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公共管理学
课程编码:EX109120A
学 分:3
总 学 时:48
适用专业:行政管理
先修课程:行政管理学、管理学、政治学、行、当代中国与政治、社会学概论、比较政治制度以及公共基础课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系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学科基础课。本课程在探讨公共与行政的联系与区别、公共管理兴起的时代和理论背景的基础上,凸现了公共管理的管理、责任和市场化内涵;在介绍公共管理的主要框架和理论,明了公共管理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要素以及公共的一般规律和公共伦理的一般知识情况下,展示了公共管理学主要的理论知识.针对全球化和信息化趋势;本课程还介绍了当代西方国家为应对这两种趋势而做的企业型再造和电子化塑造中的经验,并对中国的再造问题提供了一些学术上较为公认的研究成果。总而言之,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本课程既要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性质,又要了解这门学科的一般知识,更要让学生了解国际国内新的研究成果。在教学方法上,本课程将借用案例比较、和系统分析的方法来传授知识,并运用经济学、管理学和政治学的知识来剖析一些基本原理
二、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公共管理学的产生的时代背景、公共管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以及发展趋势等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理解公共管理的具体内涵,公共管理的范式规定,公共管理是怎样对进行管理的,搞清楚谁管、管什么、怎么管等基本问题
掌握公共管理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培养和提高分析解决公共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一)绪论 4学时
1、公共管理学兴起的时代和理论背景 1学时
(1)时代背景:面对公共机构和开支的不断膨胀而引发一系列问题,使得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各国开始兴起行政改革浪潮.
(2)理论背景: 在理论上这一时期开始注重学科的交叉研究,经济学在社会科学领域获得重视,行政学中开始导入经济学等学科.
2、公共管理学和行政学的区别 1学时
(1)行政学是管理学,而公共管理学把主体外延至社会其它公共组织.
(2)从管理到公共管理,是管理理念的转变.
(3)公共管理是对传统行政官僚制的突破.
(4)公共管理强调市场化变革,而传统行政则将公共事务和产品局限于权力和机构.
2、公共管理的范式 2学时
(1)公共管理和公共物品概念的界定
公共管理
公共物品
(2)公共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跨学科与专门化的统一;学术性与应用性的统一;实证性与规范性的统一;公共性与管理性的统一。
(3)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系统分析; 比较分析;实验分析;案例分析。
(二)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 4学时
1、早期的行政 1学时
(1)早期行政的个人性质特征
(2)早期行政的缺点
2、19世纪的改革与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2学时
(1)公共员制的导入及其政治中立评析
(2)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韦伯根据理性/法律权威的思想,确立了现代管理制体系的六原则.
官僚制理论的进步性
官僚制理论的局限性
对官僚制的政治控制
3、 传统模式存在问题分析 1学时
(1)政治控制的问题
(2)来自三个方面的批评:传统行政模式的问题
(三)公共管理的主要框架及其理论基础 4学时
1、 公共管理的主要框架 2学时
(1)公共管理的战略
(2)公共管理内部构成要素
人员的组织和调配;人事指挥和人事制度;控制绩效。
(3)公共管理的外部构成要素
与公共组织外部单位协调关系;与的组织协调关系;与新闻媒介和公众协调关系
2、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 2学时
(1)私人企业管理理论开始介入公共管理,管理理论扩大为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
绩效;有进有出的用人机制;对产出的重视。
(2)经济学的成本效益分析法与公共选择理论
经济人假设;公共部门的顾客观;新合同主义;和公众关系理论。
(四)公共管理视野中的角色 6学时
1、 的基本职能与工具 2学时
(1)基本职能
提供经济基础;提供公共物品;协调与解决团体冲突;维护竞争;保护自然资源;为个人提供获得商品和服务的最低条件;保持稳定。
(2)的工具
供应;补贴;生产;管制。
2、 公共部门及其必要性 2学时
(1)公共部门的概念
(2)公共部门存在的必要性
市场失灵;公品的提供者;外在性;自然垄断;信息垄断。
3、 的干预阶段 2学时
(1)自由放任的社会
(2)福利国家
(3)新古典主义
对个人理性的假说;基于假设推演出的模式;市场力量的角色最大化;角色的最小化。
(五) 公共企业 6学时
1、公共企业 2学时
(1)公共企业概念界定
(2)公共企业的类型
公用事业;邮政服务;竞争环境的企业。
(3)立公共企业的理由
纠正市场失灵;改变经济中的支付结构;推动集权的长期经济计划;转变经济性质。
2、公共企业民营化的浪潮 1学时
(1)民营化浪潮简介
(2)依据
(3)展望.
3、公共部门为何要导入战略 1学时
(1)战略的概念
(2)为何要在公共部门导入战略
4、公共部门战略和私人部门之战略 1.5学时
(1)私人部门之战略
(2)公共部门之战略
(3)两者之间的区别
5、战略计划模式 0.5学时
(1)奥斯本模式
(2)布莱森模式
(六)管理内部要素 4学时
1、内部管理构成要素 1学时
(1)组织和人员配备
(2)人事指导和人事管理制度
(3)绩效控制
2、组织和人员配备 1学时
(1)财政管理
(2)传统的财政管理
(3)组织理论
(4)学习型组织
3、人事管理 1学时
1.根据功绩来招收人员;2.统一的服务机构;3.对招聘和雇佣条件进行,非政治的
控制;
4、绩效管理 0.5学时
5、内部管理改革的一些问题 0.5学时
(七)管理外部要素 4学时
1、管理外部要素的内容及其必要性 2学时
(1)管理外部要素的内容
(2)管理外部要素的必然性
(3)管理外部要素的管理职能
2、利益集团/团体 2学时
(1)利益集团
(2)团体
(3)依靠利益集团的问题
(4)集团竞争的危害性
(八)公共设计/执行和评估 4学时
1、公共性质和类型 0.5学时
(1)公共的性质
(2)公共的类型
(1).管制性的;(2)自我管制的;(3)分配性;(4)重分配性.
2、公共问题的建构 0.5学时
(1)问题的性质
(2)问题建构的方法
(3)问题诊断的误差
3、规划与设计 1学时
(1).规划的原则
公共无偏的原则;个人受益原则;劣势利益最大化原则;分配普遍原则;执续进行原则;人民自主原则;紧急处理原则
(2)理性规划的基本步骤
决定目标;估计需要;确定目的;设计方案;评定后果;选定方案;设计执行;评估;回馈。
4、公共执行 1学时
(1)自上而下的执行模式
(2)自下而上的执行模式
(3)影响执行的因素分析
问题的性质;执行的资源;沟通;执行的人员的意向;组织结构;标的的团体的服从程度;社会政治经济环境。
5、公共评估 1学时
(1)评估的意义特质和功能
(2)评估的一般标准
效能;公正;效率;回应性;充分;适当性。
(3)评估的处理方式
方案调整;方案持续;方案终止;方案重组。
(九) 信息资源管理与电子化. 4学时
1、信息与公共管理 1学时
(1)信息的本质
(2)公共管理和信息
(3)信息管理的范围
2、公共管理信息系统 1学时
(1)管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2)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分析阶段;整合阶段;建制阶段
(3)关于公共管理信息系统
物质;问题
3、公共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1学时
(1)决策支持系统的性质
(2)能够支持非结构化的决策;
(3)能够支持整个决策过程
(4)对环境的变化具有弹性,适应及迅速回应的能力容易使用
(5)决策支持系统的主要框架
语言系统;知识系统;问题处理系统
(6)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
进行可行性分析和研究;发展适合建立决策支持系统的环境;选定试行决策支持系统的单位.全面建立决策支持系统.
4、电子化 1学时
(1)何谓电子化
(2)电子化在各国的发展
美国;英国;日本
(3)中国电子化:发展.问题与前景
(十)公共管理中的责任与伦理 4学时
1、公共管理中的责任 1学时
(1)责任的性质现与内涵
(2)责任与民主政治
(3)维持公共管理责任的困难
专业知识价值;专职地位的优势;人事制度的保护性质;协调问题;政治指导的缺乏;组织结构与功能的分割;公共管理的规划与范围的庞大.
2、责任的行政控制机制 2学时
(1)传统管理取向的责任机制
(2)行政监督权
(3)行政监察
(4)审计
(5)行政复议
3、立法司法与责任 0.5学时
(1)议会对行政的控制权
(2)司法控制机制和责任
4、公共管理职业与职业伦理 0.5学时
(1)公共管理职业伦理及其重要性
(2)公共管理的职业伦理
提供公共福利;忠实地执行法律;承担公共责任;为社会树立典范;追求专业的卓越;促进民主
(3)公共管理伦理的实现
政治承诺;立法框架;负责任的机制;行为准则;职业的社会化;公共服务的条件;建立协调伦理活动的组织;公共参与与监督.
(十一)企业型与再造 4学时
1、再造的内涵与背景 0.5学时
(1)再造的含义
(2)再造的背景
角度膨胀;财政恶化;新右派影响全球化压力;官僚主义与民众的不满.
2、企业型的基本理念 1学时
(3)企业家.企业家精神和公共企业家
(4)企业型
重视成本效益关系;强调顾客导向;强调市场机制;授予权能.创新和改革
3、企业型与再造实践 0.5学时
(1)美国再造
(2)英国再造
效率考核;财务管理改革;续阶方案;公民宪章;民营化.
4、面向21世纪的中国再造 2学时
(1)1990年前中国改革的反思
(2)21世纪中国再造的战略选择
(3)从效率行政典范到民主行政典范
(4)从控制导向的管理到服务导向的管理
(5)从以为本位和中心到亲市场的
(6)从权力集中到适度的地方分权
(7)从机械化的官僚组织到有机式的适应型组织
(8)从人治到法治
(9)从全能到有限
四、教学参考书:
[1]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乔治•斯蒂纳:企业.与社会[M],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6沃尔多:公共行政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盖伊•彼得斯:未来的治理模式[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曼昆:经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