科,采取了本硕连读或本硕博连读的办法,从本科生阶段就注重学术人才的选拔,也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在新的高教里,研究生考试也要有深刻的变革,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由低到高,全面的更新。  

 三、 在改革过程中要谨防陷入误区

  

 没有任何一项改革是一帆风顺的,各种挫折和失误是难免的。近年来,我国的高教改革在不断取得新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的问题,如求量不求质、高等教育的高收费问题、日益严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问题等。其中不少问题是关乎高教改革的深层次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和总结,有利于将改革深入进行下去,对于防止改革陷入误区有重要意义。  

 

首先,要避免陷入求量不求质的“数量误区"。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在校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在一些地区和院校出现了单纯追求学生数量,作为学校建设标志的倾向,而且这种盲目扩大,往往忽视学校本身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的实际情况,结果造成教育资源的相对短缺,给院校的后勤体系和教学结构带来了很大压力。迫使校方将有限的资金投入食堂、宿舍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减少了对学术和科研的投入,未能形成科研、教学和基础设施整体的良性发展,未能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学校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这种倾向在研究生的招生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有的学校将研究生数量看作步入“名校"的标志而大量增加生数量,有的院校研究生甚至占学生数量的一半。这种做法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单位导师指导学生数量激增,一位导师带十几个学生的现象已不鲜见,甚至出现带百名学生的“奇观"。这种超越教师精力的批发式的教学是很难保证教学质量的。另外,在教师引进方面,有的院校不顾本身学科现状,盲目引进,求量不求质,也造成了大量资金的浪费,却没有达到学科优化的目的。这种求量不求质的现象应该在深化高教改革的过程中加以纠正。  

 

其次,要避免陷入高收费、盲目建设的“产业误区"。产业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方向,但是这主要是指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学校不断增加的物质需求对社会其他产业的拉动,而在有的地方,产业化却成了高收费、盖大楼的幌子。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学费不断增长,从每年1200元上涨到5000-6000元,有的甚至高达7000-8000元,收费在上万元的 “贵族专业"也在各地普遍存在。这种高收费已经给许多学生及其家庭带来很大的压力,仅安徽一省农村,就有18000户无力支持子女上大学,考取了却上不起大学的特困生约有3000人。[4] 研究表明,我国高校的收费水平已超过我国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居高不下的学费正向许多可造之才关闭高教之门,这对整个高教事业和国家的发展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同时,近年来在各地兴起了建大学城的风气,如上海松江大学城、北京昌平大学城、沈阳南北大学城等。这些项目投资巨,用地面积大,如山东荷泽大学城占地466公顷,广州大学城占地4330公顷,规划中的南京仙林大学城更是高达7000公顷,相当于26个北大的面积。[5] 应该说,加强学校硬件建设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高等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需要软硬件协调发展,盲目地建大楼,不仅增加了教学成本,在经济上还可能产生“泡沫",带来严重后果。找到一条投入和产出成适当比例的高校良性发展道路是在高教改革中必须加以深入研究的课题。

最后,要避免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误区"。高教改革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行动,它是和社会其他领域的改革是相联系的。高等教育的整个过程要和社会需求衔接起来,而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这个衔接环节中的核心问题。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备受各方关注的社会问题。国外经验表明,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下降是必然现象,如韩国大学生毕业就业率从1970年的57-58%下降到1985年的41%。[6]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未来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只能越来越大,这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但是,应该看到,在发达地区和大城市,这种压力很突出,但中小城市和农村却苦无人才。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是由大学生头脑中就业观念的偏差引起的。很多大学生坚持“大城市、好单位、高工资"的三高标准,在求职就业问题上举步维艰,陷入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另外,高校为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提出了“先就业,再择业"的办法,虽然表面上缓解了矛盾,但实际上是变相鼓励学生们跳槽,令他们不能在工作岗位上安心工作,而频繁地更换工作会降低大学生在就业中的诚信度,进一步增大求职难度。观念的改变不是一夕之功,但在高校教学阶段就必须为学生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除了增强学生的能力外,应减少他们对高待遇的过分追求,鼓励他们去中小城市和农村发展。只有让大学生学有所用,高等教育的过程才算画上一个句号。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关乎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大事,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当今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越来越围绕人才和知识竞争展开,发展的优势蕴藏于知识和科技之中,社会财富正日益向拥有知识和科技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聚集,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主导地位。"因此,教育改革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各项改革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也是一项历史性的工程,历来备受关注。而高校改革在整个教育改革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文档

高校教育改革

我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教育领域大张改革之旗,在普及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中小学倡导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大力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十几年来,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众所周知,教育改革是的系统性的工程,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作为教育体系的高端——高等教育的改革也日益提上日程。几年来,全国各个高校在加强日常管理,强化本科教育,提高学术水平上都有不少新举措,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但也暴露了不少问题。进入新世纪,教育界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向高校改革提出了新课题。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将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