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回到马克思”不能被狭义地修饰成一种原教旨意味,误导读者形成一种错误的理解。“回到马克思”不是唆使人们脱离现代,无视当代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回到过去的书本,停留在对文本进行一般的考古学诠释上,而是要重建我们从未达抵的全新文本阐释的历史视域,以便我们真正有可能重新构建马克思思想的开放性和当代生成。
(2)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宣传、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初期,把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装入一定常规的阐释体系和框架之内,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有着合理性的。但是,这种方法毕竟不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难以体现该学说的理论本质,也有悖于经典作家本人的初衷。因此,我们首先要“回到马克思”或者“重读马克思”。“回到”和“重读”是有区别的,“回到”概念具有纠偏的性质,“重读”则强调温故而知新,不过“回到”也是倚重“重读”的,是一种“重读”性的“回到”。
2、结合所学理论,谈谈马克思《评普鲁士最近的书包检查令》?(论述)
(一) 新的书报检查令,表面上不对作家的写作活动加以干涉,实际上强化了民主与自由的防范。当时,普鲁士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在意识领域采取高压,强化了对一切媒体,特别是图书报刊,包括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的管理、监督和控制;利用行政手段,对精神生产进行检审,对带有异反倾向的文学作品加以。马克思写此篇的目的在于揭露普鲁士的虚伪自由主义,并对文化进行批判。马克思指出,这些条文都是以装扮成文明的语言修辞表达出来的。
对于谦逊,马克思提倡的是“天才的谦逊”,因为它恰巧表现为“要用事物本身的语言来说话,来表达这种事物的本质的特征。”他明确地表述,精神的普遍性正是理性,“即思想的普遍性,这种性按照事物本质的要求去对待各种事物。”在马克思看来,谦逊意味着有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思想的普遍性,即真理。
在马克思看来,严肃的本质是要求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说话,正如“过分的谦逊”会变成“最辛辣的讽刺”一样,“过分的严肃”会流于“最大的滑稽”。所以,思想家、著作家和创作家的命运不能“有检察官的脾气来决定”,“给检察官制定一种脾气和给作家制定一种风格一样,都是错误”。
(二)在这里,马克思强调了文学创作中风格的重要性
1
2、风格的主观性因素与客观性因素:重视客观对象的特征、属性,尤其是外部世界的客观真理性对作家的创作个性和创作风格、风格的主体性特征:表现同一个队形,由于创作主体的审美个性、审美意识、价值取向的差异,使反映不可能是纯客观的摄照和模拟,而必然打上主观意志的印记,带有各不相同的精神特质。的制约性。
A、学术研究和艺术把我对象的途径、方式、结果和目的都应该遵从和符合表现对象的客观属性,特别是要探讨和追求对象世界的客观真理性。
B、对真理的探讨应当是“合乎真理”的探讨。
C、但从根本上说,作家的创作个性和作品的风格必然会受到被反映对象的审美属性的影响和制约。
3、如何理解,康德的“美的理想”?
“最高的范本,鉴赏的原型,只是一个观念,这必须每人在自己的内心里产生出来,而一切鉴赏的对象、一切鉴赏判断范例、以及每个人的鉴赏,都是必须依照着他来评定的。观念本来意味着一个理性概念,而理想本来以为这一个符合观念的个体的表象。因此那鉴赏的原型(它自然是筑基于理性能再最大限量所具有的不确定的观念,但不能经由概念,只能在个别的表现力被表象着)更适宜于成为美的理想”。
1、最高的范本,鉴赏的原型、美的理想是同一个概念。
2、“经验世界”,现实世界中并不是完美的,我们有经验世界缺憾感得人的心中看到现实中的这种事物总会去设想零缺陷的,极致状态的最完美的东西。想象的东西极致完美,而落之实践却往往有缺憾。那个美的理想不能说事虚假的存在,尽管他不落实在经验世界,他是一个虚灵的存在,这样一个“最高的范本”“美的理想”烛引着我们眺望和孜孜以求。
“美的理想”作为主观的理性观念,作为一个理念,来自柏拉图,他提出人的三大理念。“美、善、大”,如果人阻碍创造东西的时候眼睛在注视的“美,善,大”的理念,创造的东西会更趋于完美,有若他注视的是创造出的对象。内心里面引发出来的理念,或者论理想具有主观性,但这个“美的理想”同样具有客观的校准,美之所以成为美,是人类在不断第现实生活中将美的理想加之。内心想象的美是不可定量的理想意义上的美,是先验的,诉诸与有着共通感的人类的心灵之上。
4、文学生产与消费
(一)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的时代性
马克思:“说道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
“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就和与中世纪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不同。”
(二)当代文学生产与消费的两重性
当代文学生产作为精神生产活动,创造着满足公众审美文化需求的精神产品。具有物质生产所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同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学生产活动也具有产业属性,能够为文学产品的创作者、出版发行者带来商业利润。
例:艺术生产的两重性——以宋代“润笔”制度为例。
1、艺术生产既包括观念性的精神生产,又包括观念载体的物质生产。
2、“在这里,演员对于观众来说,是艺术家,但是对自己的企业主来说,是生产工人。”
3、就文学作品而言,他首先是精神生产的产物,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产物,那么也就不是商品,但是文学作品又需要以物化形态出现在社会上,需要通过市场得到传播、消费,这时它又成了货真价实的商品。
当代文学消费具有精神消费和物质消费两重性。一方面,文学作品作为精神产品,能够使消费者受到精神感染和教育。另一方面,文学产品具有一般物质产品的特点,需要通过购买或其他方式拥有才能实现消费。
5、马歇雷文学生产理论(名词解释,简答)
任何创作,本质上都只能是一种生产,然而“形形色色的创造(creation)”理论都忽视作品的制作(making)过程,他们对生产(production)不作任何解释,而认为创作要么是一种永不衰落的力量……要么创作是因觑见了突现的神灵,然后出现的一种奇发文思、顿悟真义、有如神助的神秘状态。这两种情况的任何可能的解释实际都已变得不可能。前者等于什么也没有发生过,后者对所发生的也显得吱吱唔唔。所有认为人是创造者的观点都将导致这样一个真知的泯灭,即“创造过程”准确地说不是一个过程,而是一种劳动。
5、艺术生产论的意义,可能的危机(论述)
1.艺术生产论提出的结果是,使得文学艺术从神圣的形而上的王国回到了劳动创造美的现实世界。
2.它从根本上克服了以往艺术理论脱离艺术实践的大毛病,克服了主要从静止的观点,主要从创作成果(作品)去看问题的缺点,而是把艺术当作一个感性活动过程来考察。(可有可无)
与艺术反映论、艺术创造论相比,艺术生产论的意义何在?
(1)艺术反映论,仅指艺术家头脑中的思维活动,而艺术生产论则可以说是既包含了艺术生产的主体与客体,又包含了艺术生产的目的、手段、产品、产品的价值、产品的消费,更为重要的是艺术生产论所表达的是过程,即生动的艺术生产的全过程,普遍联系和不断发展的运动着的过程。
(2)“艺术生产”概念的确立,不但指明中间环节,而且还突出了文学艺术活动的“生产”的特性。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揭示了艺术的整个活动过程的生产——加工(即创造)的特性。
(3)艺术生产论提出的结果是,它使文学艺术从神圣的形而上的王国回到了“劳动创造美”的现实世界。它从根本上克服了以往艺术理论脱离艺术实践的大毛病,克服了主要从静止的观点,主要从创作成果(作品)去看问题的缺点,而是把艺术当作一个感性活动过程来考察。
(4)在市场语境下,“艺术生产论”使文艺的在经济方面的实践性的到了合理的“阐发和张扬”;被意识形态论为核心的形形色色的文艺观长期忽视的艺术的市场交换价值,在艺术生产论系中得到了“合法性”认同。
可能导致的危机:拜金主义
8、什么是意识形态?(名词解释,简答)
意识形态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关键概念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德语这一词由马克思创制,最早出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在马克思看来,从本质上说,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思想的体现,它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化形式,借此达成遮蔽或歪曲现实关系的目的。
9、伊格尔顿:“文学是意识形态的再生产。”(名词解释,简答)
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经典言论阐释了六大范畴及其相互关系:一般生产方式,文学生产方式、一般意识形态、作者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和文本。文学阐释的目标就是去发现文本结构中诸范畴的复杂关系,简言之,就是寻绎出文学文本与意识形态的内在关系。
(文本意识形态与作者意识形态不一定一致,读者会有不同解读的意识形态;文本意识形态不一定与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相符→再生产)
一般的社会意识形态在先影响或制约着文学生产,作家在写作之前已经具有了某种意识形态,他是带着一种价值,观念,信仰而进行文学生产的,然而,这种生产的产品即文学文本所生成的意识形态元素与先前的已经不同,伊格尔顿称之为文本意识形态成文学生产方式的意识形态,它是一般意识形态的再生产。
形式的意识形态:1、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生产方式的特性恰恰在于文学的审美形式。
2、文学常常能真实的关系重新编码、移置、装换喂审美想象关系的暗码。
10、“有些艺术作品是完全属于意识形态的,而真理性内容依然能够存在于作品中。”阿多诺。结合简·爱或灰姑娘的故事谈谈你的理解。简答题。(论述)
(1)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曾把意识形态视为“错误意识”,“因为几乎整个意识形态不是把人类史归结为一种歪曲的理解,就是归结为一种完全的抽象”。就是说意识形态不真实,它常常遮蔽或扭曲现实,把自己的思想普遍化,编造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谎言,达成维护其统治的目的。
(2)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或者说是意识形态的生产机器。但是,文学也是具有揭示、破坏、批判与反抗既存意识的功能。因此,它有可能超越意识形态的制约和规则,像马克思所说的:“跳出意识形态”观看世界,从而撕开意识形态的层层帷幕,把被完全遮蔽的生存昭示给人们,暴露出既有意识形态的某种虚假性和欺骗性。
(3)一些宣扬既有意识形态的作品中,也潜伏着使这种意识形态崩溃的能量。同一个文本可能有两种不同的读法。
(类似于灰姑娘的故事,毫不起眼的女主人公,幸运地获得王子垂爱的罗曼史。经历了无数岁月,故事千变万化,例如《简·爱》引导读者接受女性获得幸福,例如当今的偶像剧、韩剧等,灰姑娘故事中的幸运、追求幸福等真理是能够存在于作品中并不断流传的。而美国版与中国版对于灰姑娘故事的不同解读,前者注重文本硬件如背景、中心大意,后者注重作品软件,启发学生思考,也体现了意识形态的力量。
“灰姑娘”的童话故事作为人类文学的一种“原型”集中反映这样一种理想和信念,无论一个人的生活及其命运如何悲惨,最终都会跟那些幸福、拥有一切的人一样,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过上幸福、甜蜜、美满的生活,从此改变自己的命运,即一切智慧、美丽、善良的东西无论遭受怎样的磨难,最终总会获得成功与幸福。无论后世文学对这一“原型”进行怎样的置换与变形,夹杂怎样的时代因素,产生多少“灰姑娘”模式的变体,总是遵循“美德有报”和“少女高攀”两个核心的童话因素。灰姑娘作为一个神话原形、一种文学模式 , 它的涵意并不是单一的 , 在不同的价值观念的映照下 , 呈现出不同的蕴义。)
(《简·爱》里面有个疯女人,女权主义批评家发现了这个母兽般的疯女人,提出了她们的问题:“疯女人来自哪里?——她来自简·爱的最隐蔽的内心世界。另一个问题更值得注意:“伯莎怎么会变成疯女人?”女权主义批评家填补了作品中并没交代的她生命史中的空白点,雄辩地试图还给她原来的面目:一个女性的控诉者的形象。当不能开口的疯女人伸出控诉的手,有力地指向了男主人公罗切斯特时,当我们把疯女人放回到社会历史的背景中,认同于女主人公简·爱时,真是非同小可,强烈的女性意识仿佛把整个作品都照亮了,一个以罗切斯特为代表的男权主义的世界在十九世纪的文学作品中——至少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文论中——惨遭覆没了。
不管这种理论是否有正确,但仔细回想一下,感觉得到一种奇怪的联系。简·爱要的爱情并不是那种罗切斯特先生高高在上的爱情,她要的是一种平等的爱情。当罗切斯特先生向她求婚时,她是渴望的,同时也是拒绝的。撕婚纱,还有放火,疯女人做了简·爱想做而没有做的事。或者,我们可以说,正是这个疯女人的存在,成全了简·爱的爱情。简·爱和疯女人都是女性出来的极端的一面,她们都存在于每个女人的内心。或许会在很多不同的、环境或者来自自身的观念等意识的驱使下,把自己心中的“疯女人”锁到阁楼上去,展现出自己“简·爱”的一面。或许,大家只是在等待着“疯女人”烧掉一切。
对于主旋律文化来说,其必须坚持完成意识形态的使命。而现实的价值系统被修正,权力结构也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实成为一个话语、权力竞技场。主流意识形态必须通过“同对抗阶级的文化进行谈判以赢得它在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
11、文学的反叛性 (名词解释,简答)
如果文学可以称之为伟大的艺术,那么审美是它最基本的特征。文学的审美维度创造了“反抗的主体”:任何对既定的秩序可能产生功能的事物都包含着反抗的意味。文学“向既定现实决定何谓‘真实’的垄断权,提出来挑战,它是通过创造一个‘比现实本身跟真实’的虚构世界来提出挑战的”(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总之,审美中的各种想象性活动是对于人类异化的一种形式。首先,文学的反叛性源于它同现实之间的关系。无论是浪漫的赞美,还是按照现实主义成规进行“真实”的描摹,或者对于现实表示出现代主义的绝望——虚构的文学世界反而使现实的经验世界显示出它的“虚假性”,从而号召与激发人们行动起来,创造一个“比现实本身更真实”的世界。尽管文学话语不是已然的现实,但它却以应然的价值方式指出现实的阴影与缺陷。所以,文学话语既纳入现实,同时又在价值尺度上背离现实。
12、艺术掌握的特征
13、文艺的真实性、原则
14、莎士比亚化
其基本含义是形象化、审美化
一要从社会生活出发,生动而真实地、正确地反映时代的本质;
二要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三要使情节不仅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而且要使反映出来的生活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四要使作家的倾向性与现实生活的真实性以及艺术形象性三者有效结合。
15、席勒式
主要指席勒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观念化、概念化。即不从生活出发,而是从抽象观念出发。也就是,把他描写的人物和世界无限加以美化,离开和超越了现实生活的土壤,并把人物当做表达自己观念和理想的工具,即马克思说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这样一个创作倾向。
16、马克思:“这样,你就得更加莎士比亚化,而我认为,你的最大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恩格斯:“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谈谈你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的看法。
(1)莎士比亚化
其基本含义是形象化、审美化
一要从社会生活出发,生动而真实地、正确地反映时代的本质;
二要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三要使情节不仅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而且要使反映出来的生活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四要使作家的倾向性与现实生活的真实性以及艺术形象性三者有效结合。
(2)席勒式
主要指席勒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观念化、概念化。即不从生活出发,而是从抽象观念出发。也就是,把他描写的人物和世界无限加以美化,离开和超越了现实生活的土壤,并把人物当做表达自己观念和理想的工具,即马克思说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这样一个创作倾向。
(3)马克思、恩格斯把莎士比亚和席勒加以对比,着眼点不仅仅是艺术表现的方法和手法,而是包括作家、艺术家怎样艺术地掌握世界的一系列精神和原则。要“莎士比亚化”,不要“席勒式”的提出,无疑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现实主义理论发展到一个重要阶段,它们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现实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对现实主义的探索和研究,已深入到艺术创作过程的内部规律。而“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的分野,则可以看做是艺术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这两种创作原则和创作方法的分野。
马克思、恩格斯提倡“莎士比亚化”,反对“席勒式”,有两个方面的意义:特殊地说,是为了排除长期地存在于德国文动中的不良的创作倾向;一般地说,把两种创作倾向加以对照,用形象具体的语言来揭示现实主义创作的规律。恩格斯基本上是把“莎士比亚化”作为现实主义的同义语来使用的。所谓“莎士比亚化”,实际上就是现实主义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创作规律的形象化表达;“席勒式”就是违背现实主义艺术基本特征和创作规律的不良的创作倾向。
马克思反对“席勒式”,并不意味着对其创作的全面否定,而只限于对他创作薄弱方面和严重缺陷做出批判。在历史上,席勒的功绩和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也就是说,马克思提出“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是具有其特定的语境和针对性的。他们无意于对莎士比亚和席勒作全面的比较和评价,所以,我们在理解这两个术语的时候,也不宜将其内涵扩的太大了。
17、文艺的倾向性。如何理解“作者的视角越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越好”这句话
所谓文艺的倾向性,指的是艺术家的阶级立场、道德意识、爱憎情感、理想追求等字啊作品中的体现。
(1)恩格斯并不一概反对具有强烈倾向的文艺作品,但也不赞成把强烈倾向作为衡量文艺作品优劣的普遍标准。
(2)恩格斯并不反对作家在作品中表现自己的倾向,但是他一再强调,倾向性的表现应当寓于艺术形象的描绘之中,“作者的视角越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越好”。
(3)恩格斯认为,在当前条件下,一部作品只要真实地描写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现实关系,本身就具备了社会主义的倾向,而无需作者公开表明自己的立场。
18、文艺的真实性与倾向性之间的关系
(1)文艺的真实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真实性是现实主义核心的问题,但真实性并不是等同于毫无选择地反映和描写。文艺真实性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同时又体现了作家对生活的选择、改造、和提炼。它是真实生活的升华。
(2)文艺的倾向性
所谓文艺的倾向性,指的是艺术家的阶级立场、道德意识、爱憎情感、理想追求等字啊作品中的体现。
(3)文学作品中的倾向性,包含有作家对于所描写的事物所作出的评价和所持的情感态度,它不应游离于所描写的事物之外,否则就会变成抽象的说教;这种评价和情感态度是属于作家主观的东西,它只能符合而不能改变所描写的事物的本质规律及其客观倾向,否则就会违背甚至破坏艺术的真实性。文艺作品的描写对象主要是人,促使人物行动的是他自身的性格和围绕着他的环境,而不应该是作者的好恶爱憎。作家艺术家要同情应该同情的人物,热爱应该热爱的东西。作家艺术家对自己塑造的人物的好恶爱憎,应植根于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深刻认识,对自己所描写对象的真实体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倾向性和真实性的高度统一。
19、典型
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做什么”,而且表现在“怎么做”。
只有把人物“做什么”与“怎么做”统一起来,才能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才能表现出人物的独特的鲜明个性。
恩格斯认为文艺创作应该做到“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而且应当如此”。这里所说的“典型”,指的是典型性、代表性,这里所说的“单个人”,指的是具有典型性的个性鲜明的人物。
20、如何塑造艺术典型。(238页)《Minna 靠刺激
1、从生活实际出发 2、用鲜明的个性手法塑造典型 3、有代表性的性格4、对典型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
21、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名词解释,简答
恩格斯关于典型环境和典型性格的论述是1888年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提出的。“如果我要提出什么批评的话,那就是,您的小说或许还不够现实主义。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有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您的人物,就他们本身而言是够典型的;但是围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也许就不是那样典型了。”
所谓典型环境,实际是指充分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互动关系
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生成的。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另一方面,典型人物在环境面前并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对典型环境发生反作用的。
22、如何理解恩格斯“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恩格斯关于典型环境和典型性格的论述是1888年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提出的。“如果我要提出什么批评的话,那就是,您的小说或许还不够现实主义。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有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您的人物,就他们本身而言是够典型的;但是围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也许就不是那样典型了。”
所谓典型环境,实际是指充分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互动关系
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生成的。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另一方面,典型人物在环境面前并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对典型环境发生反作用的。
23、文学批判的美学观点(原则)和历史观点,二者的关系
(1)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指衡量作家是否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作,及作品是否具有艺术感染力和较高的审美价值。“美学观点”就是指文艺批评必须着眼于大同世界的审美关系。批评家要充分注意艺术的审美特性,理解文艺创作、作品构成以及文艺鉴赏的各种规律:对作家、作品及其他文艺现象作出符合艺术审美规律的具体分析,把艺术审美价值作为衡量批评对象价值的一个尺度或批评。
(2)历史的观点,是指文艺批评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着眼于文艺所反映或体现的人的社会关系和历史关系。批评家要把作家及其作品放在特定的时代呵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作历史的、阶级的具体分析,把它们反映历史真实的程度,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的程度以及具有的进步的倾向,作为衡量批评对象家猴子的一个尺度或标准。
(3)美学批评和历史批评各有所长,各有侧重。美学批评侧重于艺术的审美价值的评判,历史批评侧重的是艺术内容的历史价值或社会价值的评判。两者既不能互相取代,也不能截然分开。离开历史批评的美学批评,就无法判断、传达所要表现的历史内容的艺术的形式和技巧是否成功;离开美学批评的历史批评,更无法判断理应由艺术方式传达的历史内容是否被艺术地表现出来。
▲22、恩格斯指出:“我们并不像白尔尼和门采尔那样责备歌德不是自由主义者,我们是嫌他有时居然是个庸人;我们并不是责备他没有热心争取德国的自由,而是嫌他由于对当代一切伟大的历史浪潮所产生的庸人的恐惧心理而牺牲了自己有时从心底出现的较正确的美感;我们并不是责备他做过宦官,而是嫌他在拿破仑扫清德国这个庞大的奥吉亚斯的牛圈的时候,竟能郑重其事地替德意志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宫廷做些毫无意义的事情和寻找menus plaisirs(小小的乐趣)。”如何理解恩格斯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他对歌德的评价如何?二者如何结合?你的观点。
(1)恩格斯对歌德的评价就是从分析歌德对德国社会的态度着手的。他分析了歌德对待德国社会的态度的两重性,指出,歌德有时对德国现实是敌视的,他讨厌它、逃避它、反对它,向它投以辛辣的嘲笑;有时却亲近它,迁就它,称赞它,甚至保护它,帮助它抵抗历史潮流的冲击。歌德的这种两重性具体表现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使这些作品具有了不同的社会、审美价值,同时也决定了歌德在德国文学中的地位。这就是恩格斯对歌德作出的有别于白尔尼、门采尔的结论。
(2)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指衡量作家是否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作,及作品是否具有艺术感染力和较高的审美价值。“美学观点”就是指文艺批评必须着眼于大同世界的审美关系。批评家要充分注意艺术的审美特性,理解文艺创作、作品构成以及文艺鉴赏的各种规律:对作家、作品及其他文艺现象作出符合艺术审美规律的具体分析,把艺术审美价值作为衡量批评对象价值的一个尺度或批评。
(3)历史的观点,是指文艺批评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着眼于文艺所反映或体现的人的社会关系和历史关系。批评家要把作家及其作品放在特定的时代呵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作历史的、阶级的具体分析,把它们反映历史真实的程度,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的程度以及具有的进步的倾向,作为衡量批评对象家猴子的一个尺度或标准。
(4)美学批评和历史批评各有所长,各有侧重。美学批评侧重于艺术的审美价值的评判,历史批评侧重的是艺术内容的历史价值或社会价值的评判。两者既不能互相取代,也不能截然分开。离开历史批评的美学批评,就无法判断、传达所要表现的历史内容的艺术的形式和技巧是否成功;离开美学批评的历史批评,更无法判断理应由艺术方式传达的历史内容是否被艺术地表现出来。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主张美学批评与历史批评的结合,恩格斯在提到未来喜剧理想时主张“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融合”。这种完美融合的思想体现在文艺批评上,社会因素与审美因素、外与内、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就是美学批评与历史批评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