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对该工具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A、该工具的用途是防身御敌 B、需要的动力主要是畜力
C、推动冶炼供风技术的发展 D、可提水灌溉,旱涝保收
2、关羽兵微将寡屡战强大的曹军而不克,于是改用水攻而淹曹七军,一战成名;盛名之下,关羽渐骄,最后败走麦城。关羽的一生,暗合了先秦时期某思想家的观点。这位思想家是( )
A、商鞅 B、老子 C、孔子 D、荀子
3、下表是初年北大学者(四洋怪儒)辜鸿铭的简历表:
生于南洋 | 1857马来亚 |
学在西洋 | 1870~1880(随养先后游学英、德、法) |
妾在东洋 | 娶日本女子吉田贞子为妾 |
仕在北洋 | 回国后曾在北洋作 |
他的人生阅历主要反映了( )
A、北洋积极选派送留学生 B、中日通婚,睦邻友好
C、清重用留学归国学者 D、近代中国社会对外开放
4.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这两次巨变都( )
①有利于中国政治民主化
②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
③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
④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④
5.指南针作为一种古老的指向工具,对中国及世界历史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以下情境中有条件用到指南针的是( )
①明郑和七下西洋 ②166年,大秦(古罗马)安敦王朝派使者从海道来到中国
③梭伦改革时从事海外贸易的古希腊船队 ④为乾隆选陵寝的风水大师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
6、右图是爱因斯坦在20世纪20年代初途经上海,后来在日记中所写的相关内容,
日记中所述的“事件”是指( )
辛亥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土地
7.英国某学者说:“我认为对于任何经济,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非常贫穷的面临许多问题的经济来说,这是一个明智合理的策略,而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措施是不合理的,这样会给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人民的生活及福祉造成极大困难。我一直深信中国在五十年代早期以及七十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材料中说的“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指的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发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C.加强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 D.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8、“中国近代历史归根结底是一个民族运动,是具有民族和中国近代化两个内容的民族运动,而民族是第一位的;而现代史上(指1949年以后的历史),这两个问题仍在继续,只有二者的位置发生了历史性的进步的变换。”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政权性质的变化
C.国际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 D.国家性质的变化
9.新浪网《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文认为同时期的历史政治人物乾隆与华盛顿谈政见,谈三权分立,双方会吵起来;谈,双方则有可能会打起来。两人的政见差异从文明史观的视角看源于( )
A、中美两国国家利益的冲突
B、两人人生经历的差异
C、科学教育与启蒙教育的差异
D、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大环境的影响
10、20世纪20年代,郑贞文的独幕话剧《爱之光》曾经在中国风行一时。剧中有4位人物:理学博士、泰谟(Time,男)、石佩姒(Space,女)和光神。全剧描写理学博士(实为爱因斯坦化身)借“光神”(实为光速)之助,撩开了泰谟和石佩姒面纱,发现他们二人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此话剧创作的最重要历史背景是( )
A.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 B.创立了相对论
C.量子力学体系的创立 D.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问题
11.有人说:“近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古代中国什么都不禁,唯独禁人的本能。”该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
A.启蒙思想;民贵君轻 B.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C.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 D.信仰得救;致良知
12.2013年5月16日,希腊总理萨马拉斯在中国社科院演讲词:“中国文明与希腊文明都为世界提供了超越时间的理念、原则、道德和审美,滋养着人类精神”。下列表述不能体现其观点的是( )
A.“认识你自己”——人文主义理念
B.公民大会制度——人民主权原则
C.陶片放逐法——人民民主原则
D.《万民法》——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原则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第13题24分,第14题28分,共52分)
13、(26分)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洞开,以资产阶级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相继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的三次近代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偶然与必然
有人认为,18年百日维新的那些事,纯属意外。这场意外,无意中打开了古老的中国思想的闸门。也有人认为它不是一场意外,而是鸦片战争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18年百日维新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吗?为什么?(10分)
问题二:成功与局限
(2)辛亥,功耀千秋。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君主政体 社会生活 民主共和 民族资本主义 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五个词语以“成功与局限”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0分)
要求:紧扣主题,观点合理;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字数在100左右。
问题三:肯定与否定
必须首先要“多数国民”产生与“儒者三纲之说”的传统理念相决裂,转而接受西方的“自由、平等、之说”的“最后觉悟之觉悟”,才有可能。从而,主张彻底抛弃固有传统,全盘输入西方文化,便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十分必要的!
——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有两件铁的事实不能视而不见:一是当时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反而重现光芒。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传统组成部分之一的民间文学第一次堂堂正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二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文化繁荣期,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几乎都是以这一时期为开端的。
——袁伟时:《澄清对新文化运动的三大误解》
(3)上述两段材料关于“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看法有何不同?(4分)今天我们当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呢?(2分)
14、(26分)伴随着现代化的脚步,新生的一些社会问题也在困扰着人们,尽管如此,现代文明在科技的推动下,脚步依然稳健有力。
材料一: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然后把各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两种互相控制,同时各又自己控制自己。
——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密尔顿等的主要主张。(4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国是如何实践汉密尔顿的思想主张的。(4分)
材料二:“在伦敦,拥有万人以上的贫民窟约有20个,那里的悲惨景象是英国任何其他地方都看不见的,就说是地狱生活也不为过分。”
——马克思《资本论》
1875年英国第二次通过《公共卫生法》,建立了为贫困无助者提供居住和工作的济贫制度。1866年通过了《环境卫生法》;1909年,英国通过了第一部涉及住房和城市规划的法律(Housing Town Planning etc.ACT,1909);1945的《工业分布法》;1946年的《新城法》;1947年英国颁布了《城市乡规法》;1949年的《国家公园和乡村道路法》;1952年的《城镇发展法》。
——《英国城市化历史过程分析与启示》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通过立法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哪些问题。(6分)
(3)补充完整下列关于城市化的主题,并列出与之相关的三个关键词,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12分)
主题: 与城市化
关键词: 、 、
阐 释:
。
【参】
1—6:BBDBCC 7—12:BADBCD
13.(26分)
(1) 不是一场意外。百日维新是两次鸦片战争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2分)
百日维新爆发的原因包括19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并于19世纪末登上政治舞台;中国民众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通过一系列活动对维新思想的大力宣传。(10分)
(2)辛亥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政体,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变迁。但由于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因此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8分)
(3)李泽厚认为“新文化运动”中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是非常必要的;袁伟时认为“新文化运动”不是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而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4分)
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2分)
14题:(26分)
(1)主张:联邦制;分权与制衡。(4分)
实践:制定1787年,确立联邦制;按照三权分立原则构建。(4分)
(2)问题:①公共事业发展不充分;②工业布局不合理;③城市(城乡)规划不合理;④城镇建设的盲目性。(任答三点即可给6分)
(3)示例:主题:工业与城市化(2分)
关键词:交通工具、就业机会、职业结构(3分)
简要阐释:①工业中诞生的交通工具为郊区人口进入城市工作创造了便利条件;②工业催生了一些新的工业部门,增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③工业又使大部分劳动力从农业中摆脱出来,转入工业生产,同时,相当多的劳动力又因机器的使用而从直接生产中排挤出来,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准备了条件,使职业结构多样化。④这些都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7分)