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三晋文献典籍导读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8 21:07:56
文档

三晋文献典籍导读

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三晋文献典籍导读课程考试试题(卷)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平时成绩考试成绩课程总成绩院(所):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专业:历史学年级:2012级学号:xxxxxxxxxx姓名:xxxxxxxxxx--------------------------------------------------------------------------------------------------------------------------------题目:1.分析《荀子·富国
推荐度:
导读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三晋文献典籍导读课程考试试题(卷)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平时成绩考试成绩课程总成绩院(所):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专业:历史学年级:2012级学号:xxxxxxxxxx姓名:xxxxxxxxxx--------------------------------------------------------------------------------------------------------------------------------题目:1.分析《荀子·富国
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 三晋文献典籍导读 课程考试试题(卷)

 2012 — 2013 学年第  一  学期

平时成绩
考试成绩
课程总成绩
院 (所):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专    业:      历史学        

年    级:      2012级       

学    号:     xxxxxxxxxx     

姓    名:      xxxxxxxxxx     

--------------------------------------------------------------------------------------------------------------------------------

题目:1.分析《荀子·富国》篇全文的主要观点。

2.注译《荀子·富国》篇片段。

一、分析《荀子·富国》篇全文的主要观点。

《富国》讲的是使国家富足的方法。在本篇中荀子将法家的“富国”思想与他以前儒家的“富民”思想结合起来,提出了自己“既富国又富民”的思想。他将“富国”定义为“上下俱富,交无所藏之”,“上富”即“富国库”,“下富”即“富民”,国家和百姓的财富都多得无处收藏,这就叫做真正的“富国”。另外,荀子还阐明了富国与富民的关系,他认为“富国以富民为基础,民富国富,民贫国贫”。那么如何实现既富国又富民呢,荀子提出了一系列富国强国的主张:

在生产与分配(财政)的关系上,荀子提出了“开源节流”的方针。“开源”即注重发展生产,开辟财富的来源;节流指节省费用开支,与节用相似。

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上,荀子提出了“强本节用”的见解。他所谓的“强本”就是加强农业,努力发展农业生产。荀子对农业生产的发展,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所说的农业不仅包括谷物种植,而且还包括蔬菜种植、果树栽培、禽畜饲养、水产品的养殖等多种经营。而他所谓的“节用”指的是节约开支费用,这其中既包括节约个人消费也包括节约国家财政。荀子主张“节用以礼”,这与墨子的“节用”截然不同,在《富国》篇中,荀子对墨子的节用思想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认为墨子的思想是天下混乱的根源。

荀子还主张“裕民以政”。通过减税,省徭役等措施的实施,薄取于民,爱护百姓。他充分肯定了百姓在发展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荀子认为,只有爱护百姓,才能使百姓的积极性充分得到发挥,富国之道才能实现。

综上所述,荀子的富国思想兼收儒、法二学派长处,内容新颖,见解独到,眼光长远,值得后人深入探究。

二、注译《荀子·富国》篇片段。

【原文】

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①而有用为人,数也。人伦并处,同求而异道②,同欲而异知,生也。皆有可也,知愚同;所可异也,知愚分。埶同而知异,行私而无祸,纵欲而不穷,心奋而不可说也。如是,则知者未得治也;知者未得治,则功名未成也;功名未成,则群众未县也;群众未县,则君臣未立也。无君以制臣,无上以制下,天下害生纵欲。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故百技所成,所以养一人也。而能不能兼技,人不能兼官③。离居不相待④则穷,群居而无分则争;穷者患也,争者祸也,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强胁弱也,知惧愚也,民下违上,少陵长,不以德为政:如是,则老弱有失养之忧,而壮者有分争之祸矣。事业所恶也,功利所好也,职业无分:如是,则人有树事之患,而有争功之祸矣。男女之合,夫妇之分,婚姻娉内⑤,送逆无礼:如是,则人有失合之忧,而有争色之祸矣。故知者为之分也。

【注释】

1宜:适合,指主动地迎合人们需要的应变能力。

2道:思想原则,主张。

3官:通“管”,指管理各种事物。

4相待:相互帮助。

5娉内:内通“纳”,定亲纳礼。

【翻译】

世界上的万物,同处在一个空间,但形体各不相同,它们不会主动为人们所用,却对人们都有用,这是自然的规律。人类群居在一起,同样有追求,但达到追求所凭借的思想原则不一样,同样有欲望,但满足欲望所依靠的聪明才智不相同,这是人的本性。人都有自己所认可的事物,这一点,聪明的人和愚蠢的人是相同的;但人们所认可的事物各不相同,这一点,聪明的人和愚蠢的人是有区别的。如果人们权势相同而智慧不同,谋取私利而不受惩罚,放纵私欲而没有止境,那么人们将奋起争斗,而不可说服了。如果这样,那么有智慧的人就无从治理;有智慧的人不能治理,他们就不能建功立业,成就名声;功不成,业不就,那么人们之间就不能分辨尊卑、贵贱、上下等级;人群没有等级差别,那么君主与臣下的关系就不能确立。没有君主来统制臣子,没有上级来控制下级,那么天下就会因为个人的为所欲为而灾祸不断了。人们都喜爱或厌恶同样的东西,喜爱的一样东西的人多而这样东西却少,东西少就会发生争夺。一个人的生存,离不开各行各业的物品供养。但是一个人不可能兼通各种技艺,一个人也不可能同时管理各种事物。所以人不能脱离社会,如果脱离社会,没有众人的帮助,就会陷入困境,但如果群居而没有名分等级的规定,争斗又会产生。所以要挽救忧患,排除灾祸,没有比明确职分和等级差别更好的了。强大的胁迫弱小的,聪明的畏惧愚蠢的,下层民众违反君主,年少的欺凌年长的,不根据礼义道理来治理政事,像这样下去,那么年老体弱的人就会有无人扶养的忧虑,而身强力壮的人也会有相争的祸患了。人们对事业都很厌恶,对功名利益都很喜欢,如果各人的职事没有名分规定,那么各种事情就难以兴办,人们就有互相争夺功劳的忧虑。男女的结合,夫妇的伦理,结婚、定亲、迎亲、送亲如果没有礼制规定,那么人们就会有找不到合适伴侣的忧虑,世上也会发生争夺女色的祸患了。所以聪明的人给人们制定了等级名分。

【段落分析】

本段的中心思想是,人不能离开社会这个群体而生存,但生活在群体中,人们又免不了会发生对物资的争抢,而使社会陷入混乱。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是因为社会物资缺乏,主要原因是因为国家没有对等级名分进行规定。为此,荀子提出解决的办法是制定等级名分。即“以礼为准则,明分使群”。但等级名分的制定只是治标不治本,最重要的还是要发展生产,积累社会财富。本段为全文的论述提供了哲学基础。

【原文】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余。裕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①,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上以法取焉,而下以礼节用之,余若丘山,不时焚烧,无所臧之。夫君子奚患乎无余?故知节用裕民,则必有仁圣贤良之名,而且有富厚丘山之积矣。此无他故焉,生于节用裕民也。不知节用裕民贫,民贫则田瘠以秽②,田瘠以秽则出实不半;上虽好取侵夺,犹将寡获也。而或以无礼节用之,则必有贪利纠譑③之名,而且有空虚穷乏之实矣。此无他故焉,不知节用裕民也。康诰曰:“弘覆乎天,若德裕乃身。”此之谓也。

【注释】

1易:治理。

2秽:荒芜。

3纠譑:收取,搜刮。

【翻译】

使国家富足的方法是节约费用,富裕民众,并妥善贮藏盈余。节约费用要严格按照礼制执行,使人民富裕要采取相应的政治措施。使人民富裕了,人民就才有节余。人民富足了,那么农田就会得到治理而变得肥沃,农田得到治理,变得肥沃,这样生产出来的谷物会是正常产量的百倍。国君按照法律规定征税,而臣民按照礼制规定节约使用。这样,余粮就会堆积如山,即使时常被烧掉,也还是多得没有地方贮藏。君主何必忧虑没有盈余呢?所以,知道节约费用,使民众富裕,就一定会获得仁义善良的美名,而且还会拥有堆积如山的财富。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在于节约费用、使人民富裕。不知道节约费用,使民众富裕,就会使人民贫穷;人民贫穷,农田就会贫瘠、荒芜;农田贫瘠而且荒芜,那么生产的粮食就达不到正常收成的一半。这样,即使国君大肆侵占掠夺,得到的还是很少;如果还不按照礼制的规定节约使用它们,那么国君就会有贪图私利,大肆搜刮的名声,而且粮仓也会空虚匮乏。这没有其他的缘故,而是因为不懂得节约费用,富裕民众。《康诰》上说;“庇护民众,就像上天覆盖大地,遵行礼义,顺从德行,就能使你得到富裕。”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段落分析】

本段主要论述两点。一、节用裕民可以发展生产。荀子认为民富了,生产才能获得发展,民贫,生产愈搞愈糟。在荀子看来,财富积累越多,对生产发展越有利,越有利于人民致富;反之,则不利。二、节用裕民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使国富。在荀子看来,只有生产民展了,民富了,国家才能富。富国必须以富民为基础,所以实行“节用裕民”民富国富;不实行“节用裕民”民贫国贫。

【原文】

墨子之言昭昭然①为天下忧不足。夫不足非天下之公患也,特墨子之私忧过计也。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②,一岁而再获之。然后瓜桃枣李一本数以盆鼓③;然后荤菜④百疏以泽量;然后六畜禽兽一而剸车⑤;鼋、鼍、鱼、鳖、鳅、鳣以时别,一而成群;然后飞鸟、凫、雁若烟海;然后昆虫万物生其间,可以相食养者,不可胜数也。夫天地之生万物也,固有余,足以食人矣;麻葛茧丝、鸟兽之羽毛齿革也,固有余,足以衣人矣。夫有余不足,非天下之公患也,特墨子之私忧过计也。

【注释】

1昭昭然:忧虑不安的样子。

2盆:古代一种量器,一盆合十二斗八升。

3数:计算。鼓:古量器名,一鼓合十斗。

4荤菜:有辛臭气味的蔬菜,如葱、蒜、韭、姜之类。疏:通“蔬”。

5剸:通“专”,独用,独享,独占。

【翻译】

墨子的言论,非常担心天下人的物资不足。但他担心的物资不足,并不是天下人共同的祸患,而只是墨子个人过分的忧虑。现在土地上生长五谷,如果人们善于管理它,每亩田就可以出产几盆谷物,一年可以收获两次;此外,瓜、桃、枣、李等每一棵的收获也得用盆鼓来计算;其次,各种蔬菜也多得数不清;其次,各种家畜与猎取的禽兽都肥大得一只就要独占一车;鼋、鼍、鱼、鳖、泥鳅、鳝鱼按时繁殖,每一种都能繁殖成一大群;再次,飞鸟、野鸭、大雁之类多得就像烟雾覆盖在大海上;还有,昆虫和各种各样的生物生长在天地之间:可以供养人的东西多得不计其数。天地长出万物,本来就绰绰有余,足够用来供人食用了;丝麻葛布,蚕丝和鸟兽的皮毛等等,本来就有多余,足够用来供人穿衣了。所以物资不足,并不是天下共同的祸患,只是墨子个人的过分的忧虑啊。

【段落分析】

墨子担心天下物资短缺,荀子对此提出批评,认为墨子是杞人忧天。荀子认为天地之间生长的万物供人生存本来就是绰绰有余的,如果再加上人类的努力发展生产,财富就会无的增加,根本不用担心物资不足。荀子在此强调了劳动力对生产财富的作用。

本段讲述:用墨术治理天下会使国家更加贫弱。

【原文】

天下之公患,乱伤之也。胡不尝试相与求乱之者谁也?我以墨子之“非乐”也,则使天下乱;墨子之“节用”也,则使天下贫,非将堕①之也,说不免焉。墨子大有天下,小有一国,将蹙然②衣粗食恶,忧戚而非乐。若是则瘠,瘠则不足欲;不足欲则赏不行。墨子大有天下,小有一国,将少人徒,省官职,上功劳苦,与百姓均事业,齐功劳。若是则不威;不威则罚不行。赏不行,则贤者不可得而进也;罚不行,则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贤者不可得而进也,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则能不能不可得而官也。若是,则万物失宜,事变失应,上失天时,下失地利,中失人和,天下敖然③,若烧若焦,墨子虽为之衣褐带索,嚽菽饮水④,恶能足之乎?既以伐其本,竭其原,而焦天下矣。

【注释】

1隳:《集解》作“堕”,与“隳”通,诋毁诽谤。

2蹙:局促不安。

3敖:通“熬”,愁苦。

4嚽菽饮水:形容生活清苦。嚽:同“啜”,吃。菽:豆类植物,此指豆叶,嫩时可食,是一种粗劣的蔬菜,古人常用以

  制羹。

【翻译】

天下共同的祸患,是混乱所造成的。为什么不试着寻找一下是谁造成这种混乱呢?我认为,墨子“非乐”的主张会使天下混乱;“节用”的主张会使天下就贫穷。这并不是故意毁谤墨子,而是因为他的主张不可避免地会得出这种结论。不论是让墨子掌管大的天下,还是掌管小的诸侯国,他都会忧心忡忡的穿粗布衣服、吃劣质食品,忧愁地反对音乐。这样,那么生活享受就很微薄:生活微薄,就不值得追求,不值得追求,那么奖赏就不能实行。不论是墨子让掌管大的天下,还是掌管小的诸侯国,他都会减少仆从,精简官职,崇尚辛勤,与老百姓做同样的事情。这样,君主就没有权威;君主没有权威,有罪的人就得不到处罚。赏赐不能实行,贤人就不可能得到进用;不能处罚,那么不贤的人就不可能遭到罢免。贤人不能得到任用,不贤的人不能遭到罢免,那么有能力的和没有能力的都不能得到适当任用。这样,万物就会不协调,突发的事件就得不到相应的处理;在上,错失天时,在下,丧失地利,在中则失掉人和;天下人都很愁苦;虽然墨子穿粗布衣服,系粗绳当腰带,吃豆叶,喝白水,又怎么能使人民富足呢?既然已经伤害它的根本,断竭了它的源头,因而天下的财物枯竭了。

【段落分析】

本段认为天下共同的忧患是混乱,而造成天下混乱的原因就是墨子提出的“非乐”、“节用”等思想,用墨子的言论让墨子治理国家,只能使国家更加贫穷,人民更加愁苦。

【原文】

观国之强弱有征验:上不隆礼则兵弱,上不爱民则兵弱,已诺不信则兵弱,庆赏不渐则兵弱,将率不能则兵弱。上好功则国贫,上好利则国贫,士大夫众则国贫,工商众则国贫,无制数度量则国贫。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故田野县鄙者,财之本也;垣窌①仓廪者,财之末也。百姓时和②,事业得叙者③,货之源也;等赋府库者,货之流也。故明主必谨养其和④,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如是,则上下俱富,交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故禹十年水,汤七年旱,而天下无菜色⑤者,十年之后,年谷复熟,而陈积有余。是无它故焉,知本末源流之谓也。故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⑥。伐其本,竭其源,而并之其末,然而主相不知恶也,则其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以国持之,而不足以容其身,夫是之谓至贫,是愚主之极也。将以取富而丧其国,将以取利而危其身,古有万国,今有十数焉,是无它故焉,其所以失之一也。君人者亦可以觉矣。

【注释】

1垣窌:指藏粮的地方。垣,筑墙四周以藏谷。窌,同“窖”,掘地藏谷。

2时和:指按季节耕种,又赶上风调雨顺。

3事业得叙:耕田除草按季节完成。

4谨养其和:谨慎地调养天时的和顺,这里指君主一定要谨慎顺应季节变化。

5菜色:饥饿的样子。

6蹶:倾倒,国家颓败。

【翻译】

一个国家的强弱是可以从一定的征兆看出来的:君主不崇尚礼义的国家兵力就弱;君主不爱护民众的国家兵力就弱;君主不讲信用的国家兵力就弱;奖赏不厚重的国家兵力就弱;将帅的国家兵力就弱。君主好大喜功的国家会贫穷;君主喜欢财利的国家会贫穷;官吏众多的国家会贫穷;工人商人众多的国家会贫穷;没有规章制度的国家会贫穷。民众贫穷,君主就贫穷;民众富裕,君主就富裕。所以,田野和乡村是产生财物的根本;粮囤地窖仓库是产生财物的末节。百姓顺应天时,耕作适宜,这是产生钱财的源头;按照等级征收赋税进入国库,这是钱财的支流。所以英明的君主必定谨慎地顺应时节的变化,开源节流,时常谨慎的考虑这些问题。使天下的财富绰绰有余,国家就不再担忧财物不够了。如果这样,那么上下都富足,双方都没有地方来储藏财物,这是懂得国计民生达到了顶点。所以,即使禹时碰上了十年水灾,商汤时遇到了七年旱灾,但天下的人民没有遭受饥饿的苦难,十年以后,谷物又丰收了,而原来储备粮还有节余。这并没有其他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懂得了本末、源流的关系啊。所以,田野荒芜了,但国家的粮仓很充实,百姓很贫乏,但国家仓库却满满的,这就叫做国家灭亡。断绝了根本,枯竭了源头,把财物都归并到国库中,然而君主、宰相还不知道危险,那么他们的灭亡很快就要来到了。用整个国家的财货供养他,还是不能够容纳他这个人,这叫做极其贪婪,是最愚蠢的君主。本来希望富有,可是因此丧失了国家;本来希望得到利益,可是因此危害了自身;古时有上万个国家,现在只有十几个了,这没有其他的原因,他们丧失国家的原因只有一个。统治人民的君主,也应该觉悟了。

【段落分析】

荀子首先列出了造成国家贫弱的各种原因。荀子认识到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认为农业是封建经济的根本,农业生产是社会财富的源泉。提出的是“开源节流,善藏其余”。开源即保证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开辟财货来源;节流则是节省费用开支;“善藏其余”则是从长远的角度考虑,要把剩余的财货储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其间,也体现了荀子的重农思想。所以他认为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多国家就富,相反,脱离农业的人口多,国家就会贫。因此他提出了“土大夫众则国贫”,“工商众则国贫”的观点。

文档

三晋文献典籍导读

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三晋文献典籍导读课程考试试题(卷)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平时成绩考试成绩课程总成绩院(所):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专业:历史学年级:2012级学号:xxxxxxxxxx姓名:xxxxxxxxxx--------------------------------------------------------------------------------------------------------------------------------题目:1.分析《荀子·富国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