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高中语文_诗歌鉴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8 21:04:51
文档

高中语文_诗歌鉴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简评《古代诗歌鉴赏——锁定信息,把握情感》本课经过精心预设,删除旁枝末节,直接抓住学生的薄弱环节。以典型真题为例,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三种观点进行评价、讲解,让学生自己领悟到理解诗人心境要抓住题中已给信息:诗题,注释,意象,表情感、行为词句,从而判断诗人情感。之后又进一步通过比较学生答案,让学生懂得进一步完善答案,规范答题,应对高考。全课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层层递进,是适合高三复习阶段进行的好课。——济南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组长丁梅《古代诗歌鉴赏——锁定信息,把握情感》学习效果测评及分析课后以2
推荐度:
导读简评《古代诗歌鉴赏——锁定信息,把握情感》本课经过精心预设,删除旁枝末节,直接抓住学生的薄弱环节。以典型真题为例,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三种观点进行评价、讲解,让学生自己领悟到理解诗人心境要抓住题中已给信息:诗题,注释,意象,表情感、行为词句,从而判断诗人情感。之后又进一步通过比较学生答案,让学生懂得进一步完善答案,规范答题,应对高考。全课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层层递进,是适合高三复习阶段进行的好课。——济南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组长丁梅《古代诗歌鉴赏——锁定信息,把握情感》学习效果测评及分析课后以2
简评《古代诗歌鉴赏——锁定信息,把握情感》

本课经过精心预设,删除旁枝末节,直接抓住学生的薄弱环节。以典型真题为例,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三种观点进行评价、讲解,让学生自己领悟到理解诗人心境要抓住题中已给信息:诗题,注释,意象,表情感、行为词句,从而判断诗人情感。之后又进一步通过比较学生答案,让学生懂得进一步完善答案,规范答题,应对高考。全课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层层递进,是适合高三复习阶段进行的好课。

 ——济南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组长丁梅

《古代诗歌鉴赏——锁定信息,把握情感》学习效果测评及分析

课后以2011年全国大纲卷真题作为测试题,36人都能准确把握住诗人心情是孤独寂寞的,并且都能就上下阕进行全面分析,但有八位同学没有抓住注释中“雁能传书”这一点,得出诗人思亲之意。

绝大部分同学能够根据课堂上讲授的方法,抓题干,抓信息,根据答题注意事项,完整作答,有了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见解;一小部分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容易顾此失彼,不能考虑周全,可能在学习效果上不能立竿见影。这个结果正符合我的估测。毕竟要想做好诗歌鉴赏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在练习中熟练、领悟、提高。

教学目标基本达成,效果良好。不过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比较紧张,最好再加两节复习课,进行知识的巩固。最后,课堂氛围仍不够活跃,还需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力争改进。

《古代诗歌鉴赏——锁定信息,把握情感》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系统中“影响学习系统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语文教学设计中,依据教学设计理论,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习者设计教学”,可优化教学过程,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本课教授对象是高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有一定的诗歌鉴赏基础,但是学习兴趣不浓,主动性不强,还有强烈的畏难心理。应引导的思考。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诗歌鉴赏答题情况来看,题目的难度都不算太大,但学生答题屡屡失误,主要原因是:

(1)从诗歌内容看,读不懂诗歌,不知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

(2)从作答步骤看,答题不够规范,内容概括不完整。

(3)从答题技巧看,答题技巧欠缺。有的层次不够清晰,有的阐述不够充实,有的以感代析。

具体病症情况有:

1.言不由衷   

    部分学生因受语言表达能力的,在答题时,没有办法将自己所想的内容用恰当的语言加以描述,也许想得很完整,而答题却很糟糕,犯了言不由衷、似是而非的错误。

2.当作读后感 

      有的学生误把对诗歌的语言、形象、技巧的初步鉴赏,对诗歌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当作读后感来写,进行阐发性的理解和发挥,这也是不符合初步鉴赏和评价的要求的。 

何谓鉴赏?鉴赏就是鉴别、赏析。赏析出诗歌意境好坏的原因,关键要把握住诗句本身的含义,结合诗人的生活实际进行分析,或者从诗句本身的语言信息中分析出诗所蕴涵的思想感情,而不是置诗句于一边,大谈自己的感受,或引申出一个观点进行阐发性的议论。 

3.评定式鉴赏  

      有学生只根据题目要求,评定式鉴赏,脱离原文,简单一笔,象老师写操行评语一样进行回答,寥寥几句,缺少对原文的准确分析,这样的鉴赏虽紧扣了题目要求,但由于脱离了原文,评定式的句子没有了依据,分析也是不全面的。 这类答题的错误在于没有领悟到诗歌的意境,掌握诗歌鉴赏的本质。 

4.引经据典 

       有的学生在考试时生怕鉴赏不全面,竭尽鉴赏之能事,潜心钻研,引经据典,与原诗进行分析比较,难免挂一漏万。 在分析时,显然只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将原诗的内容与其他诗句加以比较,但又没有揭示内在的“妙处”,其实等于没有分析。   

5.缺乏分析  

       在鉴赏诗歌时,学生往往将诗句当着一个个例子,只用于证明自己的某些观点,缺少结合诗句本身进行分析,观点与例子之间只是一种水与油的关系,观点脱离诗句本身,诗句成了观点的外衣,显然违背了诗歌鉴赏的规律。

       因此,在高三复习中,针对学生存在的古典诗歌鉴赏问题,有意识有步骤有方法地进行指导复习,显得无比重要。如果能找到适合的鉴赏方法,攻克学生最容易丢分的诗歌鉴赏题,那么我们学生不仅能更加深刻感受诗歌的语言美,而且在高考作答时更胜一筹,并因此获得学习自信心、提升古典文化素养,真可谓是一箭多雕。

课题:诗歌鉴赏——锁定信息 把握情感

授课人:授课班级:高三十一班

授课时间: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抓住题中信息,理清诗歌答题思路,掌握审题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学生诗歌鉴赏题答案优秀示例及经典错例的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并有所得。

3、情感、态度、价值观:思考,理性作答。

二、教学重点:抓住题中信息,理清诗歌答题思路。

三、教学难点:把握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

四、教学手段:投影仪辅助教学。

五、教法与学法:启发讨论、归纳法。

六、教学过程:

导入:

由高考考点及2014年与诗歌情感主旨相关的问题导入。

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2014四川) 

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 2014江西) 

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2014辽宁) 

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2014全国1)

    两首诗都写到“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2014全国2)

过程:          

1、展示作业:【2014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点明学生的三种观点: 闲适、乐观;悲伤、惆怅;既闲适又惆怅。

2、讨论学生(侯永)所持闲适观点是否正确。

讲清情感是悲伤。(板书:诗题 注释 意象 表情感行为词句)

3、展示:主题清晰的陈昕蕾、朱晓涵的答案,比较评价

     朱晓涵——没有结合全诗  ——结合全诗,点明意象

4、和参对比,肯定学生的成绩。肯定陈昕蕾的卷面。

附:【参】诗人自称“老一枝”,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

   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中间两联通过寒山、斜阳、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在烛光下饮酒的场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 

当堂练习 : 【2014江西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

      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     苏轼

     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注] ①  此诗作于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时苏轼六十四岁,已贬谪儋州(今海南岛儋县)两年。被酒:刚喝过酒,带着醉意。四黎:子云、威、徽、先觉四人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 ②翁:苏轼自称。

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4分)  

5、用10分钟作答,比较评价。

附:【参】诗人被贬谪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黎族百姓的热情欢迎,和他们相处融洽,因此表现出逍遥自在、积极乐观、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小结:高考并非高不可攀,我们只需信息抓准一点儿,理解全面一点儿,回答完整一点儿,我们就可以高屋建瓴。

板书设计:      诗题

                注释

                意象—意境 

情感

行为                  

作业设计: 

诗歌真题练习:【2011全国大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作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4分)

附:【参】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

    上阕写作者伫立庭中,可是天色已晚,秋声阵阵却“无雁影” ,没有亲人的消息;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更深人静,只有孤灯相映,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寂之愁更深一层。

《古代诗歌鉴赏——锁定信息,把握情感》考点分析

高考考试说明:

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从近年鉴赏诗歌的题型看,古代诗歌内容上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如果说以上三点是鉴赏诗歌的“形”,是鉴赏诗歌切入的目标和对象,那么“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是评价诗歌的“神”,由“形”入“神”,体现了探究事物的一般规律。

在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时要尽可能地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思想的发展轨迹,围绕具体诗作的字词句篇中所透露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作出中肯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在鉴赏过程中,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根据诗歌题材,把握思想内容 

1.儿女情长 写这类内容的诗多为爱情诗、闺怨诗,诗人或表达对恋人的挚爱,或抒写对自由幸福的追求,或倾泻对负心者的不满,或揭露扼杀爱情的罪恶等。如《静女》、《氓》、《孔雀东南飞》。 评价这类诗的内容,首先要整体把握作品体现的情感倾向是积极的、褒扬的,还是消极的、贬斥的;其次要从分析人物的性格入手,通过不同人物对爱情的不同态度,去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可以通过分析语言和表达技巧来分析诗歌内容。 

2.建功立业 (1)建功立业的渴望。曹操的《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陆游《书愤》里的“早岁那知世事艰”等。 (2)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这种内容多在怀古诗词中表现。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缅怀古代英雄,表达渴望收复失地、为国立功,但又无人问津的悲愤。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通过怀古,寄托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流露宦途失意之情。 (3)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通过战斗场面的描写,表现了将士们保家卫国、奋起抗敌的英雄气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描写戍边将士平定边患的坚强意志和豪迈气概。 这类诗内容多为边塞诗或怀古诗。边塞诗尽管内容异彩纷呈,但都体现着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分析时要善于把握这一主旨。同时应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盛唐时期,边塞诗大多豪迈、爽朗、昂扬向上;中晚唐时期,国势渐衰,诗中悲壮惋伤渐增;到南宋,统治者在风雨飘摇之中苟且偷安,诗歌多抒发悲愤、哀痛之情。 

3.离愁别绪 写这类题材的多为惜别、送别诗。有的表达依依不舍的感情,如柳永《雨霖铃》描写了长亭送别的情景,表达了离人对情人的离情别绪无限留恋;有的是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的是陈述心志,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赏析这类诗,首先要注意人物的主客关系,弄清楚究竟谁送谁;其次要注意送别环境,把握好情与景的关系。 

4.归隐自然 这类题材的多为山水田园诗或写景抒情诗。评析其内容,首先要体味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中体现的思想感情;其次要注意其表达技巧,因为丰富的内容、闲适的心情的表达总得有一定的写作技巧来实现。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明月”、“松”、“清泉”、“石”、“竹”、“浣女”、“莲”、“渔舟”等意象的描写,勾画出一幅清新恬淡、安静明净的世外桃源式的秋居图,末句“王孙自可留”的“留”字暗隐了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泉水”、“青松”、“翠竹”、“青莲”正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诗歌情景交融,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侧面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歌为表达这一内容,运用了动静结合、实虚相生、烘托渲染等表现手法,使意境更加深远。 

(二)抓住诗眼,领会观点态度 “诗眼”是一首诗或某联(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句)的词语。如陆游《书愤》的颈联: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其中的“空”字,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的惆怅和满腔报国的热忱,读之令人扼腕,准确深刻地点明本诗主旨——抒写悲愤之情。再如白居易的《长相思》上阕:“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其中的“愁”字,就是上阕的诗眼。一“愁”字,词意就陡然变化,山水含愁,万物齐悲,主人公的哀愁弥漫山水,充塞天地。一字点醒全片,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欣赏诗眼,首先要理解这个字眼的本义、语境义和词性变化等;其次要在语境中领会和感受它的效果和精妙;再次,要结合诗歌的主旨,来概括诗眼在表情达意等方面的效果。 

(三)抓住典故,分析内容与观点 诗歌用典的目的,一是可以用极其精练的语言来概括比较丰富的内容,二是可以借典故来议论或含蓄地抒发作者自己的感情,所以在咏史抒怀诗词中用得较多,而在写景抒情的题材中则用得较少。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词人借用这些历史事实,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高考试题中的典故,应是课本中学过的和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因此对课文涉及的典故应烂熟于心。 

鉴赏途径: 1.通解文字   要具有较高的文言知识水平和语法知识方面的修养,才能读懂诗歌,通解诗歌中的文意、诗意。 

2.融入境界,体物察情 诗歌的描写、抒情、议论,都表达着诗人深刻的认知和独特的感悟。想真正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必须走进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去,体察诗人所展示的景物,体会诗人所抒发的真情,从而使自己体味诗歌境界之妙。

 3.概括内容,分析目的。 鉴赏诗歌的内容,就要分析概括诗歌的写作内容(人、事、景、物)和写作目的(情、理、趣)。例: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请分析概括本诗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是一首写事的诗。写自己到洛阳去寻访“才子”袁拾遗不遇,原来他被流放到江岭去了。我们从‘才子”和“流人”的对比中可推知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君主的昏庸。从三、四句我们还可以体味出作者的另一层感情来:作者深深挂念着被远地流放的袁拾遗。因此,本诗作者的观点态度可以这样概括:这首诗通过写寻袁拾遗不遇、袁被远地流放之事,表现出作者对他的深深挂念,流露出对才子被流放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分析概括时,要明确该诗所写的内容是什么(或是人,或是事,或是景,或是物);作者通过所写的内容(人、事、景、物),要抒发怎样的感情,阐发怎样的观点态度,表现怎样的人生志趣(或是感情,或是道理,或是情趣)。

总结答题规律 1.反复体味,读懂原诗。了解作者为什么而写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2.主观试题规范作答。诗歌鉴赏由客观选择题改为主观表述题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因此必须加强答题规范意识。(1)要明确,忌含糊。对试题中有“你是否同意XX说法”之类的问题,考生必须要明确表态“同意”或“不同意”。(2)要具体,忌空泛。试题中往往要求理解的是某一点,或者是形象,或者是情感,或者是手法等。考生一定要列举诗词中的词语进行具体分析,切忌空话套话,泛泛而谈。(3)正确揣摩,忌想当然。有的考生不仔细品味诗句含意,不正确理解诗意,往往张冠李戴,指鹿为马,造成失分。(4)顺势而为,忌唱反调。命题意图往往会在题目中作提示引导。如就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折柳”设置题目:“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说明包含着对考生的提示引导,只要顺着试题作答,很容易得分。可是有些考生故意唱反调,硬说“不是关键”,却又说不出理由,不能自圆其说,造成失分。

总之,只要具备足够的信心,努力去积累,去感悟,诗歌鉴赏也并非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完全可以很好地掌握! 

诗歌真题练习:【2011全国大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作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4分)

附:【参】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

    上阕写作者伫立庭中,可是天色已晚,秋声阵阵却“无雁影” ,没有亲人的消息;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更深人静,只有孤灯相映,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寂之愁更深一层。

《古代诗歌鉴赏——锁定信息,把握情感》课后反思

这次是给普通文科班上课。这个班的学生基础较弱,但是接受度大。并且以他们自己的作业作为例子,比较贴近学生实际情况,能使整个课堂教学有个井然有序而又不失热情的环境,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极易学习和愿意学习的氛围。教学效果相对好一些。

另外,诗歌鉴赏教学历来提倡并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知人论世”最早是由孟子提出来的。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了解其创作背景,通过时代背景与创作背景鉴赏文学作品。“知人论世”的方法为历代评论者所推崇,也为今天的诗歌鉴赏教学所推崇。现今高考鉴于公平公正的原则,同时为了避免猜题押宝所带来的负面性,鉴赏所选诗歌回避名家名篇。对于陌生诗人的陌生诗作,学生如何做到知人?如何做到论世?所以我认为“知人论世”的方法不太适应现在的高考;所以教学诗歌鉴赏时,我们要勇于突破“知人论世”的常规教学柜架,敢于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敢于总结出一套真正可行的鉴赏方法,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发展不断改革不断完善的高考。所以这次课程我没有提倡这种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结合诗歌教学的特征,立足诗歌本身,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寻找规律,掌握技巧,日积月累,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会有更大的提高

但诗歌鉴赏无疑是个难点,需要长时间较高频率练习,任重道远。

《古代诗歌鉴赏——锁定信息, 把握情感》课程标准

评价文学作品作者的观点态度,具体讲就是判定某一篇文学作品的政治内容、思想倾向,这也是诗歌文学鉴赏的首要任务。 

       古代的作者往往以诗歌作为载体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其表现方式有别,手法各异:或直白张扬,或含蓄隐晦,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因此,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在广泛阅读和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准确分析诗歌的具体内容,这样才能概括出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观点和态度。

       一般而言,诗文作者表达观点态度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表达,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一诗先写景后抒情,语言直白畅达,对秋景的赞美和对自然的喜爱之情表露无遗。观点态度很鲜明。这类诗歌,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与诗歌内容的鉴赏处于同一能力层面,有了正确的鉴赏,也就有了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准确评价。

 二是间接表达。比较常用的如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通过对眼前“残阳”“露”和“月”等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九月初三夜”的喜悦之情。诗人当时外调离京,脱离官场的排挤倾轧,不由觉得一身轻松。其观点态度已渗透在对自然之景的描写之中了。 

    对于学生而言,了解了关键的两点后,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实践中学会将方法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否则无疑是纸上谈兵,新课程强调的就是学生的自主能力和主动能力,诗歌鉴赏恰恰就是这种能力的彰显,高考古诗词题的考查重点除了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上,就放在对诗歌的情感主旨的把握上。由于不少考生缺乏基本的鉴赏方法与能力,以致在答题中不能紧扣题材作答,失分甚多。

      那么,如何鉴赏古诗词呢? 那就是把握诗中的信息 : 

      信息在诗的标题或注释中。标题中的信息一般是提示诗的内容情感和诗的类别。如《伤田家》,“伤”为“哀”,“田家”(农户)为“伤”的对象,据题意可知,这首诗的内容是作者为田家不公正的生活遭遇而哀伤,情感是同情农家、鞭挞社会,类别是感伤诗。又如《送元二使安西》,据题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如果知道了这首诗是送别诗,那么对诗中所描写的“雨”、“柳”等意象的含义及诗中所表露的诗人的情感也就容易把握了。

注释中的信息很多是交待诗作的背景。鉴赏诗歌要因人论诗,因时论诗,这就需要我们在鉴赏时必须对诗人及创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有时考题会给我们提供有关这方面的注释,对这些注释必须重视。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

 注释 : 杜甫卜居成都西郭草堂,历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之处,诗人为此感到欣慰。春暖花开的时节,独自散步在江边,情随景移,一气写下了七首诗,此为其一。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呢?我们只要读一读诗的注释,就不难把握诗人的心境是欣喜。 

      信息还可能藏在意象里,所以要熟悉特殊意象的象征义。

      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的意义是固定的,这些意象有着丰富特殊的文化内涵,它已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了,而是一种情感的象征,古人常用这些意象的象征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对这些惯用意象的特殊意义,我们必须了解,这对于拓展思维,正确解读诗意,把握诗情很有帮助。如抒愁写恨的常用“水”、“草”、“雨”等意象来表达:流水比喻愁,春草喻恨,春雨比喻愁等。还有松、竹、梅、菊象征人的高洁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诗词中出现这样的具有特殊意义的惯用意象时,可以把它作为优先考虑的鉴赏方向。

从诗歌所描写的景物中体味诗的意境. 

  诗离不了景物的描写,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景物来表现的。因此,要体味一首诗的深邃的意境,可从诗中描写的景物着手进行分析。如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这种意境是通过诗中的“红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物来表现的。要体味这首诗的意境,就必须抓住对这些重要景物的描写,结合全诗来分析。

   信息在直接抒情的词句和描写人物的行为词句中。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人物的行为会体现心态;诗中的抒情句是诗人用来直接抒发感情的诗句。如要分析王禹偁的《村行》的思想感情,我们只要抓住最后一联诗“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结合全诗来分析就可得出答案: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因为这首诗的前三联是描写句;最后一联写了自己惆怅的原因,是抒情句,它是在前三句的基础上引发提升的,是全诗的重心所在。

  总之,只要具备足够的信心,努力去积累,去感悟,诗歌鉴赏也并非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完全可以很好地掌握! 

文档

高中语文_诗歌鉴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简评《古代诗歌鉴赏——锁定信息,把握情感》本课经过精心预设,删除旁枝末节,直接抓住学生的薄弱环节。以典型真题为例,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三种观点进行评价、讲解,让学生自己领悟到理解诗人心境要抓住题中已给信息:诗题,注释,意象,表情感、行为词句,从而判断诗人情感。之后又进一步通过比较学生答案,让学生懂得进一步完善答案,规范答题,应对高考。全课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层层递进,是适合高三复习阶段进行的好课。——济南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组长丁梅《古代诗歌鉴赏——锁定信息,把握情感》学习效果测评及分析课后以2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